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三國曹操為何一直只做丞相而不做皇帝?

蘇格拉沒有底789123


南風歷史時刻,”噠噠噠”

眾所周知,我們的曹老闆是三國當中實力最強勁的大魏集團的董事長,天下九州得起六,佔據了巨大的市場,原料,生產,包裝,出倉,一條龍服務,附帶,出生,學習,長大,下葬,等等,可見其雄厚的實力。

但就是這樣的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稱帝,到底是腫麼回事,南風帶大家探討,探討。

首先,年少的曹操是一腔熱血,報效祖國的好青年,無奈生活太苟且,沒有路費,去不了遠方,所以只能一點一點的籌集路費。

他曾經擔任過洛陽的北部尉,抓管違法亂紀,曹操剛到職,造赤、紫、青、黃,綠五色刑棍,明晃晃排列在衙門兩側,“有犯禁者,皆棒殺之”。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跟我讀這個字念,剪)瞧不起他這套,仗著自己上面有人,根本不放在眼裡,結果被曹操亂棍打屎。

可以說曹操從一開始,就一直想做一個治世的能臣,而非亂世的奸雄,甚至刺殺過董卓,奈何世道太苟且,他不得不屠龍少年變成了惡龍。

只不過他的祖上世代為漢臣,自己受的又是忠君愛國的儒家教化,內心深處對大漢還是有點眷念的,這間接的影響到了他沒有在最後關頭,代漢自立,而是把這些項任務交給了他兒子。

第二點原因,如果說曹老闆是大魏國集團的創始人,兼董事長,那麼荀彧就是大魏國當之無愧的CEO了,這個老夥計可是為大魏國,打過仗,負過傷,哪怕兄弟都走光,我依然挺你曹孟德。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卻是堅定不二的漢臣,荀彧出身望族潁川荀氏,這樣家庭出身的人,都有些死腦筋,像孔融啊,崔琰啊,楊彪啊,他們都是一根筋,只認漢朝的皇帝,並且相當自戀。

面對這種情況,曹老闆能怎麼辦,他也很無奈啊,於是只能忍痛唱著,“挖個坑,埋點土,數個一二三四五,自己的土,自己的地,種啥都隨意。”

眼前的危險是解決了,可背後的呢,曹老闆是個十分謹慎的人,甚至謹慎的過頭了,他開始胡思亂想,連這個能在一起搓背的好兄弟,都是忠心於大漢的,誰知道朝廷裡有多少像他一樣的人,所以曹操終身沒有稱帝。

最後,在曹老闆之前有人有過稱帝的想法嗎,有的,董卓仗著自己人多勢眾,準備稱帝,結果嗝屁了,袁術已經稱帝了,屁股還沒熱乎呢,就陪董卓下棋去了。

所以當手下勸他稱帝時,曹老闆搖了搖頭,默默道:“我還有個五歲的女兒,答應我,給她一個完整的家。”


南風愛看書


題主好,曹操死後不久曹丕開始經營魏國,也就是說,最後一步是曹丕走的。不是曹操不敢當皇帝。曹操當時的逾制是超過皇帝的,當他殺死皇后皇子的時候,他一點也不怕。曹操不稱帝有一些原因的。我認為原因如下:

身體因素,對曹操來說,歲月不饒人,曹操中年頭痛(華佗治療頭痛,死於208年,推測出來曹操在208年前就頭痛)。他與這種疾病抗爭了十多年(208-220),身體是其中一個因素。

天下形勢方面,赤壁的失敗,劉備的入蜀,漢中的失陷,天下分為三個部分。曹操怎麼能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急著當皇帝,走袁術的老路呢?這是形勢因素。

政治因素當中,許都的耿紀案,鄴都的魏諷案,在政治圈裡,他不知道有多少潛在的反對勢力,這是政治問題。

死前幾個月,孫權將投降書交給曹操。孫權勸曹操當皇帝,曹操卻置之不理。還是時機不對。關羽失敗之後,曹操就有了條件,但他的生命也就結束了。他一輩子經營的家業都交給了兒子曹丕。更重要的是,曹操的智慧,當然看出孫權並沒有真的投降。雙方都在互相利用。曹操會讓徐晃把孫權的信射入關羽營。坦率地說,他希望關羽能轉身和孫權打。--鷸蚌相爭,他來得利。曹操很聰明。歷史事實是關羽不相信孫權的信是真的。最終,雙方都遭受了損失。作為關羽的老朋友,曹操和徐晃也是仁至義盡。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仍然假設,如果曹操活得更長,孫權會把兒子交給曹操做人質。220年後,曹操一定會成為皇帝,因為他只有一條路可走。如果他不稱帝,與他戰鬥的大臣們就不會同意。其實,荀彧死後,曹操就決定不回頭,或者說無法回頭了

歡迎不同觀點下方留言


有李行天下


不做皇帝並非不想做皇帝,而是有以下幾點,歡迎大家點評

第一:曹操剛開始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名義是什麼?除漢賊,恢復漢室,打著忠臣的旗號開始的,所以才有這麼多人願意跟隨他,包括他身邊有名的荀彧,荀彧至始至終都是先忠於漢室而後忠於曹操的,即使後來曹操的勢力已經變得很強大了,但是他也明白,其中有些一直跟隨他的部下,不管是朝廷裡面的大臣,還是下面的百姓,都覺得漢朝才是正統,如果稱帝,那就是“篡權”的反賊,得不到人心的擁護了。

第二:曹操救駕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把首都遷往自己地盤許昌,擔任丞相,名還是為大漢丞相的,保證了漢獻帝的正統地位,反而他想幹什麼事都可以去做,借皇帝之名去做,做錯了,那是大漢朝廷的錯誤,沒有誰能說;做好了,則是曹操的聰明才智,為自己樹立了良好的形象,這比他自己當皇帝還要方便。

第三:在曹操奪得北方的大權後,內心還是十分膨脹的,也想著稱帝,那個時候的袁術,兵力財力於曹操不相上下,自以為可以取代漢室而代之,可是結果卻是被各路諸侯追殺,眾叛親離,袁術的結局讓曹操如同一盆涼水澆下來,他更明白,在天下沒有完全統一的時候,大家都想有心想獲得一篇天地,誰先稱帝,誰就各路樹敵,不作死就不會死,

以上幾點可以說明,在當時情況,曹操已經達到了位極人臣的地位,可是依就沒有稱帝,當時的漢獻帝跟傀儡沒有什麼區別,無權無勢,就是一個擺設,可是曹操回頭想想袁術的後果,和當時的實際情況,至始至終,曹操直到死去,一直沒有稱帝。




邸家姑娘


曹操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在三國後期有兵強馬壯,無人能敵,可有如此實力為什麼還不稱帝呢?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1.身份不夠正統

曹操祖父曹騰,是東漢地位顯赫的宦官,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

雖然曹操看似出身豪門,但比起袁紹這樣出身“四世三公”的頂級豪門身份還是不夠正統,天下人也不會認可。

2.時機尚未成熟

當時漢朝雖然已經衰敗,但還有很多人期待漢朝的復興,併為之努力。曹操看透了這一點,他常常自稱為漢朝的忠臣,以此掩蓋自己的目的。他用東漢的忠臣這個外表,籠絡民心,很快就召買了不少人才兵馬。這些士兵能夠投奔曹操,就是相信了曹操能夠幫助漢室恢復統治。所以在權衡利弊之下,曹操選擇了安分守己,滿足於現在的情形。

3.漢朝餘威仍在

漢朝衰敗,皇帝軟弱無能,內部有宦官作亂,外部有外親專政。整個混亂不堪,可天下必須姓劉。漢獻帝仍然是身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天子,帝王尊稱仍在,同時還受到廣大成員的跪拜。此時稱帝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4.前車之鑑

袁家“四世三公”,門生客卿無數,袁術仗著袁家的地位,袁術就狂妄的將自己稱為皇帝,仍然遭到更多人的聲討,袁家祖輩也差點得到亂臣賊子的稱號。而像曹操這樣精明的人,在當時已經被漢獻帝封為魏王,自然是不想落得和袁術一般的下場。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才使得曹操一直不願廢帝自立,即使自己的野心都快要膨脹出來了。





知涯fight


曹操剛起兵的時候正值亂世群雄起,剛開始他的實力並不是太強。直接稱帝的話就會引來無邊的災難,所以他不敢直接稱帝。(如果他稱帝的話,就會像袁術一樣,引來八方討伐,最終兵敗身亡的下場。畢竟當時他沒有擺平各路諸侯的實力。)但是如果把天子掌控在自己手上,自己就是中央王朝。自己對各路諸侯下的一切命令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會變得理合法, 所以他藉著大漢丞相這個名義代天子討伐不臣,在老百姓的眼睛裡,他就是名正言順的進行平亂戰爭。恢復天下的穩定。有利於民心歸附到他的手上。(這就是他只做丞相不稱帝的原因。)

第二,當時天下老百姓仍然認為400年的大漢王朝才是他們真正的正統皇室,在天下民心只認漢朝的情況下,曹操如果敢貿然的篡權奪位,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官逼民反,給外部的敵人留下可乘之機,所以曹操不敢。 還有一個也是曹操自己的原因,當了一輩子的漢臣。 他對皇帝多少還有感情,也不忍心自己終結這個效忠了一輩子的王朝,所以他選擇了發展經濟安定百姓,通過二十幾年的苦心經營,讓老百姓認可了自己家族的統治地位,從而為兒子取代漢朝奠定了基礎。

曹操這個人是千古的奸雄,得天下的難度比朱元璋劉邦他們大了太多。他出身不好,只是太監的養孫。在當時世族當道的年代,這樣的身份得不到他們的認可,故而他創業,要比一般人困難了很多。當時是內部國家分裂,外部北方蠻子虎視眈眈,花了20多年的時間,他終於統一北方,這也和他善用人和不服輸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這也是值得後人去佩服的地方。(千古功過任由後人品,黃泉沙場,再決天下風雲變幻)希望更多的歷史資料可以讓我們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的曹操。

`


楚之南風繁花盛開1


三國裡還是很喜歡曹操的,能夠很好利用手中的資源,殺伐果斷,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曹操發家以來,也是打著匡扶漢室的名頭的,到最後稱帝味道也就不對了,好名聲沒了,還容易落下一個反賊的名聲,有心人就可以再次打著匡扶漢室的名義,殺了他嗎,比如司馬懿,人家臥薪嚐膽了好久呢。

第二,曹操手底下有一大幫人才是衝著皇帝來的,畢竟儒家講究的是忠君愛國,以荀彧為首都是擁護皇帝的,如果曹操弒君,這幫人即便不造反,也不會再為他所用。

第三,時間不成熟,他既要平定蜀吳,還要恢復生產,鞏固地位,畢竟天下統一,自然有人動讓皇帝主政的心思,他得防著,還得鞏固自己的勢力

第四,有必要做這個皇帝嗎,他和皇帝有區別嗎,非要出去挨這個罵幹嘛,他弒君篡位就是大逆不道,如果做丞相就是大大的功臣,本來就已經說一不二了,在乎那個虛名幹嘛,曹操可是很精明的,犯眾怒圖虛名沒好處,不幹,不幹!


口嗨歷史


曹操晚年想做皇帝嗎?肯定是想的,畢竟已經統一了北方,孫權和劉備聯合起來才抵擋住了自己的攻勢,雖說赤壁之戰的失利,導致統一南北的時間往後推延了,但是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也就是時間問題,三國時期的南方發展潛力比北方還是差很多的。那麼為什麼曹操一直沒有做皇帝呢?

內部不穩

曹操內部對於稱帝一事也不是鐵板一塊,作為曹操手下第一名臣的荀彧來說,稱帝一事就是不可逾越的。沒看見曹操只是先以稱王做出試探,荀彧的反應就那麼強烈嗎?除了荀彧是忠於漢莎外,還有大批的關中士族,想要阻止曹操稱帝,這些也不見得是為了漢獻帝,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家族著想,漢室的衰落已經不能避免了,而如果曹操稱帝的話,那麼必將產生一大批新的權力階層,曹操曾三次頒佈“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導致這些世家大家對於曹操稱帝一事還是很牴觸的,怕曹操稱帝后,失去現有的權力和地位。所以世家大族才將寶壓在曹丕身上,可以看到三國後期和曹操打天下那幫武將後人,除了世家出身的外,再也沒有佔據關鍵位置的了。

外部因素

赤壁之戰後,曹操先是致力於消除南征後患,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開始對關中用兵。關中馬超、韓遂、楊秋等十部心生疑懼,一時俱反。七月,曹操率大軍親征關中,多次大敗關中聯軍,之後命夏侯淵督眾將繼續西征,在兩年內,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涼州地區基本平定。

平定涼州之後,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曹操再次南征,率軍猛攻濡須口,擊敗孫權,但是由於長江天險的原因,無力擴大戰果,於是答應孫權求和,並允諾重新結為姻親。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出蜀中,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奪取漢中,曹操率兵來援,但是由於劉備堅壁清野,最後無功而返。

建安二十四年9月,發生了那件著名的大事,關羽提兵出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如果不是呂蒙白衣渡江,致使關羽敗走麥城,最後失手被殺,三國的格局可能會因此而改變。

可以看到,連年征戰的情況下,曹操沒有精力去準備登基的事宜,所以才會一直將稱帝一事後延。


除了外部以及內部因素外,還有一點就是,曹操已經老了“壯士暮年”,心裡的念頭可能已經淡了,年輕時曹操曾立過誓:終身為漢臣。可能也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善始善終吧,畢竟這會稱帝與否已經不重要了。


楓葉0829


在曹操取得北方戰役的勝利時,政治地位也不斷增加。挾天子以令天下讓曹操嚐到了不少甜頭,由此,曹操背後主導,自封丞相,名義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加上黃帝乃至自己的傀儡,曹操在漢時期的政權統治達到巔峰。

這時的曹操名義上為丞相,除了稱帝沒有辦法加官進爵,然而還有另一種辦法就是兼任,一人兼多職,這樣既不擾亂朝政,又能讓世人體會到自己的無所不能。至此,曹操列王后,漢獻帝封之為魏王。

皇帝手下的一些漢臣為了奉承曹操,使自己加官進爵獲取利益,曾經聯名上書給曹操,名義上代天下人之心,讓曹操自己做黃帝。夏侯惇當時立刻表示反對意見,意為此時此刻曹操成立弊大於利。曹操自己也明白,即使自己擁有絕對的權威,黃帝僅僅是個名義,他還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來廢帝。漢朝皇帝受著上天庇佑,永不衰亡的信念還在百姓心中,諸葛亮《出師表》中提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這個願望是天下有志之士共同期盼,曹操一旦打破這層障礙,很可能隱藏處的危機全部暴露出來,輿論對自己十分不利,更害怕此時的孫劉兩家煽風點火,輕則天下人才聚往孫劉兩家,此消彼長。重則天下群起而攻之,自己內部再發生動亂,十數年的基業毀於一旦。所以不得不把這項“光宗耀祖”的計劃擱置下來。

曹操想不想稱帝,想。當初赤壁之戰曹操打敗而不敢輕易進軍南方,勵精圖治休養生息於北方,當時北方的經濟文化繁榮一時,百姓安居樂業,讚美之詞溢於言表。孫權趁機給曹操一書,大概意思是現在曹操人心所歸,萬民敬仰,應該稱帝。而曹操確實深思酌慮一番,對孫權的挑唆毫不理睬。

曹操實際上的權利就是黃帝的權利,漢獻帝只是形同虛設,而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這麼一塊石頭壓在自己心頭,當實力達到一定程度,能把這種心態忍下去的人屈指可數。整個朝廷的生殺大權全在曹操,差的僅僅是一張龍椅。

當然,不稱帝對曹操的好處很多。天下什麼最多,諸侯最多。不稱帝曹操可以打著漢室正統的招牌伸張正義,在佔領城鎮之後能迅速收復民心,並且在大勢已定的時候能用正統的名義讓更多懷才不遇的人前來投奔,實現和平、兵不血刃的征服。各大諸侯對比而看,都成為叛賊,曹操討賊是天下所歸,民心所向。

劉備仁義當頭還不是靠著劉皇叔的王室血統才能鼎立於天下,當時的人們血統的理解超乎現代人的想象。

總而言之,能夠極大的權利慾望壓制在心底沒有真正實施出來,這已經非常不錯,曹操是一代梟雄,最遺憾的莫屬於鼎盛時期的曹操天下攬於己手,自始而終都沒有享受到黃帝的待遇。




毛毛之心


首先,覺得這個問題就不太準確,曹操到最後,除了是大漢丞相,還是魏王,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加九錫,位在諸侯王之上,在魏國建宗廟社稷,儀如天子,其實離皇帝也就是臨門一腳,連一步之遙都算不上。所以,他不是隻做丞相。

要說曹操自始至終全然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任誰也不相信,從他封魏公開始,全天下的人都明白,他稱帝是遲早的事兒。漢代是極重名器的,功臣也不過侯封,除了王莽受封安漢公外,人臣止於侯爵,當然了呂家那些人不算在內,呂后太猛了。劉邦立下白馬之盟,確實約束了很多人。另外,荀彧這個人,我是很不理解的,如果他的理想是匡扶漢室,那麼在曹操稱魏公之前,他難道就沒有察覺其野心嗎,要知道荀彧可是以識人名重天下的,他的矛盾心理導致了他的悲劇。

建安十八年,在荀攸、董昭等人的謀劃下,曹操受封魏公,二十一年進爵魏王。而後,荀董等又勸曹操代漢自立,理由很簡單,天下已無寸土屬漢,也無一人為大漢的子民。這話沒毛病,劉備也不算。曹操不許。三年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呂蒙破荊州,擒殺關羽,孫權派人送去關羽首級時,另附了《勸進表》,曹操只是一笑,說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我個人認為,曹操最終沒當皇帝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天命。曹操希望順其自然,他曾說,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二、聲名。曹操晚年雖然很跋扈,但他從內心裡還是很認同自己的漢臣身份的,他曾對近臣說,你我父祖皆世食漢祿,我不忍為此。而且從王莽、董卓,到袁紹、袁術兄弟,這些人都沒什麼好下場,併成了千古罪人,對曹操影響還是很大的。其他原因無外乎和這兩個原因有關,還有的說法是怕孫劉異動,那曹丕稱帝的時候就不怕了,孫權稱臣了,劉備雷聲大雨點小。

總之,曹操具備了稱帝的條件,也想過稱帝的問題,最終考慮種種因素,包括年齡問題,放棄了,可惜還是留下了千古罵名。


文談舊事


曹操為何只做丞相而不敢稱帝,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曹操仍心懷漢室恩情。儘管很多人稱曹操為曹賊,說他雖然名為漢臣,其實在很多地方已經逾越了一個臣子的本分。他的外出時的儀仗隊已經和漢家天子同樣的規格了;他在自家府邸私設百官;他上朝面見皇帝時與其他文武百官不同等諸多類似他不臣的例子,但是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取漢自立。曹操曾經說過“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詳也”的話,這個觀念可能他一直都有。再加上曹氏一族世受漢恩,可以說皇帝對他的家族是很優待的,一旦篡漢,就會坐實曹賊的罵名。從人性的考量方面,我認為他還拔不下這樣的臉面。

其二,天下未定,“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法依然管用。東吳有孫權,西川有劉備等這些強大的對手。如果此時稱廢立漢天子,自己當皇帝,那麼他對手們就會紛紛效仿。這樣一來,天下豈不更加大亂,有多少人會開始自立,他那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法就會失效,天下那些有識之士就不會總惦記漢室劉家,他們會跑到其他地方去謀取功名。

其三,取漢自立的時機未到。儘管漢室微弱,漢天子手裡已經沒有多大權利了。但是天下百姓仍然承認劉氏皇權是正統,尤其那些飽讀聖賢之書的士子,他們受儒家那一套仁義禮智信的薰陶或是約束,使得這些人對劉氏天下仍感恩戴德。一旦曹操敢自立,那麼他和這些天下士子的心就會遠離,相當於就會把這些人推向他的對手那邊。如此得不償失的做法,曹操肯定不會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