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艾森豪威爾和麥克阿瑟、馬歇爾在二戰中的關係和職位大小是怎樣的?

用戶4474649658


俗話說得好,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以此來說明將領和領導者的重要性。關於選將的論述還有許多。比如:中國古代兵家說過的“欲治兵者、必先選將”; 法國的拿破崙也比喻過:“一支由馴鹿統帥的獅軍,決不可能再是獅軍。”等等。可見,選將的重要性得到了古今中外人們的普遍認同。

尤其是在一些大規模的戰役中,選將更是慎之又慎。例如,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諾曼底登陸戰役,誰來擔任反攻歐洲近288萬人的總指揮,讓盟軍司令部頗費一番心思,以至於美英兩國首腦還要顧慮到斯大林的看法。這是為什麼呢?

早在1942年,德軍進攻斯大林格勒,可以說是蘇聯人最困難的時候。當斯大林提出由英國登陸法國開闢第二戰場,牽制一下攻勢正旺的德軍,減輕一下蘇軍的壓力。但丘吉爾滿口答應,扭頭就反悔,這讓他從此對英美兩國的信任感打了折扣。

隨著蘇聯冬天的到來,蘇德戰場上的形勢發生了反轉,蘇軍的戰略反攻取得顯著勝利。從陸地打到柏林,解放歐洲,擴大蘇聯的勢力範圍,成了斯大林這段時間,越來越“清晰”的戰略構想。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此時,英美坐不住了,晚登陸一天,就會使戰後英美兩國爭奪利益的話語權少一分。儘快打到柏林,是西線英美兩軍最要緊的事。同時,也為了顯示英美兩國對盟友的友好,在德黑蘭三國首腦會議上,羅斯福保證將開闢第二戰場。斯大林對英美首腦的伎倆早已習以為常,不想領他們的“情”。

“ 既然你們這麼有誠意,請問擔任這次戰役的指揮官是誰?”斯大林的這句話一出,瞬間“打”了羅斯福一記響亮的耳光,他啞口無言。這其實就是說,蘇方根本不相信西方盟國對此次行動是認真的。好一會兒,羅斯福承諾說,三四天後會確定人選。

可是誰能勝任這個職務呢?

既然已經答應,就要說話算數,他不想成為第二個“丘吉爾”。羅斯福的初定人選是參謀長喬治.馬歇爾,給他一個樹名立威的機會,讓艾森豪威爾返回華盛頓擔任陸軍參謀長。可是,在裡面就有一個尷尬的問題,馬歇爾將成為他的下級。

而更糟糕的是艾森豪威爾將對他過去的上司,現任西南太平洋戰場的指揮官麥克阿瑟發號施令。這個“官二代”可是一個難對付的人,他極有可能撂挑子不幹。不過大敵當前,他也顧不了那麼多了,要儘快確定人選。

當羅斯福徵求馬歇爾意見時,他表示不願意毛遂自薦。其實就是不願想降低身份。由於他的棄權,艾森豪威爾拿到了人人都渴望的戰爭指揮棒。英國的蒙哥馬利也曾想躍躍欲試,可英軍的兵力只有美軍的1/4,爭位置是要憑實力的。所以,這個指揮官必須是美國人。

當然,選擇艾森豪威爾是正確的選擇。首先,從美國開始參戰並協助英軍光復地中海、非洲時,他就是盟軍總司令。一連串的勝利,使其在英美軍隊中的聲望很高。由他擔任,是“民心所向”。

其次,他有著豐富的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經驗。他曾成功的指揮過三次三軍聯合進攻,雖然有或多或少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取得的經驗是寶貴的。而此次登陸是盟軍首次大規模三軍聯合作戰,更需要有豐富經驗的將領來統帥。

更為關鍵的是,他是美軍中為數不多的,能與英國人相處融洽的人。能在地中海、北非指揮美英聯軍取得接連勝利,團結英國人是他最成功的做法之一。當然,他的“友好”也得到了英軍的認可和支持。

當斯大林得知這個消息後,他相信西線盟軍這次是來真的了。他由衷笑了笑,攻入納粹德國指日可待了。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首先,說說他們三個人在二戰期間的隸屬關係:馬歇爾是在任陸軍參謀長,其實權相當於陸軍總司令,美國是“以文制武”的政治體制,陸軍參謀長名義上服從於文職的陸軍部長的領導,但是在戰時,陸軍參謀長就是陸軍一號人物,相當於陸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都是他的部下、同為戰區總司令。

麥克阿瑟是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艾森豪威爾是歐洲戰區總司令,兩個人平級,互不隸屬。但是,艾森豪威爾在歐洲戰區是陸海空三軍總司令,權力高度集中。而麥克阿瑟當總司令的西南太平洋戰區旁邊,還有一個太平洋戰區,總司令是海軍上將尼米茲,統帥著美軍在太平洋上的主要海軍力量。所以,麥克阿瑟掌握的實際兵力略少於艾森豪威爾。

說完了二戰期間的隸屬關係,再說說他們三人戰前的關係,麥克阿瑟成名較早,戰前就當過陸軍參謀長,那時候,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都是他的部下。

馬歇爾與麥克阿瑟算是同齡人(同一年出生),但是晉升較慢,不過他的晉升正趕上了好時候,他升到陸軍參謀長的職位時,正好趕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他反過來,成為了麥克阿瑟的上級。

而艾森豪威爾則比他倆在年齡、軍階上低了一輩(比他倆小10歲),早年麥克阿瑟已經是上將軍銜了,艾森豪威爾還只不過是一名中校,那時候,艾森豪威爾是麥克阿瑟的副官。

艾森豪威爾之所以能在二戰中飛黃騰達、火箭般的一躍成為盟軍歐洲戰區總司令,完全是因為他受到馬歇爾的賞識,大力提拔的緣故。當然,艾森豪威爾在歐戰中也大放異彩,立下赫赫戰功。後來,艾森豪威爾在戰後也當過陸軍參謀長。所以說,他們仨全都當過美國陸軍參謀長。

最後是他們仨的最高軍銜,殊途同歸,全是美國陸軍五星上將。





臨時客


二戰之前:麥克阿瑟是臨時四星上將,擔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地位、職權、資歷都在三人當中排第一。馬歇爾其次,中校軍銜;艾森豪威爾是麥克阿瑟助手,少校軍銜。

二戰初期:馬歇爾擔任陸軍參謀長,暫領上將軍銜;麥克阿瑟在菲律賓任軍事顧問,實際是菲律賓土皇帝;艾森豪威爾當時已離開麥克阿瑟,回到美國擔任陸軍第三師中校參謀長。

二戰後期:三人都是五星上將,但馬歇爾的地位最高;艾森豪威爾的職權相對最大;麥克阿瑟的職權相對最小,但他的權限自由度相對最高。



先從麥克阿瑟說起。為什麼先說他呢?因為他在三人當中的資歷最老。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跟他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1930年麥克阿瑟擔任臨時四星上將和陸軍參謀長的時,馬歇爾還在本寧堡步兵學校當助理校長,軍銜只是中校。而艾森豪威爾則是麥克阿瑟的助理,平時負責起草文件和撰寫報告的工作,軍銜只是少校。

一個是四星上將兼陸軍參謀長,一個是中校助理校長,一個是少校助理。三人的地位差距非常明顯。

一直到二戰爆發前,三人的地位排名沒什麼變化。麥克阿瑟最高,性格最狂妄;艾森豪威爾最低,一直矜矜業業的替麥克阿瑟做助理。馬歇爾排中間,高不成,低不就。

至於馬歇爾在這一期間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這個跟麥克阿瑟還有點關係。據說麥克阿瑟在擔任陸軍參謀長期間,他與馬歇爾的關係很差,整整打壓了馬歇爾三年時間。

1932年底,馬歇爾調到斯克雷文堡帶兵,這本來是他在基層歷練,為日後提拔升遷做鋪墊的一個好機會,但卻遭到了麥克阿瑟的打壓,被調到了伊利諾斯州國民警衛師當師長(只要被調到國民警衛隊,就沒什麼前途)

為了自己的前途,馬歇爾找到自己的老長官潘興幫忙疏通(潘興是美軍特級上將,級別高於五星上將),結果麥克阿瑟故意打馬虎眼,氣的潘興牙癢癢。一直到1935年,麥克阿瑟從陸軍參謀長卸任,被調到菲律賓擔任軍事顧問後,馬歇爾才在潘興的幫助下重新被調回陸軍擔任旅長(准將軍銜)。當時的馬歇爾已經55歲了。

不過馬歇爾的運氣非常好,雖然他當時已經快60歲了。但是在老長官潘興的推薦下,他很快就得到了羅斯福總統的賞識,開始一路扶搖直上。

截止到1939年9月1日(二戰爆發日),馬歇爾被羅斯福火線任命為陸軍參謀長,少將軍銜,暫領上將軍銜。

▼馬歇爾和羅斯福▼



當時的麥克阿瑟還在菲律賓任軍事顧問,相比於四年前,沒什麼變化。艾森豪威爾則在這段時間迎來了他的人生轉折點。

1939年,艾森豪威爾向麥克阿瑟辭職,堅持要回到美國。麥克阿瑟極力挽留,並許諾他擔任菲律賓少將軍銜(菲律賓軍銜)。但是艾森豪威爾覺得沒前途,就回到美國擔任陸軍第三師中校參謀長。

1941年初,艾森豪威爾升為第九軍上校,在一次重大軍事演習中,他由於表現出色,指揮有方,受到了軍界的注意。在這次大演習後,他被調任第三軍擔任參謀長,並晉升為准將。

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后,馬歇爾電召艾森豪威爾火速回華盛頓報到。(因為艾森豪威爾在菲律賓待過,熟悉太平洋的情況)

此後,艾森豪威爾由於支持羅斯福總統的先歐後亞政策,得到了馬歇爾的支持,一路扶搖直上。



至於麥克阿瑟,他就倒了大黴。日軍偷襲珍珠港後,75萬日軍席捲東南亞,麥克阿瑟指揮菲律賓美軍和菲律賓土著軍隊抵抗了三個月後,丟城失地,最後灰溜溜的離開了菲律賓,去到了澳大利亞。這段時間,是他人生的最低谷。

這裡要額外說明,麥克阿瑟離開菲律賓,不是因為他貪生怕死,不敢留下。而是他的資歷實在太老了,當時很多美軍高級將領都是他曾經的下屬,美國政府出於政治考慮,認為如論如何也不能讓他這個陸軍老帥就這麼戰死或被俘在了菲律賓。否則太丟美國的臉面。所以羅斯福才會專門派飛機把他接走。

後來的三年,儘管麥克阿瑟力圖挽回自己的顏面,但是由於美國先歐後亞,亞洲問題的重要程度排在歐洲後面,麥克阿瑟被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先後逆襲。

截止到1944年7月時,艾森豪威爾擔任歐洲戰區盟軍的最高指揮官,負責指揮整個歐洲地區盟軍(包括海陸空軍)。

而他的老長官麥克阿瑟,其職務只不過是太平洋戰區陸軍的最高指揮官,從戰區重要程度來說,他和艾森豪威爾沒法比;從實際指揮權限來說,他只負責陸軍,海軍不歸他管(海軍歸尼米茲負責),他和艾森豪威爾也沒法比。

所以可以這麼說,從1939年艾森豪威爾離開麥克阿瑟開始算起,他只用了五年時間就強勢逆襲了自己的老長官。

至於當時馬歇爾的地位,那就更高了。用一人之下(羅斯福之下),萬人之上來形容都不過分。

因為,馬歇爾當時是羅斯福總統全球戰略的堅定支持者,是羅斯福在戰爭期間一天都離開不得的親信幕僚。並且,馬歇爾還是“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中的主導人物,很多決策性的東西都是有他來策劃的。這兩點明顯是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都比不了的。


因此,在二戰後期,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的職權都比麥克阿瑟要大。

並且還有一點,麥克阿瑟榮升五星上將,他其實是沾了艾森豪威爾和馬歇爾的光。

在整個二戰期間,英軍的軍銜普遍都要比美軍高一點。比如太平洋戰爭初期,英軍的帝國參謀長都是元帥軍銜,都相當於是美國的五星級上將。而美國這邊的馬歇爾、歐內斯特金、亨利阿諾德,都是四星上將。英美兩軍的高級首腦做在一起開會,英國人都是元帥,美國這邊都是大將。美軍明顯就矮了人家一頭。

一開始,美軍高層對此都忍了。但是到了1944年9月1日,英國授予了蒙哥馬利陸軍元帥的軍銜後。這一下,美國不能忍了:因為蒙哥馬利隸屬於艾森豪威爾指揮,而艾森豪威爾的軍銜是四星上將,居然比蒙哥馬利還低了一級,這還怎麼指揮?



於是羅斯福就怒了。他立刻指示馬歇爾火線授予艾森豪威爾為五星上將,反正不能讓蒙哥馬利騎在艾森豪威爾的頭上。等艾森豪威爾授銜後,再提交國會批准,將美軍在其它戰場的高級指揮官一起提拔,與同一戰區的英軍指揮官平起平坐。

因而,麥克阿瑟在1944年12月18日,他就因為沾了老部下艾森豪威爾的光,撿了一個五星上將軍銜。

最後簡單做個總結:二戰後期,單看職務權限,馬歇爾>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但美軍比較重視資歷,這三個人在美國官方的排序是,馬歇爾>麥克阿瑟>艾森豪威爾。

當時,馬歇爾負責運籌帷幄統籌全局;艾森豪威爾率領當時最多的軍隊,負責統籌最大的戰役;麥克阿瑟則相對要遜色一些,他的優勢在於年紀在三人中排最高,資歷在三人中也是最老的。

不過,麥克阿瑟是三人當中,權限自由度最高的人。因為馬歇爾的官位雖然高,但他不直接掌握軍隊,並且他身在美國國內,身邊都是同級的同僚或是必須服從的上司,他的權限很受限制;艾森豪威爾統帥的部隊雖多(任北約武裝部隊最高司令),但他身在歐洲,要受到歐洲盟國的掣肘。也有諸多的限制。




而麥克阿瑟在二戰之後的官職雖然只是駐日盟軍總司令,但他實際上就是日本人和韓國人的太上皇。並且日本遠離美國本土,麥克阿瑟一向又是膽大之人。因此,他的實際權限其實是三人當中最大的。


Mer86


艾森豪威爾和麥克阿瑟、馬歇爾在二戰中的關係和職位大小是怎樣的?


這三個人還真有說頭,都是美國的英雄人物,都是五星上將,都改變了美國的歷史進程,但在大家的印象裡,艾森豪威爾當過總統,麥克阿瑟作為五星上將接受過日本投降但兵敗朝鮮,馬歇爾最著名就是馬歇爾計劃。

但大家不知道是,1941年初,艾森豪威爾還只是上校,到1944年底,他已是五星上將。從上校到上將,他只用了4年時間。同樣的路,他的三位上司,馬歇爾走了20年,麥克阿瑟走了16年。

言歸正傳,先回答問題,二戰期間盟軍的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參謀團共同向美英兩國首腦負責,作為美國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是“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中成為主導人物,所以在二戰時期,馬歇爾在美國軍隊中,是近乎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而艾森豪威爾是歐洲戰區“美國軍隊”的老大,職務是“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時任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是亞洲戰場“美國陸軍”的老大。所以答案是,馬歇爾最大,其他兩個平級。

還有,麥克阿瑟和馬歇爾是同學。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是校友,麥克阿瑟是艾森豪威爾的老領導,而馬歇爾又是發掘艾森豪威爾的伯樂,但馬歇爾和麥克阿瑟又是仇人。怎麼樣?這三人互相之間的關係很是複雜吧。下面小編和大家就說道說道。

麥克阿瑟和馬歇爾同是1880年生人,只是前者是生於年頭的1月26日,後者生於年尾的12月31日,這彷彿是一個象徵,象徵著同樣是美國最高軍銜獲得者中的兩人之間存在的巨大隔閡。在他們第一次發生聯繫的時候,兩人都還是軍官學校的學生,那時候,麥克阿瑟中尉和馬歇爾少尉是利文沃斯堡步騎兵學校的同班同學。

麥克阿瑟出身于軍人世家,父親是有名的美軍英雄。他以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西點軍校,分數是西點有史以來三個最高分之一,高大英俊的麥克阿瑟永遠趾高氣昂,無論才幹氣質閱歷都儼然是優等生中的領袖,如同一群美麗的天鵝中王鳥鳳凰一般的存在。

馬歇爾的父親雖然也是軍人,但是一直是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畢業的學校是維吉尼亞軍事學院,雖然也算是名校,但地位與西點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在利文沃斯堡步騎兵學校裡,馬歇爾是個毫不起眼的學生,像煤堆裡的黑貓一樣,根本沒人注意他。

一戰期間,1918年11月,馬歇爾在美國遠征軍總部肖蒙任參謀,麥克阿瑟則是在美軍42師任參謀長。

一戰結束後,軍人們的命運向著兩個極端發展。一方面,那些老將們功成身退了,才華卓越的年輕人可以得到更高的位置。另一方面,沒有戰爭就不需要那麼多軍隊,大部分人要被裁掉,沒被裁的在一個小型的軍隊裡要升遷也很困難。

麥克阿瑟屬於前者,官運亨通。1919年,麥克阿瑟成為了西點軍校的校長,西點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校長;27年任美國奧委會主席;30年受臨時上將軍銜,任美國陸軍參謀長,成為了和平時期美國軍隊中最有權勢的人。

馬歇爾就比較倒黴。戰後馬歇爾先是做原遠征軍潘興將軍的副官,後來去過很多地方,還來過中國,但是到了1933年,他53歲的時候,還是個中校團長,馬歇爾做了十幾年的中校,希望在退役前得到上校的軍銜,就找了老上司潘興將軍,拜託他幫自己說說情。潘興一向很看重馬歇爾的才能,作為原遠征軍司令,潘興同時也可以說是麥克阿瑟的老上級,以為跟麥克阿瑟打個招呼就可以解決了,結果,潘興在麥克阿瑟那裡碰到了軟釘子,麥克阿瑟根本不想提拔馬歇爾,從此兩人也結了樑子。

潘興生了氣,馬上給羅斯福總統和老部下陸軍部長德恩寫信,推薦馬歇爾升為准將。35年,麥克阿瑟陸軍參謀長任期滿了,高高興興的跑菲律賓當軍師顧問,盡情享受他的身邊沒有實際上的上司的幸福生活。馬歇爾翻身的時候到了。就在陸軍部長德恩病逝的消息發佈的同一天,馬歇爾收到了自己調往陸軍任准將旅長的命令。後來,霍普金斯很看重馬歇爾的才幹,也很欣賞他的沉穩,於是就向羅斯福推薦他任陸軍參謀長。於是,1939年9月1日(二戰爆發那一天),羅斯福總統任命馬歇爾為陸軍參謀長。當了十幾年中校的馬歇爾,3年之內成了永久少將,暫領上將銜的將軍。

就在馬歇爾脫離苦海,站上高枝,準備一展宏圖的同時,地球的另一面,另一個人也在揮動著翅膀,試圖從陷入多年的泥潭中爬起來,這個人就是第三位主角----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

艾森豪威爾出身貧寒,但幸福的是,他有一個只要是打工一族都會非常羨慕的特殊才能:無論遇到的是哪個上司,都會得到上司的賞識和重用,無一例外。誰看見他都覺得很喜歡。就這樣個人,在二戰爆發前的幾年時間裡過得卻不怎麼如意,因為,那時候他的上司是麥克阿瑟。這倒不是說戴維的特殊才能對麥克阿瑟無效。只不過呢,在麥克阿瑟的字典裡,“重用”這個詞的意思和平常人的不太一樣,他所謂的重用你就是,把你放在身邊重重的使勁使喚你。艾森豪威爾生於1890年,正好比麥克阿瑟和馬歇爾小10歲,和麥克阿瑟一樣畢業於西點軍校,一戰的時候他已經是軍官了,可是叫他自己遺憾的是,當時沒有機會上前線作戰,只是做一些後方工作。

後來他跟了麥克阿瑟6年,39年9月歐洲戰爭爆發,艾森豪威爾想上戰場,他打報告說,“我已經快50了(當時49歲),頭上的頭髮都要掉得差不多了,還從來沒上過戰場呢。”以後可能就沒機會了。麥克阿瑟同意艾森豪威爾離開了菲律賓,回到了美國國內,從此就開始像坐了火箭一樣向上升。1940年2月,艾森豪威爾還是個營長兼副團長,11月,第3師師長把他請去,做了師參謀長,4個月後,1941年3月,第9軍軍長把軍參謀長的職位給了他;又過了3個月,第3集團軍司令跟陸軍參謀長馬歇爾說,把戴維給我做集團軍的參謀長吧,同時把他升為准將。短短一段時間內,艾森豪威爾名聲鶴立,成了眾口稱讚的美軍中最好的參謀軍官。

珍珠港事件後,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想要個新的參謀處長,讓副手克拉克列個推薦名單寫10個名字。克拉克交上去的條子,從上到下,從1到10,統統寫著同樣的幾個字“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後來艾森豪威爾少將奉馬歇爾的命令到英國實地考察,回國後擬定了一份報告《給歐洲戰區司令的指令》。

在馬歇爾對交上來的報告表示同意之後,不動聲色的問艾森豪威爾,“你準備什麼時候去歐洲?”幹嘛還要去,我不剛回來嗎?“帶這份指令去啊。”……你覺得未來的歐洲戰區司令會看不懂指令,所以要我去解釋嗎?“不,我的意思是,你就是執行這個計劃的人。”啊……做了幾十年軍官,雖然渴望著戰場上的光榮,可一直在辦公室裡打轉的艾森豪威爾,生平第一次成了部隊的指揮官,而且還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武裝集團的指揮官。

連已經習慣了飛速晉升的艾森豪威爾自己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我還只是一個少將啊……

到倫敦上任以後就升你做中將!

1942年8月,美軍歐洲戰區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中將被任命為實施北非登陸的盟軍總司令。


葛大小姐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以及馬歇爾都是美國著名名將,他們在人類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反法西斯戰爭中做出巨大貢獻,馬歇爾和麥克阿瑟都是同年出生的,麥克阿瑟和馬歇爾是同班同學,年齡自然跨度也不大,但是他們的身世可就是天差地別的存在,就好比麥克阿瑟,家裡清一色的軍人出生,軍人世家,在美國軍中有一定性的影響力。這也導致麥克阿瑟從出生優越感爆棚,在上軍校期間更是如此,桀驁不馴的樣子深深的刻在大家的印象中。這點上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肯定是比不過麥克阿瑟了,馬歇爾根本就沒有向麥克阿瑟那樣的雄厚的背景,他有的只有自己。馬歇爾年輕的時候,是和臥薪嚐膽一般,因為他明白,他拼背景拼不過,拼實力也拼不過,所以他只有拼自己。在麥克和馬歇爾一同學習的時候,馬歇爾迎來了轉機,在一次軍校考試中,馬歇爾榮獲第一名,這一下子就把麥克阿瑟比下去了,這對麥克阿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從來都是自己出盡風頭,今天怎麼會被一個小屌絲超過了呢?如果當時在那種情況下,以當時麥克阿瑟家裡的實力要是給馬歇爾使絆子的話,那歷史可能就少一位遠近聞名的大將軍啦!但是他並沒有那麼做,因為他是軍人,他雖然桀驁不馴但從來不暗地使絆子,要幹就真刀真槍的幹,從不做小人該做的事,這就是麥克阿瑟的閃光點。而艾森豪威爾還不知道在哪,艾森豪威爾比他們都小而且艾森豪威爾在軍校畢業後是麥克阿瑟的助理,做一些軍中的輔助工作,就能明顯的看出當時麥克阿瑟有多大的面子(資歷威望)

如果從他們的關係來看,簡單點說,馬歇爾和麥克阿瑟是同學關係,麥克阿瑟是艾森豪威爾的上司也可以說是老師,而馬歇爾則是他的大師哥。而在他們的關係網中艾森豪威爾則是個臭弟弟。

在小編眼裡,麥克阿瑟算是最厲害的,畢竟是實權掌握人,他們的成長史就不必細說,要是說起來,三天三夜也講不完,感興趣的可以看他們的人生履歷。

為什麼說麥克阿瑟在三人權力(威望、面子、職位)最大的呢?首先麥克阿瑟的起點就比其他兩人要高出好幾個臺階,尤其是在美國,很講究出生,這對麥克阿瑟是一個不小的幫助,他能在人生的道路中有很多的捷徑可以走,就像網絡用語,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是有人就生在羅馬,麥克阿瑟的最高職務是駐日美軍總司令,而且是在二戰日本戰敗後,麥克阿瑟的職務無限擴大化,就和土皇帝一樣,麥克阿瑟連天皇都不鳥,更何況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了。

第二位則是馬歇爾了,他要是按中國朝代排名的話,他就是皇帝的欽差大臣,一直都是美國總統的心上人(此處不是形容男女關係的)馬歇爾為羅斯福總統出謀劃策,典型的就是先歐後亞的戰爭方針策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直接掌權人。僅次於美國總統羅斯福。艾森豪威爾雖然是後來的美國總統,但是要和前邊兩位比,他相差的真是實在太遠了,而且他還是麥克阿瑟的手下當差8年,艾森豪威爾通過自己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演習在1942年升任將軍,但是他根本就沒有實戰經驗,由於戰爭的需要,他被政府派到北非戰場打擊納粹,但是這位將軍根本沒有任何實戰經驗,並且到達北非以後,北非眾多將領不服他,只認為他只會在辦公室侃侃而談,尤其是蒙哥馬利。但是艾森豪威爾用實力證明了自己,他在任職期間,任用蒙哥馬利和巴頓將軍橫掃北非,將法西斯政權打的滿地爪牙,隨後北非戰役僅結束一個月,艾森豪威爾又發動了西西里島戰役,法西斯根本就沒有反手餘地。隨後在44年他又指揮了諾曼底登陸,沒錯你沒聽錯,就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戰就是艾森豪威爾指揮的。這一些列操作直接升任為美國五星上將,後來又當了美國總統,他用能力證明了自己。


鵬正


美軍史上這三大著名將領的關係糾結而複雜,卻又十分有意思。麥克阿瑟與馬歇爾同年出生,又是利文沃斯堡軍官學校的同學。麥克阿瑟1899年考入西點軍校,12年後,艾森豪威爾踏進了這所著名學校。又過了8年,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西點軍校校長。

三人的共同點是:都是參謀人員出生,都在美國唯一的陸軍特級上將潘興手下工作過,都在菲律賓駐紮過。三個人都創造了美國軍事史和美國史上的許多個第一:麥克阿瑟曾是美國最年輕的准將、最年輕的西點軍校校長、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

馬歇爾除了是二戰美軍和歐洲戰場幾大戰役的組織者、更制訂了戰後歐洲復興的“馬歇爾計劃”。他也因此獲得了1953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是唯一獲得這一獎項的美國五星上將和國務卿。艾森豪威爾比馬歇爾和麥克阿瑟小了整整10歲,曾是他們倆人的部下。

但是,艾森豪威爾製造的多個軍中第一,也無人能及。第一窮的人卻是晉升得第一快的人。1941年初,艾森豪威爾還只是上校,到1944年底,他已是五星上將。從上校到上將,他只用了4年時間。同樣的路,他的三位上司,馬歇爾走了20年,麥克阿瑟走了16年。

雖然是同班同學,但馬歇爾和麥克阿瑟兩人關係緊張,宿怨甚多。麥克阿瑟任陸軍總參謀長時,馬歇爾還只是一名中校,還在為升上校而苦等苦挨。後來,為了他的升遷,賞識他的老上級潘興,分別給總統和陸軍部長寫信。但是因為麥克阿瑟的壓制,馬歇爾升遷未成。

直到麥克阿瑟卸任參謀長赴任菲律賓,馬歇爾才得以升職。新任的陸軍總參謀長十分賞識馬歇爾,一直提拔他。到1939年9月1日,與歐戰爆發同日,馬歇爾當上陸軍總參謀長。歐洲爆發,也給在菲律賓麥克阿瑟手下呆得憋屈的艾森豪威爾,極大的機會。

艾森豪威爾長期在麥克阿瑟手下工作,兩人關係既不緊張,也不特別要好親密。麥克阿瑟是有幾分欣賞艾森豪威爾的,也十分重用他。但兩人在許多觀點理念、處事作派上,大不相同。所以藉著歐洲戰爭之機,艾森豪威爾強烈要求調回了美國。幸運的是,他遇到了馬歇爾。

馬歇爾以公正、沉穩、極具戰略眼光、大膽啟用並能駕馭有才並桀驁不馴之人著稱。他並沒有因為艾森豪威爾是麥克阿瑟多年的部下,而自己與麥克阿瑟有宿怨,就壓制艾森豪威爾。反而不斷提拔他,對他委以重任。

正是馬歇爾,力排眾議,任命艾森豪威爾為盟軍歐洲戰區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對馬歇爾也如師如父般尊敬他,直到他們生命結束。艾森豪威爾曾想與妻子離婚另娶,寫信給馬歇爾,被馬歇爾一通臭罵後,從此不敢提離婚之事。

艾森豪威爾是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當上美國總統而且連任的五星上將。資歷遠比他老的麥克阿瑟,戰後也曾競選總統,但在黨內提名中敗給了老部下艾森豪威爾。晚年鬱鬱寡歡的麥克阿瑟,最後一次在公眾面前露面,是在西點軍校發表著名的演講“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


地理郭郭


1.這個話題很有意思。三人都是二戰結束時期的美軍五星上將,但就在1939年,三個人的地位還是有著天差地別的表現:時任陸軍參謀長的馬歇爾正式軍銜不過是少將(臨時上將),艾森豪威爾不過是個區區的上校(尤其是之前還曾在前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手下打過工),而麥克阿瑟在1925年就已經是陸軍少將,還曾當過西點軍校校長和陸軍參謀長,1941年更是出任了美國遠東戰區司令,中將。


2.但怎奈何馬歇爾和艾克都遇到了貴人,羅斯福最信任的軍方將領就是馬歇爾,而馬歇爾則堪稱艾森豪威爾的恩師。所以,到了1944年前後,艾森豪威爾就已經搖身一變成為盟軍歐洲戰區的司令,整個歐洲戰區(除了蘇聯)的西歐、南歐,以及北非戰場,都是艾森豪威爾說了算……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將領,比如巴頓、布萊德利、蒙哥馬利,都算是他的部下,值得一提的是,這也包括了盟軍在歐洲的海軍、空軍。


3.當時的麥克阿瑟是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的司令……表面上他算是太平洋戰場的第一人,但實際上,在丟掉菲律賓之後,麥克阿瑟在美國和美軍中的地位都明顯下降,最明顯的,盟軍在太平洋戰場還設置了太平洋戰區,司令尼米茲上將的威望、權限都不亞於麥克阿瑟,也就是說麥克阿瑟在太平洋戰場充其量也就是一半的話語權。就是因為當時美軍太平洋戰場的主力就是尼米茲轄下的海軍,而海軍將領們普遍對叼著菸斗的麥克阿瑟評價不高,所以羅斯福和馬歇爾只能努力去平衡兩位大佬的關係,索性把太平洋戰場分為了太平洋戰區和西南太平洋戰區,兩人各領一攤、互不隸屬,都直接向羅斯福負責。


4.馬歇爾是當時美軍名副其實的第一人,時任陸軍參謀長的他,堪稱是總統羅斯福身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真正統帥。因為美國參聯會是直到二戰之後杜魯門總統時期才成為實際掌握美軍指揮大權的機構,尤其是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空軍都是附屬於陸軍的存在。


5.在1944年盟軍全面大反攻時期,馬歇爾、艾森豪威爾和麥克阿瑟大體上處在一個等腰三角形:馬歇爾執掌戰略中樞,運籌帷幄;艾森豪威爾則掌控著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現代化軍事力量之一(另外一個當然是二戰期間的蘇軍),而且是盟軍最高司令、歐洲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則是亞洲太平洋戰場直接面對日本本土的陸軍老大,地位其實已經比艾森豪威爾略遜一籌,但也算是當時美國軍方前三的人物了。


6.這中間,麥克阿瑟算是比較有爭議的人物,所以二戰結束日本投降時,誰來接受日本的投降,就成了馬歇爾頭疼的事兒,最終還是以麥克阿瑟出面而告終,不過簽字投降儀式是在海軍的密蘇里號上進行,也算為海軍找回點面子。


7.二戰結束後,艾森豪威爾和麥克阿瑟的職務和權力勉強算拉平,兩個人一個是駐德美軍總司令,另一個則是駐日美軍總司令。但好景不長,沒多久,艾森豪威爾就接替馬歇爾出任陸軍參謀長,這下子成了麥克阿瑟的頂頭上司,而後來更是成為了美國總統,在美國曆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軍方背景總統。


8.當然,麥克阿瑟在1950年前後也有其軍事生涯的高光時刻,仁川登陸成功,加上聯合國軍總司令的名頭,讓他風光無限。只可惜美軍在朝鮮戰場遇到了中國軍人,連番惡戰,麥克阿瑟沒賺到什麼便宜,反而落了個貶官回國的下場。


9.而此時馬歇爾是國防部長,艾森豪威爾則是北約歐洲盟軍統帥,考慮到美國的戰略重心一直在歐洲,艾格的地位還是要高過麥克阿瑟的。


搬不動的小強


美軍史上這三大著名將領的關係糾結而複雜,卻又十分有意思。麥克阿瑟與馬歇爾同年出生,又是利文沃斯堡軍官學校的同學。麥克阿瑟1899年考入西點軍校,12年後,艾森豪威爾踏進了這所著名學校。又過了8年,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西點軍校校長。

三人的共同點是:都是參謀人員出生,都在美國唯一的陸軍特級上將潘興手下工作過,都在菲律賓駐紮過。三個人都創造了美國軍事史和美國史上的許多個第一:麥克阿瑟曾是美國最年輕的准將、最年輕的西點軍校校長、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

馬歇爾除了是二戰美軍和歐洲戰場幾大戰役的組織者、更制訂了戰後歐洲復興的“馬歇爾計劃”。他也因此獲得了1953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是唯一獲得這一獎項的美國五星上將和國務卿。艾森豪威爾比馬歇爾和麥克阿瑟小了整整10歲,曾是他們倆人的部下。

但是,艾森豪威爾製造的多個軍中第一,也無人能及。第一窮的人卻是晉升得第一快的人。1941年初,艾森豪威爾還只是上校,到1944年底,他已是五星上將。從上校到上將,他只用了4年時間。同樣的路,他的三位上司,馬歇爾走了20年,麥克阿瑟走了16年。

雖然是同班同學,但馬歇爾和麥克阿瑟兩人關係緊張,宿怨甚多。麥克阿瑟任陸軍總參謀長時,馬歇爾還只是一名中校,還在為升上校而苦等苦挨。後來,為了他的升遷,賞識他的老上級潘興,分別給總統和陸軍部長寫信。但是因為麥克阿瑟的壓制,馬歇爾升遷未成。

直到麥克阿瑟卸任參謀長赴任菲律賓,馬歇爾才得以升職。新任的陸軍總參謀長十分賞識馬歇爾,一直提拔他。到1939年9月1日,與歐戰爆發同日,馬歇爾當上陸軍總參謀長。歐洲爆發,也給在菲律賓麥克阿瑟手下呆得憋屈的艾森豪威爾,極大的機會。

艾森豪威爾長期在麥克阿瑟手下工作,兩人關係既不緊張,也不特別要好親密。麥克阿瑟是有幾分欣賞艾森豪威爾的,也十分重用他。但兩人在許多觀點理念、處事作派上,大不相同。所以藉著歐洲戰爭之機,艾森豪威爾強烈要求調回了美國。幸運的是,他遇到了馬歇爾。

馬歇爾以公正、沉穩、極具戰略眼光、大膽啟用並能駕馭有才並桀驁不馴之人著稱。他並沒有因為艾森豪威爾是麥克阿瑟多年的部下,而自己與麥克阿瑟有宿怨,就壓制艾森豪威爾。反而不斷提拔他,對他委以重任。

正是馬歇爾,力排眾議,任命艾森豪威爾為盟軍歐洲戰區最高指揮官。艾森豪威爾,對馬歇爾也如師如父般尊敬他,直到他們生命結束。艾森豪威爾曾想與妻子離婚另娶,寫信給馬歇爾,被馬歇爾一通臭罵後,從此不敢提離婚之事。

艾森豪威爾是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當上美國總統而且連任的五星上將。資歷遠比他老的麥克阿瑟,戰後也曾競選總統,但在黨內提名中敗給了老部下艾森豪威爾。晚年鬱鬱寡歡的麥克阿瑟,最後一次在公眾面前露面,是在西點軍校發表著名的演講“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


世界真的很大


二戰波及地域廣泛,戰爭期間同盟國根據各個大國所能應付的最大面積的戰區為一個戰場。

在亞洲戰場設立有:

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參謀長史迪威(兼美軍總司令);

東南亞戰區:總司令是英國的蒙巴頓勳爵,副總司令是美國的史迪威(兼美軍司令);

就是他搞出了個印巴分治,東南亞、南亞的攪屎棍,絕對高富帥,曾祖母是維多利亞女王。

這其中由於中國遠征軍入緬、入印,因而兩個戰區有一定重疊,中國戰區後期也有稱中印緬戰區。

東北戰區:這個時間很短,在蘇聯對日宣戰後,蘇軍進軍東北攻打關東軍時成立,總司令是蘇聯的華西列夫斯基元帥。

太平洋戰場方向,設立了兩個戰區。

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美國海軍主力即在這個方向,登陸作戰以海軍陸戰隊為主,輔之以部分陸軍,戰爭後期時美國陸軍大量加入此方向作戰如沖繩戰役。

日本海空軍的主力是老子幹掉的

也可以說太平洋戰區就是除了東南亞外的整個太平洋,太平洋戰區包含:北太平洋戰區(弗萊徹)----範圍阿留申群島和千島群島;中太平洋戰區(斯普魯恩斯的第三艦隊)----範圍夏威夷中途島和馬里亞納群島;南太平洋戰區(哈爾西的第五艦隊)----所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等等。

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兼陸軍司令),戰區範圍主要是澳大利亞和東南亞。金凱德第七艦隊作戰屬於麥克阿瑟領導,但是海軍上司是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

瓜島戰役時歸屬尼米茲指揮,在幾內亞和印尼歸屬麥克阿瑟指揮。

在對德意方向:

蘇聯戰區(東方戰區):自然是斯大林大元帥任總司令。

北非戰區:艾森豪威爾任總司令,英國的亞歷山大任副總司令。

地中海戰區(南線):總司令亞歷山大。

先是指揮了敦刻爾克大撤退,後在緬甸被日本爆打,然後去中東任總司令,蒙哥馬利是他下屬,指揮了阿拉曼戰役(被蒙哥馬利貪汙了)胖揍了隆美爾,在北非由於美帝的加入只得擔任不會打仗的艾克的副手,好在打意大利時候艾克和蒙蒂都調走了,終於扶正。


歐洲戰區(西線):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兼美軍總司令),副總司令兼盟軍地面部隊司令是英國的蒙哥馬利。

美軍的指揮系統是:總統是武裝部隊總司令(最高統帥),不過這大多也只是名義上的,因為總統是政客,不是職業軍人,打仗的事兒還得交給內行人軍人來幹。而具體指揮美軍各個戰略方向統籌全局的是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二戰時美國只有陸軍和海軍,因而陸軍參謀長事實上就是參聯會主席,是美國武裝力量的實際最高指揮者。從1939年起馬歇爾就擔任美國陸軍參謀長直到1945年11月杜魯門批准他辭職,可以說二戰時馬歇爾是美軍不掛名的“總司令”,職務上自然比任戰區司令的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高。

從職位上來說,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都是戰區司令,雙方職務是平級的。

不過從資歷上來說,麥克阿瑟資歷稍微高於馬歇爾(或者持平),一戰時曾任42步兵師參謀長,第84旅准將旅長,戰後任代師長。1919年任西點軍校校長,後在1925年擔任過軍長(少將),還當過美國奧委會主席,帶隊參加了1928年奧運會。1930年就擔任了陸軍參謀長。

而馬歇爾在一戰時只是第一步兵師的參謀,雖然這個師是美軍最牛逼的師(大紅一師),後調到美遠征軍總部任參謀,軍銜只是上校(臨時)。戰後1924年到中國擔任步兵團中校副團長,而那時麥克阿瑟是菲律賓馬尼拉軍區司令,無論職務還是軍銜都高於馬歇爾。

如果從擔任美陸軍參謀長的時間看,麥克阿瑟>馬歇爾>艾森豪威爾。

二戰時,美軍在六大戰區都有大量作戰部隊,在歐洲方向美軍投入了最多的陸軍和空軍,太平洋方向投入了海軍的主力(不過主要歸尼米茲指揮)。

如果從擁有的作戰部隊數量上來說,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馬歇爾(他只有300名參謀軍官可直接指揮)。

在二戰前,美軍的軍銜是:一星准將、二星少將、三星中將、四星上將,只有擔任陸軍參謀長時才被臨時授予四星上將,一旦卸任那麼就會降回原來的軍銜。而五星上將也只有在戰時才被授予。

美國加入二戰時,由於部隊規模越來越龐大,羅斯福本準備授予馬歇爾五星上將,但是被他婉拒。隨著與盟軍的廣泛交往,蘇、英兩國都設有元帥,為了平衡起見,美國在1944年開始一口氣授予多位戰區司令以五星上將軍銜。從授予五星上將軍銜的時間來說這三位都一樣。

在盟國討論登陸歐洲反攻時,馬歇爾本有意擔任歐洲盟軍總司令,也得到了各盟國的同意。但是羅斯福考慮再三,特別是徵求了一戰英雄潘興將軍的意見後,還是不捨得放馬歇爾去擔任一個戰區司令,將他繼續留在身邊當參謀長,畢竟無人能頂替馬歇爾充任美國全球軍事行動的指揮者而且指揮得如此出色。馬歇爾不得已只得將艾森豪威爾提拔起來去當歐洲盟軍總司令。

因此,從對二戰所起的作用和職位的大小來說,馬歇爾>(麥克阿瑟+艾森豪威爾)

但是二戰後論當的官大小來說,艾森豪威爾(總統)>馬歇爾(國務卿)>麥克阿瑟(地方總督+軍閥到老百姓)。

打了敗仗還牛逼哄哄的竟敢不鳥大統領,撤了他


我淡如菊


三人都是美國的五星上將 美軍代表 也是美軍象徵 三人性恪不同 經歷不同 所處位置不同 世人評介也各不相同。

首先馬歇爾是二戰時美軍參聯會主席 位置最高 也最重要 是羅斯福總統助手。馬歇爾作為統帥級別人物 不參與具體作戰指揮 而是負責全球美軍作戰戰略佈署。馬歇爾知人善任,任命巴頓為第三集團軍司令官,巴頓是“李雲龍”式的人物 敢打敢拼 指揮第三集團軍 從北非到歐洲 所向披靡。艾森豪威爾善於協調各方矛盾 是出任歐軍盟總司令最佳人選,這些舉措使得當時美軍中諸多名將 能夠在最合適崗位上發揮最佳戰力。馬歇爾戰後聲望很高 曾應邀參與國共內戰調停 雖未成功 但各方對其評價很高 認為他是一個好人。馬歇爾作為國務卿提出了“歐洲復興計劃”援助歐洲國家戰後重建,此舉是美國成為超級大國重要因素之一。

馬歇爾代表著 智慧 公平 正義 代表著美國或者美軍的正面形象。

艾森豪威爾 盟軍歐洲戰區 總司令 當過總統

艾森豪威爾最出名就是指揮“霸王”行動 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此前他從未指揮過如此眾多不同國家 不同軍兵種聯合作戰行。幾十萬盟軍集結在英國 準備在諾曼底登陸 又要瞞過德國 不讓它知道主攻方向 困難重重 盟軍有十幾個國家軍隊 英美 英法 法

美之間都有矛盾 各國軍力戰力 裝備各不相同。如何協調 解決這些矛盾 正是艾森豪威爾特長。登陸前 天天狂風暴雨 氣象部門預測只有十幾個小時 短暫平靜,艾克果斷行動 最終成功登陸,大大加快二戰進程。艾克很注重普通士兵 傷亡情況,得知攻克柏林傷亡太大 果斷放棄。而不顧及政治影響。

戰後艾當過哥倫比亞大學校長 美國總統。

他是美軍那種精於算計 把士兵傷亡當成頭等大事的將軍。深受將士愛戴。

現在美軍身上多多少少看得到他的影子。

麥克阿瑟 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 總司令駐日盟軍總司令 聯合國軍總司令。

麥克阿瑟 曾當過西點軍校校長 資格最老。

二戰時 在太平洋戰場 麥氏那裡跌倒那裡爬起來。曰本海軍一直在日本帝國侵略戰中打先鋒 甲午戰爭 日俄戰爭 都是海軍先打勝 再由陸軍出動。太平洋戰爭時期 日軍一度 佔據 東南亞 南亞 太平洋眾多島嶼。麥克阿瑟和尼米茲一起 從中途島海戰起一部部把日軍消滅,戰況激烈異常,美軍傷亡慘重。麥克阿瑟制定“蛙跳戰略”,越島進攻,對一部分島上日軍 切斷島上曰軍補給 讓其自生自滅,大大加快了戰爭進程。

麥克阿瑟很狂妄 也愛作秀 作為盟軍最高司令進駐日本時 日軍並未解除武裝,麥氏拿著菸斗 戴著墨鏡 大搖大擺的來到日本。此前日本人很狂妄 麥氏更加狂妄 絲毫不把日本人日軍放在眼裡,日本人沒辦法 天皇只得底身下氣拜會麥帥。

麥克阿瑟在朝鮮戰爭中 得罪杜魯門而被解職

是唯一被解職的五星上將。

麥克阿瑟這種 老子天下第一的作派也多多少少遺傳給以後的美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