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香水》:一场“香艳”的谋杀背后,是“恶臭”的资本与人性

文丨卦婶

《香水》:一场“香艳”的谋杀背后,是“恶臭”的资本与人性


这幅图片你有没有很眼熟?曾有一段时间很多文艺女青年都喜欢用这幅图片做头像,它就是根据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同名小说《香水》改编的电影海报。

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唯一的感受就是“震撼”!

震撼于聚斯金德用笔编织出来的那个疯狂阴郁的世界,又同时被一种纠结的情绪左右,因为这本小说从头到尾都是在讲一个杀人犯用26个少女的体香来提炼香水的故事,但大部分读者又对这个杀人犯恨不起来......

这与聚斯金德经常把作品中的主人公设定为一些没有社会地位的小人物有关,他对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深切的同情,即使是一个残忍的杀手,他也写出了他的困惑、不安、孤独与卑微,每个读者都不自觉的把自己代入其中,进而更加理解了他惊世骇俗的行为。

但在这部《香水》中,作者想表现的又不仅限于此,他想说的更多,比如“存在”、比如“扭曲”、比如藏在这些背后的“资本的恶臭”......


《香水》:一场“香艳”的谋杀背后,是“恶臭”的资本与人性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存在即被感知)——哲学家贝克莱

心理学认为,如果个体在幼年时期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自我的一部分,就会永远停留在那个地方,并在未来的人生中不断地寻求补偿。为了达成这种“圆满”他们会不惜一切,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本书的主人公格雷诺耶便是这么一个一生都在追寻“圆满”的人,只不过他所要的圆满非常简单——证明自己的存在!

1738年出生在巴黎最臭的市区内一个臭鱼摊台下的他,有着无与伦比的嗅觉天分,他可以靠味道区别任何细微的事物,世界在他的嗅觉中存在。

但上天跟他开了一个玩笑,拥有如此灵敏嗅觉的他,自身却完全没有任何气味......

正如作者对他笔下主角的形容:

“他的决断模式比较接近植物,或者更像那只仅仅攀附在树上的扁虱,除了永远的冬眠之外,生命什么都没有提供给他。”


《香水》:一场“香艳”的谋杀背后,是“恶臭”的资本与人性

《香水》剧照


这对于一个刚出生就被生母丢到垃圾堆里的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不被人爱甚至都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气味

这种仿佛在这天地间没有一丝存在痕迹的孤独感,让他十分恐慌,迫切想要有一种方式能证明自己的存在,让所有人都能够“看见”他,而“提炼出这世上最美的味道”便是他所能想到的唯一方法!

为此,他不惜杀害26位纯洁美丽的少女,努力提高自己的调香技能,只为保留住这世上最美的香味。


《香水》:一场“香艳”的谋杀背后,是“恶臭”的资本与人性

《香水》剧照


事实上,他也成功做到了这一点,在他因为谋杀罪被押解刑场时,他如国王一般,把从受害少女身上提取的香水洒到手帕上,向人群轻轻一挥,在场所有人的脸上立马无不洋溢着幸福的表情。

此时的他在围观行刑人的眼中宛如上帝降临,包括刽子手在内人们不禁惊呼他是天使,他是无罪的,随后众人在处决现场宽衣解带开始了一场盛大的狂欢......


《香水》:一场“香艳”的谋杀背后,是“恶臭”的资本与人性

《香水》剧照


他制造出了一款能够魅惑众生的香水,但却又在这之后陷入更加绝望之中,因为他发现这款香水仅仅只是营造出了人们的幻想和欲望,并没能证明自己的存在,甚至在那一刻完全遗忘了他!

因此他做出了最后的决定:重返出生地,并把那款魅惑之水一滴不漏的倒在自己身上,使那些受到香水蛊惑的人情不自禁的吃掉自己!

在这一刻,与香水融为一体,终于完成了寻找自我存在的救赎之旅,求仁得仁。


《香水》:一场“香艳”的谋杀背后,是“恶臭”的资本与人性

《香水》剧照


“人命=植物”:扭曲的人格

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转而成为折磨他人者。——荣格

在书中,格雷诺耶并没有把杀害少女看做是一件穷凶极恶的事,反而在这个过程中无比虔诚,就像是在进行某种庄严的宗教仪式,神圣不可侵犯。

因为在他眼中,那些被害少女的生命与路边被采来提香的花花草草并无分别......这也是很多读者对这个连环杀手产生同情错觉的原因所在。

“人命=植物”如此扭曲的价值观,与他的人格形成有关:出生在臭鱼摊底下的他刚一出世便被生母随手扔到满是烂鱼内脏的垃圾堆里,等着他自生自灭!

但他的一声啼哭导致他的生母背上谋杀婴儿的罪名最终被处以绞刑,他也就从此再无亲人......


《香水》:一场“香艳”的谋杀背后,是“恶臭”的资本与人性

《香水》剧照


举目无亲的他被送到孤儿院加拉尔夫人那寄养,但对加拉尔夫人来说他不过是一份赚取“保管费”的收入来源

,当没有人再为他付钱时,他便像牲口一样被卖到了皮匠格里马那里,同样被当畜生一样使唤。

唯一对他好一点的也就是香水商巴迪尔,但这点“好”也仅仅只是因为他过人的嗅觉天分,可以为他创造出绝无仅有的畅销产品。

在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定势效应”,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知识、经验和各种生活习惯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思维路线,从而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固定的心理倾向。

就像从小在暴力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多半也是施暴者一样,格雷诺耶从来到这个世上就没有被人“像人一样”对待过,他不懂什么是爱,不懂什么是生命的敬畏,对他来说唯一紧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把被害少女身上的芬芳长久保留下来。


《香水》:一场“香艳”的谋杀背后,是“恶臭”的资本与人性

《香水》剧照


因此他人生第一次积极主动去向巴迪尔学习让香味持久的方法,至于这个过程中损耗掉的是一株鲜花,还是万两黄金,亦或者是一条生命,对他来说都没有任何区别,少女散发着香味的躯体,在他眼里只不过是如同花草般的原材料!

所以在他失手杀死第一个少女时,他恐慌的不是一条生命的逝去,而是惋惜没能保留住她身上迷人的香味......

如果没有“外界救赎”的介入,那一个人被怎样长期对待,他之后就会怎样对待他周围的世界,受害者和施暴者往往是同一类人。


《香水》:一场“香艳”的谋杀背后,是“恶臭”的资本与人性

《香水》剧照


剥削:被香水遮蔽的“恶臭”

这是一本执着于“香味”的书,但它很大的篇幅却是在描写各种各样的恶臭,包括开头:

街道散发出粪便的臭气,屋子后院散发着尿臭,楼梯间散发出腐朽的木材和老鼠的臭气,厨房弥漫着烂菜和羊油的臭味,屠宰场里飘出血腥臭味......

甚至连贵族阶级都是臭的,国王臭得像猛兽,而王后臭得像一只老母山羊......出人意料的是,这并不是作者的杜撰,而是十八世纪欧洲的真实情况!

那个时候的欧洲,经济迅猛发展,引来无数人来此淘金,但人口的增加也考验着卫生条件,那时“厕所”还只是贵族才能享有的待遇,普通人的方法非常随意——就地解决!

更要命的是也没有完备的排水系统,以致于连我们现在看来无比神圣的卢浮宫、凡尔赛宫甚至教堂都没能逃脱污秽的洗礼,粪便堆积如山......


《香水》:一场“香艳”的谋杀背后,是“恶臭”的资本与人性

手稿插图:萨拉森士兵在教堂内大便亵渎神圣


每家每户的排泄物就随手倒在街道上,连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某次城中巡视时,都险些被楼上倒下来的排泄物击中......

因此还曾出台过一项法律规定:

任何人均不得自楼台窗倾倒‘水’及‘粪便’,白天夜晚均不可,否则必受罚金惩处。

但正如书中开头所说“整个贵族阶级都是臭的”,这种“臭”并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味道“臭”,更深层的是那些带血的资本所散发出的“恶臭”

皮匠驱使工人在有毒的染浆里提炼腐蚀性强的植物染料,导致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只能活5年;香水商表面上打扮的油头粉面,从事着带给人美好的职业,背地里却为了金钱盗窃对手的香水配方和对下层劳动力无情的剥削。

而做为社会底层的香水师格雷诺耶,并没有因为深受压迫就对同样是底层的人产生同情,而是毫不犹豫的为了自己的目的选择杀害了26位少女。


《香水》:一场“香艳”的谋杀背后,是“恶臭”的资本与人性

《香水》剧照


地位高的人只看到利益,视底层劳动者的性命如草芥;地位低的人因为根本不懂生命的可贵,同样视别人的生命如草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比赤裸和残酷。

作者借用“香水”这个上层人士才能用的起的物件,把富人对穷人的盘剥与这两种社会结构清晰的划分出来。

即使是香水是穷人在生产,但他们也永远被阻隔在上层阶级之外,富人利用穷人被不断奴役创造出来的价值,使自己周身芬芳,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使阶层更加固化......

最讽刺的一幕莫过于当格雷诺耶用香水征服众人,使大家对他如上帝般崇拜时,所有人都不再在意那瓶香水是因罪恶而产生,腐臭的何止是资本,还有人性!

说这本书是一部“恶臭史”也毫不为过。


《香水》:一场“香艳”的谋杀背后,是“恶臭”的资本与人性

《香水》剧照


作者让格雷诺耶诞生在人类最肮脏最恶臭的地方,但又让他通过谋杀蜕变成让万人景仰迷恋的“神”,最后又让这个“神”消失于最初的污秽之地。

在这个神奇的轮回中,香水见证了一个弱者奋力抵抗世界的过程,也造成了一个天才的坠落!

在“坠落”的背后散发着“资本逐利”的恶臭与人性的自私,让无数美好的香味与各种恶臭相交织,才最终写成这部超越道德审判、超越写实桎梏的名篇,聚斯金德的想象力实在是让人惊叹!

  • 《香水》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 《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悲剧》
  • 《一部关于天才的悲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