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帕帕头上带之陕西风情

“帕帕头上戴”之风俗缘于关中盛产棉花,武功县曾是古有邰国,是我国农业发祥地之一,传统的农耕文化,给了人们天然的分工,即“男耕女织”。当地农村妇女人人都会纺线织布,她们把土布梁成黑色,再做成黑衣服或黑手帕,不同于南方的是帕帕没有被系在旗袍上,而是被那些上了年纪的妇女一个个都戴在头上,她们呀,衣服可以脏一点,帕帕却永远是最洁白的、干净的。

帕帕头上带之陕西风情

关中四季分明,气候犹如老酒,浓而不烈,夏不过酷,冬不太寒,因此,男人用不着包毛巾,平日干活时,脖子上围一条毛巾就是了,有风也不疾,吹刮不掉,而且取用方便。关中道上的女人们也不用包头巾,只是在头上顶一块头帕,帕帕头上戴,是为秦地八大怪之一,那头帕比手帕略大,自织的粗布,扎染成蓝底白花,巧手一挽一结,就如给头上添了件饰物,浑然一体,自添风采。女人除大忙时节下地帮男人之外,平素主要是纺线织布,缝补浆洗,还有就是一日三餐。柴火、风箱、灶台,半年烧麦苋,半年烧苞秆,烟飞灰舞,有了头帕罩着,就不至于脏了秀发。炊毕,摘下头帕,轻轻一甩,尘埃尽落,擦拭一下两颊,再掸一掸衣裳,挥一挥脚面,嘿,活脱脱舞台上的青衣、小旦,女人之娇媚、爽洁、麻利尽显。

帕帕头上带之陕西风情

娃们家,更不用提了,一年就两套衣裳,一套单,一套棉。娃们家本身就匪,成天爬上钻下,衣服早就失去了本色,吃过饭,用袖子直接在嘴上一抹。遇上个伤凉冒风,清鼻两桶,吸吸溜溜,这下好了,袖子直接就成了擦鼻布了,所以,那时娃们家的袖口都是亮晶晶的,用玩古董人的话说,包浆厚的很,换季时,洗了几遍那水还是黑的,能当染布的黑膏子用。直到长到了说媳妇的年龄时,这才知道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那时城里人又兴起了用手绢,大人小孩都有一块手绢,大人放在衣兜里,擦嘴、擦鼻时拿出来,小孩则别在胸前,随时收拾流下来的清鼻。乡里人也有样学样,平时哪舍得用,相亲时才揣一方,女方家几个菜端上来,不知是紧张还是丧眼,一块肥肉没夹住,直接掉在了新衣裳上,捡起放入口中,刚要用袖口去揩抹油污处,突然想起口袋里的手帕,掏出,还叠得四四方方,新崭崭的,一看就知是来时才装进去的。回去后,紧忙掏出藏好,下次去时再派上用场。

帕帕头上带之陕西风情

关中地区地处北方,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说起这一方小小的手帕的作用,那可是大发去了。手帕既可以防止强烈的日光对皮肤的侵害,又能阻止尘土进入到头发,而且头发也不能被风吹乱。当在外劳作,没有随身携带毛巾的话,手帕又可以擦汗抹灰,实在既实惠有美观。

其实,老太太们带手帕也是和以前的生活联系起来,由于以前生活比较窘困,人们没有钱来买美丽的帽子。所以便宜实惠的手帕,就成为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的必然选择。今天,当人们生活富裕起来以后,千奇百怪的帽子逐渐取代了手帕。手帕也成为古老的历史中一道风景。

帕帕头上带之陕西风情

陕北人也喜欢裹头巾,这样的装扮早已不具备旧有的含义,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白色的头巾,在前面打个结,俨然成为一种阳刚英武之气的代表: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一块毛巾除了防尘,也解决所有的问题,旧社会的艰苦奋斗精神值得传扬!

帕帕头上带之陕西风情

如果是夏天裹头巾,也是有说法的。农村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即使是三伏天也要干农活,穷苦人家买不起草帽,只能用蘸了水的毛巾裹着头,一方面可以减少阳光辐射,防止中暑;另一方面毛巾可以随时擦汗,并减少头皮散热,从而保持体力!

帕帕头上带之陕西风情

用毛巾裹头的大爷大妈年纪都不小了,老年人最怕的是风寒,使用毛巾裹头,可以很好地抵御风寒。毛巾价格便宜,家家都有,因此使用最普遍。而那些有钱的老人则喜欢戴帽子,所以在农村,戴帽子还是裹头巾成为区别有钱还是没钱的标志!

帕帕头上带之陕西风情

陕北和晋西北多以头巾缠头,这种头巾叫白羊肚手巾。陕北地处我们国家的内陆,风沙特别大,农民使用白毛巾来擦除风沙。此外,白毛巾还可以起到擦汗的作用。白毛巾的第三个作用是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晋中、吕梁一带则一年四季以白羊肚手巾,成圈状挽手头顶。晋西北河曲一带以白毛巾兜包后脑,前额上方打个结,显示一种阳刚英武之气,类似陕北风俗。

帕帕头上带之陕西风情

在我们身边,也许再也见不到裹头巾的身影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除了辛苦的农民,那些一心为民、光明磊落的侠客也有喜欢戴头巾的爱好,比如:黄日华版的乔峰!每每想到这里,我的心中都会油然起敬,忍不住想裹条毛巾在头上试一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