03.08 在历史上失踪的“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里?

看电影的厨子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是用传奇的和氏壁镌刻的。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出自丞相李斯所书,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篆文含义是:我顺受天命当了皇帝,应该使百姓长寿,国运恒久昌盛。

秦朝以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玉玺为符应,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奉若奇珍,国家重器。传国玉玺自横空出世后,就开始了传奇而血腥的经历。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时,风浪突起,龙舟似欲倾覆,秦始皇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说来也怪,湖水霎时风平浪静。8年后,有人持玉玺站在华阴平舒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军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刘邦。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汉朝,佩此传国玉玺登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传国玉玺珍藏在深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保管。王莽命堂弟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到太后怒斥,太后愤怒地将玉玺掷于地上,玉玺被摔坏一角,王莽令能工巧匠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死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年,十常侍作乱,群雄逐鹿中原。东吴孙坚率先攻入洛阳,在宫中的一口深井中打捞出一个宫女尸体,宫女脖子上系着一个锦盒,打开一看,竟是失踪多年的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做起了皇帝梦。后消息走漏,孙坚被杀,“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曹魏,曹丕欲盖弥彰,让人在传国玉玺的肩部镌刻汉隶“大魏受汉传国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司马家族篡位时,也依样画瓢,在玉玺肩部刻了字。这也成了传国玉玺独一无二的又一个标志。

到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传国玉玺先被匈奴所得,后落入石勒之手。石勒别出心裁地在玉玺右侧加刻了“天命石氏”。冉闵灭胡时,为了得到东晋的支持,将传国玉玺献出。隋统一华夏后,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隋炀帝死后,萧皇后带着元德太子逃往漠北突厥之地,并且带走了传国玉玺。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想寻回玉玺,却始终未得所愿,最后命人雕刻了几方名为“受命宝”“定命宝”的玉玺,聊作自慰。直到公元630年,萧皇后与太子回归中原时,才将传国玉玺献于唐室。唐朝末年,战乱四起,传国玉玺先被后梁的朱温所得。后来李存勗灭掉后梁,建立后唐,传国玺遂归后唐。公元936年,后唐被契丹击败,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点火自焚,传国玺从此下落不明。

到到了北宋哲宗时期,洛阳一农夫在李从珂自焚的地方,挖出一方玉玺,献于朝廷。据说当时经13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可惜到了靖康之难时,传国玉玺被金兵掳走,从此了无踪迹。

到了元末明初,有传言说元顺帝携带传国玉玺远遁漠北,朱元璋派徐达深入漠北,远征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就是传国玉玺,但最终无功而返。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一个陕西人声称得到了传国玉玺,想要将其献给孝宗皇帝。但孝宗认为此玺是伪造之物。

到了清初,多尔衮讨伐蒙古叛乱部落,在察哈尔林丹汗的手中得到了传国玉玺。玉玺上面刻有“制诰之宝”四个篆字,且交龙为纽,光气焕烂。玉玺落入后金太宗皇太极手中,皇太极因此称皇帝,定国号为“大清”,表示要占领中原,取代明朝的统治。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39颗,其中一方刻有“受命於天,既寿永昌”,被称作“传国玉玺”。乾隆自称是“十全老人”,天下之事,没有能为难他的。乾隆对考古有研究,且功夫了得,什么古董玉器,一看就知真假。乾隆御用的国玺有4个,都是皇太极建立大清时雕刻的,分别是“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及满文篆书“皇帝之宝”。乾隆当了皇帝之后,对着传国玉玺仔细研究了半天,认定传国玉玺是“赝品”。从此封存起来,不再使用。

那么,乾隆是如认定此传国一玺是赝品呢?一,这个玉玺上面共4个字,即“皇帝之玺”,而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上写的是8个字,即“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很明显对不上。二,西汉末年,王莽篡位,逼王太后交出传国玉玺,王太后因为愤怒,将玉玺摔在地上,玉玺上雕刻的螭虎被摔崩,王莽命工匠用纯金补上,后人称“金镶玉”。这件事志书上有记载,而乾隆面前的这个玉玺,是比较完整的,没有缺口,也没有金镶玉的情况。因此,乾隆帝断定这是个“赝品”。

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但无果。据说袁世准备称帝时,派人跑到皇宫中向裕隆太后索要大清的传国玉玺,遭到严词拒绝后,就用官帽和金钱拉拢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溥伦,让他偷偷潜入交泰殿里,将玉玺偷了出来。在溥仪的回忆录中说,这件事让他感到“心酸、悲愤和恐惧”。自然,袁世凯拿到的这个传国玉玺是假的,他只做了83天皇帝,就寿终正寝。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最珍贵的一块宝玉石。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块玉石能珍贵到与它相提并论。早在春秋时期,它就与“随侯之珠”一起并列为当时中国的两大奇珍了。

历史上对和氏璧的材质有各种猜测:有认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认为是夜明珠的,也有认为是陕西蓝田玉的。史书上称它“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可见确有它的珍奇、稀罕性。近年有专家研究指出:和氏璧即是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和氏璧的好奇心。那么,传国玉玺还在人世间吗?有人认为传国玉玺是和氏璧做的,是玉石,可以耐1000多度的高温,所以一般的火是焚化不了的。历史上的传国玉玺数度隐没,又数度浮现,到最后已难考其真伪。其实,传国玉玺的真真假假早已不那么重要,甚至传国玉玺究竟是蓝田玉还是荆山玉也无甚紧要,历代豪杰奸雄所争所夺的,从来就不是一方玉石。真正的传国玉玺或许已跟着李从珂一起葬身于火海,也或许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散落隐藏在了民间。可以肯定的是,传国玉玺应该还在这个世上,它必定静静地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如果有人能访得其踪迹,必将是轰动全世界的一桩大事!





历史大纵横


先科普下“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作为材料做成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拥有者,代表权力的象征,也是正统,所以无论是哪个皇帝都不会把它带入坟墓,而且其他人也不会同意,据说当时秦始皇可是要把这个传国玉玺一直传到万世,也是万万没想到,秦二世就灭亡了,造化弄人。


那么现在关于传国玉玺到底去哪了呢?其实到至今也没有定论,但很多人都推测有以下几个去向。

第一:有可能被契丹人带走或者毁坏;因为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人击败后,手持玉玺一起自焚从此传国玉玺的下落就再也没有记载了,更不知去向。

第二: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说是在宋朝建立后,有个老农在李从珂的坟墓废墟中捡到了玉玺,便上交朝廷,后来几经周折到了北元,直到皇太极灭了北元后,再传到了民国。不过这都是野史记载。



第三:在日本;因为日本天皇也用玉玺,所以很多人猜测有可能是当年侵略中国时被日本人找到了并带回日本,不过这个应该不可信。

其实无论在哪里都不重要了,难道找出来了还要奉持有者为皇帝吗?


猫眼观史


公元前228年,秦国灭掉了赵国,获得了和氏壁,就用和氏壁雕刻成传国玉玺,然后命李斯用小篆上面刻了八个字“受命于天,即寿永昌”,传国玉玺就成了皇帝的象征与信物。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游,坐龙舟过洞庭湖的时候,忽然风浪大作,眼看着龙舟都要翻了,秦始皇就赶紧将传国玉玺扔进湖中,就立马风平浪静了。公元前211年,有人又将传国玉玺又献给了秦始皇。

公元前207年,刘邦进咸阳城,秦王子婴献上了传国玉玺。西汉末年,因为孺子婴比较小,传国玉玺在太后那边,王莽就让他的堂弟王舜前去讨要,太后生气的把玉玺扔到了地上,破了一角,王莽就让人用黄金补上去。

王莽被杀,禁卫军公宾获得传国玉玺,献给了更始帝刘玄。赤眉军杀掉了刘玄,传国玉玺就到了刘盆子手里。刘盆子后来兵败,就将传国玉玺献给了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何进被宦官诛杀,袁绍率军入宫诛杀宦官,张让带着汉少帝与汉献帝出逃,玉玺就不见了。董卓入京,废掉了汉少帝,改立汉献帝。孙坚攻入洛阳城,在一口井里发现了传国玉玺,就交给了吴国太。

袁术从吴国太那边抢走了玉玺,后称帝,不久之后,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带着玉玺到了许都,献给了汉献帝。

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于曹丕,玉玺就到了曹丕手里,曹丕还在上面刻上了“大魏受汉传国玺”。公元265年,魏元帝禅位于晋,玉玺就到了司马炎手里。公元311年,前赵刘聪俘获了晋怀帝,玉玺归前赵。

公元330年,后赵石勒灭前赵,获得玉玺,在右侧上面刻“天命石氏”。公元351年,玉玺到了冉魏手里。后冉魏向东晋求援,然后玉玺就被晋将骗走,送回了东晋。

南朝的时候,经历了南朝宋齐梁陈,陈最后被隋所灭,玉玺就到了隋,公元618年,杨广被杀,萧后带着玉玺跑到了突厥。公元630年,萧后带着玉玺跑回唐朝,献给了李世民。公元907年,后梁朱全忠灭掉了唐,公元913年,后唐灭掉了后梁,公元926年,石敬瑭攻入了洛阳,后唐李从珂就抱着玉玺自裁了,传国玉玺就失踪了。


历史简单说


请大家先回答一个问题:历史上的“传国玉玺”是和氏璧吗?

也许很多人都会说“是”。但其实并不是。秦始皇留下的传国玉玺并不是传说中那块神秘的和氏璧。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用陕西蓝田玉制成的。

后人为了凸显出玉玺的传奇性,才将这尊玉玺与和氏璧联系在一起。

关于秦始皇玉玺的情况,古人是这么记载的:

首先是《晋书》有云:

又有秦始皇蓝田玉玺,螭兽纽,在六玺之外,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汉高祖佩之,后世名曰传国玺。

除此以外,《宋书》也提到玉玺的情况:

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 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

这两段记载是相通的,都说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源于陕西蓝田玉,跟和氏璧没有关系。

秦朝灭亡后,由于玉玺传到了汉高祖刘邦的手上,才被后人称作是“传国玉玺”。

但是,玉玺上的玺文,在不同的文献中记载是不同的。

我们大家熟知的版本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然而,《晋书》和《宋书》提到的版本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这还不算完,在裴松之《三国志注》中是这样说的:

《汉官》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非也。“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源于纪僧《玉玺谱》:

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问题也就来了,这几个版本:

受天之命和受命于天;皇帝寿昌、既寿永昌和既寿且康。

到底谁才是对的?谁才是真正的传国玉玺的印文?

按照我的理解,这些可能都是错误的,证明传国玉玺早就不存在了。

如果传国玉玺还留着,直接找出来看看就知道答案了。事实证明,传国玉玺很早就不在了,所以人们是凭着印象制造出了新玉玺,并假托为秦始皇玉玺,所以才会产生这些不同版本的文字。


HuiNanHistory




缘来:传国玉玺这玩意,据说是用和氏璧(就是芈月传和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的那块璧)打的。和氏璧最初是卞和发现的一块玉石,据说为了这块璧卞和还流出了血泪,最后这块玉石在楚国打造成了和氏璧。

发展:和氏璧从被打造出来直到战国楚怀王事情一直在楚国保存着,后来流落到赵国,在赵国期间就发生了我们课本中的“完璧归赵”,最后在秦国灭掉赵国后到了秦始皇手中。始皇帝陛下命李斯丞相将和氏璧打造成了我们口中的传国玉玺。汉代秦之后,传国玉玺就一直在汉天子手中。东汉末年,董卓死后,他的西凉军携汉天子汉献帝逃走,传国玉玺被孙权他爹拿到手了,后来孙权他爹因为这个传国玉玺还被人给弄死了。这个孙权他哥孙策后来将这个传国玉玺献给了袁绍兄弟。这个传国玉玺在袁绍兄弟兵败之后,到了曹操手里。另外,这个传国玉玺因为当年王莽篡汉被王皇后砸王莽摔掉一个角的。

去处:接上,自此传国玉玺在各朝代代代相传,直至靖康之难以后,传国玉玺失踪。此后,传国玉玺便在传言中忽隐忽现,赝品也是出现过的,真正的传国玉玺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为什么忽隐忽现:传国玉玺已经不再是一块玉那么简单,他已经具有了政治意义,谁得了传国玉玺就是上天受命的真命天子,所以,人人都想得到传国玉玺,在争夺玉玺过程中玉玺丢失很是正常。另外,传国玉玺除了是政治意义以外,他还是一块绝世好玉,某些权贵带进坟墓中也是可能的。所以,在战乱中盗墓,国家覆灭过程中,传国玉玺忽隐忽现是合情合理的。


SanaLi


周平王十三年(楚厉王元年,前758年),楚国国君熊眴继位,即楚厉王。楚厉王在位中期,楚国荆山(今安徽怀远)地方有一个叫卞和的小孩,在山中偶然得到一块璞玉,于是把它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玉匠辨认,得到回复说是块普通石头,楚厉王很生气,认为是卞和欺骗他,于是砍断了他的左脚。

周平王三十一年(楚武王元年,前740年),楚厉王的弟弟熊通成为楚王,就是楚武王。卞和又把玉石献给楚武王,但是还是被鉴定为石头,楚武王也以欺君之罪把卞和的右脚砍去。

周庄王八年(楚文王元年,前689年),楚武王的儿子熊赀继承楚王之位,即楚文王。此时的卞和已垂垂老矣,即将不久于人世,因为两次献玉都被斥责为假,失去双脚,即委屈又悲愤,于是抱着玉石在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都没停,眼睛流出鲜血。

楚文王得知后,派人前去询问,卞和回答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此臣之所以悲也。”意思是说自己哭不是为了双脚,而是因为宝石被当做石头,忠臣被认为是欺君。

楚文王于是命人把璞剖开,里面果然是一块美玉!于是把这美玉雕琢成一块精美的玉璧,以卞和的名字命名为“和氏璧”,并封卞和为零阳侯。这就是和氏璧的由来。(具体故事,见《韩非子.和氏》、《史记、卷八十一》所载。)

和氏璧雕琢成品后,被楚文王所珍爱,收藏于楚国王宫。此后和氏璧一直在历代楚王手中传承,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岁月,直到周显王三十六年(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国令尹(即国相)昭阳在上一年楚灭越的作战中率领楚军作战立下大功,被楚威王厚加赏赐,并把楚王室所珍藏的重宝----和氏璧赐予昭阳,作为最高奖赏。这样,和氏璧从楚王的私藏转为楚相昭阳的心头挚至爱。

昭阳得到和氏璧后,喜不自禁,常于府中饮宴时,摆出来让所请客人参观评论,以炫耀夸赞一番。一次,昭阳宴请诸多门客,按惯例又把和氏璧摆在大堂让人参观,并自我夸耀。

门客们纷纷奉承赞誉,使得昭阳十分受用,于是与大家尽情欢饮,气氛热烈嘈杂,人来人往。其中有一个叫张仪的年轻人,因为穷困,投在昭阳门下,当个门客,混口饭吃,这次也被叫来参与宴席。

但没想到的是,酒宴结束后,和氏璧居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这一下昭阳惊怒交加,大发雷霆,严令彻查。有人进言说:“那个新来的叫张仪的小子,穷困潦倒、又品行卑劣,当时坐的离玉璧比较近,八成是他偷了。”于是昭阳下令把张仪抓来,严刑拷打,要他交待偷玉璧的罪。

是不是张仪偷的不知道,总之无论如何拷打,他就是不承认偷了玉璧,所以被打个半死。昭阳因为张仪是鬼谷子的学生,又是主动来投奔自己,这么打死了也不好,于是恨恨下令,把张仪丢出府外,并让人将其驱逐出楚国。

张仪遭受了如此羞辱,心中怒火迸发,离开楚国后,辗转来到秦国,以卓越的游说才能被秦惠文王所重用。之后,张仪数次使诈诱骗楚怀王,使得楚国背齐投秦,又被秦国抛弃,导致因小失大,最后小利也没有到手。楚怀王狼狈不堪,楚国丧失实地,一片萧条。这都是张仪前后“疲楚之计”的功劳。而引起楚国衰败的起因,竟然是那块小小的玉璧。

张仪与楚国的恩怨暂时不表,单说和氏璧本身。自从在昭阳府中失窃后,这块玉璧再没有出现在世人眼中,神秘消失了五十多年。

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赵国宦官缪贤偶然在外人手中购得一块玉璧,经过仔细辨认,终于确定这就是当年的和氏璧。缪贤大喜,把玉璧妥善保管,时时把玩。

缪贤得到和氏璧的消息,不久便传到了赵国国君赵惠文王的耳中,此后史书上是说“惠文王得其玉”,十分简单。但是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缪贤的结局又是什么,这些统统没有记载,只能我们自己去想象了。

赵惠文王得到稀世珍宝和氏璧的消息,短时间内就被秦昭襄王所知。此时的秦国已经是天下最强,对于山东六国的攻势也是步步紧逼。为了压服赵国,同时也是显示秦国的强横,秦昭襄王假意向赵国提出:用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让赵国把和氏璧送到秦国来。

当然,秦国不可能真拿十五座城去换一块玉璧,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显示秦赵之间秦国所占据的强势地位,及试探赵国对于秦国强横的反应。

之后的事情,无数的历史书及艺术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演绎过,赵国大臣蔺相如不辱使命、机智勇敢地面对秦国君臣,据理力争,终于使得和氏璧“完璧归赵”,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这里因与“传国玉玺”主题联系不大,所以就不再过多描述了。

秦王政十九年(赵王迁八年,前228年),在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下,赵国最终还是被秦国所灭,五十多年前好不容易被保留下来的赵国至宝和氏璧,随着秦军破邯郸,终于被收入秦王的宫中,再一次更换主人。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秦王政也成为始皇帝,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始皇帝制作了一方国玺,上刻李斯亲笔书写的八个虫鸟篆文

“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以此来宣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帝的地位为神所授含义。而用于国玺制作的原料,相传就是那块稀世之宝----和氏璧。

按照后世的考证,春秋战国的玉璧,是扁圆形中有孔的形状,比较的薄,用来制作国玺,比较勉强,所以秦朝的国玺其实应该是用陕西当地的蓝田玉制成,不是和氏璧。但是自南北朝以后,历代史书记载的传国玉玺,都是用“和氏璧”所制这种说法,本文为了延续传国玉玺的传奇性,采用后一种说法,即是使用和氏璧所制成。

自传国玉玺制成后,它身上的光环就没有散去过,千年以来,围绕着这方玉玺,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给中华朝代更替、国家兴衰的历史进程增添了精彩的旁注。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就在传国玉玺刚刚制作好不久,始皇帝携带着它巡视南方,路过洞庭湖,乘坐龙舟跨越湖水,途中遭遇大风,使得龙舟几乎倾覆。

慌乱之下,始皇帝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向神灵祈祷平息风浪。幸好不久风停水静,始皇帝才得以平安,但是传国玉玺因此失落。八年后,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就在始皇帝去世前一年,陕西华阴平舒道上,有人把此传国玉玺奉上当地官员,国玺始得复归

(如果猜得不错的话,这重归的玉玺,应该是重新制作的,也许就是拿和氏璧为原料。之前那块用蓝田玉制作的真正国玺,抛入洞庭湖后,基本上是不可能再找回,玉玺重归,或许只是始皇帝的一个计谋,用来加强皇权的神秘性,和天命所归的正统性。)

始皇帝死后,天下很快大乱,山东旧贵族及趁势而起的豪强们纷纷举兵,反抗秦朝。经过三年的战争,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秦王子婴诛杀赵高后,获得传国玉玺。

不过子婴无法抵挡已经攻入函谷关的联军,无奈之下,只得向第一个入关的义军将领沛公刘邦投降,在咸阳以东十三里的积道亭举行仪式,把秦国玺献给刘邦。之后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把秦国玺随身佩戴,称为“汉传国玺”,并传给后世嗣皇帝,“代代相传”。

汉初始元年(8年),掌握汉室实际权力的假皇帝王莽,撕下伪装,“受禅”于孺子,称皇帝,建立新朝,改元始建国。称帝后,王莽派堂弟王舜向保管传国玉玺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王莽姑母)索要国玺。

王政君怒气勃发,又不能制止王莽篡位,气愤之下,将传国玉玺重掷而出,大骂:

“尔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

国玺被王政君怒掷下地,因此磕坏一角,王莽只得命工匠以黄金修补,填满缺口,但是这以后传国玉玺终究是留下了瑕疵。

新地皇四年(23年),穷途末路的王莽,被汹涌而来的义军杀死于长安未央宫渐台,随身所配戴的传国玉玺也被缴获,辗转落到汉更始帝刘玄的手里。

刘玄得到国玺后,也没有保住多久,更始三年(建武元年、25年),刘玄败亡,死于赤眉军之手,传国玉玺被缴获,名义上归属赤眉军所立的汉宗室刘盆子。但这个时候,原更始帝部将、宗亲、汉宗室刘秀已经自立为帝,建立政权,刘秀即日后的汉光武帝。

汉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大军在宜阳(今河南宜阳)击败赤眉军,消灭了赤眉政权,刘盆子向光武帝投降。光武帝收降刘盆子并赡养其终身,同时获得了刘盆子献上的传国玉玺,于是国玺再次归于汉室,安身洛阳皇宫。

传国玉玺此后在汉皇室历代皇帝手中传承近二百年,到汉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谋划诛杀宦官,消息走漏后反被宦官所杀,然后何进部将又聚兵杀入宫中,局势顿时混乱不堪。乱军中,宦官首领段硅裹挟汉少帝逃出皇宫,慌乱中遗失玉玺,导致国玺自此失踪。

此后董卓进京,祸乱朝政,导致汉初平二年(191年),“十八路诸侯进京”讨伐董卓。董卓不敌,弃洛阳焚烧宫室,逃往长安。

讨董联军中,长沙太守孙坚率先攻入洛阳,驻扎城南,清扫宫室,于甄宫外一口井中捞出一具投井自尽的宫女尸体,在她脖子上所系的锦囊中得到一个朱红小匣,打开观看,里面正是失踪的传国玉玺!

孙坚得到国玺后,顿时生出异心,于是把传国玉玺秘密藏在其妻吴氏处,以等待时机,获取更大利益。

(有后世的推测,认为这个国玺出现得太蹊跷,有可能是孙坚自己刻的,作为日后谋取利益的依仗,不过只是推测,没有实证。)

汉初平三年(192年)孙坚奉名义上的主公袁术命令,渡汉水攻击刘表,击败刘表部将黄祖。就在乘胜追击黄祖的途中,在岘山被黄祖军伏击,孙坚当场身亡,部众因此溃散。此后孙坚妻子吴氏带着灵柩投奔庐江娘家兄长,被袁术得其知身藏传国玉玺,于是半道截击,逼迫吴氏交出国玺。

袁术凭借夺来的国玺僭越称帝,却被天下诸侯不齿,遭到曹操、吕布、孙坚之子孙策等人合力攻打,一败涂地,部众四散。最后在汉建安四年(199年),众叛亲离的袁术病死于寿春,死前想喝口蜂蜜水也不得。

袁术死后,他所窃取的传国玉玺被荆州刺史徐璆自其家眷手中夺过,并转送许昌曹操处,曹操将其缴还汉献帝,至此国玺得以归汉。

汉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受禅”代汉自立,建立魏国,传国玉玺更换主人,从刘氏手中转到曹魏皇家。

为了显示自己受禅的合法性和天命所归,曹丕在得倒传国玉玺后,画蛇添足地在国玺侧面刻上“大魏受汉传国玺”七个隶书字,来证明“受禅”的正当性,实在是欲盖弥彰。

四十五年后,魏咸熙二年(265年),魏权臣司马炎有样学样,以同样的“禅让”方式,逼迫魏元帝把皇位“让”给自己,建立晋朝。

自然而然,司马炎也从曹魏手中取得传国玉玺,以彰显自己建立政权的合法性。至于国玺侧面的那几个隶书字,史书上没有记载是否被抹去,估计是照旧留着(如果强行抹去,恐怕国玺经受不住,搞碎就玩不下去了。)

晋永嘉五年(311年)在八王之乱的残局下,西晋朝廷土崩瓦解,晋怀帝被匈奴前赵所俘获,传国玉玺第一次被异族夺取。

晋咸和四年(前赵光初十二年、后赵太和二年,329年)后赵灭前赵,传国玉玺被后赵君主石勒夺取。次年,石勒因得到国玺,所以称皇帝(之前称大赵天王),并别出心裁地在国玺右侧再刻上“天命石氏”四个篆书(国玺:你们不要瞎刻了好不好!)

晋永和五年(后赵太宁元年,349年)后赵暴君石虎去世,诸子纷争,后赵内乱。石虎养孙石闵(冉闵)趁乱夺取朝政大权,并在次年杀后赵皇帝石鉴,自立为帝,国号魏,史称冉魏,传国玉玺也因此落到冉闵手中。

冉闵大杀后赵皇室,四面树敌,导致中原混乱,立国于辽东的前燕慕容氏政权趁机大举南下,进攻冉闵,意图夺取中原。晋永和八年(冉魏永兴三年,前燕燕元十六年352年),慕容儁大败冉闵,俘获并处死了他。冉闵之子冉智被前燕围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内外交困下,只得向东晋求援。

晋派出濮阳太守戴施为前锋援军,赶往邺城救援冉魏。戴施见前燕势大,估计是打不过,但是又想拿回目前保存在冉智手里的传国玉玺,于是半哄半骗地向冉智要求,以传国玉玺为质,送还晋室,以换取后继援军。冉智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将传国玉玺交给戴施。

戴施得到国玺后,马上派部下都护何融率领三百骑兵,连夜将传国玉玺急送返回建康。晋室皇帝时隔四十二年后,再次收回传国玉玺,从而结束了因为没有正统国玺,而被北方诸国讥笑为“白板天子”的历史。

而戴施,也并没有全力抵抗燕军,在前燕的猛烈攻势下,已经达成使命的晋援军纷纷撤回。冉魏内外援兵全无,不能抵抗燕军,只得向前燕投降。燕主慕容儁受降后进入邺城,本以为可以获得国玺,得知传国玉玺已被晋军提前劫走后大失所望,懊恼不已。

为了掩饰失去天命的缺陷,慕容儁私下命人刻了一块假的国玺,对外谎称冉闵之妻董氏已将传国玉玺奉献给他,并因此改元元熙,聊以自慰。

真正的传国玉玺回归晋室后,一直留在建康皇宫。此后南朝各代更替,先后有:

晋元熙二年(宋永初元年、420年)刘裕建宋代晋;宋升明三年(齐建元元年、479年)萧道成建齐代宋;齐中兴二年(梁天监元年、502年)萧衍建梁代齐;梁太平二年(陈永定元年、557年)陈霸先建陈代齐。晋、宋、齐、梁、陈五代前后相延,历时一百六十九年,而传国玉玺也在这期间不断转手,更换一个又一个主人。

慕容儁所私刻的那方假国玺,在北方各国没有真玺的情况下,也就马马虎虎被当做真玺对待。此后经历了前燕--前秦--西燕等传承,在西燕灭亡时,被晋所获得,留在建康作为对照物及战利品,按照晋--宋--齐--梁诸代的更替顺序,保存在建康皇宫。

梁武帝末年,侯景作乱,梁朝分崩离析,萧氏宗室为争夺皇位大打出手,同时各宗室都想把传国玉玺夺到手中。混乱中,假的国玺被宗室萧渊明获得。

此后受北方北齐支持的萧渊明想要入建康夺取皇位,被梁大将陈霸先击败,假国玺随同撤退的北齐军队返回北方,就此留在北齐。之后北齐被北周所灭,假国玺归北周,并在杨坚建隋代周时入隋。

另外,前秦主苻坚被后秦姚苌抓住时,姚苌向苻坚索要传国玉玺(慕容氏假玺),没有得到(玺在长安,后被西燕获得)。于是姚苌也有样学样,自己刻了块“赝品的赝品”之传国玉玺,作为姚氏后秦的国玺。

晋义熙十三年(后秦永和二年、417年),刘裕北伐灭后秦,缴获了这块备胎的备胎国玺,带回建康保存,此后经历晋--宋--齐--梁--陈的传承,留在建康,作为历史的见证。

隋开皇八年(陈祯明三年,589年),隋军渡江灭陈,结束了中华四百年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在陈朝皇宫内,隋军寻找到了真正的“汉传国玺”,立即将它护送至大兴皇宫,与一同获得的姚氏玺,及得自北周的慕容氏玺收在一处,作为天命所归的征兆,和一统华夏的见证。

隋大业十四年(唐武德元年,618年)隋炀帝死于江都兵变,而其随身携带的传国玉玺被其妻萧皇后暗中保存,带在身边,辗转遁入北方突厥以避祸。

(这里在后世有考证,认为真玺已经损毁于江都兵变中,萧皇后携带到突厥的实际上是慕容氏和姚氏假玺。)

唐武德至贞观初年,因没有获得传国玉玺,所以唐高祖、唐太宗只得自己刻了几块“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作为宣示皇权所用,基本上也是个“白板天子”。

唐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出兵击东突厥,一举灭之,并寻找到了隋炀帝萧皇后及其孙子杨政道,把他们护送回国。返回中原后,萧皇后将带在身边的几方国玺献给太宗,其中就有“汉传国玺”。太宗大悦,给予厚赏。而传国玉玺也进入李唐皇宫,作为皇权象征,昭示于天下。

二百多年后,唐末乱世,藩镇跋扈,此起彼伏,控制皇室。最后,宣武节度使朱温,于唐天祐四年(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取代唐朝,建立梁国,史称后梁,并按惯例夺取传国玉玺,作为后梁立国的合法证据。

同时,好歹也存世了五百多年的慕容氏、姚氏伪玺,在朱温代唐前后失去了踪迹,也许是在战乱中损坏或者遗失了。

后梁龙德三年(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勗率军攻破汴梁,后梁末帝朱友贞自杀,后梁灭亡。唐庄宗在清点战利品过程中,在梁皇宫找到了代表正统皇权至高无上地位的传国玉玺,于是把这天下至宝送到后唐国都洛阳,当做天命归己的证据精心保存。而后唐王朝,也是最后一个拥有传国玉玺的朝代。

后唐清泰三年(后晋天福元年、936年),面对向契丹以割地称儿臣为代价,从而获得契丹支持的死敌、也是自己姐妹夫的石敬瑭所带领的攻城大军,后唐末帝李从珂指挥失措,无力抵挡,导致兵败如山,洛阳即将被攻破。

为了不至于被人俘获羞辱,李从珂佩戴传国玉玺,携皇太后、皇后、皇子等,登洛阳城玄武楼,于城楼上放火,全家自杀而死。

这是“汉传国玺”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中,此后,这天下至宝就再也没有出现在世人面前,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中华传奇,就此落幕。

后世也不断有传国玉玺重现的消息,在宋哲宗、元世祖、明孝宗、清太宗在位时期,都有传国玉玺出世的“祥瑞”,而这些,不过是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讨好皇帝所耍的拙劣把戏罢了,真正的国之重宝————“汉传国玺”,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无迹可寻。


伯虎42


个人认为:不会。但是去了哪里现在没人会说!

玉玺的名字



和氏璧雕琢而成的玉玺被称为传国玉玺,为什么叫传国玉玺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帝国~秦朝,自称为始皇帝,自己下一代皇帝成为二世,……以此类推,可至无穷无尽,提出自己的美好幻想,当然也需要做些信物来见证啊!

和氏璧身为世间罕有的宝玉,就是非常合适的见证物,秦始皇便命令工匠将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的样子!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正好锲合传于万世的想法!

从传国玉玺的名字来看,也是一代传一代的叫法!因此作为皇帝天子的象征,传国玉玺被当做陪葬品的可能性不大!

玉玺去了哪里

传国玉玺自元朝以后就没有在史书中留下痕迹!仿佛它从来没有出现过,留下的只是它的传说!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正统象征,传国玉玺历来受到人们的追捧!几经易手最终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其实,传国玉玺历经几千年的传承,早已出现许多赝品,而它的消逝也代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的终结!

可能以后的某一天突然的出现也会带来各方的争抢!它既然消失了,就让它留在历史中吧!或许那才是它该在的地方!


历史吐槽,写了一篇文艺的历史回答!欢迎各位点赞关注!


历史吐槽


相传秦始皇得到和氏璧之后,琢璧为玺,命宰相李斯以虫鸟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作为传国玉玺。自此,和氏璧升格为国玺,也开始了它一生最为颠沛流离的生活。

从秦王嬴政制造玉玺到秦二世而亡,仅仅只有十五年。秦末,农民起义揭竿而起,刘邦率先攻入咸阳,秦朝末代皇帝子婴投降刘邦,将传国玉玺献给刘邦。刘邦开创汉朝,御玺成为“汉传国宝”。

西汉末年,外戚大臣王莽篡位,他曾派弟弟王舜向亲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末代皇太后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玉玺因此崩坏一角。后来用黄金镶补,但还是留下瑕痕。天下至宝,留此瑕疵,成了后世鉴别真伪的依据。

十六年后,王莽败亡,玉玺辗转到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中。汉末天下大乱,十八诸侯讨董卓,江东英雄孙坚攻入洛阳,井中捞出一个宫女尸体,在项下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经过袁术之手,最后归属曹操。西晋五胡十六国,玉玺从司马氏到刘聪到石勒到冉闵再到慕容氏,最后回到东晋司马氏,历经宋齐梁陈四朝。

人们把南朝视为正统,北朝视为蛮夷,也有这传国玉玺的因素。就像日本皇室象征帝王正统信物的“三神器”,中国就是这方和氏璧传国玉玺的图章。

随后是隋朝灭陈得到玉玺,接着便是大唐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他们都亲手触摸使用过这块图章。

唐朝灭亡至五代,石敬瑭引狼入室,契丹大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太后、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在大火中消失,就此成为千古之谜。

自和氏璧始,传至五代十国,计一千六百余年。后周帝王遍寻玉玺不得,只能自己刻了方“皇帝神宝”的印玺。据说和氏璧在北宋末年出土,传到蔡京手里被鉴定为真品,但在靖康之变中,随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从金到元末,朱元璋打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元顺帝北遁大漠,带走了传国玉玺,从此再无下落……

这块图章在古代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谁能得到它,谁就是真命天子。历朝历代的君主,为了争夺这枚印章,不知道杀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而如今,它存在的那个时代早已老去,和氏璧的真身亦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销声匿迹,只留下它们身上曾经喧嚣的故事。

和氏璧的流浪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线索,是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引用《镇墓兽》中的一句话作结:“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的民族,历史就是我们的信仰。三千年前的殷墟的甲骨文开始,我们的历史从未中断,五德始终,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犹如这方和氏璧的传国玉玺。世界各个民族皆有可能灭亡,唯独我们中国人不会灭亡。


蔡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曾令人琢刻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真正的传国玺流向何处?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后唐李从珂之后,传国玉玺就已经失踪,之后的都是伪造的。也有人认为,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走,"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随后便销声匿迹。还有人认为,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

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秦始皇的某位使者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秦始皇的这位使者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这个传说,其实不很靠谱,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当时沉江的是一块玉佩,不是传国玉玺。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

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

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到"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私自收起玉玺,并未拿出。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受禅代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郭威建后周后,遍寻传国玺不着,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北宋哲宗时,有一个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这就是始皇帝所制传国玺。但是朝野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怀疑它的真伪。

宋绍圣三年(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

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


至简历史


“玺”在秦以前尊卑通用,官、私印均可称“玺”。汉蔡邕《独断》云:“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到了秦始皇时,秦始皇下令镌刻皇印,宣称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奉为天命的象征。又独以玉,作为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所以叫“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秦始皇死后,历代帝王都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尊为国之重器。得到此玺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去此玺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如有皇帝登大位而没有此玺,就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这更加促使后世皇帝对这块传国玉玺的争夺,致使这块宝物屡易其主。然而,它在流传1000多年后,却神秘地失踪了。几千年来,有关它的传说也无不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玉,献给厉王。楚王让玉工辨识,玉工鉴定为石头,楚王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后来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但仍以欺君罪再断右足。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痛哭。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让人把璞剖开,果然是宝玉,因称称为和氏璧。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给他。但是不久昭阳就将它丢失,有人怀疑是他的门人张仪偷走,拘留张仪审讯。张仪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后来到了秦国,后被拜为秦相。

战国时,赵惠文王从太监缨贤处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后,打算强取,后来蔺相如据理力争,将和氏璧“完璧归赵”。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过洞庭湖口,这时风浪骤起,龙舟将倾,于是始皇将玺抛入湖中,祈神镇浪,传国玺就此第一次失踪。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从此,传国玉玺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苦。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刘邦率军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投降,奉上始皇玺。秦亡后刘邦即天子位,传国玺得归刘汉。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称为“汉传国玺”,也称“汉传国宝”。

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专权,当时皇帝孺子年仅2岁,传国玺置于长乐宫,由元帝王皇后代为掌管。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派他的弟弟舜前去索要,太后大骂:“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将传国玺摔在殿廷,玉玺被摔碎一角,后来用黄金镶补。公元23年十月,王莽被杀,玺被校尉公宾所得,献给绿林军将领李松。又由李松派人送给更始帝刘云。刘云为赤眉军所掳后,传国玺落入赤眉军拥立为帝的刘盆子手中。后来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何进谋诛宦官不成,反为宦官所害。袁绍领兵入宫诛杀宦官,宫中大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返宫后传国玺查无下落。

东汉未年,董卓叛乱,天下豪强在袁绍、袁术的率领下讨伐董卓,洛阳城内一片混乱,董卓弃城逃往长安。孙坚率兵驻扎在洛阳城南宫殿中,一天突然发现宫殿中一口井内闪着五彩的光,孙坚感觉奇怪,于是命令手下人下井探望,不想却捞着一位宫女的尸体,妇女的脖子上戴着一个锦囊,打开一看,内有一个用金锁锁着的朱红小匣,启开小匣,里面有一玉玺,上面有篆文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缺一小角。孙坚知道这正是秦始皇的“传国玺”,窃喜这莫非是天意让他当皇帝。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没想到他手下的一个士兵与袁绍是同乡,将此事之袁绍。袁绍早有篡夺帝位之心,当然想占有“传国玺”,他下令扣押了孙坚的妻子,孙坚被逼无奈,只好交出玉玺。后来袁氏兄弟败在了曹操的手下,“传国玉玺”又回到了汉献帝的手里。

曹魏代汉,传国玺作为“君主神授”的象征,落入曹丕之手。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西晋受禅,传国玺又落入司马氏手中。此后,北方陷于五胡十六国分裂动荡的局面,“传国玺”几经辗转,又落人东晋征西将军谢尚之手,谢尚把它用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献给晋穆帝,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攻破官城,劫得“传国玺”,不久侯景败死,他的部将侯子鉴将玉玺投到了栖霞寺的井中,有一个寺僧将玉玺捞出收存,后来他的弟子将玉玺献给了陈武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公元589年,灭陈统一全国,传国玉玺入了隋宫。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于是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唐朝。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朱温篡唐后,“传国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被契丹击败,登楼自焚,玉玺也遭焚烧,下落不明。郭威建后周后,遍寻传国玺不着,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一个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这就是始皇帝所制传国玺。但是朝野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怀疑它的真伪。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走,“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随后便销声匿迹。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传国玺忽然出现于集市,伯颜命人购买,玉玺从此归入大元。伯颜曾将元帝国从各处收缴来的历代印玺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大明。大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明朝初,明太祖遣徐达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期望得到传国玺,最终还是空手而返。至此,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风风雨雨的传国玺就此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明清两代,偶尔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但是都是附会、仿造之赝品。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有一名陕西人得到一块玉印,据称为传国玺,呈献明孝宗,但明孝宗对此深表怀疑,没有采用。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漠北的传国玺,为其后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败之后,玺落入后金太宗皇太极手中,皇太极因此称皇帝,定国号为“大清”,表示要占领中原,取代明朝的统治。清朝初期,故宫交泰殿藏御玺39方,其中一方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的玉玺被称为传国玺。但乾隆钦定御玺时,却将这块玉玺剔除在外。由此可见,这是一块“传国玺”的赝品。直到1912年11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据说,玉玺现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这只是一种猜测,台湾方面没有承认此事。

由是,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传国玉玺”数隐数现。自从五代时期传国王玺失踪,这块国宝真假难辨。那么,真正的传国玺到底在哪里?没有人能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