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嵇康之死》: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不过是魏晋文人恣意背后的无奈

在中国历上,魏晋时期是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那个时代,政治混乱、战争不断,孱弱的肉体和精神都需要得到抚慰。然而,今天我们回望魏晋,总感觉那是一个温文尔雅诗,酒风流的年代,一群人寄情山水、饮酒赋诗、弹唱轻吟,好生令人向往。

《嵇康之死》: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不过是魏晋文人恣意背后的无奈

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是一个极其动荡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文人雅士,他们远离朝堂、志趣高洁,整日徜徉于山水之中,令后世无数文人追忆向往。

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嵇康在去世1700多年后,仍然是中国多数文人心中的精神标杆。嵇康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他才华横溢,长相惊为天人。他明明已经远离朝堂,与世无争,却依然死于权贵的刀下,嵇康的死实在令人唏嘘。

历史上真实的嵇康是什么样子的?嵇康为什么会被杀害?为什么嵇康死后的名声更胜从前?诸多疑问,还要从嵇康的死,开始说起。

《嵇康之死》: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不过是魏晋文人恣意背后的无奈

《嵇康之死》

真名士自风流

以魏晋风度作为开端的士大夫精神,基本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嵇康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可谓是国民男神般的存在。他不仅长得风度翩翩,还会弹琴赋诗,更重要的是,他自带清冷风。史书上这样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衣,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说的是嵇康大概有1米87,长得飘飘欲仙,走路带风,才华横溢……总之就是不吝溢美之词了。作为魏晋第一大帅哥,嵇康的美是毋庸置疑的。有一回嵇康去山里游玩,当时有个砍柴人遇见他连连跪拜,后来才知道是这个人把嵇康误认成神仙了。

《嵇康之死》: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不过是魏晋文人恣意背后的无奈

仅仅是面容姣好是远远不够的,嵇康从来也不屑于自己的皮囊。嵇康是曹魏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此外他还在书法绘画养生方面有极深的造诣。他的诗清丽脱俗,主要表现自己厌弃功的人生追求;在音乐方面,他别具一格地提出了《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本身没有欢快与悲伤的基调是,只是因为人注入了情感,他更是谈得一手好琴;更加难得的是,在当时人人吸食五石散意欲修炼成仙的年代,嵇康则提出这种做法是不切实际的,他的《养生论》直到今天很多方法依然受用。

《嵇康之死》: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不过是魏晋文人恣意背后的无奈

嵇康抚琴图

嵇康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那就是打铁。他不爱做官,就爱在家里生火打铁。也因着这放荡不羁的性格,嵇康在当时就收获了一众倾慕者。我们常常看到关于嵇康的画作中,有一个人在打铁,另一个人在摇着鼓风机打下手。打铁的那个人便是嵇康,而他的那个助手,是他的好朋友,也是当时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向秀。

在嵇康身上还有一件广为流传的事,那便是写给好友山涛的绝交书。嵇康蔑视权贵,拒不做官,而山涛则选择入仕实现自己的志向。有一次山涛准备升官时,想举荐嵇康来接替自己原来的位置。嵇康听到后立马大怒,洋洋洒洒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信表面上是以山涛绝交,实际上是表明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也正是因为此事,嵇康惹怒了当权者司马昭。


《嵇康之死》: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不过是魏晋文人恣意背后的无奈

赵孟頫《与山巨源绝交书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嵇康和他的朋友们终日纵情山水、清谈赋论、喝酒打铁,远离政治中心。这种生活令当时很多文人纷纷效仿,也为嵇康的死埋下了祸根。

嵇康死,清议绝

公元262年秋,司马昭下令处死嵇康。事件起于一场家庭纠纷,嵇康的好友吕安,他的媳妇徐氏异常漂亮,吕安的哥哥吕巽趁弟弟不在迷奸了弟媳。吕安一怒之下想要状告哥哥,但家丑不可外扬,后来在嵇康的调解下二人选择私了。但吕巽害怕弟弟报复,反而率先诬告吕安不孝。嵇康十分气愤,立即为吕安作证。在司马昭“以孝治天下”的年代,不孝可是重罪,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惹怒了司马昭,加上当时钟会趁机陷害嵇康,最终吕安和嵇康被下令处死。

当时很多人为嵇康抱不平,京师的三千太学生联名上书为他请愿,甚至争相入狱陪伴嵇康,甚至扬言嵇康不出去他们就不出去。司马昭没想到远离朝堂的嵇康竟然还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更加坚定了他必杀嵇康的心。

嵇康行刑的那天,刑场上站满了人,只见他缓缓地走上刑场,神色自若,随后弹了一曲《广陵散》,从容赴死。

《嵇康之死》: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不过是魏晋文人恣意背后的无奈

嵇康死前弹了一曲《广陵散》,此后无人会弹

明眼人一看嵇康就是被陷害的,司马昭不可能不知道,但他为什么仍要一意孤行的要处死嵇康呢?嵇康一个远离世俗的文人,为什么还会被人欲杀之而后快呢?

嵇康的死,从表面上是由于钟会的陷害以及他曹家女婿的身份。(嵇康早年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司马家和曹家是水火不容的政敌),但这都不是主要原因。嵇康真正的死因,是因为他提出了一种知识分子不与权贵合作的另类生活方式,而且在当时的条件限制之下,还身体力行地做到了。不仅如此,他还有了无数追随者。

《嵇康之死》: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不过是魏晋文人恣意背后的无奈

南京乌衣巷魏晋遗风

嵇康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他才华横溢,有巨大的世俗影响力。然后他却游离于朝政之外,不受朝廷约束,不与权贵合作。这无疑是对当朝者最大的挑衅。

在中国历来讲究“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很多知识分子最终都会入朝为官,为皇家效力。而嵇康不但不入仕,拒绝为朝廷效力,而且他与世无争生活方式还令当时无数名士纷纷效仿。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种对政治完全不感兴趣而又有世俗影响力的文人,对当朝着来说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司马昭必须要杀掉嵇康。

《嵇康之死》: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不过是魏晋文人恣意背后的无奈

魏晋风骨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不得不说,司马昭的目的达到了。嵇康的死,让他的追随者备受打击,让一群文人突然间没有了精神目标。名士们不再议论嵇康,也不再清议时政。

嵇康的死,这其中受打击最大的是嵇康的好友向秀,他一直是嵇康为偶像,他们约好一辈子在山间做好朋友,可是现在他的偶像死了,他的生活一下子没有了主心骨。后来他受到司马昭的待见,入朝为官。向秀的最终命运只是嵇康众多追随者中的其中一个,当朝者控制知识分子的目的,也达到了。

嵇康这样一个飘逸不俗的天才,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之人,却还是逃不了遭人记恨的命运。

恣意背后的无奈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暮春之初,会稽郡举办了一场流传千古的集会。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0多名士悉数参加,他们相聚在绍兴城外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抒发人生感慨,这场集会产生了由37首诗组成的《兰亭集》,以及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兰亭集序》。

《嵇康之死》: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不过是魏晋文人恣意背后的无奈

兰亭集会

高中时代第一次读到《兰亭集序》时,总是很向往那个时代文人的恣意与豁达。你看哪,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饮酒弹唱,风度翩翩。如今再一次读《兰亭集序》,却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王羲之的这一句“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喊出了虚度光阴的无奈

。在当时,外有五胡肆虐中华,内有流寇、贪官侵蚀国家。大多数人为了在心中给自己留一方圣地,只能这么“不正经”地活着。

魏晋时代是典型的乱世,朝廷之上各党羽纷争不断,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觉悟的知识分子不再谈论政治,转向修仙求道。大部分文人都崇尚老庄思想,清谈玄学。不是他们不想报效国家,只是当时的社会混乱非一己之力可以扭转。

《嵇康之死》: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不过是魏晋文人恣意背后的无奈

这一时期的文人留给世人最大的印象是,喝酒、嗑药、放荡不羁、完全一副仙风道骨的感觉。在当时流行“嗑药”,也就是吸食五食散,这东西跟今天的毒品差不多。很多人吃了五石散后全身发热,之后又发冷。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饮酒,大多是因为嗑药发作需要驱冷了。

吃了五石散之后,因为发热,衣服需要脱掉,用冷水浇身。所以大部分人都会穿宽大的薄衣,后世很多人以为他们仙风道骨,风度翩翩的,殊不知这也跟他们吃药有关。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魏晋名士的风流、张狂、不羁,不过是对国破家亡而束手无策的放纵,不过是壮志难酬,无力回天的叹息,不过是在那个黑暗时代里,独善其身的无奈。

嵇康死后,他的影响力更胜从前。哪怕在1700年后的今天,他依然是很多人心中的偶像。不为别的,只为他活得真实。

《嵇康之死》陈滞冬 新星出版社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927年 鲁迅演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