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雍正王朝》中,康熙为何不封赏赈灾有功的胤祥?

用户111503588988


在《雍正王朝》里,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去江南筹赈,顺利筹到了300万两白银,总算是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年羹尧和田文镜押着筹赈物资先行北上,年羹尧更是带着胤禛的折子先期到京。

康熙读罢胤禛的奏折深感宽慰,遂留年羹尧在京任职,并加封胤禛为“雍郡王”;然而对同样立下功劳的胤祥却不予褒奖。


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胤祥被刻意忽略了。

现在“江南筹赈”的过程中,的确胤祥不是主角。嘉奖主角,而刻意忽略配角,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年羹尧在“江南筹赈”的过程中,只是底下具体做事的人,甚至连个配角都不算,竟然也从杭州偏将留任京城了。从地方基层官员到三品京官,也算是鲤鱼跳龙门了。

但是顶端和末尾都奖赏了,却偏偏将中间的给拉下了,这若是针对一个团队,那就是刻意制造矛盾。但是很显然,此刻胤祥和胤禛虽然关系很好,但还算不上一个团队。


虽然胤祥也无意此类奖赏,然而胤禛对此事其实还是比较上心的。

在后来因为追比国库欠款案时,胤禛请康熙对赈灾有功的胤祥也予以褒奖,并希望胤祥能随自己办理追缴国库欠款案。

康熙的回答是:“至于胤祥,不宜过多嘉奖”。

在胤禛未来的路上,康熙再一次刻意将胤祥搁置一边。

很显然,此刻康熙其实已经有意识去培养胤禛为“孤臣”,并希望通过“追比国库欠款”这件事情,摸排一下胤禛的真实能力,是否可以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独当一面”。所以在“追比国库欠款”这件事情上,不让胤祥插手。


很显然康熙意识到,胤祥是办具体事情的一把好手。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江南筹赈”完全是胤禛的功劳吗?很显然并不完全是,康熙刻意安排胤禛“摘桃”的成分更大。


整个“江南筹赈”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300万两银子究竟是怎么来的?最主要的部分,在于十三阿哥胤祥在关键时刻,取出了九阿哥胤禟给任伯安的密信,抓了任伯安的小辫子,因而只得捐款。为此,远在京城的八阿哥胤祀、胤禟等人惊闻知此事后,恼羞成怒,却又哑巴吃黄连,只能以“扰官逼捐”为名参奏胤禛。

所以说胤祥才是本次“江南筹赈”的实际“托底人”。而胤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完全没有顾忌会暴露胤禩集团和胤礽集团之间的矛盾。

既然胤祥的能力并不是不嘉奖的理由,那理由必然就在胤祥的处事上。

其实在剧情中,我们发现胤祥的性格直、脾气急、好任侠,交朋友没话说。如果他是游侠,一定会青史留名,但很可惜他是帝胄。所以难免会被人利用,引发各种矛盾。这一点在后来不断应验。

而且在第一集中其实就已经有注解了。


康熙46年黄河决堤,康熙接到快报急招诸王大臣议事,胤礽因为和郑春华厮混而迟到。实际上康熙是希望胤礽主动替自己担起这个责任,并且能够拿出解决方案。但结果胤礽完全一副没有主见的状态。

“皇阿玛英明瑞断,自有主张。”

由于拿不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结果被康熙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惹得胤禟等人一顿蔑笑。

紧接着胤禩便主动站了出来,替康熙洗脱责任。

“一条黄河千古泛滥,历朝历代,哪一年百姓不受黄患之苦?可是自皇阿玛即位以来,殚精竭虑,倾力治河。百姓不受黄患之苦,达30年之久。遍览史册,古来治河者,既未有皇阿玛之功,亦未有皇阿玛之诚。此次黄患突发,不在人事好,实乃天灾。皇阿玛抱忧民之心则可,抱自责之意则不必。”


这段话表面看起来,于事无补。但是着实见到胤禩之所以能称为“八贤王”的功底。这句话说要表达的是,“责任不在康熙,而且康熙为百姓做的已经超越了历代帝王,不应该因为这次黄患而受指责和质疑。”

话都是胤禩说的,但是马屁全拍到了康熙身上。历朝历代,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时候,都会有人主动站出来替皇帝“背锅”,而这次胤禩让“老天爷”给康熙背锅。

康熙其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前,实际上也默认了胤禩的说法,毕竟也算是个交代么,微微地点了下头。理论下下面问题解决得好,解决不好,责任其实都已经不是康熙的了。


而就在此刻,胤祥突然站出来,打破了这个“假设”。

“八哥,你不要忘了,康熙43年黄河也发了一次大水。”

这句话一出,顿时所有朝臣都吓了一跳,张廷玉等人立马把目光投向了康熙。康熙心里顿时也暗自一惊,赶紧盘起他的佛珠手串来,稳定心态。恰好此刻,突然一个惊雷,闪电照亮了康熙灰暗的脸色。


胤禩的歌功颂德其实都是谎言,短短3年前就曾经发生过一次比较严重的黄患。大家似乎都选择性地失忆。接连发生黄患,说是天灾意外,是说不过去的。


胤祥并不明白自己戳破了这个谎言,实际难堪的并不是胤禩,而是康熙。

按照胤祥的性格,他应该是没有考虑到胤禩这些话背后的政治含义。他的行为或许只是因为诚实;或许因为看不惯胤礽被批之后,胤禟等人轻蔑的笑声。

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戳破皇帝新装的那个小孩;就是大明王朝1566里那个说“整个冬天下雪,是因为宫内开支无度,阁衙上下贪墨,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是上天示警”的周云逸。


此前康熙一直把胤礽推到前面做自己的挡箭牌,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地把控全局,而胤祥则随时可能成了不可预知的“搅局者”。

等到胤禛把“灾区临近省份无粮可调,国库已经无银可拨”的真相捅破的时候,康熙暴怒,但是他是这么说的。

“这些年,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还什么也不知道。胤礽你怎么说?是有胤禩……”

所以说对于责任这个问题,康熙是非常重视且分得特别清楚的。


而当胤禛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的时候,康熙开始坦然地总结问题根源,把控全场。

“灾患如此,皆因人事不行;人事不修,上天才降下灾祸;这水今天淹的是百姓,如果我们不能好好感知天意,明天就会淹这紫禁城。”

所以胤祥的路还很长,还需要磨练,还需要经历坎坷。而此刻若是奖赏他,是不利于胤祥的成长。

因为每上升一个爵位,所面临的风险等级是不一样的;受到各方的敌意和攻击也是逐渐增加层次的。而很显然胤祥缺乏这种分寸感。


而胤禛则显得老练得多。他在朝堂之上,把所有的风头出完之后,立马第一时间跑到了胤礽的毓庆宫,去找胤礽打招呼,消除误会。而这些胤祥即便懂得也不屑去做。

剧情和史料结合:

1、康熙43年(1704年),由于河间水灾,山东、河间饥民进京,规模庞大,朝廷一方面要求李光地将灾民领回;一方面令在城外三处煮粥赈济,并派佟国维和明珠等监赈;

2、康熙46年(1707年),并未发生黄患,同年康熙第6次南巡开始;并且圆明园与这一年开始修建。




炒米视角



这个有两个原因,一是平衡;二是老十三的性格太过冲动,等于是一颗不定时炸弹。因此老十三是有功也成为无功了,甚至后来被康熙圈禁了十年之久。

至于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一、康熙的平衡之道

老十三的剧中的设定怎么说呢,如果说神机妙算的邬先生属于是一个bug式的人物,那么老十三就属于是军方bug人物。

老十三是多年带兵,手下旧部可以说是遍天下,诸如御前带班侍卫图里琛还有九门提督隆科多,都是老十三在军中的旧部。

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四才在继位当晚,安排老十三前往京城外二营夺取兵权,因为老十三旧部多,过去肯定是事半功倍。

而老十三下江南赈灾有功,康熙没有封赏他,很大程度就是为了平衡,因为老十三已经在军方影响力很深厚了,如果再像封赏老四那般封赏老十三,那么肯定会威胁到康熙的统治。

当然关键还在于康熙想让老四当一个孤臣,如果老四身边有老十三帮忙,肯定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孤臣。而且老十三这个人心思单纯,封赏他倒不至于真的威胁康熙统治,但康熙就害怕一个引导不对,以后使老四有了野心,然后忽悠老十三进行兵变什么的,走上万劫不复的路。或者说老十三被其他人利用了,所以康熙一直有意打压老十三,来进行平衡之道。

后来太子二次被废以后,康熙为什么圈禁老十三呢,其实他派年羹尧血洗江夏镇还有助太子暗杀郑春华的罪名都不是事儿,主要康熙还是想要平衡朝局,明面上由老四牵制老八一党,暗地里安排老十三在关键时刻出来夺老八在丰台大营的兵权,并且由老四放出老十三,使老四彻底拉拢了老十三。

二、老十三的性格原因,需要打磨

老十三这个人侠肝义胆豪气冲天,有着侠王之称。放民间来看,老十三就是好阿哥好王爷。

可放皇家来看,老十三豪气冲天的性格往往是过刚易折,是一种很危险的性格。而老十三也的确是屡屡因为这种性格将自己置于不利位置。

诸如康熙四十六年黄河发大水,老八拍马屁称赞康熙治河的成绩是前所未有,意思这次是错不在康熙,而在于突如其来的天灾,就这样满朝上下都将错失归于虚无缥缈的上天之时,老十三出来打老八的脸,说道叫老八不要忘了康熙四十三年黄河就发了一次大水,意思是你拍马屁过头了,结果不只是使老八尴尬,更是使康熙尴尬,由此可见老十三是有什么说什么,连父亲康熙的脸面都不顾及。

还有一废太子之际,面对大阿哥血口喷人,老十三更是气愤之下直接说道“无情最是帝王家”。这话听的是让康熙很不高兴。

所以老十三这种冲动的性格,康熙最是明白,因此康熙不只是为了平衡,也是为了打磨老十三,即使他有功,也不给封赏,以通过这种的打压方式,来磨炼磨炼老十三。

后来康熙圈禁老十三,其实还是一举两得,既平衡朝局,麻痹了老八一党。更是磨炼了老十三的性格,因此才有了后来雍正朝小心翼翼做事滴水不漏的怡亲王胤祥。

现在大家看明白这背后的内涵了吧?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出来和谐交流,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宋安之


党争。电视剧雍正王朝一开始交代,黄河决堤,国库没有银子。胤禛和胤祥为钦差。去江南镇灾。




兄弟二人用调包计换了书信,对九爷胤塘的门人亲信任伯安下手,拿到了筹款。办好了差事。回今复命。

胤禛得到了赏赐,却不给胤祥奖励。康熙帝说胤祥不能给太多奖励。
这里面就有奇妙。彼时太子实力还很大,许多大臣,包括胤禛也有所依附。胤禛是保存实力,让人看不清,不能当靶子。胤祥确实对太子挺好。这次办江南的案子基本去了八爷九爷的地盘。其实康熙都明白。这时候朝廷太子党和八爷党。势力实力都很大。
康熙不想打破一种平衡。只给四爷胤禛加官晋爵。让胤禛做一个孤臣。以为多么深远。后来太子被费,胤祥还被关了一年。那也是胤祥出头为了兄弟。

当爹的早就知道谁是什么样的。不给老十三封赏也没什么,重要的是胤禛和胤祥把江南镇灾的差事办好就好了。


喜怒无偿


康熙对胤祥,对这位有胆有识的十三子,跟着胤禛同到江南赈灾,四爷封了雍郡王,十三爷还是光棒一条,毛都没捞到,是康熙不喜欢这个愣头青还是另有目的?


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十四岁丧母,是允礽之后较早失去亲母的孩子,改由德妃照料。允祥在十四岁失去母亲后是比较孤单的,这时心地里是比较容易亲近接近的人,所以在尊敬和爱戴德妃的同时,与德妃长子雍正成了最好的玩伴,这在将来坚定支持雍正上位与这段经历不无关系!

康熙47年,成为了允祥人生的转折点。康熙对允祥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导火线就在太子身上,在太子被废以前,允祥可谓最受宠爱。允祥和皇十四子允禵,皆师从法海,不仅骑射了得,行文也是好手,康熙南巡夸赞允祥说“朕观十三皇子学问殊有望,异日必将大成”,允禩的老师耳闻允祥的文武了得,也称赞不已。康熙这时除太子外,对允详简直当成皇储在培养,六次南巡四次带在身边,并且在第四次南巡更是撒下太子和四阿哥,让其独自一人去代帝祭天,祭拜泰山。泰山历来是权力的象征,象征着至高皇权,可见此时康熙对这十三子相当满意和欣赏的。


允祥和雍正是支持太子的,在一废太子时待遇天壤之别,允详从此被雪藏,在雍正登基前基本属于边缘人,封爵两次都没有份。而太子被废时为太子求情的雍正在太子复位时得到了封赏,有人说是允祥替雍正顶罪,而康熙也说“胤祥乃不大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让任之,必在一处遇着他,不可不防”,与前面“必将大成”完全是两回事,这种态度转变令人相当惊愣。试分析下原因,或者叫猜测。

第一、允祥涉入太子之事太深,令康熙失望。康熙南巡带最多的人一是太子,二是允祥,那么太胆猜测下,如果太子地位不可变,那么允祥将是康熙心目中辅佐太子的不二人选。当太子招至康熙大怒被废,允祥毫无条件继续支持太子的态度也让康熙失望,有勇有谋的允祥不懂得关键时候保全自己,那么面对将来如果夺位之争的残酷时,这个文武双全的十三子很可能成为别人手中的箭,或者成为别人的牺牲品,所以康熙决定让其韬光养晦,让宝石混在宝石中就不会再引人注意。

第二、允祥的怪病。允祥的右腿上生了一块白疮,化脓之后难以愈合,伴有剧痛,并且也易复发,这种顽症让康熙也很关心,在奏章中还常提起这件事。康熙自然不会让腿脚不便的允祥跟随,顺便也磨炼其心性,看清楚时局,认清人性,所以造成了允祥突然在朝廷视线中的意气风发变成了冷落之人。

第三、康熙的保护之意。康熙说允祥是不大勤学忠孝之人,众人需防他,不学不忠不孝这至古以来都是很严重的事。对于文武双全的允祥说是不大勤学指的很是奇怪,如果是指允祥荒唐生活,不学无术,那么肯定毫无根据。不忠不孝只能说允祥在一废太子时可能顶撞了康熙,违背了康熙意愿,但也不可能有大罪,否则不忠不孝之事做出,康熙哪会容得下这个十三子。最大可能康熙要把这个十三子摘出皇位竞争的人选,保护好这个儿子,将来在某时发挥作用。

我觉得不封赏更象是在冷处理这个十三爷,让其边缘化,退出众人的视线,起到保护的自的,否则不大勤学不忠不孝的提法就太奇怪了。刻意打压雪藏这个十三子在雍正继位后果然焕发了自己的风采,在关键时刻也起到了决定作用,助雍正上位,稳定了时局,让皇权自然过渡。


历史不旧


封赏胤禛就是封赏胤祥,表面上不封赏胤祥,实则是为了保护他,这就是“帝王之道”!

只封赏胤禛的原因:

胤禛和十三爷胤祥其实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十三爷胤祥在十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被自认身份高贵的九爷胤禟和十爷胤䄉欺负嘲笑看不起。后来被胤禛的生母德妃收养,就这样和胤禛一起长。长大以后十三爷胤祥的政治理念和生活情趣和四爷胤禛都惊人的相似。两个人在生活中是无话不谈的好兄弟,在事业上是配合默契的好搭档,在胤禛的整个夺嫡对决中,十三爷胤祥是四爷胤禛的最得力的干将。所以在封赏赈灾有功之臣的时候,封赏四爷胤禛是最恰当的。因为在四爷这一派,十三爷胤祥和四爷胤禛的目标统一、利益一致、荣誉共当。说白了四爷胤禛就是十三爷胤祥的全全代表。出工出力出面的事情由十三爷胤祥来,而有关立功受奖官场交际和朝廷政务基本上都由四爷胤禛负责。

不奖赏胤祥的原因:

十三爷胤祥当时有“侠王”的称号,他行武出身,带兵打仗英勇彪悍,南征北战战功无数,在当时的军队中有着相当高的威望和影响力。同时,十三爷胤祥为人豪爽仗义,待人随和劫富济贫,在那时的朝廷上下口碑也非常好。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十三爷胤祥有时候做事比较冲动,性情一上来说不定能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无完人,更何况本身胤祥就是带兵的将帅出身信马由缰已经习惯了,可以理解。不过这次康熙赈灾的事情上没有奖赏胤祥,其实是在爱护他保护他。虽然胤禛和胤祥这次去江南筹粮赈灾任务完成的不错。不过,在整个过程中拉的仇恨也不少,几乎把包括任伯安在内的整个江南的士绅全得罪了个遍。而这些士绅们,很多都是八爷胤禩、九爷胤禟和十爷胤䄉的门人,可以说盘根错节,关系非常的错综复杂。虽然胤禛和胤祥最后把赈灾的钱粮都筹齐解决了朝廷的困难。但是作为康熙当了一辈子的老皇帝,心里像明镜一样,明白的很。胤禛和胤祥这次干的这种事情,无异于拿棍子撬开老虎的嘴巴抢食儿吃,胤禩所代表的“八爷党”能咽下这口皇帝气吗,事后那还不得变着法的整胤禛和胤祥。所以,不奖赏胤祥是出于深思熟虑的。

康熙的帝王之道:

康熙在位六十余年,不仅是整个清朝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同时他还是一位儿孙满堂妻妾成群的年迈父亲。对他来说,国家大事、家庭和睦、子女亲情还有帝位传承等都很重要,但是他也知道事情都有内在规律,不能急也急不来。保持态势平衡是很重要,但是当务之急,防止儿子们内讧比其它事情都更重要一些。因此康熙封赏了胤禛,一是做给朝廷大臣们看,算是对胤禛政绩的一个人可,在功劳簿上记上一笔,同时也是对赈灾工作结束的总结,还能为将来胤禛作为皇帝备选继承人打下必要的基础。另外,康熙封赏胤禛名正言顺,也不担心胤禩他们有异议。退一万步说,即使“八爷党”真想对胤禛反击,也很难找到理由和借口,因为胤禛为人清廉自律性强,而且政治敏感性非常好,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胤禛就是为“政治而生的”!十三爷胤祥,相比胤禛来说,更让康熙费心这是真的,一不注意说不定就能捅出什么篓子来。由于康熙平时政务繁忙,也难以保证抽出时间来过问胤祥的事情,所以干脆为了彻底安心,把胤祥经常关在宗人府里,意思就是把你这个调皮捣蛋的臭小子给圈起来大家都省心。但是,反过来说胤祥也真可怜,一辈子净让老爹关着,整个人都被关过敏了都。如果,这样看的话,这次赈灾论功行赏,没有封赏胤祥已经是很不错了,毕竟要比老是圈禁好多了吧。


渔乐鸿晨


胤禛江南筹款赈灾归来,还没有到家,就有新任务来了,追缴国库欠款。此时,胤禛被康熙加封为雍郡王,而随同胤禛一起办差的十三阿哥胤祥却原地不动。

这是为什么?胤祥在筹款中出了那么多力,为什么得不到康熙的肯定和嘉奖?

如果你是一个小弟,打打闹闹无非就是调皮捣蛋而已。

如果你是一个王侯,打打闹闹就是惊天动地。

十三爷的性格,在康熙眼里,是光明和侠义的,连张五哥都知道,十三爷是个好人,但是因为不会权变,所以不一定是个好皇帝。要想在政治上成熟,就必须在性格上磨炼心性,这也是康熙为什么会圈禁十三爷十年的原因所在。

江南赈灾后,十三爷没有受封,不是康熙不看好他,而是一旦分封,他的权力就会变大,就会成为其他皇子的眼中钉,按照十三爷的性格,必会闯出大祸来,不仅仅对他自己不利,还会连累到老四胤禛。

知子莫如父,康熙此举,在于爱护这位皇子,同时也在考验这位皇子是否耐得住寂寞,是否扛得住压力,是否具有政治野心。

老十三和老四是一伙的,这一点,朝野皆知,当时他们虽然挂名在太子胤礽名下,但是康熙看得出来,胤禛与太子胤礽的政治主张和理念有很大区别的。从黄河发大水,胤禛清朝老八胤禩管理的户部开始,胤禛就得罪了老八胤禩,这次到江南筹款,又逮住了九爷胤禟的门人任伯安的小辫子,搞了几百万两银子。

这些,八爷党可都记在心里啊,有苦说不出,所以老八胤禩时时设计暗害胤禛。老四胤禛因为这两件差使得罪了八爷党,甚至得罪了太子,自身本来就十分孤立了,如果再将十三爷胤祥分封,势必让八爷党对胤禛施加更大的压力,到时候只会将九子夺嫡的情势掀起更大的高潮,于政局不利。

在《雍正王朝》里,老十三胤祥被设置成为蒙古大汗的外孙,蒙古公主宝日龙梅的儿子,虽然不合史实,但还是要依照电视剧分析。其实康熙心里也担心,如果胤祥自立门户进行夺嫡,会带来什么结果,一旦取胜,那大清的江山不是改姓蒙古了么?

而自立门户的先决条件就是在爵位上和功绩上得到更多的肯定和受封,康熙皇帝有没有这样的防范之心不得而知,但是这么做也明显是在打压胤祥。


青灯问史


康熙只是对雍正进行了封赏,却对同样赈灾有功的十三阿哥置之不理,更多的还是因为两个字“平衡”。

康熙非常清楚,此时的朝堂上,皇子之前的不同派别已然形成。

首先是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八爷党”。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均在其中,并且均奉八阿哥胤禩为首脑,同时还收获了朝中大部分官员的拥戴与支持。

其次就是独自作战的大阿哥胤禔和三阿哥胤祉。大阿哥有着自己皇长子的身份,也有着不少支持者,因而时刻挑战着太子,觊觎储君之位;而三阿哥胤祉则是一门心思的编书,以此笼络了一大批读书人在其周围。

再次就是太子胤礽了。除了自己党羽,胤礽最大的靠山和支持者无疑就是康熙皇帝本人了,尽管这个时候的太子在能力上、人品上以及待人处事的方式态度上,已经被人广为诟病,但是康熙依然对其抱有着巨大的期望。

最后便是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此时的雍正和胤祥,都应该算作是太子党的成员,支持太子胤礽,并且服从其领导与安排。但是私下里,两人之间又有着异常紧密且远超其他皇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固然是同进同退。这一点也是康熙所非常清楚的。

尽管此时的康熙在众位皇子中间依然倾心于太子,但是依旧要保持皇子之间关系的平衡,一方面,不能让太子势力过于强大威胁到自己的皇权威严,另一方面,又不能为太子树敌过多,挑战太子的位置。

所以,在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圆满完成江南筹款赈灾,论功行赏的时候,只是加封了雍正为雍郡王,这是对于其功绩的肯定与褒奖,而对于十三阿哥胤祥却没有任何的封赏,甚至对其是只字不提,将其置之不理,为的就是维系平衡。

从太子与其他皇子相互角逐竞争的曾名,此时作为太子党成员的雍正和胤祥,得到了封赏,必然是壮大了太子的势力与影响力。因而,康熙要限制这样的影响力的扩大,于是采用了扶一个,压一个的方式,既是肯定其功劳,同时又是限制其实力。

而从太子胤礽和雍正、胤祥的关系上来说,也是为了维系一种平衡。此时太子的敌人已经够多了,最为主要的就是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这二人对于太子之位是虎视眈眈,并且有着一定势力并且背后也有着相应的势力进行支持。于是,康熙也不希望为胤礽再树立一个新的敌人,特别是在其太子党的内部树敌,会使得其在此消彼长之间更加的处于不利地位。因而,这实际上也是对于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这个由他们二人所组成的“小团体”的限制。

正是因为为了维系这份皇子之间的“平衡”,康熙选择了褒奖雍正,同时选择了牺牲十三阿哥胤祥来实现这一方略。


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一次,康熙对于胤祥一贯采取打压策略,目的也是为了磨砺胤祥。

十三阿哥胤祥有没有能力?答案必然是肯定的,对于这一点,康熙也是深知杜明的。

但是胤祥的性格上的问题,绝对是他最为知名的短板。

且不说知子莫如父的康熙,就连与胤祥短暂接触过几次的康熙侍卫张五哥,都知道胤祥的性格上的缺点与问题。

“人太直,不会转弯,容易轻信别人。”

正是十三阿哥在性格上有着如此的缺陷,在纷繁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不仅会让自己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更是有可能会因为他牵连到其他的人。

而这也是康熙皇帝对于十三阿哥胤祥非常不放心的地方,于是康熙皇帝对胤祥采取了打压策略,这一次是对于胤祥的功劳置之不理,之后不允许胤祥介入追比户部欠款的事务中,而在热河太子“兵变”后,直接囚禁了胤祥。而在康熙“二废皇太子”的同时,更是将胤祥圈禁在宗人府长达十年的时间。

康熙知道胤祥的为人与能力,但是他的性格上的问题却更加的致命,于是康熙对于胤祥的打压直至圈禁,这样“苦肉计”的做法,既是对他的保护,同时也是对他的历练。

因此,康熙也就只是封赏了雍正,而没有封赏胤祥,这便是对于胤祥历练的开始。


雍亲王府


胤祥赈灾是有功,而且功劳不小,但当胤禛提出要封赏胤祥时,康熙断然拒绝了,说胤祥不宜过多嘉奖。这是为什么?

我个人觉得原因有二:



第一,康熙不希望胤祥得到封赏之后,树大招风,影响胤禛。黄河大水,暴露了康熙朝晚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的现状,胤禛一行筹款赈灾,势必是要动一动江南地区的既得利益集团的,而剑锋所指就是以任伯安、刘八女等人为代表的八爷党利益集团。而在这番明争暗斗之后,势必会引来胤禩等人对胤禛的警觉,甚至是嫉恨。康熙此时虽然还没打算立胤禛为皇位继承人,但也深知胤禛是一位公正严明的冷面王,他是能够辅佐太子,刷新吏治的人。而胤祥向来急公好义,光明磊落,但不太沉稳,容易感情用事。如果同样封赏了胤祥,那么这势必会加深他们与八爷党之间的敌意,胤祥这种性格很容易被人利用,然后连累到胤禛。所以为了保护胤禛,必须要暂时打压胤祥。



第二,康熙对胤祥的定位就是臣,所以要历练他的能力,磨炼他的性格,但对于封赏,如果过早封赏,会惹他生出夺嫡之心,所以这个顺水人情必须要留给后继之君。纵观整个《雍正王朝》,康熙对胤祥虽然一直赞赏有加,但始终没有给他什么像样的封赏,爵位上也没什么进步,反倒是强加给他一堆倒霉事,甚至还圈禁了他十年。表面上看,这就是一个不知好歹的昏头父亲,但实际上康熙就是在用这种方式历练他,磨炼他,让他成为日后能够辅佐后继之君,刷新吏治,重振国威。然而,重新启用他、封赏他的命令要交给后继之君去下,胤祥就顺理成章成了新君可用之人,而不会是新君鸟尽弓藏的眼中钉,肉中刺。



由此可见,康熙这个老父亲用心良苦啊。家里有皇位要继承,儿子们又个个生龙活虎,摩拳擦掌,他既要考虑每个儿子的性格和能力更适合做什么,又要保证他们的势力维持均衡,不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真是不易。


达摩说


同样是赈灾有功,胤祥为什么没有受到封赏呢?我举个例子,

曹操在没有打胜仗之前,一直都将汉献帝侍奉得好好的。因为他没有贪心,只有忠诚。可是在战败袁绍、陶谦、吕布、袁术以后,曹操的野心也就暴露出来了。汉献帝还是原来的汉献帝,可是曹操已经不是当初的曹阿瞒了。他有了野心,不再对汉献帝恭敬,甚至杀掉皇后,自立为魏王。

是曹操本性就想着篡汉吗?我看未必,他前期只有两三千人马的时候,不可能会想到篡汉。唯一让他篡汉的理由是,他匡扶了大汉江山,这个江山是他一点点打下来的,他为什么不能篡?不断获得成功,一定会使人想要更进一步,否则努力没有意义了!胤祥所面对的正是这样的局面,他如果不断立功不断受到封赏,那么他会想到什么呢?

康熙想留胤祥作为治世之能臣,那就不能让他生出夺嫡的野心。

胤祥的个人能力是很强悍的,在剧中是属于文武双全的角色,在现实中也是理财高手。这样的人在康熙眼中,那就是未来之君的好帮手。这个时候距离下一任皇帝上台还有很久,但是康熙已经将胤祥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因为胤祥虽然可以做治世之能臣,却没有足够的城府做一国之君。

如果一味地封赏,会给办事得力的胤祥本人一个错觉,原来自己也是皇上所喜欢的儿子,原来自己也可以争夺帝位。一旦萌生了这样的想法,你再想让他成为一位治世能臣,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了。所以康熙从一开始就杜绝了胤祥萌生这种想法的现象。当时太子的位置还是比较稳的,不过夺嫡之争已经露出苗头,这是康熙最担心的事情。

康熙是为了保护年轻的胤祥,因为他心肠好,防备心理不够。

胤祥是十三阿哥,跟他差不多大的十四阿哥,一直等到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才被选拔重用。所以赈灾的时候,胤祥还不到二十岁。这样的年纪如果太受宠的话,自己骄傲不说,也会遭到兄弟们的打压。胤祥的个人能力是好,可是心肠太善良,从他对待郑春华的事情中就可以看得出胤祥的本质。

他很容易就被人利用,自然也很容易受到伤害。夺嫡之争渐渐露出端倪,康熙是为了保护胤祥,所以在他立功的时候,没有给他封赏。只有在他年轻的时候打压他一段时间,他才能从中得到历练。如果年轻的时候就非常顺利,那对将来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太子党一家独大,不是康熙所愿意看到的局面。

在很多时候康熙都希望看到一个平衡的局面,只有臣子越平衡,他这个皇位坐着才会越稳当。皇子们的平衡,在那个时候其实就是代表着臣子们的平衡。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其实都是太子胤礽的人。这次赈灾成功,自然是要大加封赏,不过已经给胤禛封了一个郡王,此刻如果再给胤祥封赏的话,那八阿哥集团的势力可就处于下风了。

有索额图的时候就有明珠,同样的道理,有太子党,自然必须要有八爷党的存在。只有这两股力量保持平衡,才是朝政最稳定的时候。因为大家所争夺的无非就是太子的位置,而不是他这个皇帝的位置。后来八阿哥他们送死鹰给康熙的时候,其实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皇权,而康熙最不希望看到的正是这一点。

康熙想要推出胤禛来与八爷党较量,而不是胤祥。

胤禛跟胤祥比较起来,则老练许多。不仅做事踏实有底气,而且处事手段也高明得多。当时太子已经表现出平庸之相,完全就不是八爷党的对手。再有几次使绊子,太子立刻就能倒台。康熙心里跟明镜一样,他现在若是不想废掉太子,就必须要提拔一位足以跟八爷党相抗衡的力量,而胤禛就是最好的人选。

他有足够的城府对付八阿哥,对康熙又十分忠诚,做事说话都比较谨慎,这种人才适合成为掣肘八爷党的主要力量。康熙只希望胤祥来帮助胤禛,保持太子党与八爷党的平衡,所以只提拔胤禛,却不提拔胤祥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总结:康熙希望保住胤祥,让他成为辅佐未来之君的治世能臣。

  1. 康熙在胤祥年轻的时候,不断打击胤祥,其实是不希望胤祥像其他兄弟一样,生出了夺嫡之心。他能力出众,但内心单纯,更适合做治世能臣。
  2. 康熙不提拔胤祥,是觉得胤祥良心太好,很容易就被人给陷害了,现在不能太早就让他冒出头。
  3. 康熙想要保证朝廷里一种无声的平衡,胤祥胤禛都是太子党,自然不可能全都提拔,所以只能提拔胤禛。
  4. 康熙希望胤禛这种能干事有魄力又有城府对付八爷党的人出来挑大梁,只有这样,太子才不会那么容易被废掉,朝局才能保证平衡。

康熙皇帝疼爱自己的儿子,真的是用心良苦。他生了这么多,需要对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做出判断,像胤祥这种有能力却无城府的孩子,就更加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实在是不容易。


江湖小晓生


康熙作为《雍正王朝》一剧中最杰出的政治家,可谓将朝廷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但是康熙晚年倦政,将国事交于太子及众皇子打理。所以在其晚年,吏治腐败,国库亏空。一场大雨毁坏几省土地堤坝,国库中却拿不出钱来,只得派遣四阿哥胤禛及十三阿哥胤祥为钦差大臣,去江南筹钱赈灾。


胤禛及胤祥利用九阿哥胤塘对其亲信任伯安的信成功筹到了三百万两白银,总算是功德圆满。康熙得知差事办好之后,大喜过望,立即降旨晋封四阿哥胤禛为雍郡王,却对同样立下功劳的胤祥不予褒奖。虽然义薄云天十三爷对这件事并不放在心上,但是我们还是忍不住问一句为何康熙不给十三爷胤祥加官进爵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康熙对这件事的官方解释是什么?在胤禛向康熙请缨去追缴国库欠款一案时,他请康熙对赈灾有功的胤祥也予以褒奖,并希望胤祥能随自己办理追缴国库欠款案。康熙皇帝的回答是却是:“至于胤祥,不宜过多嘉奖”。这让我们这些十三爷的死粉心都凉了,这是为何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彼时的朝局,当时太子地位稳固,四阿哥胤禛及十三阿哥胤祥都依附于太子胤礽,属太子党。而此时的八爷党也是心腹党羽布满朝野,势力几与太子党持平。而彼时属于太子党的四阿哥胤禛既已加封郡王,倘若又将十三阿哥胤祥加封为贝勒,那么势必会破坏朝野当时的平衡。

当时朝堂之上已经没有了太子的外公索额图,说明此时父子关系趋紧,而太子党的坐大是康熙所不愿看到的。而众所周知,十三阿哥义薄云天,是性情中人。而在康熙看来,十三阿哥胤祥的这种性格虽好,但是这样的性格却不利于一个朝廷贵胄,更不利于一个皇子。 因为这样的性格太易于为人利用,更易闯下祸事,到那时候就连康熙也救不了他。所以康熙不加封他,亦是对他的一种保护,这样他人总不至于时时刻刻将眼睛盯着一个没有什么权利的贝子看。 这也是为何康熙最后幽禁了十三阿哥十年的原因,他怕十三阿哥犯错,拖累了四阿哥胤禛,所以将其圈禁起来,保护起来了。 其实这就是康熙对十三阿哥的一片苦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