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曾国藩:什么样的人才能干大事


关于什么样的事才算大事,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觉得无论我们干成什么样的事,只要这件事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有意义,这都算上一件大事。也许对你是一件小事,对他来说就是一件大事。


曾国藩:什么样的人才能干大事

曾国藩对于家庭教育


那么干大事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性呢? 今天我们看看古人先贤怎么说?

曾国藩认为:

干大事首先:我们要做一个反省改过的人。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谥号文正,湖南湘乡人。毛主席年轻时最佩服的就是他,还留下了一句“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蒋介石的床头书有两本,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就连美国黑尔博士都称他为“远东的华盛顿”;有副对联高度概括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写过一篇题为《召悔》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曾国藩表达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人要勇于改过。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曾国藩的“悔”字诀。曾国藩的成功,与他的勇于改过,是有直接关系的。

曾国藩在这篇文章里说:“贤能的人和不贤的人怎么区别呢?要看他们改过的勇气是大还是小。”

“改过的勇气超过别人十倍的,贤能胜过别人十倍;改过的勇气超过别人百倍的,贤能超过别人百倍。贤能的人,因为勇于改过,前程越来越光明;不贤的人,终不悔改,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

曾国藩的改过,贯穿其一生。他10岁的时候,和我们许多人小时候一样,喜欢睡懒觉,太阳照屁股了还不醒来。

曾国藩想这么下去不行,于是想了个办法。他用一根线吊着一个秤砣,置于铜盆上方,然后在线上系一根香,点燃。香燃尽烧断线,秤砣掉到铜盆之上的时候,正是每天天快亮的时候。曾国藩每天就是被这响声惊醒,然后爬起床读书的。久而久之,曾国藩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人生在世,谁不犯错误。但那些成功者与平庸大众的区别就在于,他们能积极反省改过,不断提升自我。

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最大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有道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圣人君子,也不可能总是尽善尽美,而反思自省就是塑造人格、修身立德的好途径,也是自我教育很重要的方面。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甚至记性都不如一个梁上的小毛贼,他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但是像是梁启超所说的,“文正以朴拙之姿,起家寒素,饱经患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浩劫”,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够勇于直视不足和错误,勇于反思,积极改正,由此完成了由一个普通人生到辉煌的转变。

为了能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毛病而不自欺,曾国藩采取了两个办法:

一是,让亲人好友时时督促,请他们及时指出自己的过错;

二是,记日记,对自己每天的言行进行总结和反省。


曾国藩:什么样的人才能干大事


其次干大事 也是 自律的人

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绝大部分都是高度自律的人,所谓“君子要不欺暗室”在没有人监督的环境下还能坚持自我坚持本心的人是极少的,也是很可怕的,你永远都不知道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内心会强大到何种程度。

我们眼里的曾国藩,可是个大人物,他被称为传统社会最后一个圣人,是掌握了终极真理,道德修养几乎达到完美程度的一个人。官至两广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之职, 你知道吗?没有谁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没有谁的成功是偶然的。 他也不是神仙,他和我们一样从小苦读诗书,期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并且他还肩负着家族的使命。

曾国藩在自己三十一岁那年,给自己定下了每日十二条必修课,正是此后持之以恒的坚守,才有了名扬青史的曾国藩,才有了曾氏家族数百年的荣耀。“日课十二条”,内容主要有:

其内容包括“主敬、静坐、早起、读史、写日记、练字、谨言、养气、作诗文” 等每天从早到晚必做的十二件事情。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行事谨慎,心无旁骛

就是说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时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一旦投入工作中,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二、静坐:指每日须静坐一个小时以上,不限任何时间,通过静坐审视自己的内心,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动摇。

三、早起:黎明即起,决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每天必须读十页。

五、读史:攻读史书,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10页。

六、谨言:出言谨慎,三思而言。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真气:能够做到内外统一、光明正大之行,没有奸诈计谋、行险侥幸之念,任何所作所想都能够说得出口,只有这样,才能将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

八、保身:时时刻刻都像养病时一样地保养自己的身体。节劳、节欲、节饮食,将身体的消耗降至最低。

九、日知所亡:每天读书,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每日记下茶余偶读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亡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每月都能有机会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本领:每个月必须做诗歌或短文数首,用来检验所学理论是多还是少,所培养真气是否充盛。不可以一味地懒惰迟延,这样最容易使自己的远大志向丧失殆尽。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绝不留待次

意思是说早饭后必须练习书法一小时。而且,所有文字方面的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书法的机会。凡是今天的事情,一定不许留待明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会越难以清理。

十二、夜不出门:出门应酬玩乐,会使人荒废修养功夫,会使精气耗损、神情疲惫。会消耗白天的精神,影响学习和工作。所以,这种不良习气必须彻底戒除!

曾国藩给自己立下12条自律的功课,名曰《日课十二条》。此后,这十二条铁规戒律成了曾国藩每日修身、终身精进的不二法门。

鸡汤文总说:思想有多远,世界就有多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比想法更重要的是行动,只有积跬步,才能至千里。

曾国藩的成功正是源于他对每件小事的坚持,以及他高度的自律。

自律的人就像一颗深扎底下的大树,他们目标明确,每分每秒,要做什么事,想达成怎样的效果,都会做到心中有数。即使工作再忙,生活再累,一切都可以进行得有条不紊。

这也正是曾国藩所说的:“人生需要有根柢,方可撑持世间变化”,这种可以撑持坎坷和挫折的人生根柢,正是源于自律。

自律,这是成功的基石。对于不自律的人来说,生活中充满了诱惑和陷阱。

如果你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没有人为你的奋斗推波助澜,那么严格要求自己,自律将是你唯一的选择。

自律是我们奋斗不二的法宝,没有门槛不用交学费,只要你想就一定能做到,且一定能做好。即使我们的坚持不能像曾国藩一样成为圣人,不能像毛泽东那样成为伟人,不能像胡适和鲁迅那样成为文学家。当我们通过自律把自己做到了最好,就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就拥有了最有质量的生命,这样的人生你不觉得很爽吗?

干大事的 :肯帮助别人的人

古人云:君子成人之美、与人而愈有。这都是仁爱之心的具体体现。

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成就别人,其实是在帮助自己。

曾国藩对待部下其中有一个特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有多种解释,我的理解是:你想在这个世界上站得住,就要帮助别人站得住;你想有所发展,也要给别人制造发展的良机。

李鸿章来到曾国藩幕府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曾国藩的幕府像一所大学校。为什么呢?

因为除了带兵打仗之外,曾国藩还兼当这些幕僚和将领的老师,每个月会出两次作文题,让大家作文,然后他在百忙中,晚上点灯给大家批改。他每天都会找不同的人,和他们进行谈话,教他们怎么做官,怎么打仗。

曾国藩在保举下属方面非常努力。他曾经对皇帝说,“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说李鸿章才大心细,人才难得。李鸿章在安徽混了好多年,仕途一直没有起色,在曾国藩这里待了几年后,才出掌一方。

左宗棠当师爷当了好多年,最后犯了事,大祸临头,跑到曾国藩这里,不过三五年,就当上了总督。

曾国藩的部下后来有二十六人成为总督、巡抚、尚书;有五十二人成为三品以上大员。因此所谓湘系“文武错落半天下”,夸张点说,天下一半的官员都是曾国藩的部下。

曾国藩认为,人要“心存济物”,要有一颗愿意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的心,懂得帮助他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这样的人即便物质上暂时不富有,精神上也是大富大贵者。

一个人应该抛弃小的利害得失,不算计,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众人的帮助,人生之路也会越来越宽。而如果能心存济物,那就放大了人生格局,未来的成就不可限量。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意思是修养很高的人都有容人的雅量,能够宽容地看待别人、但是又极其严格地自律。堆满杂草秽物的地方才有生物多样性,河水过于清澈的地方却是常常没有鱼虾。

气度宽宏而有容忍雅量之人,才可谓为君子。而这,也恰恰是曾国藩自我教育重要的一课。


曾国藩:什么样的人才能干大事


曾国藩通过读书、自省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持之以恒地自我教育,知行合一,逐步地完成了由狭隘记仇的玻璃心向宽宥容人的圣人心的华丽转变。

曾国藩去世后,与他恩怨交织了大半辈子的左宗棠送来挽联,上书“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极言与曾文正公的深厚情谊和不舍之意。

这大概就是曾国藩自己所说的“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所获得的最好的礼物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