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帕帕頭上帶之陝西風情

“帕帕頭上戴”之風俗緣於關中盛產棉花,武功縣曾是古有邰國,是我國農業發祥地之一,傳統的農耕文化,給了人們天然的分工,即“男耕女織”。當地農村婦女人人都會紡線織布,她們把土布梁成黑色,再做成黑衣服或黑手帕,不同於南方的是帕帕沒有被系在旗袍上,而是被那些上了年紀的婦女一個個都戴在頭上,她們呀,衣服可以髒一點,帕帕卻永遠是最潔白的、乾淨的。

帕帕頭上帶之陝西風情

關中四季分明,氣候猶如老酒,濃而不烈,夏不過酷,冬不太寒,因此,男人用不著包毛巾,平日干活時,脖子上圍一條毛巾就是了,有風也不疾,吹刮不掉,而且取用方便。關中道上的女人們也不用包頭巾,只是在頭上頂一塊頭帕,帕帕頭上戴,是為秦地八大怪之一,那頭帕比手帕略大,自織的粗布,扎染成藍底白花,巧手一挽一結,就如給頭上添了件飾物,渾然一體,自添風采。女人除大忙時節下地幫男人之外,平素主要是紡線織布,縫補漿洗,還有就是一日三餐。柴火、風箱、灶臺,半年燒麥莧,半年燒苞稈,煙飛灰舞,有了頭帕罩著,就不至於髒了秀髮。炊畢,摘下頭帕,輕輕一甩,塵埃盡落,擦拭一下兩頰,再撣一撣衣裳,揮一揮腳面,嘿,活脫脫舞臺上的青衣、小旦,女人之嬌媚、爽潔、麻利盡顯。

帕帕頭上帶之陝西風情

娃們家,更不用提了,一年就兩套衣裳,一套單,一套棉。娃們家本身就匪,成天爬上鑽下,衣服早就失去了本色,吃過飯,用袖子直接在嘴上一抹。遇上個傷涼冒風,清鼻兩桶,吸吸溜溜,這下好了,袖子直接就成了擦鼻布了,所以,那時娃們家的袖口都是亮晶晶的,用玩古董人的話說,包漿厚的很,換季時,洗了幾遍那水還是黑的,能當染布的黑膏子用。直到長到了說媳婦的年齡時,這才知道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那時城裡人又興起了用手絹,大人小孩都有一塊手絹,大人放在衣兜裡,擦嘴、擦鼻時拿出來,小孩則別在胸前,隨時收拾流下來的清鼻。鄉里人也有樣學樣,平時哪捨得用,相親時才揣一方,女方家幾個菜端上來,不知是緊張還是喪眼,一塊肥肉沒夾住,直接掉在了新衣裳上,撿起放入口中,剛要用袖口去揩抹油汙處,突然想起口袋裡的手帕,掏出,還疊得四四方方,新嶄嶄的,一看就知是來時才裝進去的。回去後,緊忙掏出藏好,下次去時再派上用場。

帕帕頭上帶之陝西風情

關中地區地處北方,這裡日照強烈,乾旱少雨,而且風沙天氣較多。所以農村婦女在辛勤勞作的時候,都要頭頂著手帕。說起這一方小小的手帕的作用,那可是大發去了。手帕既可以防止強烈的日光對皮膚的侵害,又能阻止塵土進入到頭髮,而且頭髮也不能被風吹亂。當在外勞作,沒有隨身攜帶毛巾的話,手帕又可以擦汗抹灰,實在既實惠有美觀。

其實,老太太們帶手帕也是和以前的生活聯繫起來,由於以前生活比較窘困,人們沒有錢來買美麗的帽子。所以便宜實惠的手帕,就成為勤勞樸實的農村婦女的必然選擇。今天,當人們生活富裕起來以後,千奇百怪的帽子逐漸取代了手帕。手帕也成為古老的歷史中一道風景。

帕帕頭上帶之陝西風情

陝北人也喜歡裹頭巾,這樣的裝扮早已不具備舊有的含義,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徵。白色的頭巾,在前面打個結,儼然成為一種陽剛英武之氣的代表: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怒吼秦腔!一塊毛巾除了防塵,也解決所有的問題,舊社會的艱苦奮鬥精神值得傳揚!

帕帕頭上帶之陝西風情

如果是夏天裹頭巾,也是有說法的。農村人面朝黃土背朝天,即使是三伏天也要幹農活,窮苦人家買不起草帽,只能用蘸了水的毛巾裹著頭,一方面可以減少陽光輻射,防止中暑;另一方面毛巾可以隨時擦汗,並減少頭皮散熱,從而保持體力!

帕帕頭上帶之陝西風情

用毛巾裹頭的大爺大媽年紀都不小了,老年人最怕的是風寒,使用毛巾裹頭,可以很好地抵禦風寒。毛巾價格便宜,家家都有,因此使用最普遍。而那些有錢的老人則喜歡戴帽子,所以在農村,戴帽子還是裹頭巾成為區別有錢還是沒錢的標誌!

帕帕頭上帶之陝西風情

陝北和晉西北多以頭巾纏頭,這種頭巾叫白羊肚手巾。陝北地處我們國家的內陸,風沙特別大,農民使用白毛巾來擦除風沙。此外,白毛巾還可以起到擦汗的作用。白毛巾的第三個作用是可以起到禦寒的作用。晉中、呂梁一帶則一年四季以白羊肚手巾,成圈狀挽手頭頂。晉西北河曲一帶以白毛巾兜包後腦,前額上方打個結,顯示一種陽剛英武之氣,類似陝北風俗。

帕帕頭上帶之陝西風情

在我們身邊,也許再也見不到裹頭巾的身影了,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除了辛苦的農民,那些一心為民、光明磊落的俠客也有喜歡戴頭巾的愛好,比如:黃日華版的喬峰!每每想到這裡,我的心中都會油然起敬,忍不住想裹條毛巾在頭上試一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