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国军士兵阵亡70年后,墓地浮出水面,被追认为烈士,获新中国认可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来过这个世界,却早已深埋大地半个多世纪,鲜为人知。然而,在那个风雨如晦、鸡犬不宁的岁月,这样一群人以落后的装备、决死的勇气以及一腔热血,与外敌决一死战,捍卫大好河山,续写了中华民族绵亘千年不绝如缕的抗争历史。

国军士兵阵亡70年后,墓地浮出水面,被追认为烈士,获新中国认可


烈士汪家强就是这群逝去的亡灵中比较幸运的一个,因为相比较其他许许多多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他的墓地不仅被后人发现,且在牺牲74年后,被追认为烈士,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汪家强,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人,生于1920年,家中兄弟姐妹四人。由于父亲去世得早,身为长兄的汪家强成了家中最主要的劳动力。1938年某天半夜,睡梦中的汪家强被一阵猛烈的敲门声惊醒,随后,他被几位国民党兵强行抓去参军,从此与家里失去音讯。

入伍后,汪家强成了国民党陆军第四集团军96军177师530旅1059团3营中的一员。1939年初,汪家强所在的部队接到了保卫中条山南之磨凹、坛道、朱家窑等地的任务。

国军士兵阵亡70年后,墓地浮出水面,被追认为烈士,获新中国认可


1月23日这天,3营的战士们下完操,正准备吃早饭。听说日本人打过来了,大家扔下碗筷,提起枪就上了战场。这场战斗从清晨一直打到黄昏,日军始终未能突破防线。在这场日后被称作“123战斗”的战役中,3营共有28名士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汪家强就是其中之一。

汪家强等其他士兵牺牲后,战友们为他们定做了棺木,并且在每一位牺牲战友的头上都放了一块砖,上面清晰地刻下了每个人的名字。随后,营长张玉亭还找来村里的石匠,为牺牲的烈士们打了一块石碑,上面记述了28个士兵的名字,籍贯等信息。张玉亭为这块碑起名“后死碑”,意思是,活着的人埋葬牺牲的人,日后他们也要赴死抗战。

张玉亭希望有朝一日,汪家强等烈士的亲人能够找到他们的遗体,好让烈士重回家乡厚葬,魂归故里。然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28个以特殊方式被浅浅掩埋的士兵,并没有等来他们的亲人,也没有等来这一份厚葬。这个地方也早已成为一片麦田,很难被人发现,这里曾经会是一片墓地。

国军士兵阵亡70年后,墓地浮出水面,被追认为烈士,获新中国认可


直到2009年,一位长期从事陕军历史研究的西北大学教师张恒,在一次走访中,发现了这块“后死碑”,并辗转核实到数位烈士的身份,协助烈属家属申报烈士。

2012年3月28日,汪家强牺牲73年后,在张恒的帮助下,其亲属成功为他申报为烈士。之后,民政部按规定补发一次性抚恤金,汪家强的家属可以享受遗属待遇,获得了国家这份迟到的关怀。

国军士兵汪家强阵亡70年后,墓地浮出水面,被追认为烈士,获新中国认可。这不仅仅意味着对其价值的肯定,也意味着对烈士后人的勖勉,更应该是对历史正道应有的尊重。

国军士兵阵亡70年后,墓地浮出水面,被追认为烈士,获新中国认可


回望八年抗日战争,多少战士一去不复返,慷慨赴死!这样的牺牲不应该被遗忘、被忽略,或者只是在民间被辗转传颂。无论他们是何种信仰,总之他们都是中国人,为了保卫足下的这片土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因此,他们理应接受国家层面的认可与褒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