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书法落款写不好,学习何种碑帖能快速提高行书水平?

渺渺无蒍


详答如下:

问题一,书法落款写不好。所指有两种情况,一是落款文字写不好,拖泥带水,笔画繁冗。二是指落款的章法,如何谋篇布局,对其位置,大小,和主体文字如何搭配搞不准。

书法对落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代大家、名家无不重视。我们看大师书写,觉得很漫不精心的一副作品,到最后大师一题款,手起笔落,神采飞扬,赢得满堂喝采。点睛之笔从何而来呢?

章法如下:落款是正文的补充,即是补充,就不能喧宾夺主,落款面积不宜超过正文面积。落款文字不能大过正文文字,一般界于正文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落款太大,整幅画面太满,喘不过气来(下图8)。也不能太小,比正文小三分之一以下搭配则难看,大象和蚊子不成比例(下图5)。正文字多格满,落款则字少疏朗,落穷款为妙(下图1)。

落款忌对称(下图7),忌上下一般齐(下图5和6),忌多处题字(下图4),忌孤单(下图9)别人以为还没写完。

关于落款文字的书写,其实要求也很高。用什么书体落款,业内有个约定俗成的方法,按文字或书体成熟的先后顺序落款。甲骨文用金文或以下落款,金文用篆隶或以下落款,不能反而行之。落款因为字小,要求笔画简而精,结字要简而准。这对书者要求近乎完美,单写一种字体很难落好题款,很多人败在落款,所以国展评委评判作品的优劣往往只看创作者的落款和印章,这两样做到精细,入选大体无涉。

落款字怎么写,不二法门是取法乎上原则,先练陆机《平复帖》,再练习皇象章草,后到《孙庭书谱》,简笔书写就学会了,试试题款肯定漂亮。

问题二,学习何种碑帖能提高行书水平。首先不知道你楷书水平如何,如果楷书基础扎实,常常临池不辍,我想写行书就快了,只要快写,各点画自有顾盼,笔断意连,自成行书。

如果少练或不以此为业,不以此为乐,只是便于办公或业务需要,则学点行书名帖即可,赵孟頫,苏东坡都是行书大家,切记学书勿学时人。

从书法专业来讲,学行书的路子就是上面讲到的书法落款的路子,再禀之以情性,温之以学养,心闲手敏,书法创作肯定笔走龙蛇,浑然一体。

希望对你有帮助。

抖音:hf19981005











洪福书画


例如,篆书落款、隶书落款、楷书落款、行书落款、草书落款。现代书法作品所有的落款,基本上都是用行书写的。

如果你学习的书法主要是行书,那么,落款就要有一些变化,尽量不要与正文行书的风格太一致了。


注意,我是说尽量。就是要避免一下在一个行书作品中,行书和行书太一致,会影响书法作品的字体效果,而不是不能一致。

所以,都是行书落款,现代书法作品对落款的要求,要比古代严格而丰富一些 。因为古代没有“书法作品”这个概念。今天的书法作品,有完整的正文、落款和印章三大要素。其中落款是不能少的要素之一,所以,对落款的艺术性要求,当然就要高一些。

例如,我们是学习楷书的,无论是哪一种楷书,那么,落款的行书字体就没有严格要求变化了。因为楷书和行书本来就离开距离了。

如果你写的正文是《兰亭序》这种行书,落款也是《兰亭序》的行书,就不太好。需要尽量变化一下。


  • 柳公权的签名落款

但是,落款写不好也不一定都是因为行书水平问题,还有一个章法问题。落款在书法作品的章法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于“画龙点睛”。你的“龙”正文“画好了”,结果,“睛”落款没有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也会影响作品的,甚至影响很严重。

所以,落款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行书要好,还有比行书更重要的问题,是章法问题。

书法的落款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古代书法家的作品很多没有落款?例如“天下十大行书”,没有落款的就有《兰亭序》、《伯远帖》、《张翰帖》、《祭侄稿》、《松风阁帖》五个帖。


  • 米芾的签名落款章法“底平齐”,字体与正文没有区别

其它五个帖柳公权的《蒙诏帖》、杨凝式的《韭花帖》、李建中的《土母帖》、苏轼的《寒食帖》、米芾的《蜀素帖》都有落款。

但是,有签名的落款,只有米芾的《蜀素帖》和柳公权的《蒙诏帖》,而且都是有叙述性的落款。米芾的落款有签名和时间,柳公权的《蒙诏帖》没有时间地点。但是“公权呈”三个字有叙述。

“公权”二字是签名,“呈”字叙述了正文给谁看。因为“呈”是下级向上级报送。柳公权《蒙诏帖》上的这个签名,非常有神采,是《蒙诏帖》这个书法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好的书法落款,应该成为书法作品的点睛之笔。

而“天下十大行书”中最奇怪的的落款,要数李建中《土母帖》上很花押了。


  • 李建中《土母帖》中的花押签名,无人能解,章法:草化

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说:“古人花押所以代名,故以名字而花之”。我们按照郎瑛的说法看,虽然,李建中的《土母帖》上没有签名,但是有一个“花押”,那就等于是签名了。

据北宋黄伯思(1079——1118)《东观余论》的说法,唐太宗时,允许大臣上表,意选用真书或草书,唯独自己的署名不能用楷书写,行书也不行。于是,大臣们在正式的文章或书法之后,有意地将自己的名字草化,就像韦陡那样,把自己的名字写得像五朵云彩(事陡五朵云是也),“五朵云”是唐代官员用皮革制品上的五朵云彩,是一种抽象符号。把名字写的像五朵云,那不就只有自己认识,不叫别人看出来了吗?这也许就是唐太宗为了大臣们言事保密而产生的一种“署名”方法吧。


  • 苏轼的落款章法“天地之间”字体变小

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反而喜欢这样舞文弄墨。据说,花押还可以追索到东晋时代。

李建中《土母帖》上的落款,就是那个花押。可以看作这是只有一个字的落款的书法作品,在“天下十大行书”中是有一些意义,比较特殊的。

其实米芾后来也喜欢用花押署名。所以,花押也算是签名,而且在宋元时代还非常流行,甚至影响了印章。

后来这种签名落款就不再流行了,例如,今天很少见到用“花押”来落款的书法作品。

我们举例这么多书法作品落款的经典,不是吹嘘书法神秘,而是说,落款不是行书好不好的单纯问题,而是一种文化,技术上要跟着章法走。


杨凝式《韭花帖》中的落款,章法“底平齐”

所以,要留意一下明代以后的书法作品是如何落款的,尤其是清代书法家的落款,都是我们学习落款的典范。

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认为剩下就是学什么碑帖练习行书,快速补上行书不好的问题。


我认为,行书也是书法的基础书法。过去有一个楷书是书法的基础的说法,这个说法也没有严重问题,但是,不够全面。

事实上,书法最主要的就是楷书和行书,尤其行书是我们实用频率最高的书法字体。

就像我前面说的,就算你不是学行书的,但是,什么字体的书法作品,落款的字基本上都是行书。喜欢书法,行书不好行吗?当然不行!

所以,我们要把行书作为基础书法来学。如果是这样,要把行书学好,要把行书写好,如果只学一两个字帖,显然是不够用的,也是写不好落款的。所以,千里马的建议是,学习书法至少行书经典字帖《兰亭序》、《圣教序》、《祭侄稿》都要学。如果其中有不喜欢的,可以换成你喜欢的行书经典都可以。学习行书的范围,至少两三个而不是一个行书字帖。希望你加油!只要自己喜欢,学习的速度自然就会快。


千千千里马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可惜没有抢到沙发,书发的发展大体有以下轨迹,要学书法,首先要了解点书法史,书法最早为甲骨文,那时没有纸,只有在骨头上刻了,当然是祭祀用,也许开始是因为牙齿在骨头上啃出的痕迹,后来就用石头刻,当然也往石头上刻,比如我们江苏连云港孔望山上的摩崖石刻,后来是金文,也就是我们在青铜器上看到的,当然这都是在贵族或王之家才有的,到秦朝时的篆,汉隶,最后才有草行真书,行书是应用最广的,因为书写速度快,又以王羲之王献之为突出代表,后世书法家多以学他二人为奥,兰亭序,圣教序,都是其中的精品,任何学习都离不开

溯源,找到源头,等于站到起点,所以练习和临帖圣教序为学行书最好方法,以下是我临帖,有没有感兴趣的









董自舜老师书法


您好,落款是一个门面工作必须书写好,这需要长期的练习了,写到熟时自然成。首先要选好字帖,确定了之后就要坚持练习不可经常换,在就是要练习笔法把基本笔画练好打好基本功,多看古帖古画落款积累书写经验。




今生书画


书法落款是整个书法作品创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文与落款要相得益彰,好的落款能给作品加分不少,甚至能将正文内容补充完整。

书法落款的要求这里不详细论述,回答一下楼主的问题,关于书法落款的字如何写好的问题,首先书法落款以楷书款,行书款,草书款,隶书款为多,尤其是行书落款,几乎通用。所以想快熟把落款练好,那么主攻一下行书就行。练习行书可以从二王,宋四家(苏黄米蔡)开始,多临多写,临完单字继续临相关手札,练习一下行气,虚实都行。

这里提醒下,行书落款不要每个字写得四平八稳一样大,要有大小,上下字之间偶尔有点牵连引带,呼应关系为宜。以上为本人一点经验,不是抄袭复制来的。



书法蔡老师22


任何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快速提高行书水平,还是要多临贴,临好帖。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行书大家有很多,例如“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的王羲之,还有唐代的颜真卿,北宋的米芾等人。

用行书落款写不好的,多数是练篆、隶或楷书的书法爱好者,而行书又是除草书外作为其他书体都适宜作落款的书体,因此,缺乏行书基本功还是要好好练习行书,练行书在初级阶段可选王羲之的《兰亭序》进行学习,因为王羲之书法兼隶,楷、行、草等体,学习起来得心应手。

中级阶段可以临摹一下米芾的《苕溪诗帖》。“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擅长篆、隶、楷、行,草等书体,成就以行书为最大,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有人称赞说“天资辕轹为虚夸,及古中能自立家”,从这一程度上说明了米芾书法成就的来由,《苕溪诗帖》用笔爽利洒脱,布局多取侧锋,灵巧多变,形比波折虽多,而速度不减,因此线条遒劲有力。章法上注重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胸有成竹,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字有规律性,学习起来容易上手。图1至图3,是本人临摹的《苕溪诗帖》。

如想在行书上有更大的进步,可以再学习颜真卿的行书字帖。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行草传递出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如果要练他的书法,他的《争座位帖》可以。《争座位帖》也称《论座帖》为颜真卿行草书的精品,全帖有7纸,约64行,此帖苍劲古雅,为世所珍,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被誉为“颜书三稿”。推荐这个帖原因有三,一、它是训练书法线条中段能力的经典版本,二、其字结宽大,能开阔人的胸怀,三、其笔法在书法的发展进程里可承上启下。最后要说的是,要想学好颜真卿行书的笔画特征,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毛笔,选择中号兼毫或羊毫笔写出的笔画才能饱满而厚重。图4为本人练习的《争座位帖》。

以上就是我的拙见。







张根喜GX


你好,我是兰石学书法,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从你的问题可以看出你学习书法时间已经不短了,基础应该不错。不知道你学的是楷书还是隶书篆书,其实落款字体并不固定,并非一定要用行书来落款。既然你想学习行书用来落款,那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书法界公认的天下第一行书就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名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名是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这三个法帖都不好学,更不要说快速提高了,当然你如果有天赋那就另当别论了。《祭侄文稿》因有抑制不住的悲愤在里面,一气呵成枯笔甚多,初学难度极大。《寒食帖》侧锋较多,难度也不小。相比之下《兰亭序》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纵横自如,华美精致,刚柔相济,变化灵活,给人一种极大的美的享受.是学习行书的最佳法帖。

但是也有一种说法是初学行书应该临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因为《圣教序》是刻在石碑上的,细微的连带已经显示不出来了,笔画的节奏就容易掌握了,非常适合单字练习。所以你可以把你经常用来落款的字写下来,然后找到《圣教序》上的范字先集下来,突击练习,就能速成。怀仁可以集王羲之的字,你也可以集《圣教序》上面的字,先尽快把行书落款的问题解决掉,等以后有时间再慢慢临习《圣教序》或者《兰亭序》。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你一点点,谢谢!





兰石学书法


您好,我是青翁文化,很高兴与您交流。

您的问题:书法落款写不好,学哪种碑帖才能提高?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前几天我刚发表了书法作品的格式一文,您不妨移驾浏览。

现就书法落款的问题发表一浅见。

落款,通常是指书法作品最后的署名部分,落款是为了表明内容出处和留下名字,有上款,下款,穷款,长款之分,具体还有很多,这里暂且不提。

我们来看一组古人落款的作品:

△苏轼的落款 落款和正文的字一样大小 有详细的年月日和人名。

△赵孟頫的落款 字体比正文略小,写上时间和人名。

△文征明的落款 只写名字,这就叫穷款。

只要您懂得了落款的格式,落款的字就很容易写,一般和正文一个字体,要小于正文,可灵活运用。

平日多多临摹碑帖,提高您的技艺,愿你更上一层楼!


青翁文化


可以参考元人赵孟頫的《行书千字文》。

赵孟頫的行书个体秀美,整体连贯,是一本容易上手的入门法帖。我个人认为,其最大的好处,在于的用笔的轨迹非常清晰,仔细揣摩几遍就易看出些行笔用墨的重点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bee06ef953b4a30a93af43aaf32d8dc\

兴平吴卫江


学习行书的碑帖很多,最好的行书字帖是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此帖属行楷,书法水平很高,很多人都从此帖学行书。但是学起来比较难,所以也有人不主张学《兰亭序》。

我们教学员学行书是从《兰亭序》入手,放大临写如拳大的字,用米格纸和带米格线的《兰亭序》对临,取法乎上,效果较好。

如果学员感觉学《兰亭序》较难,就介绍学陆游《自书诗》,此帖是陆游的代表作,字大字多,兼有楷行草三体,以圆笔为主。学此帖较易上手,而且书体较拙朴,不会写俗了。如能做到运腕书写,很快就能学会写行书,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