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三国曹操为何一直只做丞相而不做皇帝?

苏格拉没有底789123


南风历史时刻,”哒哒哒”

众所周知,我们的曹老板是三国当中实力最强劲的大魏集团的董事长,天下九州得起六,占据了巨大的市场,原料,生产,包装,出仓,一条龙服务,附带,出生,学习,长大,下葬,等等,可见其雄厚的实力。

但就是这样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到底是肿么回事,南风带大家探讨,探讨。

首先,年少的曹操是一腔热血,报效祖国的好青年,无奈生活太苟且,没有路费,去不了远方,所以只能一点一点的筹集路费。

他曾经担任过洛阳的北部尉,抓管违法乱纪,曹操刚到职,造赤、紫、青、黄,绿五色刑棍,明晃晃排列在衙门两侧,“有犯禁者,皆棒杀之”。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跟我读这个字念,剪)瞧不起他这套,仗着自己上面有人,根本不放在眼里,结果被曹操乱棍打屎。

可以说曹操从一开始,就一直想做一个治世的能臣,而非乱世的奸雄,甚至刺杀过董卓,奈何世道太苟且,他不得不屠龙少年变成了恶龙。

只不过他的祖上世代为汉臣,自己受的又是忠君爱国的儒家教化,内心深处对大汉还是有点眷念的,这间接的影响到了他没有在最后关头,代汉自立,而是把这些项任务交给了他儿子。

第二点原因,如果说曹老板是大魏国集团的创始人,兼董事长,那么荀彧就是大魏国当之无愧的CEO了,这个老伙计可是为大魏国,打过仗,负过伤,哪怕兄弟都走光,我依然挺你曹孟德。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却是坚定不二的汉臣,荀彧出身望族颍川荀氏,这样家庭出身的人,都有些死脑筋,像孔融啊,崔琰啊,杨彪啊,他们都是一根筋,只认汉朝的皇帝,并且相当自恋。

面对这种情况,曹老板能怎么办,他也很无奈啊,于是只能忍痛唱着,“挖个坑,埋点土,数个一二三四五,自己的土,自己的地,种啥都随意。”

眼前的危险是解决了,可背后的呢,曹老板是个十分谨慎的人,甚至谨慎的过头了,他开始胡思乱想,连这个能在一起搓背的好兄弟,都是忠心于大汉的,谁知道朝廷里有多少像他一样的人,所以曹操终身没有称帝。

最后,在曹老板之前有人有过称帝的想法吗,有的,董卓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准备称帝,结果嗝屁了,袁术已经称帝了,屁股还没热乎呢,就陪董卓下棋去了。

所以当手下劝他称帝时,曹老板摇了摇头,默默道:“我还有个五岁的女儿,答应我,给她一个完整的家。”


南风爱看书


题主好,曹操死后不久曹丕开始经营魏国,也就是说,最后一步是曹丕走的。不是曹操不敢当皇帝。曹操当时的逾制是超过皇帝的,当他杀死皇后皇子的时候,他一点也不怕。曹操不称帝有一些原因的。我认为原因如下:

身体因素,对曹操来说,岁月不饶人,曹操中年头痛(华佗治疗头痛,死于208年,推测出来曹操在208年前就头痛)。他与这种疾病抗争了十多年(208-220),身体是其中一个因素。

天下形势方面,赤壁的失败,刘备的入蜀,汉中的失陷,天下分为三个部分。曹操怎么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急着当皇帝,走袁术的老路呢?这是形势因素。

政治因素当中,许都的耿纪案,邺都的魏讽案,在政治圈里,他不知道有多少潜在的反对势力,这是政治问题。

死前几个月,孙权将投降书交给曹操。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却置之不理。还是时机不对。关羽失败之后,曹操就有了条件,但他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他一辈子经营的家业都交给了儿子曹丕。更重要的是,曹操的智慧,当然看出孙权并没有真的投降。双方都在互相利用。曹操会让徐晃把孙权的信射入关羽营。坦率地说,他希望关羽能转身和孙权打。--鹬蚌相争,他来得利。曹操很聪明。历史事实是关羽不相信孙权的信是真的。最终,双方都遭受了损失。作为关羽的老朋友,曹操和徐晃也是仁至义尽。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仍然假设,如果曹操活得更长,孙权会把儿子交给曹操做人质。220年后,曹操一定会成为皇帝,因为他只有一条路可走。如果他不称帝,与他战斗的大臣们就不会同意。其实,荀彧死后,曹操就决定不回头,或者说无法回头了

欢迎不同观点下方留言


有李行天下


不做皇帝并非不想做皇帝,而是有以下几点,欢迎大家点评

第一:曹操刚开始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名义是什么?除汉贼,恢复汉室,打着忠臣的旗号开始的,所以才有这么多人愿意跟随他,包括他身边有名的荀彧,荀彧至始至终都是先忠于汉室而后忠于曹操的,即使后来曹操的势力已经变得很强大了,但是他也明白,其中有些一直跟随他的部下,不管是朝廷里面的大臣,还是下面的百姓,都觉得汉朝才是正统,如果称帝,那就是“篡权”的反贼,得不到人心的拥护了。

第二:曹操救驾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把首都迁往自己地盘许昌,担任丞相,名还是为大汉丞相的,保证了汉献帝的正统地位,反而他想干什么事都可以去做,借皇帝之名去做,做错了,那是大汉朝廷的错误,没有谁能说;做好了,则是曹操的聪明才智,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比他自己当皇帝还要方便。

第三:在曹操夺得北方的大权后,内心还是十分膨胀的,也想着称帝,那个时候的袁术,兵力财力于曹操不相上下,自以为可以取代汉室而代之,可是结果却是被各路诸侯追杀,众叛亲离,袁术的结局让曹操如同一盆凉水浇下来,他更明白,在天下没有完全统一的时候,大家都想有心想获得一篇天地,谁先称帝,谁就各路树敌,不作死就不会死,

以上几点可以说明,在当时情况,曹操已经达到了位极人臣的地位,可是依就没有称帝,当时的汉献帝跟傀儡没有什么区别,无权无势,就是一个摆设,可是曹操回头想想袁术的后果,和当时的实际情况,至始至终,曹操直到死去,一直没有称帝。




邸家姑娘


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三国后期有兵强马壮,无人能敌,可有如此实力为什么还不称帝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1.身份不够正统

曹操祖父曹腾,是东汉地位显赫的宦官,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虽然曹操看似出身豪门,但比起袁绍这样出身“四世三公”的顶级豪门身份还是不够正统,天下人也不会认可。

2.时机尚未成熟

当时汉朝虽然已经衰败,但还有很多人期待汉朝的复兴,并为之努力。曹操看透了这一点,他常常自称为汉朝的忠臣,以此掩盖自己的目的。他用东汉的忠臣这个外表,笼络民心,很快就召买了不少人才兵马。这些士兵能够投奔曹操,就是相信了曹操能够帮助汉室恢复统治。所以在权衡利弊之下,曹操选择了安分守己,满足于现在的情形。

3.汉朝余威仍在

汉朝衰败,皇帝软弱无能,内部有宦官作乱,外部有外亲专政。整个混乱不堪,可天下必须姓刘。汉献帝仍然是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天子,帝王尊称仍在,同时还受到广大成员的跪拜。此时称帝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4.前车之鉴

袁家“四世三公”,门生客卿无数,袁术仗着袁家的地位,袁术就狂妄的将自己称为皇帝,仍然遭到更多人的声讨,袁家祖辈也差点得到乱臣贼子的称号。而像曹操这样精明的人,在当时已经被汉献帝封为魏王,自然是不想落得和袁术一般的下场。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才使得曹操一直不愿废帝自立,即使自己的野心都快要膨胀出来了。





知涯fight


曹操刚起兵的时候正值乱世群雄起,刚开始他的实力并不是太强。直接称帝的话就会引来无边的灾难,所以他不敢直接称帝。(如果他称帝的话,就会像袁术一样,引来八方讨伐,最终兵败身亡的下场。毕竟当时他没有摆平各路诸侯的实力。)但是如果把天子掌控在自己手上,自己就是中央王朝。自己对各路诸侯下的一切命令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会变得理合法, 所以他借着大汉丞相这个名义代天子讨伐不臣,在老百姓的眼睛里,他就是名正言顺的进行平乱战争。恢复天下的稳定。有利于民心归附到他的手上。(这就是他只做丞相不称帝的原因。)

第二,当时天下老百姓仍然认为400年的大汉王朝才是他们真正的正统皇室,在天下民心只认汉朝的情况下,曹操如果敢贸然的篡权夺位,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官逼民反,给外部的敌人留下可乘之机,所以曹操不敢。 还有一个也是曹操自己的原因,当了一辈子的汉臣。 他对皇帝多少还有感情,也不忍心自己终结这个效忠了一辈子的王朝,所以他选择了发展经济安定百姓,通过二十几年的苦心经营,让老百姓认可了自己家族的统治地位,从而为儿子取代汉朝奠定了基础。

曹操这个人是千古的奸雄,得天下的难度比朱元璋刘邦他们大了太多。他出身不好,只是太监的养孙。在当时世族当道的年代,这样的身份得不到他们的认可,故而他创业,要比一般人困难了很多。当时是内部国家分裂,外部北方蛮子虎视眈眈,花了20多年的时间,他终于统一北方,这也和他善用人和不服输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值得后人去佩服的地方。(千古功过任由后人品,黄泉沙场,再决天下风云变幻)希望更多的历史资料可以让我们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曹操。

`


楚之南风繁花盛开1


三国里还是很喜欢曹操的,能够很好利用手中的资源,杀伐果断,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曹操发家以来,也是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头的,到最后称帝味道也就不对了,好名声没了,还容易落下一个反贼的名声,有心人就可以再次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杀了他吗,比如司马懿,人家卧薪尝胆了好久呢。

第二,曹操手底下有一大帮人才是冲着皇帝来的,毕竟儒家讲究的是忠君爱国,以荀彧为首都是拥护皇帝的,如果曹操弑君,这帮人即便不造反,也不会再为他所用。

第三,时间不成熟,他既要平定蜀吴,还要恢复生产,巩固地位,毕竟天下统一,自然有人动让皇帝主政的心思,他得防着,还得巩固自己的势力

第四,有必要做这个皇帝吗,他和皇帝有区别吗,非要出去挨这个骂干嘛,他弑君篡位就是大逆不道,如果做丞相就是大大的功臣,本来就已经说一不二了,在乎那个虚名干嘛,曹操可是很精明的,犯众怒图虚名没好处,不干,不干!


口嗨历史


曹操晚年想做皇帝吗?肯定是想的,毕竟已经统一了北方,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才抵挡住了自己的攻势,虽说赤壁之战的失利,导致统一南北的时间往后推延了,但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也就是时间问题,三国时期的南方发展潜力比北方还是差很多的。那么为什么曹操一直没有做皇帝呢?

内部不稳

曹操内部对于称帝一事也不是铁板一块,作为曹操手下第一名臣的荀彧来说,称帝一事就是不可逾越的。没看见曹操只是先以称王做出试探,荀彧的反应就那么强烈吗?除了荀彧是忠于汉莎外,还有大批的关中士族,想要阻止曹操称帝,这些也不见得是为了汉献帝,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家族着想,汉室的衰落已经不能避免了,而如果曹操称帝的话,那么必将产生一大批新的权力阶层,曹操曾三次颁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导致这些世家大家对于曹操称帝一事还是很抵触的,怕曹操称帝后,失去现有的权力和地位。所以世家大族才将宝压在曹丕身上,可以看到三国后期和曹操打天下那帮武将后人,除了世家出身的外,再也没有占据关键位置的了。

外部因素

赤壁之战后,曹操先是致力于消除南征后患,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多次大败关中联军,之后命夏侯渊督众将继续西征,在两年内,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凉州地区基本平定。

平定凉州之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曹操再次南征,率军猛攻濡须口,击败孙权,但是由于长江天险的原因,无力扩大战果,于是答应孙权求和,并允诺重新结为姻亲。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出蜀中,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夺取汉中,曹操率兵来援,但是由于刘备坚壁清野,最后无功而返。

建安二十四年9月,发生了那件著名的大事,关羽提兵出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如果不是吕蒙白衣渡江,致使关羽败走麦城,最后失手被杀,三国的格局可能会因此而改变。

可以看到,连年征战的情况下,曹操没有精力去准备登基的事宜,所以才会一直将称帝一事后延。


除了外部以及内部因素外,还有一点就是,曹操已经老了“壮士暮年”,心里的念头可能已经淡了,年轻时曹操曾立过誓:终身为汉臣。可能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善始善终吧,毕竟这会称帝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枫叶0829


在曹操取得北方战役的胜利时,政治地位也不断增加。挟天子以令天下让曹操尝到了不少甜头,由此,曹操背后主导,自封丞相,名义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加上黄帝乃至自己的傀儡,曹操在汉时期的政权统治达到巅峰。

这时的曹操名义上为丞相,除了称帝没有办法加官进爵,然而还有另一种办法就是兼任,一人兼多职,这样既不扰乱朝政,又能让世人体会到自己的无所不能。至此,曹操列王后,汉献帝封之为魏王。

皇帝手下的一些汉臣为了奉承曹操,使自己加官进爵获取利益,曾经联名上书给曹操,名义上代天下人之心,让曹操自己做黄帝。夏侯惇当时立刻表示反对意见,意为此时此刻曹操成立弊大于利。曹操自己也明白,即使自己拥有绝对的权威,黄帝仅仅是个名义,他还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废帝。汉朝皇帝受着上天庇佑,永不衰亡的信念还在百姓心中,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个愿望是天下有志之士共同期盼,曹操一旦打破这层障碍,很可能隐藏处的危机全部暴露出来,舆论对自己十分不利,更害怕此时的孙刘两家煽风点火,轻则天下人才聚往孙刘两家,此消彼长。重则天下群起而攻之,自己内部再发生动乱,十数年的基业毁于一旦。所以不得不把这项“光宗耀祖”的计划搁置下来。

曹操想不想称帝,想。当初赤壁之战曹操打败而不敢轻易进军南方,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于北方,当时北方的经济文化繁荣一时,百姓安居乐业,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孙权趁机给曹操一书,大概意思是现在曹操人心所归,万民敬仰,应该称帝。而曹操确实深思酌虑一番,对孙权的挑唆毫不理睬。

曹操实际上的权利就是黄帝的权利,汉献帝只是形同虚设,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这么一块石头压在自己心头,当实力达到一定程度,能把这种心态忍下去的人屈指可数。整个朝廷的生杀大权全在曹操,差的仅仅是一张龙椅。

当然,不称帝对曹操的好处很多。天下什么最多,诸侯最多。不称帝曹操可以打着汉室正统的招牌伸张正义,在占领城镇之后能迅速收复民心,并且在大势已定的时候能用正统的名义让更多怀才不遇的人前来投奔,实现和平、兵不血刃的征服。各大诸侯对比而看,都成为叛贼,曹操讨贼是天下所归,民心所向。

刘备仁义当头还不是靠着刘皇叔的王室血统才能鼎立于天下,当时的人们血统的理解超乎现代人的想象。

总而言之,能够极大的权利欲望压制在心底没有真正实施出来,这已经非常不错,曹操是一代枭雄,最遗憾的莫属于鼎盛时期的曹操天下揽于己手,自始而终都没有享受到黄帝的待遇。




毛毛之心


首先,觉得这个问题就不太准确,曹操到最后,除了是大汉丞相,还是魏王,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加九锡,位在诸侯王之上,在魏国建宗庙社稷,仪如天子,其实离皇帝也就是临门一脚,连一步之遥都算不上。所以,他不是只做丞相。

要说曹操自始至终全然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任谁也不相信,从他封魏公开始,全天下的人都明白,他称帝是迟早的事儿。汉代是极重名器的,功臣也不过侯封,除了王莽受封安汉公外,人臣止于侯爵,当然了吕家那些人不算在内,吕后太猛了。刘邦立下白马之盟,确实约束了很多人。另外,荀彧这个人,我是很不理解的,如果他的理想是匡扶汉室,那么在曹操称魏公之前,他难道就没有察觉其野心吗,要知道荀彧可是以识人名重天下的,他的矛盾心理导致了他的悲剧。

建安十八年,在荀攸、董昭等人的谋划下,曹操受封魏公,二十一年进爵魏王。而后,荀董等又劝曹操代汉自立,理由很简单,天下已无寸土属汉,也无一人为大汉的子民。这话没毛病,刘备也不算。曹操不许。三年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吕蒙破荆州,擒杀关羽,孙权派人送去关羽首级时,另附了《劝进表》,曹操只是一笑,说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我个人认为,曹操最终没当皇帝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天命。曹操希望顺其自然,他曾说,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二、声名。曹操晚年虽然很跋扈,但他从内心里还是很认同自己的汉臣身份的,他曾对近臣说,你我父祖皆世食汉禄,我不忍为此。而且从王莽、董卓,到袁绍、袁术兄弟,这些人都没什么好下场,并成了千古罪人,对曹操影响还是很大的。其他原因无外乎和这两个原因有关,还有的说法是怕孙刘异动,那曹丕称帝的时候就不怕了,孙权称臣了,刘备雷声大雨点小。

总之,曹操具备了称帝的条件,也想过称帝的问题,最终考虑种种因素,包括年龄问题,放弃了,可惜还是留下了千古骂名。


文谈旧事


曹操为何只做丞相而不敢称帝,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曹操仍心怀汉室恩情。尽管很多人称曹操为曹贼,说他虽然名为汉臣,其实在很多地方已经逾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他的外出时的仪仗队已经和汉家天子同样的规格了;他在自家府邸私设百官;他上朝面见皇帝时与其他文武百官不同等诸多类似他不臣的例子,但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取汉自立。曹操曾经说过“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详也”的话,这个观念可能他一直都有。再加上曹氏一族世受汉恩,可以说皇帝对他的家族是很优待的,一旦篡汉,就会坐实曹贼的骂名。从人性的考量方面,我认为他还拔不下这样的脸面。

其二,天下未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法依然管用。东吴有孙权,西川有刘备等这些强大的对手。如果此时称废立汉天子,自己当皇帝,那么他对手们就会纷纷效仿。这样一来,天下岂不更加大乱,有多少人会开始自立,他那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法就会失效,天下那些有识之士就不会总惦记汉室刘家,他们会跑到其他地方去谋取功名。

其三,取汉自立的时机未到。尽管汉室微弱,汉天子手里已经没有多大权利了。但是天下百姓仍然承认刘氏皇权是正统,尤其那些饱读圣贤之书的士子,他们受儒家那一套仁义礼智信的熏陶或是约束,使得这些人对刘氏天下仍感恩戴德。一旦曹操敢自立,那么他和这些天下士子的心就会远离,相当于就会把这些人推向他的对手那边。如此得不偿失的做法,曹操肯定不会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