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散文:拜 年


散文:拜 年

客家人有一句口頭禪:大人盼種田,小孩盼過年。新年到了,孩子們不但可以吃上大魚大肉,還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更加可以通過拜年討得大人的歡心,領取到一定數量的紅包利是。於是乎,春節裡,整個山村飄溢著美酒鮮肉的芳香,飄蕩著人們的歡聲笑語,這般的日子對於處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的人們來說,過年確實是一個美好的期盼、美好的享受。

過年拜年,不僅僅是一項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還是小孩子們心馳神往的事兒,更加是情感的勾通,是中華文明的傳承。

歐陽修之後裔元代史學家、文學家歐陽玄(1274—1358年),曾經在其作品《漁家傲》中雲:“繡榖雕鞍來往鬧,閒馳驟,拜年直過燒燈後。” 歐陽玄認為,春節從初一到十五,是拜年的最佳時段;其實,我們客家人的春節風俗也正是如此。

大年初一,天剛剛拂曉,還在夢會周公的時候,家家戶戶就頻頻燒起了鞭炮,噼噼啪啪的炮竹聲此起彼伏,由遠及近,由近及遠,震得山野轟鳴,為沉靜的山村平添了幾分熱鬧。我們兄弟三人只好一躍而起,一番梳洗,繼而穿上父母親節衣縮食為我們準備過年的漂亮衣服和嶄新鞋子,高高興興地去給父母、爺爺、伯父等長輩拜年,嘴巴如同抹上了蜜糖般,祝福長輩們健康長壽、萬事大吉,長輩們樂得享受著含飴弄孫的快樂。往往這個時候,一貫認為沒有讀書的家庭是沒有希望的家庭的父母親,少不了要對我們兄弟三人進行思想教育,不斷重複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話語,無非就是希望我們要樹立遠大理想,專心致志地讀書,爭取出人頭地,為祖國的繁榮富強添磚加瓦。父母親的教育,為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奠定理論方向,至今仍記憶猶新,也傳承到了我兒子這輩人的身上。然後,父親掏出預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我們,那時候生活困難,領到三五元“壓歲錢”便萬分高興了。接著,我們雀躍般穿梭於鄉村間,向村中的其他長輩拜年。


散文:拜 年


當給長輩拜年完畢的時候,廚房裡飄來了一陣陣的芳香,這時候,父母親準備好了給先人拜年的供品。隨著父親一聲令下“拜年去”,父親手捧著供品,我們興致勃勃地提著鞭炮、金銀紙寶等,心情激動地來到供放著列祖列宗神牌的家廟弘農堂。因為除夕晚我們已經將弘農堂清洗一新,張貼上賀歲春聯,弘農堂此時顯得更加肅穆莊嚴,古樸大方。拜年開始,我們首先要一絲不苟地將弘農堂的茶杯酒杯洗乾淨,然後盛上白米飯、雞、豬肉、年糕等供品,再恭恭敬敬地為先人添茶敬酒,接著父親要親自點燃香火、寶燭,虔誠地插在祖宗的神牌位前上,等待香火、寶燭快要燃燒完的時候,又將金銀紙寶放在香爐上焚燒,緊接著就燒鞭炮。燒完鞭炮,參加拜年的人們要向祖宗神牌鞠躬行禮。這時候,父親要先祈禱:“祖公、祖婆,在新的一年,保佑我們全家門迎百福戶納千祥,男女老少心想事成。”給祖宗拜年之後,我們才能夠吃飯。飯後我們小孩子們成群結隊地追逐嬉戲,身上穿著的新衣服腳下穿著的新鞋子,吸引著不少人羨慕的目光,我們內心裡總是充滿著無比的自豪感。

大年初二,父母親便要帶著我們三兄弟往外公外婆的家裡拜年。每年的那時候,外婆總是帶著表姐表妹表弟,老早地來到村頭徘徊著等候,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望我們的到來,老遠看見我們,她們就眉開眼笑。還未走近,外婆就三步並作兩步,上前從母親手中接過裝滿春節禮物的擔子。進入到外婆的家中,外婆則捧出一盆熱水為我們接風洗塵。到外婆家後,是母親最開心的時候了!她格外珍惜這段探親的時光,總是先和外公外婆舅父舅母拉家常、訴說相思之情,再與其他回孃家探親的好姐妹會見,見面後就你勾我的腰我搭你的背,滿臉洋溢著久別重逢的喜悅,或站在屋簷下或坐在客廳中,互相問候互吐衷腸,似乎是有說不完的話。此時此刻真正地讓人領悟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含意!就在母親叨嘮個不停的時候,外公外婆圍著灶臺燒水、洗米、宰雞等,忙忙碌碌地張羅著為我們準備飯菜,即使他們的活兒再忙,也不願意讓我們插手。吃飯的時候,外婆家的八仙桌上,雖然沒有山珍海味,但總是擺滿了一桌子可口的鄉土菜。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漸漸地,我已長大,參加工作,結婚生孩子。現在,每年的正月初二,我都和妻子帶著兒子到岳父岳母家拜年,親人間的這份真情,一路演繹著。每一次到了岳父岳母家,岳父岳母全家人總是樂翻天,對待我們如同接待尊貴的外賓,岳父總是事前到車板市場上買回魚、蝦、蟹等,其他人則忙著殺雞、切豬肉、揀青菜……當我們要回家的時候,岳母總是戀戀不捨地拉著妻子的手,把煲熟的雞、雞蛋、魚蝦等塞給我們帶回家,還有花生、番薯、芋頭、南瓜、紅豆等土特產,小車的後尾箱裝得滿滿的。這滿滿的何止是物,更是那濃濃的永遠割不斷血濃於水的親情。行車後,直到我們的小車行駛了很遠很遠,我扭轉頭的時候,還依稀看到寒風中嶽母朝我們遠去的方向不斷地揮手……

隨著社會的進步,資訊越來越發達,雖然傳統的拜年方式還盛行著,人們拜年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了,如明信片拜年、賀卡拜年、微信拜年等。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文徵明在其大作《拜年》中雲: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文徵明的詩意為:希望通過拜貼來問候,我也隨潮流向他人投送拜帖,世人們只會認為這樣更簡易,但不會認為這是空虛的禮節。文徵明詩句裡所說的帖,大概就是現代的明信片、賀卡之類吧。

朋友,你投帖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