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殉葬的妃子不愿死怎么办?

葛大小姐


人殉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极为不人道的制度。
这种做法事,在贵族死以后,本身出于对故主的留恋,加上逝者眷恋生前,因此将生前熟悉的人全部都拉去陪葬,陪伴死者的做法。
人殉制度出现,大约是在5000多年之前的龙山文化,现代陆续出土那时期的文物中,就发现了有人殉葬的痕迹,到了商代的时候,这种风气逐渐的加剧。
春秋时期,秦国秦穆公在去世以后,就曾令人大规模的殉葬,令朝中有名的将领子车三雄殉葬,后人为了缅怀他们的遭遇,在诗经中专做《黄鸟》,以感慨他们的遭遇。
除了生前感怀知遇之恩,自愿殉葬的除外,大部分其实都是被迫的,尤其是在陪伴君王的妻妾等,他们更是被强制殉葬的另外一种群体,毕竟她们本身没有反抗能力。
史书记载,盗墓者掘开了晋幽公的墓葬以后,发现里面陪葬的人数多达白人,其中有不少是女性,或坐或卧,甚至还有站立的,当然据说这些殉葬而死的人,衣服颜色就和活人一样,证明她们都是死于非人,而非自尽
历代帝王之家殉葬,多简单粗暴,将宫人赶到坑中,直接活埋。
但大家都活得好好的,自然不愿意死,所以为了死后得到殉葬,采取了各种方式。
  1. 其一、诱骗,相传吴王阖闾为了找人给自己女儿殉葬,无所不用其极,由于这个女儿是对吴王阖闾有怨气自杀的,吴王十分悲痛,于是他为女儿制作了豪华的墓葬,并在街上令人一路舞着白鹤,吸引过路的市民观看,等把这些人诱骗到墓地以后,将这些人全部驱赶到墓地中,封闭墓门,将这些人活活埋进坟墓里面殉葬。
  2. 其二、强迫,人殉制度实际上自汉代以后,就基本上已经废止,不过在明代的时候又陆续死灰复燃。
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下令让后妃殉葬,要知道朱元璋生前妃子很多,有四十多个,这些人大部分都在死后殉葬。
一直到明英宗时期,这种不合理的人殉制度才得到了废止。
明代殉葬,多采用自缢和绝食,手段极其残忍,史书上也都留下了记录。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病逝以后,皇帝下令让后宫所有嫔妃殉葬,先安排他们都吃完饭,然后进入内殿,内殿早已经摆放好了30多支小凳子,小凳子上面悬挂白绫,并命令她们站到凳子上面,悬梁自缢。
这一时刻,所有人几乎都吓的放声大哭,这些人中有两个朝鲜籍妃子,一为韩氏,身份大概是宫女;一为崔氏,封号“美人”。
韩氏在一旁苦苦哀求,但是皇帝都不为所动,话还没说完,太监就将他们脚底下的凳子抽走。

漫步史书


妃子如果抗拒,那是很不体面的事情,那就会有人帮她体面的。

就像我们所熟知的朱棣的老婆们为他殉葬的场景,那是相当恐怖的,朱高炽作为新皇帝,特地来现场向这些妃嫔们告别。

现场早已是哭声一片,毕竟,妃嫔们大都如花似玉的大好年华,谁愿意在人生最美好的光景里就这么去了,但是没办法,每个人旁边都挂好了绳子和垫脚用的小床,宫殿内外早就被太监、侍卫们围得严严实实,想跑是不可能的。

当时,这里还有2个朝鲜国王向明朝皇帝进贡的朝鲜女子妃嫔,她们向明仁宗苦苦哀求,但是没什么用,皇帝是不会理会这样的要求的,就在她们哀嚎的时候,身旁的太监顺势将绳索套进她们的脖子下面,然后一脚踢开小床……

这二三十个朱棣的妃嫔们,就这么活生生地见了阎王,

在1988年发现的金朝齐王完颜晏墓中,有一个殉葬的女子,据考证为宋徽宗的女儿赵金姑,她是众多被金兵掠往北方的宋朝皇室成员之一,当时宋徽宗的20多个女儿都被金兵强行掠往了北方,嫁给了金国的贵族。

而经过检验,发现赵金姑的胳膊被打断了,脑袋也被砸扁了,脑袋还蒙上了丝绸口袋,据推测,当时金国盛行殉葬,一般喝毒酒后随葬,赵金姑显然不愿意这么死去,可能就拒喝毒药,然后被金国人乱棍打死了,因为死相实在过于狰狞,就索性拿了个丝绸口袋蒙住了她的脸。

而在历代发现的很多古墓里,凡是有殉葬坑的,被迫殉葬的人大都肢体都不会很完整,要么被砍死、吊死、毒死……要么就是直接封入墓穴活埋而死,总之没人愿意主动去死。

辽国述律平太后,一个彪悍的实权皇后,当耶律阿保机去世后,面对群臣的异动,她在朝堂上一狠心剁下自己的右手,让人把她的右手和皇帝丈夫一起下葬,然后,强迫了100多个大臣为先帝殉葬。

历代的殉葬,夏商周自不必说,自秦汉始,历朝历代,都有皇帝死后用宫中妃嫔殉葬的案例,非常残酷。

到了明清时期,殉葬之风依旧流行,从朱元璋到朱瞻基,死后都有妃嫔殉葬,其中朱元璋死后,有44个妃嫔殉葬,朱棣,有二三十人,最后一个朱瞻基也有十个妃嫔殉葬,而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即位的时候才十岁左右,亲眼目睹了这些惨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在他30多岁驾崩前,特地留下遗诏,要求自己以及后世子孙不得把活人殉葬,明朝野蛮的殉葬之风才就此停下来。

而到了清朝,到了康熙时期,这项制度才被彻底废除,从此告别历史舞台。

总体来说,君要臣死,臣都不得不死,何况后宫弱势的妃嫔呢?连皇宫都跑不出去,那真的是只有死路一条,万一惹怒皇帝,连累了家人,那就更不划算了,总之,可怜二字。


云中史记


“娘,吾去!娘,吾去!”高丽妃子韩氏殉葬明成祖朱棣,死前对着服侍的乳母喊道。

随着韩氏乳母返回朝鲜王朝,这件事情就被朝鲜史官知晓,被记录到《朝鲜王朝实录》。

1424年,朱棣驾崩后,生前服侍过他的嫔妃、宫女多达30人为其殉葬。赴死之日,明仁宗朱高炽为她们饯行,然后让人带到别殿上路。

别殿上早就准备好木凳,梁上已经挂好白色的绞绳,她们被催促着登上木凳,不管愿意不愿意,最终她们都要在脖子下套上绞绳。

时辰一到,满殿哭声震天,但没什么鸟用,宦官们很快就踢倒木凳,她们被活活吊死。

殉葬是一个古老而残忍的陋习,世界各地都有存在,我国直到康熙年间才完全杜绝殉葬制度。

殉葬最大的主是君王们,其次是贵族们,再其次是有权有势的主。比如古代普通的奴隶主,就可以让自己喜欢的奴隶殉葬,奴隶就会因此而死。

因此,社会上有没有殉葬制度,主要看君王们。一旦君王们不搞这一套,下面的人就会迎合,慢慢殉葬就会消失。

也有例外,典型如古代日本,主子一死,手下人为表示忠勇就要破腹殉葬。严重的时候,需要主子家人威胁、政府出面干涉,才能止住“自杀潮”。

就正常而言,主子死了,除个别人以外,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去死的,皇帝嫔妃们也一样。

那么,嫔妃们不愿意死,会怎么样呢?抗议无效,君王“一言九鼎”,既然口已经开了,你就不得不死。

大户人家的仆人可能还有机会逃跑,宫内的嫔妃那是毫无机会的,插上翅膀也会被射下来。何况每一个嫔妃,都代表着一股宫外势力,他们的亲人可都还在,你跑他们就遭殃。

因此,嫔妃们不愿意死,也只能去死。死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上吊死、被白绫勒死、喝毒酒死,或者直接关在陵墓内慢慢死。


子屠龙


别的久远的朝代不说,今儿就说说离咱们相对较近的大明。朱元璋这个农民出身的帝王虽然有巨多的贡献,但是他的人生却有一个巨大的污点是怎么洗也洗不掉的,那便是他主导恢复了一个被世人唾弃的千古陋俗-人殉!

所谓人殉,简而言之就是用活人陪葬!这事出现在千百年前社会还不太发达时期,当时人命如草芥,在奴隶主死后,他为了在另一个世界接着享受荣华富贵,便把他生前的仆人,妃子们统统活着埋入殉葬坑,企图让这些人陪着他一起到阴间服侍,由于太过残忍,这种制度在汉代以后逐渐式微,这种陋习终于被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中。

大明朝建立之后,万万没有想到朱元璋竟然让这件事死灰复燃,在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儿子秦王朱爽病逝,朱元璋非常悲痛,他在伤心之余竟然下了一道让所有人瞠目的圣旨,命令其子朱爽生前的两位妃子殉葬,以便于儿子在地下不至于孤身一人,于是乎,大明朝的人殉之始便由此开端!


大内后妃们作为人殉的对象,自然是没人愿意赔死的,据史载,为了强力贯彻朱元璋的指示,这些被确定陪葬的王妃们被太监们逼着用上吊的方式自杀,但如果遇到烈女不愿意自裁的,这些太监们便会一拥而上,用绳子把妃子们给勒死。当然传说更狠的是,有些王妃还被强行灌入了大量水银(用以使遗体不腐),终于这种制度在明英宗临死前得到了禁止,明英宗为此发了一道圣旨:“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至此,黑暗的人殉终于被废止了。


老猪的碎碎念


在古代封建时期,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从来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当时地位低下的女性的生死更是如此,无论嫔妃们在皇帝生前有多么受宠,皇帝一死,嫔妃们的厄运就开始了。继位新皇要让嫔妃为先皇殉葬,是不会管嫔妃愿不愿意的。无论嫔妃怎么反抗,怎么求饶,都难逃一死。唯一的区别就是死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嫔妃们死的方式大概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自缢

殉葬的嫔妃被集中到宫殿里面一起吃最后的“断头饭”,吃完以后被安排到一间已经提前布置好的房间里,房顶上是长长的横梁,梁上挂着一条条七尺白绫,下端已经打好结,白绫的正下方摆着一张张椅子,椅子和白绫的数目就是殉葬人数,待嫔妃头伸进去白绫,太监们就会把椅子抽掉。除了极个别的自愿的,大多数的嫔妃痛哭流涕,恐怖,抵抗,不愿意自杀,可是不管怎样都没有用,没人会帮他们,也没人敢帮她们,最后没自杀的一个个都会被太监用白绫勒死。



第二种,封死墓穴,活埋

皇帝下葬时,妃嫔们会被带到修好的墓道中,她们被活活关在里面,墓穴直接就封死了,里面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食物。等待妃子们的只有死亡。不是饿死就是缺氧窒息而死。

第三种,灌水银

传说中朱元璋对待那些不想殉葬的妃子,有一个令人发指的手段:为了保持嫔妃死后数年容颜不变,执行人先是把她们熏晕或者是给她们吃上含有安眠成分药物的食物,待殉葬的人睡着后,就会有人在她们的头上凿开一个洞,然后将水银灌入这个洞中,直到把水银灌满全身。



在古代封建社会,殉葬的嫔妃们没有任何选择权利,等待她们的只有死亡。


历史小猫咪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中国封建充满"仁义道德"的历史,其实满本写的都是“吃人”两字。借用这句话,中国煌煌帝王唯我独尊的背后都是惨无人道的“埋人”,从发掘的先秦古墓中,大都有累累白骨陪葬墓主人。



《墨子·节葬》记载:"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

死于乱军的周幽王,殉葬嫔妃和宫婢百余人。《西京杂记》曾记载,西汉有个盗墓贼盗掘周幽王的陵墓。周幽王墓是竖穴式,打开羡门,刨去厚厚的白垩土,出现纵横交错的一百多具尸骸,一男之外都是女的,或站着,或卧着,墓中遗骸就是周幽王和殉葬的宫婢、妃妾。

烽火戏诸侯,周王室失信诸侯,犬戎进攻镐京,诸侯不来救援,镐京沦陷,周幽王被杀,即便他昏庸祸国,死于乱军,被草草埋葬,依旧搭上那么多年轻女子的生命。

殉葬制度在秦始皇时达到登峰造极,秦始皇驾崩,秦二世下诏令说,先帝后宫没生孩子的,放出宫不合适,都命令殉葬。



殉葬制度汉之后一度都已经废止,却在金、元、明死灰复燃,尤其是明朝让嫔妃殉葬的风气之甚,令人发指。

明朝六代皇帝要求嫔妃殉葬,枉死嫔妃几百人。朱允炆遵遗诏,依古制,凡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皆令殉葬,另有若干宫女从死。具体殉葬是多少人,史上并无确切的记载。据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之后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明成宗驾崩都强迫妃子殉葬。明英宗朱祁镇废除嫔妃殉葬制度,但是依旧有让宫婢陪葬陋习存在。

有人说让嫔妃殉葬根源于"夫死妇殉节"的社会伦理道德,但是为皇帝陪葬的后宫女人大抵都是出生卑微,在后宫无根基、无倚仗的可怜女子,她们年纪轻轻就被迫结束生命,她们可能生前都未曾受过恩宠 ,死后却得为帝王“守节”,这是什么道理?

清初也还存在殉葬,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的母妃就被强迫殉葬。



继位皇帝要让嫔妃为先皇殉葬,是不会管嫔妃愿不愿意的。无论嫔妃怎么反抗,怎么求饶,都难逃一死。只是死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让这些毫无反抗能力的嫔妃死的方式,大抵有三种:

【一】封死墓穴中

将殉葬的嫔妃赶进墓穴,封上墓门,让她们在陵墓中自生自灭。陪葬秦始皇的嫔妃享受就是这种“待遇”,这似乎比直接砍死或活埋,会"人道"那么一丢丢。

【二】谥死

朝鲜《李朝实录》中详细记载了给成祖殉葬的嫔妃集体从殉过程。明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要求三十二位嫔妃殉葬。宫里先安排这些即将赴死的嫔妃在殿外用餐,吃完后带到殿内,嫔妃们“哭声震殿阁”。

殿内放了三十二张“小木床”,宦官命令她们站到木床上去,她们的头顶上方是已经准备好的白绫,等她们头伸进白绫中,宦官就会抽掉小木床,然后吊死。

在这三十二个人中,有两个是朝鲜进献的女子:一为韩氏,一为崔氏,封号“美人”。仁宗亲自进来与她们“辞决”,韩氏跪倒在地,苦苦哀求仁宗放她回国,因为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可是仁宗不为所动,最终这两个朝鲜女子只能在异国他乡命归黄泉。韩氏临死时,她的乳母就在一旁送别,韩氏回头对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话还没说完,脚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转瞬之间,三十多个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三】灌水银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用一种中草药让殉葬的嫔妃喝后,她们昏厥,然后太监会在她们的脑袋凿开一个孔,将水银灌进去,让她们从此不再醒来,还能保存尸身不腐。

看到这些不知道明朝的忠粉们会怎么想?



相关资料链接——朝天女户

朝天女户是指明朝时,为皇帝殉葬的女子的亲属。朝廷会给这些为皇帝殉葬女子的亲属一定的好处 。最常见的是追赠谥号,表彰其行。比如宣宗死后,嫔何氏、赵氏、吴氏、焦氏、曹氏、徐氏、袁氏、诸氏、李氏、何氏皆从死。正统元年,皆追加赠谥。册文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 《明史·后妃传》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这些人多为殉葬妇人的父亲或兄弟,他们的“朝天女户”的身份还是世袭的。不过这种优待究竟持续了多久,很难断定。

开涮历史


用活人殉葬是奴隶社会一种非常残忍的陪葬制度,起源于商朝,停止在西汉,复燃于明朝,止步到康熙。

商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到另一个世界,为了灵魂之旅不孤单,就用殉葬来达到目的,君王权势大,殉葬者则多,王公贵族也有殉葬的,只不过人少点而已,此风止于西汉。

1395年,朱元璋次子秦王病逝,朱元璋丧子心痛,执意让二个王妃殉葬,朝中大臣无人敢反对,这样明朝又开启了活人殉葬制度,规模较之商周要小的多,范围也仅限宫中妃子及宫女,明朝殉葬止于明英宗,清朝止于康熙年间。



只要是宫中有殉葬制度存在,妃子的生命就已经和皇上的生命捆在了一起,只能在宫中祈求皇帝长命百岁,至于说妃子不想死怎么办?这恐怕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如果名单上定下你的名字,不想死也得死,一哭,二闹是没有用的,只有第三个方法上吊,自己不上吊,太监帮你上吊,想喝毒酒死,一般是办不到的,因为这样不吉利,宫里是不会准备的,一般来说,妃子,宫女还得考虑家人,即然必死,也得考虑自己死后的陪葬品,所以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殉葬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极其残忍的制度之一,并且由来已久。早在商代时,殉葬制度便开始盛行。商人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会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所葬之地是另一个世界的居所,正是由于这样的传统观念,很多奴隶主死亡之后,都会让生前拥有的奴隶一起陪葬,以供死后继续让他们为之服务。


在我国历代朝代中,均有殉葬的传统,例如秦朝、汉唐、宋明等,但商朝时是使用奴隶陪葬,汉唐时是采用陪葬制度,即让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等死后陪葬皇陵。等到明清时,便是让妃嫔宫女陪葬。在明英宗时,明英宗因反对以人殉葬,之后明朝的历代皇帝便没有用人殉葬,殉葬制度终于消停了会。

但清世祖福临入关之后,殉葬制度再次盛行,像摄政王多尔衮死后便有侍女殉葬,清世祖福临死后也以人殉葬。殉葬制度长久不衰、屡禁不止,历时几千年,终于在康熙皇帝时期被彻底禁止。

殉葬制度历史悠久,我国历史上有哪些极其残忍的殉葬事件呢? 众所周知,秦始皇为祈求自己长生不老,多次派遣徐福率众多童男童女出海寻药,不仅如此,还耗费巨资,动用十万人历时十几载修建规模巨大的陵墓,即骊山始皇墓。秦始皇驾崩之后,秦二世下令将后宫妇女以及修墓工匠全部殉葬,人数多达数万人。

离我们较近的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学家在濮阳地区出土的一座古墓。古墓的主人是一位男子,但和其他墓穴不同的是,这个陵墓的四角均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的全是小孩子的尸骨。并且经考古学家发现,这些孩子在生前的时候,便已经被人灌入了大量水银,身上其他地方有多个挖口也被灌入了水银,这些孩子的尸身历时千年都没有腐烂。所以便有人猜测是陵墓的主人想要利用童男童女的灵气死后成仙。虽然只是猜测,但不管出于何种理由,这种做法都是极其残忍、令人发指的。

在朝代更替之际,皇帝驾崩需要嫔妃殉葬,有的妃子与皇帝感情深厚,心甘情愿与皇帝一起入皇陵,但那些年轻貌美而又不甘殉葬的妃子又是如何的下场呢? 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对于皇帝死后孤苦无助的嫔妃也是通用的。皇帝命令你殉葬,就算你不想死也会有有人逼迫让你不得不死。

逼迫的第一个方法便是自我了断,明代殉葬的主要手法便是自缢、绝食。一般是在帝王死后,挑选一些嫔妃宫女,先让她们吃饱喝足,然后将她们带入一个宫殿内,锁上殿门,并且帮她们准备好绳子,这些嫔妃宫女感到毫无生还希望之后,便会主动自我了断。

第二个方法是被勒死,太监见嫔妃不愿意死,为完成任务,便会几个人合作将布条缠上妃子的脖子,互相拉扯,直到妃子气尽身亡。第三个便是活埋,皇帝死后,妃子便会一同下葬,墓穴里四处密闭,没有氧气,久而久之,妃子就会缺氧而死。最后一个,也是最为残忍的,便是灌水银,将不愿殉葬的妃子头上凿开一个洞,将水银灌满全身疼痛而死。

殉葬制度在我国历时千年之久,期间数以万计的无辜者因皇帝死亡被拉来陪葬。如果不依的话,便会被人用父母或姊妹的性命要挟,而殉葬者虽不愿,但也毫无抵抗之法了。


夏目历史君


不愿意死的应该是大多数了,当然也可以说是全部,因为没有谁愿意为了一个死人去陪葬,但是因为他的皇上,你是妃子,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关系,明白这一点的妃子一般会在皇帝驾崩之后自行了断,这样相对来说还死的痛快一些,不至于搞得乱七八糟,最后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所以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可怕的不是死,而是死的方式。



封建王朝殉葬制度并不陌生,甚至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的时候都还有几十人陪葬,可以说陪葬制度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最出名的殉葬应该是秦始皇的殉葬,秦始皇是统一了中国的皇帝,收纳其他国家的妃子,古代后宫佳丽三千,到秦始皇这里自己后宫加上别的国家的后宫应该有几万的佳丽了,但是几万的异国美女最后的结局居然是殉葬去了。



当然很多人是不愿意死的,但是没有关系,要你死还不简单,所以就多种多样的死法,除非自己死,不然都是比较惨的。第一种是活埋,活活憋死的,先把这些妃子用药麻晕或者打晕之后一车一车的拉到陵墓之中,然后直接将陵墓封死,等这些妃子有意识的时候已经发现自己被活活封在里面,其实在秦始皇时期除了妃子,还有很多工匠也是在陵墓中被封住而死。



第二种,勒死,一般会给机会让他们自杀,就是给一根丝带,子上吊,但是如果不上吊就会被两个太监拉着丝带绕着脖子直接勒死,还是比较残忍的。第三种,也是最残忍的一种,就是灌水银,据说给这些陪葬的人灌水银的目的是为了长久的陪着皇帝,因为灌入水银之后身体不易腐化,带有一定的迷信思想在里面。



当然除了上面说的三种还有相对来说缓和一点的,比如用毒药先集体毒死,然后直接把尸体拉走摆放到陵墓中去,所以才会出现陵墓中有整整齐齐的尸骨,这些都是先被杀死然后陪葬的。曾经还有皇帝迷信用孩子陪葬,据说是因为孩子更加纯洁,天真,而方式也是最残忍的灌水银,生养孩子都不容易,结果就是皇帝的一句话,小命就没了。


一个看历史的小小


古代帝王驾崩后,都会有妃子殉葬,这些殉葬的妃子,一般都是没有生育子嗣且位分不高者。

通常,这些妃子都极其年轻貌美,也只有这样的妃子才有资格给帝王陪葬。

但在清朝时,有一位殉葬者却是生育了子女且位分高者,她就是大清努尔哈赤的妃子、王爷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

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每一个都十分出色。

很多史学家认为,若努尔哈赤将皇位传给多尔衮,那阿巴亥就会是太后。但是努尔哈赤并没有留下任何传位诏书,多尔衮也因年纪、资历不如皇太极而失去帝位。

阿巴亥的儿子都无缘皇位,按照惯例,阿巴亥要改嫁给下一任皇帝。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皇太极和代善一起逼阿巴亥为皇太极殉葬了。

学者认为,作为努尔哈赤死时陪在身边的妃子,阿巴亥很可能有努尔哈赤的传位口谕,而且皇位很可能是传给其儿子多尔衮的。毕竟努尔哈赤生前最宠爱的儿子,就是多尔衮。

可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有皇帝的口谕,阿巴亥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儿子顺利继位。她最聪明的做法是假装不知道口谕先保命,等多尔衮势力壮大以后再做考虑。

可聪明的皇太极为了避免这种可能的发生,做出了一个丧心病狂的决定:让阿巴亥陪葬。

毕竟,只有如此,弟弟多尔衮才完全没有和他竞争皇位的资格。

但阿巴亥位分高且生育了子嗣,是不符合殉葬条件的,所以,阿巴亥自己自然也并不同意殉葬。

但到了这种时候,生死早已由不得她了。接下来阿巴亥的遭遇,大约就是天下所有不愿意殉葬的妃子的下场了:她被皇太极派人用白绫活活勒死了。

说到这,想必读者也明白了,不愿殉葬者不仅不可能活而且还会死得更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