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阿里为什么偏向全资收购(高德、优酷、饿了么等)?腾讯只是投资?

白话战略


阿里系在电商领域拥有绝对的霸主地位,也就是强大的变现能力。在前期阶段,随着电商的发展,流量会随之增长,但是当电商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流量就会进入瓶颈阶段,虽然说变现能力依然很强,但是数额可能会维持在一定的体量级。而这是阿里系所不能接受的,而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买买买来给阿里系输血或者说造血,也就是增加电商流量的入口。腾讯系依靠强大的QQ和微信,手握爆炸的流量,他的变现能力也不差,腾讯系的主要盈利来自于游戏,盈利方向单一,要么发行的游戏是爆款要么游戏发行量巨大,只有这样维持盈利继续增加。而游戏发行需要国家部门下发的版权号,否则无法进行收费服务。2018年几乎整年停滞的版权号下发,给游戏厂商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可抗因素是腾讯系无法抵抗的。所以腾讯系只能通过收购控股分红方式来增加变现渠道,这样既可以收入流量费用,也可以通过导流从而使新生物加快成长,减少变现的中间时间。


游戏有戏时刻


腾讯之前也是全资收购,但后来发现这个策略有问题,于是改为做大股东。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收购易迅网。

当初易迅跟京东不相上下,一南一北。据传,腾讯最早看中京东的,但刘强东不同意全资收购,最多给20%。马化腾一生气就收了易迅。当时微信正火,易迅老板也觉得背靠腾讯流量绝对碾压京东。可结果是,短短几年,京东彻底碾压易迅、当当、卓越(亚马逊中国)、苏宁在线这几家自营电商。

腾讯痛定思痛,加上跟360的杠杠,决定“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于是开启了大股东的道路:入股京东,并将自己的拍拍网易迅网打包给京东;入股搜狗,将自己的搜搜打包给搜狗。

入股京东这件事儿上,有几个注意的点:

1.许多业务,不是钱和流量能够搞定的。腾讯模仿了许多产品,比如农场、飞车等等成功的,但也有拍拍、搜搜等等失败的。简单的说就是对手弱的都能成,对手强的都成不了。

2.人才的重要性。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京东不止干掉了易迅,也干掉了当当、卓越,这跟刘强东的能力是有直接关系的,他就认准了一点:再赔钱也要自建物流。而同时期甚至到现在,还有人认为“互联网就应该轻资产”。是否轻资产,取决于能否满足用户需求。阿里巴巴现在大规模建设菜鸟、甚至直接入股快递公司,由此可见刘强东当初的眼光!

3.激励作用。全资收购,好处就是自己说了算,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所以,全资收购的前提是你自己或团队里有人更熟悉这个业务,能够将这个业务做的更好。如果没有这样的角色,那么,全资收购进来,被收购的创始团队肯定就没了斗志。就像易迅,被腾讯收购,看似获得微信流量,但创始团队谁还卖力?反正干好了也是小马哥拿大头,谁认识卜广齐?当初微信做大之后就有传言张小龙要跳槽,后来立马升为副总裁,微信也独立为事业部,各种采访报道也是全由张小龙出面,甚至各种对张小龙的特殊优待。

4.示范效应。腾讯入股京东成就了刘强东,入股搜狗成就了王小川。哪个创始人没有独立发展的欲望?如果想背靠大公司,当初也不会苦逼创业啊!所以滴滴、摩拜、美团铁定投腾讯啊,投阿里那不是死路一条吗!

至于阿里收购的几家,高德现在还算不错,微博只能说余威尚在,优酷这种视频平台目前阶段拼的就是烧钱拿版权反正阿里有钱。

只是,这么继续下去,阿里的对手会越来越多,腾讯之前也是很多敌人,后来换了策略,变成朋友越来越多。创始人但凡有点志气的,都不愿意跟人做儿子,最多给人做兄弟。腾讯CEO、京东CEO、阿里CEO同桌吃饭,阿里的副总裁就得靠边站!


水滴的声音


里巴巴自从在美国上市之后,就在国内开启了买买买的通道,几乎国内半个互联网公司被阿里巴巴拿下了,像我们比较熟悉的UC浏览器,优酷,高德,饿了么都是阿里集团下属的公司了,而且不是简单占股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是全资控股基本上创始团队拿钱走人,完全的阿里文化覆盖。

这种算法相对比较霸气,因为这种霸气的做法在业内也是让很多人不舒服,美团就是典型的例子开始属于阿里集团极力扶持的项目,结果王兴也不是这么容易备受束缚的人,就这样王兴偏向了腾讯集团,腾讯集团也是和大半个互联网公司有瓜葛,但做法和阿里巴巴截然相反,腾讯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注资,说白了就是能够分钱,至于控制权基本上还是大部分创始人团队拥有。

京东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腾讯属于绝对的大股东,而且在流量上也有大规模的支持,但实际控制人还是刘强东本人,保持原生团队足够的创造力,只是在资金和流量给与足够的支持。

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都属于抓住移动互联网而做强的公司,在第一代互联网发展时期,百度公司属于绝对的霸主,手握着绝对的流量,但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步伐明显没有跟上。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造了微信这个社交巨无霸产品,并且打造了以微信为核心的生态系统。

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夯实了国内电商霸主的地位,并且通过每年的双11活动不断的刷新记录,通过大量的收购部署自己的护城河,现在拥有的流量入口足以震撼国内半个互联网江湖。当然这两个企业掌握着支付的入口,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都掌握巨大的用户资源。

从市值上看百度已经和阿里巴巴,腾讯公司相提并论了,今年的财务报表收入已经开始有了下滑的趋势了,本来从最初的bat的属性来看百度是最注重技术的公司,现在已经慢慢演化成阿里巴巴成为了真正的技术公司,现在排名全球第三的云计算阿里云还在国内外不停的拓展业务,成立的达摩院也是在瞄向高端技术领域。

现在的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以及芯片方面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升,从涉足领域上看阿里巴巴更加天马行空一些。腾讯公司相对保守一点,从公司的调整来看阿里巴巴变化总是比较大,腾讯公司只是在初期业务比较臃肿的时候调整成聚焦的几个目标,基本上延续到现在。

每家公司的文化是和创始人赋予这个公司的基因有一定的关系,阿里自从诞生就弥漫着一种强大的运营气息,在这种基因下阿里巴巴所做的双11等等活动就是这种文化的产物,阿里巴巴很流行的一种文化就是迎接变化,从阿里内部调整的频率可以看出端倪,但整体来讲阿里集团在向着更高更大的目标迈进。

腾讯在外界看来这些年变化不是很大,投资公司基本上只是投资占股份很少直接参与运营,但腾讯有一点就是在关键的转型期从来都没有掉过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恰当的实际推出了微信,并且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用户量就上亿,这些都是商业奇迹般存在。

在下一代的万物互联时代现在看阿里巴巴走的走的更加靠前一点,百度不是一点机会没有,毕竟现在全力做人工智能,真的做出东西并且挺到市场的爆发期,那么注重技术的百度公司还是会回来的,但这一切里面的变数非常大。腾讯公司在不温不火中也是在积攒着下一次的发力点,每家公司都有独特的基因,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动炒币机器人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在很早以前,马云创业的时候找过马化腾,希望马化腾能够投资阿里巴巴。

但是马云让出的股份不符合马化腾的预期,马化腾希望是超过51%,完全控制阿里巴巴公司,或者直接收购。

在腾讯发展的一段时期,腾讯对于所有的竞争对手也是采取的“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做法。但是后来有几件事触动了马化腾,所以后来的腾讯的策略就是以投资为主。

但是阿里巴巴反而现在走上了“买、买、买”的道路。不过这其中也是有一定的商业逻辑。

阿里巴巴缺乏流量安全感

我们知道阿里巴巴作为一个电商平台,用户的粘性是附着在商品的丰富度和价格的,所以很容易就是。

这几年京东的不断赶超,还有拼多多的突然崛起,都抢占了阿里巴巴一定的市场份额,也侧面的说明了阿里巴巴对于流量的焦虑是正确的。

所以阿里巴巴的所有收购都是为了给自己导流,如果只是入股的话,是没有办法要求被投资公司一定为自己做流量贡献的。

腾讯有流量,缺乏的是变现手段

腾讯跟阿里巴巴恰恰相反,社交软件的垄断,在短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被撼动的。

用户粘性非常强,新公司可以让用户使用自己的产品,但是几乎不可能改变使用微信的基础,因为这是成本太大。

拥有巨大流量的腾讯需要更多的变现手段,而任何公司都不会拒绝流量,因为任何变现都是以流量为基础的。

所以腾讯投资公司,可以给予被投公司流量支持,而被投公司利用这种流量做大做强后,可以成为腾讯布局中的一环。

不管是京东还是拼多多都证明了这一点,腾讯需要一个打败,或者挤占阿里的公司,但是腾讯不需要自己去做。


小渔的创业信条


如果你能搞清楚这两家对流量的需求就能明白为何阿里要全资,腾讯只要投资!

互联网赚钱的核心就两个字流量,有量啥事都好说,没量你东西再好也白搭,因此整个国内互联网都是围绕这流量在转的,官方点的说词就是运营。

阿里和腾讯这两家目前均拥有国内最强大的流量池,阿里就是淘宝系电商平台,腾讯就是社交平台。但是这对流量的取向却是是完全相反的,阿里的流量池就是个黑洞,不断吞噬流量(内部和外部)来为自己的电商服务,而腾讯是不断往外传输流量给扩张自己的地盘。

阿里吞流量:为何阿里需要不断吞噬流量来为自己的电商平台服务呢?因为这是其自身属性所决定的,淘宝系的本质就是一个搜索平台,和百度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无非一个搜的是各种资讯信息等,一个搜的是商品信息。

但是电商这块又和普通搜索不一样,淘宝必须得将自己的流量圈在自己的平台才能让买卖双方在这上面交易,从而才能让阿里自身获得稳定的收益,如向卖家提供竞价排名,收取各种技术服务费等。如果淘宝系流量外流,那平台显然就废掉了,人都跑光了还怎么做生意赚钱。

所以阿里必须让淘宝有流量,圈住卖家,然后再拉来买家,最后再从卖家身上赚取各种费用。依靠这种模式阿里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电商仍旧是阿里最核心的赚钱机器。

也正因为为了保证淘宝系平台的流量,最终就造就了阿里是流量的吞噬者,也造成了阿里的收购基本以全资收购为主。些收购的产品在自身行业内基本都数一数二,拥有不菲的用户基数,这样的产品就能为阿里提供稳定的流量入口。同时这些产品也能让阿里补自己的短板,对现有的产品线做出一定的补充,使得整个阿里战略体系更为完整。

此外,由于对外部流量很依赖,阿里也很担心被外部流量卡脖子,因此对于不能收购或无法掌控的流量就直接封堵,比如屏蔽百度,比如直接封扼杀蘑菇街这种导流平台。

腾讯流量输出:腾讯的社交流量池和阿里是完全相反,由于其不是电商平台本身不需要靠吞流量来生存,而社交属性又导致其自身能源源不断的产生流量。这种流量溢出的情况下,腾讯能做的就是将这部分流量导出然后来扶持那些需要流量支撑的产品。

因此,我们能在腾讯的平台上能看到很多其投资合作的产品的入口,最典型的就是京东、滴滴,以及当年的摩拜等产品,都通过微信的流量输出再进行扶持。

此外,腾讯现有的投资模式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和当年的3Q大战相关,经历此役之后的腾讯承诺搞开放,也就是此后腾讯不再简单的复制人家的产品,而是将更多的资金投入一些新产品以及创业公司。

我想也正因为承诺开放,因此腾讯对于投资的产业和公司采取了不管的模式,只扔钱,不干预实际运营。再加上腾讯本身能提供流量支撑,可以较好的为创业者提供服务。

综合来说,造成现在这种局面是由这两家的基因或者业务体系所决定的!阿里天生需要外部流量为自己服务,但又为了不被外部流量所左右挟持,就只能全资收购以便控制,不能控制的直接封杀掉。而腾讯有大量的流量溢出,以流量+投资的形式就能很好的获得效果,也就没必要搞全资收购。



Lscssh科技官


这种事情,多少大佬都搞不清楚,本来我是没有发言权,但是下图这个回答,我真是没忍住,不敢苟同。。。

以我的肉眼凡胎来看

腾讯腾讯更像是商人,以市场为试金石,来检验自己的资本。所以腾讯只管投资,除了自己起家的核心产品,很少参与经营。只需要按照资本市场那一套,看好报表,有钱赚就行,你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就算自己的核心产品,据说也是两个甚至多个部门同时进行,最终哪个能赢得市场的青睐,哪个就活下来。这也是为什么腾讯既参股京东,又扶持拼多多,既参股虎牙,又扶植斗鱼。这种做法短期看可能会有资源浪费的嫌疑,当然也不会很明显,毕竟明摆着赔钱的买卖谁都不会去做。但从长期来看,可以一直保持近似于寡头垄断的地位,因为他已经360度无死角地深入了市场。

阿里像是在引导人们改变观念和习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而适应了他们。所以阿里在投资一个行业后,就不会任其发展,而是注入自己的企业价值观,让企业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展。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在不知不觉中去改变市场,达到革命性的改变。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史例,老蒋在败逃台湾时,为什么要拼命争取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所以阿里一直以收购为主。

不管怎么样,都是在探索中求发展,只有与时俱进和锐意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算了,泡面要凉了,吃完睡觉。。。🙃



理想贩子


不过行业内认为在投资这事上,阿里倾向于收购,腾讯倾向于间接持股。其实这样的结果主要是腾讯与阿里的商业模式本质不同,腾讯主要靠QQ、微信占据了用户流量,而盈利模式自然是靠流量分发,所以现在腾讯投资大部分是防守型地去占坑(比如在社交领域里面的投资)和丰富自己的生态体系。

再来看看阿里巴巴,主要靠电商但是不产生流量的,但是从商业本质来看电商相对来说业务是个消耗流量的业务,因此阿里需要花大价钱去买产生流量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到了诸如优酷、UC、高德等被阿里拿下。其实也有行业人士认为这也与阿里和腾讯的文化有关,阿里控制欲太强,腾讯相反就比较包容。

所以基本上来看,阿里收购的大部分是在为它的核心服务,通过收购来控制流量流向电商,腾讯投资的更多是通过社交的微信QQ去给他们倒流比如京东,是通过流量给投资的企业变现,是以点到面的过程,这又与腾讯微信一直秉承的思路一样,连接世界万物 所以它不一定要拥有全世界,而只要全世界都跟它产生联系就可以。

所以两者投资的目的不同,一个是出去,一个是进来。对于腾讯来说,其他企业越好,自己才能越好,赚的越多。而对阿里来说,其他企业好不好没关系,只要能把流量引过来,自己业务赚到更多钱就够了。


科技之窗


在如今的互联网江湖万亿市值级别的莫属阿里和腾讯了,首位的宝座也是它俩轮流霸占。首先来说阿里吧,自从14年9月登陆纽交所以来,获得大量资本,其发展势头如日中天,旗下的事业板块已不单单满足于传统的电商(淘宝 天猫 1688等),已逐渐向其他领域扩张,如互联网金融、医疗、出行服务、文化娱乐等。

高德其实在13年时候,阿里就以2.94亿美金对其进行战略投资,而后在14年以11亿美金的价格全资收购。此后高德地图并入阿里,在其领导下也有了进一步长足的发展,用户数也是逐年增长。目前地图领域,国外有Google、国内有百度和腾讯,唯独阿里自身没有涉及,这成了阿里的短板。收购高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填补自身的短板,进一步加强阿里在移动电子商务的的发展。包括随后的移动出行领域都会用到,这是涉及最基本的民众出行业务,阿里当然要看重且要牢牢把控。而如今国内地图行业也形成了BAT三足鼎立的局面,各自都有相应的消费市场人群。


优酷是在15年10月份对其全资收购,16年4月成为阿里全资子公司。在视频娱乐领域,阿里当时也是短板,百度有百度视频,全资子公司爱奇艺;腾讯有腾讯视频、腾讯娱乐;搜狐有搜狐视频。阿里的文娱领域还不是特别的完善,急需要注入新的血液以此来丰富其文娱板块。在16年10月份阿里正式筹建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至此阿里的事业版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最为基础的,覆盖面最为广阔的,阿里会不惜重金对其收购。

饿了吗是一个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是由张旭豪等一批企业家在上海创立。最初饿了局限于上海以及周边二线城市,随后由于在和美团的竞争中迅速发展,覆盖了全国3000万左右的商户,积累了3亿的用户。而阿里也正是看中了这一领域的巨大流量,先前阿里曾收购了口碑网,但是一直发展缓慢,有了饿了吗就足以能够占领本地生活领域。美团是腾讯战略投资的,而收购饿了吗也能够和腾讯在该领域相抗衡。至此阿里阿巴巴的版图继续扩大,人们出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开它了。

反观腾讯,其自身领域板块是绝对控股(QQ领域、微信领域),其它大部分领域都是其战略投资的。这样看来腾讯更像是一家投资企业,说到投资不得不提腾讯的二号人物刘炽平,腾讯绝大多数项目都是由其主导进行的。刘炽平曾在麦肯锡和高盛投行工作,其敏锐的投资眼光也让马化腾折服,在这期间腾讯投资了700多家企业,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上市公司京东、美团点评、拼多多以及还未上市的独角兽滴滴出行等。目前在社交领域,腾讯依然一家独大,占据数十亿的市场份额,其市值也突破万亿级别。对腾讯来说,投资虽然有风险,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有好处的,投资仅仅占据一部分股份,而万一出现变故,脱身的成本相对较低,投资大部分是轻资产。这样更加能够减少风险,促使公司良性发展,何不如加强自身的业务板块,进一步发展,而不是花大价钱去并购。

总体来说各有利弊吧,但是我们的生活目前也离不开这两家公司了,衣食住行哪一家没有阿里和腾讯的影子。但是衷心希望这两家企业能够为中国未来的多做一些贡献,毕竟世界现在都在看中国。


风箬寒涛


阿里巴巴自从在美国上市之后,就在国内开启了买买买的通道,几乎国内半个互联网公司被阿里巴巴拿下了,像我们比较熟悉的UC浏览器,优酷,高德,饿了么都是阿里集团下属的公司了,而且不是简单占股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是全资控股基本上创始团队拿钱走人,完全的阿里文化覆盖,这种算法相对比较霸气,因为这种霸气的做法在业内也是让很多人不舒服,美团就是典型的例子开始属于阿里集团极力扶持的项目,结果王兴也不是这么容易备受束缚的人,就这样王兴偏向了腾讯集团,腾讯集团也是和大半个互联网公司有瓜葛,但做法和阿里巴巴截然相反,腾讯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注资,说白了就是能够分钱,至于控制权基本上还是大部分创始人团队拥有,京东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腾讯属于绝对的大股东,而且在流量上也有大规模的支持,但实际控制人还是刘强东本人,保持原生团队足够的创造力,只是在资金和流量给与足够的支持。

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都属于抓住移动互联网而做强的公司,在第一代互联网发展时期,百度公司属于绝对的霸主,手握着绝对的流量,但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步伐明显没有跟上。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造了微信这个社交巨无霸产品,并且打造了以微信为核心的生态系统。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夯实了国内电商霸主的地位,并且通过每年的双11活动不断的刷新记录,通过大量的收购部署自己的护城河,现在拥有的流量入口足以震撼国内半个互联网江湖。当然这两个企业掌握着支付的入口,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都掌握巨大的用户资源。

从市值上看百度已经和阿里巴巴,腾讯公司相提并论了,今年的财务报表收入已经开始有了下滑的趋势了,本来从最初的bat的属性来看百度是最注重技术的公司,现在已经慢慢演化成阿里巴巴成为了真正的技术公司,现在排名全球第三的云计算阿里云还在国内外不停的拓展业务,成立的达摩院也是在瞄向高端技术领域,现在的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以及芯片方面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升,从涉足领域上看阿里巴巴更加天马行空一些。腾讯公司相对保守一点,从公司的调整来看阿里巴巴变化总是比较大,腾讯公司只是在初期业务比较臃肿的时候调整成聚焦的几个目标,基本上延续到现在。

每家公司的文化是和创始人赋予这个公司的基因有一定的关系,阿里自从诞生就弥漫着一种强大的运营气息,在这种基因下阿里巴巴所做的双11等等活动就是这种文化的产物,阿里巴巴很流行的一种文化就是迎接变化,从阿里内部调整的频率可以看出端倪,但整体来讲阿里集团在向着更高更大的目标迈进。腾讯在外界看来这些年变化不是很大,投资公司基本上只是投资占股份很少直接参与运营,但腾讯有一点就是在关键的转型期从来都没有掉过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恰当的实际推出了微信,并且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用户量就上亿,这些都是商业奇迹般存在。

在下一代的万物互联时代现在看阿里巴巴走的走的更加靠前一点,百度不是一点机会没有,毕竟现在全力做人工智能,真的做出东西并且挺到市场的爆发期,那么注重技术的百度公司还是会回来的,但这一切里面的变数非常大。腾讯公司在不温不火中也是在积攒着下一次的发力点,每家公司都有独特的基因,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希望能帮到你。


大学生编程指南


在投资风格上,阿里和腾讯有着较大的差别,阿里倾向于收购,而腾讯则更倾向于间接持股,这两种方式并无优劣之分,只有适合程度之别。

阿里收购的公司里面,既有像高德地图、优酷视频这些被收购后做得不错的,也有像天天动听这样被收购后加速败落的;投资小能手腾讯所投资的公司多不胜数,被投资的公司遍布商贸物流、O2O、游戏、内容、硬件、房产等各个领域,其中效果自然也是有好也有坏。其实两家企业在全资收购或是纯投资上都有过尝试,但总的来说阿里在全资收购上胜率更高,而腾讯在纯投资上胜率更高,最终利润率决定了两家企业选择不同的市场扩张方式。


商业模式的区别影响投资模式的选择

为什么同为互联网巨头,两家企业在选择同样的投资方式时会产生如此不同的效果呢?主要还是在二者商业模式的区别上。

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众所周知,阿里是电商出身,其电商平台本身是不具备“繁衍”流量的能力,或者说用户粘性并不是很大,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要源源不断地为平台导入流量以保证业务开展。因此,全资收购公司对于阿里来说可以更好地插手被收购公司的管理,把控其业务流程,对接流量入口。


而腾讯做社交出身,掌握着中国最大的两个社交工具,QQ和微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流量池,所以它不需要插手被收购公司的管理以疏通业务线,而且间接投资控股反而还可以降低自己的管理成本,何乐而不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