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網文推薦」網友力薦:十一部精品網絡小說賞薦


「網文推薦」網友力薦:十一部精品網絡小說賞薦


1、《家園》

  在寫歷史架空小說的作家中,酒徒堪稱是里程碑般的人物,其語言質樸凝練,感染力強,比大多數同類作品更具真實感和厚重感,而這恰是很多歷史類作品最為缺乏的東西,也是需要相當高超的寫作功力才能實現之處。酒徒能在娓娓敘事的同時,將戰場的殘酷、愛情的悽美、人性的狡詐、政治的沉重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從容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其寫作水準著實令筆者高山仰止,個人感覺已經追及甚至超越老舍、巴金這種傳統作家。每天看別人的作品,筆者心中也曾蠢蠢而動,前些天一度翻湧自己也寫一部的念頭,然而在看罷《家園》之後,這種不自量力的衝動已經煙消雲散了。

  《家園》是筆者迄今所看過的寫作水平最高的歷史類小說,這部書以隋唐之交的亂世為背景,以一個小人物逐漸成長的過程為線索,以權謀、政治、軍事衝突為骨架,給讀者展現了一幕栩栩如生的隋末畫卷。憑藉著自己高超的寫作手法,通過主人公的掙扎、奮鬥、快樂、悲傷,作者輕而易舉便將讀者帶入一千多年前的世界,讓我們的心跳隨著主角的脈搏一同跳動。

  這部書的感染力比較強,多有令人掩卷感喟之處,對人性的挖掘也比較深刻。主角李旭不是跨越時空的穿越者,只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小人物,出身卑微,卻憑著自己的努力脫穎而出,一把刀砍遍大江南北,直至砍出一塊自己的天地,守護了無數在亂世中輾轉掙扎的可憐百姓。與很多歷史架空小說不同,本書的主人公並非那種擁有爭霸天下慾望的野心家,而只是一個正直善良、同情弱者的好人,儘管曾經遭遇了無數的黑暗傾軋,卻仍能不改初衷,堅持自己心底的善良。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和平能夠早日到來,好讓百姓能從這亂世的夢魘之中解脫。在那個兵荒馬亂、道德淪喪的亂世,縱然處處良知譭棄,可在黑暗之中,總會有胸襟坦蕩,正直無私,把百姓存亡放在第一位的英雄,長笑拔刀,用自己的熱血染紅歷史的篇章。

  作者對隋唐歷史的掌握比較深刻,得以掙脫了傳統錯誤史觀的束縛,給被李唐妖魔化的隋煬帝重塑了人物形象,讓我們能夠對這個功績卓著、澤被後世的千古一帝有一個更加客觀全面的認知。此外,作者還用大量筆墨剖析了大隋盛世亡國的真正原因,從被後人胡亂解讀的諸如“修運河”、“隋煬帝荒淫無道”等虛假原因背後,揪出了令大隋滅亡的真正推手——禍國殃民的閥門大族對限制貴族特權,試圖給寒門百姓提供晉身之階的隋煬帝的反撲,給我們展現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只從虛假的歷史教科書和演義、電視劇中瞭解過隋唐歷史的朋友,不妨通過這本書,瞭解一下那段歷史的真實面貌,矯正你已然被扭曲的認知。

  這部書不是一卷英雄的史詩。在大部分歷史架空小說中,我們看到的是群雄並起、洶湧澎湃的歷史浪潮,是豪傑人物指點江山的雄姿英發,然而在酒徒筆下,我們更多看到的,卻是普通百姓在戰亂中的痛苦和無助。不同於那些站在國家、民族立場上為文的作者,酒徒的書是站在百姓的立場上寫地,比起征服四夷的威風,他無疑更看重升斗小民的喜怒哀樂,這便讓他的作品在讀時有一種暖暖的感覺。本書中蘊涵著強烈的悲天憫人的情懷,作者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來描述尋常百姓在亂世中的不幸,在一幕幕金戈鐵馬的熱血征戰場景背後,是作者對人性的反思,對那些不顧百姓死活的野心家們的譴責,是對逐鹿天下者“一將功成萬骨枯”自私本質的無聲控訴。

  “百姓安樂重於皇權歸屬”、“改朝換代是換湯不換藥,無非是變了一個收稅剝削的主子“、”民生重於國家和民族“……這樣的觀點顯然與政府竭力宣傳的“舍小家保大家”、“集體利益重於一切”之類口號相悖。在統治者眼中,無疑那些重國家而輕家園的老百姓們更容易號召煽惑、驅策利用,更容易讓他們心甘情願地付出奉獻,像《家園》這種流露出“以民為本”思想的作品居然沒有被禁,實在是頗出筆者之預料。

  《家園》的實體書名為《隋亂》,是將《家園》的精髓大量刪減後的產物(大概是書中對豪門貴族禍害國家的譴責令某些人感到不安吧)。其實《家園》最出眾之處,就在於思想凝重,頗具創見,因此此舉給這部小說帶來了致命的影響,不僅全書的靈魂被閹割一空,作者著意表達的很多思想也蕩然無存,令其從一部思想深刻的佳作降格成了尋常的架空小說,因此大家在讀時要注意選採原始版、完整版,以免錯過最精彩的地方。

  《家園》就如同一杯醇酒,飲下之後,香濃和辛辣會從腸胃裡直冒起來,一路衝出喉管,將你全身的激情,一分一分地點燃。

2、《桐宮之囚》

  曾認為《亂世銅爐》已是仙俠類作品之中的扛鼎之作,但在看罷《桐宮之囚》後,這種看法不免有些動搖。其實若是橫向比較,這兩部書也算是各擅勝場,前者的感染力較佳,後者的歷史滄桑感和文筆則更勝一籌。

  《桐宮之囚》以夏商之交為背景,以巫道之爭為骨架,以中國流傳的上古傳說為依託,架構出一個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壯闊時代。與《誅仙》這種純架空的仙俠作品不同,這部書有著比較濃郁的歷史氣息,而且文風古雅,情節曲折跌宕,人物塑造鮮明豐滿,對於喜歡仙俠類作品的朋友,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3、《以待天傾》

  如果說鳳歌只是在效仿金庸,在各方面勉強追近;孫曉只是在思想性和情感渲染方面超過老查,其它方面則至多持平,而作品也已經脫離了傳統武俠範疇的話,那馬舸的出現,便真正成為了一面界碑,標誌著傳統武俠,終於後繼有人。

  在當今時代,寫武俠顯然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兒,已經成熟的東西想再求變突破,自然萬分困難;而且武俠元素本就不及玄幻絢麗,限制較多,不容易討好讀者,吸引眼球,可儘管如此,偏偏就有那麼一些人,矢志不渝地把青春和精力投在武俠創作之上,試圖挽狂瀾於即倒,其勇氣和銳意實在令筆者感到激賞和敬佩。

  相信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馬舸和《以待天傾》,這一事實恰恰見證了武俠小說在當今的尷尬和窘迫。在日漸稀疏的武俠小說讀者群中,大部分人也只知道金古溫黃幾位前輩,卻不知道這個在很多方面已經超越諸位宗師的新秀。馬舸是真正的高手,其深厚的寫作功底,絕非步非煙、滄月等人所能比擬,她們或能做到語言華麗、情節詭奇,但像《以待天傾》裡的那種滄桑感和厚重感、那種蘊藏在字裡行間的才情、那種用樸素簡單的語言侃侃而談的意境,卻是其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望而興嘆地。

  馬舸的行文和金庸有頗多相似之處,都是白話體,都是舊武俠模式,都與歷史勾連緊密。令人驚奇的是,馬舸雖然生於現代,其文風反倒比金庸更加古拙質樸,舊書卷的氣息非常濃郁,喜歡傳統文風的朋友當會如逢至寶。論及思想的深刻、觸及問題的廣遠、歷史的厚重感和貼近性,馬舸與金庸當在伯仲之間;在煽情方面,馬舸則相形見絀,其刻畫出的友情、愛情遠不及金庸作品感人;不過馬舸在描寫打鬥方面,卻超越金庸甚多,打鬥過程被描述地栩栩如生,似在目前,而且一招一式詳細真切,實如中華武術的教程一般,絕非金作中那種虛浮空泛的武鬥描寫所能比肩。筆者曾為光明頂之役和聚賢莊一戰的激烈激昂而激賞激動不已,但看完《以待天傾》的少林寺一戰後,方才知道什麼叫做曲折,什麼叫做精采。

  有馬舸這樣的人還在為武俠寫作努力,武俠小說就還有希望!

4、《無家》

  《無家》的文筆雖也算得上不錯,但與《家園》、《以待天傾》這種各領潮頭的作品尚存不小的差距,之所以將其推薦到巔峰榜中,主要是看重了這部書的歷史意義、社會意義和強烈的感染力。

  自建國以來,受政治力量的影響,中國的軍事文學一直存在一些通病,如一味唱高調、塑造英雄、謳歌戰爭、將文學作品當成愛國主義教材等等,每場戰事讓人們看到的都是光輝偉大正確,導致很多人對戰爭的概念都瀰漫著理想主義色彩,根本沒有意識到真實的戰場會是何等殘酷,更不明白一場戰爭會讓多少百姓家破人亡,痛失所愛。常在論壇上看到一些人叫囂“來一場世界大戰又如何”之類的狂言,那種對生命的漠視和對戰爭無所謂的態度令人心底生寒,這其實都是被宣傳毒害洗腦的下場,也是一個幾乎沒有反戰文學的民族必然會孕育出的苦果。

  更可悲的是,中國也是一個二戰文學最為匱乏的國家,在筆者記憶中,只有《地道戰》、《小兵張嘎》之流,與國外那些二戰名著一較,差距之大實在令人臉紅。究其根源,不外是因為內戰的勝利者試圖湮滅失敗者當年的抗戰功績,而自身卻又拿不出可以吹渲的實例罷了,於是便只能留下一片空白。

  《無家》雖然在很多方面尚不成熟,還遠遠達不到名著的層次,但卻已經是國內描述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最為真實、最為深刻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歷史。翻開書卷,你將看到一個比歷史課本上更為真切客觀,幾乎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戰歲月。本書也是國內少見的較優秀的反戰作品,甚至可以說是開先河之作,作者將真實的戰爭血淋淋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讀者與破碎的肢體、流出的內臟只有咫尺之遙,從而在本質上刷新了那些把戰爭當成遊戲,提起戰爭只想到榮譽和輝煌的天真少年們的人生觀。

  國內文學界和歷史界的另一個空白,就是建國後那風雲變幻、荒誕詭異的三十年“反yo~u”、“大yu~e進”、“大j~i荒”、“文g~e”這些影響了億萬人的大事,被整個社會有意屏蔽,導致很多人對這些甚至一無所知,或是隻聞其名,卻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之上。就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即將被人們遺忘的時候,作者用這樣一本書,將那個血痕斑斑的年代重現在了我們面前。忘記歷史就等於忘記良知!為了打倒昔日手足,不惜大搞運動,用千萬人的鮮血書寫自己的政治正確,要心頭警醒,以史為鑑,避免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本書以時間為順序,以一個抗日英雄波瀾壯闊的一生為線索,以1937年後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為開端,逐次在讀者眼中展現了抗日戰爭、國共nei戰、抗美援朝、以及建國後那風雲變幻的三十年。主人公老旦本是一個善良樸實的農民,被捲入時代的浪潮,被迫走進了戰火紛飛的戰場。通過這個代表人物的複雜際遇,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中國農民在1937至1976那風雲變幻的四十年中,輾轉苦痛,卻又身不由己的悲慘命運,濃重地勾勒出了這個可憐群體曾經遭受過的深重苦難。老旦這個一生善良真誠,對生活僅有最卑微的簡單願望的老好人,在歷經半生坎坷,為國家、民族幾乎奉獻出自己的一切之後,卻在新中國裡,遭遇了悲劇的命運,這樣的劇情安排,其實正是作者對那個荒唐時代的血淚控訴。

  看完《無家》需要相當的勇氣,雖然本書行文不矯情,不做作,語言貼近生活,讀起來很親切,但這絕不是一部消遣性的小說,瀰漫全書的,是一種莫名的沉重,作者是在用心頭的血來寫,讀者也需要流著淚去看。這部書很少有人會去讀第二遍,因為書中陳述的內容太過真實,太過殘忍,讓你不敢,也不忍心再去體驗一次。

  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部書在出版時被嚴重閹割了,網絡版裡也有不少沿用了太監版,下載時要注意甄別,我看的這個僅包含正文內容的txt文件大小為1013K,開頭是淮海戰場,結尾是紅日映雪。

5、《風起隴西》

  一場無聲的戰爭,黑暗中的獵殺與反獵殺,雖然不是正面戰場上的血火交鋒,卻有著別具一格的波瀾壯闊。雖然史書上不會記載這些人,也沒有人知道這些英雄的名字,甚至同時代的人都不會覺察到其存在,但他們卻在悄然推動著歷史,甚至改變歷史。

  《風起隴西》是國內第一部軍事間諜小說,以蜀、漢兩國間的情報戰為背景,其題材非常獨特,應該會讓你耳目一新。本書曾獲人民文學獎,其寫作水平毋庸置疑,應該說已經超越了尋常意義上的網絡文學,而算得上是勉強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學作品了,而其娛樂性卻又遠比尋常的正統文學強得多。不過本書的名氣卻不大,知者甚少,如今有很多優秀的作品文筆不俗,情節跌宕,感人至深,卻無法和《鬼吹燈》、《斗羅大陸》這種二流貨色爭競讀者群,這實在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兒,也是我辛苦薦書的原因所在——就是心底有那麼一股不平之氣,見不得《巫頌》這種爛書在“十年盤點”中高居前十,而《風起隴西》這樣的優秀作品卻無人問津。

  出色的文筆、引人的情節、認真的寫作態度,不過是一本好書所必備的條件,《風起隴西》若是隻做到這些,還當不起我如此推薦。這部書另有一樁出色之處,就是對國與國間戰爭的描述比較真實,稱得上是冷兵器戰爭的真實記錄。不同於《三國演義》中那種虛假空洞的戰爭構架,和將戰爭勝負完全歸結於雙方主帥智謀和主將武力的錯誤引導,本書將讓你看到決定戰爭勝負的真正關鍵——軍工技術的強弱、情報的獲取、基層士兵的鬥志和個人武力。被《三國演義》毒害誤導過的朋友,一定要看看這部書,它能讓你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戰爭。

  這本書並不很長,我用了六七個小時便讀完了,期間手難釋卷。本書的代入感營造得不錯,如在眼前鋪開了一張栩栩如生的畫卷,讓我覺得自己就是三國時代的一名基層軍官,正站在蜀國的街道上,切身感受著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

  提到馬伯庸,筆者首先想到的是其中篇小說《寂靜之城》(2005年度銀河獎讀者提名獎),花一個小時來讀,當不致悔。

6、《將夜》

  雖然題材不斷髮生變化,但在讀貓膩小說時的感覺卻沒有變,一如既往地人物鮮明,一如既往地伏筆極深,一如既往地令人激昂興奮,手難釋卷。優美的文筆、出色的人物刻畫、較好的起承轉合等等,很多小說都能做到,其中一些甚至比《將夜》要做得更好。其實每本好書都有自己獨到的地方,而《將夜》超越大部分玄幻小說的亮點,就是其出色的情節。筆者覺得,那些想寫玄幻小說的朋友,那些被人詬病文筆尚可,情節卻異常俗爛的寫手們,應該看看這部書,學學到底應該怎樣去謀篇佈局。

  《將夜》是筆者近年來看過的,情節最出人意料,佈局最深遠複雜,包袱設置最詭奇多變的作品,可以說是新意盎然。讓讀者猜不到一些細節並不困難,除了像《西遊記》、《封神榜》這種有意強調宿命論的舊小說,大部分書都能做到這一點,然而要做到每一處細節都讓人猜不出,甚至連宏觀的情節主線都無法預料,每一章都不知道情節會如何進展,卻無疑非常困難,而這卻恰恰是貓膩作品獨有的一種特質。最難得的是,對於種種出人意料的情節變化,作者早早便已埋下了伏筆,鋪墊充分,懸念的氛圍烘托到位,因此在一朝揭幕時,絲毫不顯突兀,反倒讓人覺得豁然開朗,與那種也有追求不落俗套的意願,卻不擅預作鋪墊,甚至不知道應該去做鋪墊,只是一味求怪求新,強行生硬變化的劣作可謂雲泥之判。

  如果說在《慶餘年》中,慶帝在大東山上華麗變身,露出大宗師的真面目,曾令我一度震撼失語,那在讀《將夜》時,這種出人意料竟是紛至沓來,起初曾以為復仇便是主線,冥王之子就是最大的包袱,然而看到後面,牽連進來的人物越來越多,隱秘越來越大,故事越來越精彩,才發現那些只不過才是開始而已。

  大部分作者在佈設情節時,都會大量沿襲前人的橋段和創思,這點就連鳳歌、小椴這樣的高手也是不能免俗(二人模仿金庸的痕跡非常明顯),較好者還會略作變化,差一些的甚至是亦步亦趨,稍有讀書閱歷者都能將其情節主線猜個大概,不免失了懸疑之妙。然而貓膩卻與諸人不同,他明顯和筆者一樣,都最為討厭老套的情節,因此凡是前人多采的思路,他必會棄而不用,因此隨便一章,甚至是一段、一句、一場戰鬥、一個選擇,都頗有新意,都讓讀者預料不到,需要不斷猜測情節究竟會走向何處,這自然大大增強了閱讀時的樂趣。與梁羽生那種看了前五章就能將全書情節猜個七七八八的的俗套作品不同,看《將夜》時,不要說猜全書的主線,即使看完全書的一半,都猜不到甚至是第一折的佈局,二人佈設情節的能力實在相差如天淵之判。當然,這樣不斷地自出機杼自然是困難地,抄襲前人當然要比自己創新容易得多,想要創新出嚴密合理的情節就更是花費心思,因此肯這樣做、能這樣做的寫手才會寥如星辰,情節這麼爽的書也就只有那不多的幾本。

  除了一波三折、扣人心絃的情節之外,貓膩瀟灑不羈的文風也令筆者十分欣賞。在《將夜》中,我們看不到假仁假義和濫好人,主角寧缺奉行的就是睚眥必報、血債血償的信條,對傷害自己的人從無寬恕,這一點與大多數作品中宣揚的寬容忍讓大相徑庭,不過卻頗合筆者的心意,犯了錯就應該付出代價,受到懲罰,若是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又該將那些從未做過壞事的善人們置於何處?對那些被殘殺欺凌的受害者又公不公平?所謂的寬容縱放,根本就是對公平原則和律法精神的一種褻瀆。

  此外,在如今的小說中,可笑的騎士精神被用得太多太濫,明明是生死相搏,勝敗不僅關乎性命,還會牽涉家國大計、親人命運,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每一分助力去增加勝算,作者卻將書中人物塑造得像傻子一樣,明明有力量可以藉助,卻非要單打獨鬥,明明知道不敵,還要跳上去硬拼,自取滅亡,這種裝腔作勢的愚蠢情節真是假到了極致,讓人看著就煩。在《將夜》中,筆者沒有看到這種幼稚的做派,欣賞寧缺趁人之危將對手一箭射穿的情節,欣賞隆慶利用手下送死來消耗大敵實力的明智做法,欣賞寧缺在教莫山山如何作戰時,在馬車裡說出的那些直白無恥到極致的大實話。

  在《將夜》中,並沒有太過鮮明的正邪分野,也沒有給主角戴上正義的冠冕,讓其扮出一幅“正義使者”的可憎嘴臉,更沒有給主角的對立面扣上“邪惡”的帽子。書中眾人物雖然衝突激烈,甚至你死我活,但在作者筆下,不過是為了爭搶利益,或是因立場、觀念不同而固守自己的堅持,並未被強定正邪對錯,很多與主角陣營不同的反派都身具令人敬重的特質,而不是一副小丑模樣,這也是筆者欣賞《將夜》的原因之一。

  令人遺憾的是,《將夜》最後收束過快,嚴重影響了情節的合理性,大量之前佈下的懸念和伏筆也處置不當,全書呈虎頭貓尾之貌,未能達到筆者預期的高度。之所以如此,一方面與網絡連載的成書模式有關——由於需要當日成文,隨寫隨發,就不能在整體寫完後宏觀矯正調整,縱然發現不妥也無法更改,只能將錯就錯,勉強往回圓,這自然大大限制了發揮的空間。寫這種情節構架複雜,又強烈追求新意和變化的作品,本來就困難重重,又因連載而再增難度,最終慘淡收場便也不足為奇。

  當然,貓膩能將前三分之二的情節架構得如此成功,足見其水平高超,縱有上述困難,本也不致陷於如此尷尬的境地。

  具體來說,《將夜》在情節方面水平的陡然下降,是從“舉世伐唐”之後開始,其原因就是失去了最大的亮點——情節的詭譎變化,自然便無法再給人以之前的那種驚豔之感。通常作家都會將高chao設置在全書末尾,最大的包袱被解開的同時,並於此時讓諸人物聚於一處,爆發大沖突,再乘勢將之前伏下的各條線索收回,為每個人安排最終的命運,之後便會收束結尾。在筆者看來,貓膩在動筆伊始,最深最核心的佈局就只做到“夫子成聖”處,之後便再無出彩的懸念佈局。等到這個一直鋪墊的終極包袱被抖開之後,全書的氛圍已經被推動到了最高chao,正是該當部署收尾的時候,卻因為高chao位置安排不當,後面還有太多情節未曾展開,因此不得不繼續寫下去,可又已經沒有了足夠分量的預設包袱可用,自然就會舉步維艱,之前一直步步拔高的激昂也戛然而止,全書水準一落千丈。雖然貓膩靠著自己的才情,也營造出一些亮點,但杯水車薪,終究難以挽救敗局。由於不甘情節流於平淡,貓膩強行推動情節變化,臨時製造一些出人意料的包袱,然而那些臨場生造出的情節由於缺乏鋪墊,與整體結構常常格格不入,顯得非常牽強,有些甚至嚴重不符情理,邏輯上破綻百出。到了最後幾十章時,能夠明顯感覺到貓膩已經手忙腳亂,力不從心。該書之所以會於此時戛然而止,應該並非作者的本意,他鋪的攤子至少還得再有兩卷才能收完,然而寫到此時已經難以為繼,這才不得不草草收場。

  當然,瑕不掩瑜,若論情節構建的整體水平,爛尾的《將夜》仍然要比絕大多數小說要強出太多,甚至堪稱是教科書級別的經典之作。希望貓膩能夠繼續沿襲、發揚那些可貴的寫作風格,總結之前的失敗教訓,在下一部作品中把情節做得更加跌宕起伏,創出一部結構合理,沒有明顯破綻的傳世之作。

7、《狩魔手記》

  《狩魔手記》是末世類作品中的頂峰之作,筆者迄今還未發現可與之比肩者。如今的末世文不多,能看的更少,因為這種文章比較難寫,寫好更難。煙雨江南能將文明毀滅之後,那種壓抑、沉重,充斥著灰暗、悲涼色彩的氛圍較好地營造出來,比較生動地反映出一個失去秩序的新世界的冰冷殘酷,以及身處其間的人們心底的那種絕望和無助,足見其功力不俗。作者對人性的把握比較深刻,人物塑造的功夫也不錯,在書中塑造了大量鮮活精彩的人物形象,且各具特點,完全沒有臉譜化的感覺。本書的懸念感也營造得不錯,筆者讀時自始至終都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直到結尾時才洞悉真相,卻又因那出人意料的結局而感慨莫名。

  《狩魔手記》並非一篇單純的末世文,雖然作者花費了很多精力,成功構建出一個骯髒、混亂、漫天風沙、處處輻射,大部分人都在掙扎求生的悲慘世界,卻並未如尋常的末世文那樣,將整篇的寫作重心放在各勢力的角逐爭霸和文明覆興之上,而是用大量的筆墨,構架出一個強者並起,超能力者主宰整個世界,眾家勢力各踞一方,彼此虎視眈眈的新時代。這個失去舊秩序的新社會現實而又無情,生存資源要靠實力才能獲取,弱者幾乎沒有容身之處,寬仁和善良在其間近乎絕跡,令人讀來不免心生寒意。正如書中的蜘蛛女皇所言:“在這個時代,最艱難的事,就是有尊嚴的活著。希望你沒有選擇這條最糟的路。”正如這句話所言,即使是對於那些強大的存在,想要有尊嚴地活下去,仍然非常困難;對於普通民眾而言,這個沒有律法、道德來保護弱者的世界,無疑更是隻有在最深的夢魘中才會出現的無間地獄。

  在書裡的眾多強者中,有一個孱弱的存在——莉莎,這是全書的靈魂人物,也是故事裡面所有弱者的希望。這個可敬的女孩子認為,只要不放棄心中的夢想,終有一天,破曉的晨光將會撕破烏雲,將久違的溫暖灑在大地之上。然而直到全書結束,她的那些努力也未能取得決定性的成效,世界仍要靠強者才能不被毀滅,她所在的營地也要倚靠強者庇護才能不致滅亡,雖然春天的嫩芽已經在營地上空綻出,可任何一個路過的強者都能將其毀滅於舉手之間。她在小桌上裸舞悅眾,苦苦積聚,單純執著到令人心酸的種種努力,其實從來都沒有太大的意義。

  這部書最優秀的地方,就是如《褻瀆》一樣,彰顯出一種叛逆的精神。作者與其說是為了寫一個故事,倒不如說是要以故事為載體,來挑戰千百年來小說界的陳俗陋習,揭穿大部分小說中竭力宣揚的“正義必勝”之類虛假命題,撕裂之前無數作品構架起來的謊言幕布,把一個真實的世界血淋淋地展布在每一位讀者面前,直接挑戰他們的價值底線。

  煙雨江南寫作的終極目的,就是要毀滅那些利用多年間無孔不入的宣傳,在人們心底構建出的虛妄的美好。《褻瀆》的寫作風格,與西方所有的神話故事和文學作品都格格不入,書中所塑造的諸神,也與西方世界已經深入人心的傳統形象大相徑庭。作者在書中冷嘲熱諷,深淺鋪陳,深刻揭露了神祗們的邪惡與偽善,徹底擊碎了人們將神明視為救世主的幻想,矛頭直指從《聖經》問世便開始的,整個西方文化苦心構建了兩千多年的“神愛世人”、“大部分神靈代表正義”等基本價值體系。而在結尾時安排讓邪神取勝,也不僅僅是要衝擊“正義必勝”這一陳腐的情節套路,更是要揭示出一個本質的道理——勝利的,就是正義的。

  如果說在《褻瀆》裡,作者還只是對基督教和歐洲傳統文化揮動了鐮刀,那在《狩魔手記》中,煙雨江南則是在挑戰全人類普世的價值理念,並且無情地戳穿了社會道德體系所苦心營造出的另一個虛假神話。在過去的藝術作品中,無論是中國的武俠小說裡的俠客,還是西方的超人,雖然身具常人無法抗衡,律法無力制裁的強大實力,卻從來不會欺壓弱者,反倒會為廣大百姓捨死忘生,不惜代價地扶危濟困……這樣的童話看得久了,大部分青少年早已習慣了這種麻痺人心的脈脈溫情,完全不知道真實世界的冰冷殘酷,當他們懷著倚靠別人的善心和施捨的念頭走入社會之後,才發現迎接自己的只有冷漠與算計。

  在《狩魔手記》中,一切都被赤luoluo地攤開在讀者面前,利益至上,弱肉強食。當生存資源緊缺時,那些沒有超能力的普通人為了活下去,會變得殘忍嗜血,陰險毒辣無所不用其極,人性中自私利己的一面盡顯無疑。他們像爭奪骨頭的狗一樣,為了一塊餅乾、一口沒有輻射的水在泥水中翻滾,殺死自己的同類,甚至是自己的親人。而那些沒有任何束縛的強者們,也絕不會像童話中那樣,甘心與其它弱者平起平坐,均分資源,更不要說什麼捨己為人。他們霸佔住水源、礦產和物資,建立起類似奴隸制的金字塔體系,實力強弱決定社會地位,等級森嚴,高階超能者統治低階超能者,普通平民則形同豬狗,非但毫無尊嚴,還會被強者隨意欺凌宰殺……通過這本書,作者將一個冰冷現實的社會結構呈現在了每一個讀者面前,讓他們看得清清楚楚——這才是一個失去秩序的未來世界應具的真實面貌。

  正如作者在該書的簡介中所言:“當慾望失去了枷鎖,就沒有了向前的路,只能轉左,或者向右。左邊是地獄,右邊也是地獄。”

8、《迷失大陸》

  在一個精緻但絕不震撼,甚至略顯平淡的開頭之後,是一部史詩級的鉅著。

  魔法師、戰士、盜賊、治療師和一個小女孩因機緣結識,組成團隊,在大陸上進行冒險,遭遇了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故事……魔法+戰爭類,風格與《傭兵天下》類似,當然檔次要比傭兵高得太多了。本書語言流暢自然,情節絲絲入扣,感情描寫真摯動人,對不同種族大異的心理活動把握得也較為妥當。作者構建了一個恢弘龐大的魔幻世界,其架構條理細緻,有著多見於西方魔幻作品的協調和嚴謹,整體來看比之《龍槍》系列也不遑多讓,堪稱是本土魔幻小說之王。最難得的是,雖然沿用了歐洲魔法體系的設定,在情節佈設上也貼近於西方幻想小說,可在遣詞造句、行文轉合之間,卻又是令人熟悉親切的國人手筆,因此讀時並無因文化背景的缺乏而產生的陌生感和因語言風格不同產生的晦澀感,既輕鬆又舒服,和那些本就與國人習慣不符,又因翻譯過程而加劇了閱讀障礙的西方佳作大有不同。

  本書的下卷《大魔導師的復仇》更是本土魔幻小說中的異數,打破了“續作不如成名作”的普遍規律,居然全方位地超越了《迷失大陸》,不僅情節更加迷離詭奇,語言更加優美洗練,就連內蘊的思想和道理竟然也更為深刻。在作者筆下,時代並非總是在進步,雖然魔法曾經開創過輝煌的文明,卻又將其毀於一旦,於是在週而復始的輪迴中,悲劇不斷重演。通過主人公在漫漫旅程中的求索、迷惘、掙扎,以及被捉摸不清的命運隨意擺佈時的無奈,作者拷問了每一位讀者的內心——在人性的貪慾之下,文明的譭棄是否真地無可避免?

  《大魔導師的復仇》沿用了《迷失大陸》的設定和部分人物,然而行文風格卻與前作迥異,雖然在情節上別開機杼,卻又與前作構成了合乎情理的閉環。同一個作者,居然能在上、下兩卷中,塑造出兩個迥然不同的魔法世界,又能讓兩者妥帖地融為一體,實在是魔幻小說中絕無僅有的神來之筆。

9、《罪惡》

在筆者看來,raystorm無疑是劉慈欣之外,大陸迄今最為優秀的科幻小說家。僅僅三十多萬字的作品,居然便能展現出一幅雄渾壯麗的宇宙史詩,功力著實不俗。

  這部書最成功的地方,就在於成功塑造了兩個與人類大相徑庭的文明種族,一個以生物進化為發展方向,一個則擁有遠勝地球的超級科技,當這兩個實力遠超人類的文明進行生死對決時,夾在其間的孱弱人類,居然起到了扭轉乾坤的作用……由於作者筆力過人,對細節的把握非常到位,這兩個外星文明被勾勒地異常真實,其形象豐滿鮮活,讀來如在目前,完全凸顯出作者身為科幻小說大師的雄厚實力。

  《罪惡》是一部頗具深度的科幻作品,作者站在宇宙各文明交流爭競的高度,對智慧生物的繁衍本能、不同智慧生命在理念上的衝突、科技與進化兩種文明模式的比較,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讀來完全沒有尋常科幻作品那種膚淺幼稚的感覺。雖然篇幅不長,但此書已經具備了一部經典科幻作品所應有的一切,筆法-之成熟老辣,直追科幻界的經典《銀河英雄傳說》,其行文風格也與銀英非常相似;劉慈欣的《三體》系列雖然整體來看要略高於本書,但兩部書的風格大異,卻也不能掩蓋《罪惡》的光輝。

  看到繼劉慈欣之後,在大陸的科幻作家中,竟然又有一位已然達到宗匠的層面,筆者實在由衷地高興。比起本土氣息非常濃郁的《三體》,行文遣詞間一身西式味道的《罪惡》更像是一部寫給全人類的科幻作品。或許,raystorm正是中國的科幻小說走向世界,在世界科幻文學中佔據一席之地的希望所在。

10、《幽冥仙途》

  仙俠類作品看過不少,怎奈其間佳作凋零,大多令人失望,相較而言,《幽冥仙途》已屬上品。

  若論文筆和寫作技法,本書不過是《誅仙》的水準,和上面推薦的《桐宮之囚》還有差距;但若論及情節佈設,本書卻無疑能夠遙遙佔先——不僅構思縝密,環環相扣,而且詭異曲折,奇峰迭出,令人慾罷不能。作者對人性洞察甚深,藉助細節刻畫來折射人物靈魂,往往入木三分。其對主人公的塑造尤為成功,將一個陰險毒辣、兩面三刀、城府深沉、工於心計,卻又意志堅毅、不失性情,在光明與黑暗間不斷穿梭遊走的身影刻畫得活靈活現。此外,作者還構架出了一個恢宏龐大,宗派、人物、法寶眾多,縝密複雜卻又頗具現實感的仙俠世界,並且較好地烘托出修仙路途浩蕩,諸人各仗機緣,在漫漫飛昇之旅中苦苦求索的氛圍,全書的仙俠味道十足,這點上做得卻又要比《誅仙》好得多了。

  和《誅仙》一樣,本書秉持的也是暗黑風格,不過黑暗程度比其更甚,幾乎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誅仙》中雖然主角入了魔道,但整個書的格調尚偏光明,大部分重要人物也是正教人物,讀起來總體還算輕鬆;而《幽冥仙途》的整體基調就是濃重的黑暗,書中處處瀰漫著險惡與壓抑,滿眼俱是人性的荒蕪和猙獰的冷笑,陰謀佈局一個接著一個,雖也偶有輕鬆舒緩之處,但每每轉瞬即逝,很快便又如身在暗夜譚底,心頭滿是壓抑,幾至艱於呼吸。

  自《褻瀆》開了先河,暗黑類作品便開始不斷湧現,不過其間上品太少,僅以筆者的閱歷而言,在本土背景的仙俠類作品中,《幽冥仙途》已經全面超越了略顯淺薄稚嫩的《誅仙》,成為暗黑系的代表作品。在這部書中,沒有意淫種馬,沒有主角光環,主人公從開篇伊始就在正與邪的夾縫中苦苦掙扎,眼前是一望無際的黑暗,背後是處心積慮的陷阱,身旁是層層密佈的爾虞我詐,遇到的多是算計和背叛,身周諸人個個心黑手狠,實力強大,性命操於人手,放眼孤身一人,生存之艱辛令人讀來不寒而慄,而本書的情節也正因如此而更加驚險引人。見慣了充斥著奇遇、秘籍、不勞而獲的金庸式童話故事,筆者實對這種艱難的成長經歷和真實的世情刻畫更為欣賞,不過如今能做到這點的書寥寥無幾,畢竟簡單的意淫式流水賬寫起來要容易得多。

  本書還有一點令筆者感到欣賞——即通篇看不到關於“正邪”的道德說教(這點其實從書名便能窺得一二)。在本文中,正、邪兩派均有大量強者堪破天道,後者似乎並不落於下風,而那些正在仙途中求索的邪道人物也大有證果之機,並不會因為狠毒無恥、修煉邪功而影響飛昇,主人公本人更是在黑暗中迅速成長,道行日高。在這部書中,諸人都有自己的堅持和守護,都在為了自己的理想和慾望而爭鬥拼殺,作者並未以法官自居,對書中人物妄評對錯,這點也要比《濟公傳》之類正邪分明,以宣揚宿命論、強化封建統治、教化世人為首要目的的舊仙俠小說看起來要舒服得多。

11、《錦衣夜行》

  武鬥、政治、軍略相結合,以明朝中葉為背景,前半部分以朱棣造反為綱,後半部分則主要記敘了主角在永樂朝的作為。本書與歷史的聯繫比較緊密,用了寫實的筆法,其立意也與之前的歷史作品大有不同——將朱棣塑造成了正義的一方,對朱允炆一黨則多加貶低,並且詳細陳述了建文朝那些禍國殃民的弊政,還將朱棣謀反奪位的行為說成是被逼無奈下的利國利民之舉,令人眼界一開,得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那段歷史。

  在這部作品中,月關的行文風格與之前並無太大變化,還是一般的風格輕快、意淫較強、讀起來比較愉悅,不足之處是厚重方面一如既往地差,感染力雖比前作有所提升,但仍然稱不得一個“好”字。

  雖然在此次推薦的十一部作品中,論及整體水平,本書只能屈居後列,但在浩如煙海的群書之中,《錦衣夜行》卻也算得上是佳品珍饈。然而在《錦衣夜行》的書評裡,筆者一眼便看到這樣一句話:“寫的還不錯,雖然不能於土豆,三少這些大神相比”,當下便是眼前一黑,心口一熱,一股血腥氣從左胸處直直泛上咽喉,幾欲噴薄而出,一時間竟是艱於呼吸。等到半晌之後緩過氣來,只覺得恍然若失,四顧茫然,價值觀頃刻便碎了一地。

  本來筆者還在猶豫,是否要用太過直白尖刻的言辭去指斥那些自己瞧不上的作品,將其與真正的好書對比參照,反襯出其不足,再痛加針砭,畢竟這些爛書雖然確實很次,可終究也是作者的一番心血,曾給很多品味較差的讀者帶來了享受。然而在看到這句評語之後,筆者當即便下了決斷,深感在這個賞鑑水平日趨下滑的時代,矯正這種閱讀品味低下、劣幣驅逐良幣的邪風,已經是刻不容緩。雖然筆者人微言輕,在滔滔洪流中不過是獨臂當車的一隻小小螳螂,卻仍然要不計譭譽,盡上自己的一番心力。


寫在最後的話

  苦幹七八個小時,寫得頭大如鬥,這篇不文不白的評薦總算是艱難出爐了。筆者的性子比較實在,素來厭惡虛偽客套假大空,像“筆法綿密細膩”這種常在書評中出現,可讓人看完後卻不知所云,完全可以冠於任何一部小說之上的陳腔濫調式的大廢話,根本就是浪費大家的時間,筆者會竭力規避,儘量做到言之有物。此外,筆者只想說些看評薦的人真正需要的東西,比如對作品類型和風格的宏觀介紹、對作品特色和優缺點的概括,而不是簡單地去概述情節(把書評當成情節概括,不過是寫評薦者能力不足,除了做這種簡單的工作外,再說不出其它有價值內容的表現)。懸念是一本書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於一篇薦文而言,不透露情節當是最基本的注意事項。

一些人認為,小說世界百花爭鳴,存在多種類型,多種文風,即使是同一類小說,也存在光明與暗黑風格的不同,文筆也有剛硬和綿軟的差異,而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類型和風格,有的人生性喜歡懸疑,有的人則對都市文情有獨鍾,其間並不存在優劣之分,因此各部作品的寫作水平根本無法比較。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地。不同的偏愛確實沒有高下之別,但當我們對一部小說進行評鑑時,本來就基本不會考慮其類型,而是著眼於寫作功底、感染力、思想深度等要素,而這些都是獨立於小說的類型和風格而存在地,每種類型的小說中都有下品,每種類型也可能寫得讓我們高山仰止。因此不僅同一類型的作品能夠分出高下,就算是類型、風格均大異的若干小說,也照樣存在客觀的高下之分,每部作品的客觀水準就擺在那裡,只是看你能不能看出來罷了。

  另有一些人,一看到“寫作水平”四個字,便會鼓動唇舌,賣弄自己的另一套歪理邪說,其內容不外乎“娛樂小說根本不需要文筆,追求文筆的人去看名著好了”之類。說實話,像《紅與黑》、《傲慢與偏見》這種外國名著,筆者也完全無法忍受,就算是出自本土的《紅樓夢》、《老殘遊記》之類,也根本看不下去哪怕是一章,但這並不妨礙我心底清楚,那些書的寫作水平遙遙領先於自己愛看的大部分玄幻武俠。當那些整日捧部名著,至少也是《文化苦旅》、《茶館》這種東西的同學對我正看的金庸武俠不屑一顧時,區區心底固然戾火中燒,幾乎便要惱羞成怒,但最終卻仍然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喜好確實是低人一等。不過低人一等也沒什麼,筆者就是一俗人,就是愛看玄幻、仙俠這種通俗娛樂小說,這點雖然有點兒丟人,但也不必太過介懷,看自己的低俗小說,讓別人說去吧。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是混通俗娛樂小說圈兒,就該遵循這個圈子中的規律。讀武俠、玄幻之類小說的讀者,主要是為了追求閱讀時的快感,對寫作水平的要求並不是太高,因此在品鑑通俗小說時,不宜生搬硬套“文學獎”評判時的那些標準,過多地強調寫作技法、人物刻畫、文筆凝練之類,按正統文學那樣去做要求,而應該遵循通俗娛樂小說領域自己的評判標準。當然,雖然評鑑的標準有所變化,寫作功底、寫作技法在其間的比重有所下降,卻不表示這些東西無關緊要,多爛都無所謂,更不表示娛樂小說的文筆和寫作水平就不存在客觀上的優劣之別。

  更有一些人認為,世間的書並無好壞之分,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只要自己覺得好看,那這部書就是好書,並不存在客觀的標準,這種看法幾乎要讓筆者笑掉牙齒——若是按這種邏輯,《戰爭與和平》和小學生作文豈非也沒了高下之別?

  其實所謂的“好看”,不過是個人的主觀感受,僅僅能代表個人意見,而人和人的賞鑑水平是存在差異地,那些品味較差的讀者的個人感受並不值得提倡,反倒應該進行矯正,令其向更高處靠攏。筆者認為,閱讀品味起初取決於讀者個人的文學水平,之後則會隨著讀書閱歷而逐漸增長,如果能夠虛心納言,改弦更張,刻意閱讀高於自己品味的作品,那這種增長速度就會更快。等到數年之後,回頭再看那些自己曾經喜歡過的書,同樣會覺得不堪入目,屆時便會恍然自己的鑑賞力已然有了進益。可若是反過來,讓那些讀書較多,文學造詣較高的讀者去看品味差者推薦的爛書,那無論硬著頭皮看上多少本,仍然會覺得這種書難以下嚥,更不會覺得自己的品味有所提升。由此也不難看出,不同作品確實在客觀上存在高下之判,“蘿蔔青菜”的謬論完全不足取信。

  讀書的過程,也是提升自己品味的過程。在讀過幾本諸如《神墓》、《吞噬星空》這樣的三流作品之後,應該對自己有新的展望,去試著見識一下更上檔次的東西,並在其中得到更大的樂趣,同時通過這個過程提高自己的賞鑑水平,切忌不思進取,牢牢抱住那些腐壞的沉渣不放,自甘墮落,流於低俗,一輩子沉浸在三少、番茄搞出來的那種垃圾作品中不能自拔,徒惹方家發笑。有些人非但不思提高自己的閱讀品味,反倒在看過《凡人修仙傳》這種爛書之後便志得意滿,自覺已然品嚐到了人間至樂,反倒還沾沾自喜起來,其狀就如那井底的青蛙,一生只浸泡在黑汙的泥淖中,只見過頭上的一角天空,卻不知外界那極目遼闊、清新出塵的醉人景象,實在是令人又覺好氣又感可憐。

  筆者寫這篇評薦的原因之一,便是希望能藉此而讓一些喜讀通俗小說的同道能從“起點推薦榜”這種誤人不淺的騙局之中掙脫出來,從此遠離那些低級趣味,領略並接受檔次更高的作品,讓如今“爛書高居榜首,佳作無人問津”的畸形現象得以緩解,讓那些水平低劣,卻廣受眾人追捧的爛書原形畢露,歸於它們應在的位置。

  綜上所述,即使是通俗娛樂小說,仍然存在客觀上的水平高下,雖然其對文筆的要求低於正統文學,對寫作技巧也無須看得過重,但這些卻也絕對不能太次,否則就會嚴重影響閱讀時的感受。如果遣詞造句的功夫還停留在《縹緲之旅》、《鬼吹燈》這種僅達通順的層次,讀起來勢必會感到僵硬生澀,就算再好的情節也會顏色大減;如果連起承轉合、前後呼應、埋設伏筆、抖解包袱這些最基本的寫作技巧都不具備,那寫出來的書必然會淪落到《星辰變》、《盤龍》這種流水賬的檔次,讀起來寡淡無味;如果對人物刻畫、形象塑造、場景渲染之類寫作的基本常識一竅不通,那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就必然蒼白單薄,淪為臉譜。

  簡而言之,對於娛樂小說,寫作水平無須太高,但也決不能太過拙劣。當然,僅有遣詞造句和寫作技法還遠遠不夠,通俗小說最重要的還是情節,能將上述三個方面達到水準之上的作者比比皆是,但其寫出來的作品卻參差不齊,下品迭出。一部好的作品,情節佈設必須要做到不落窠臼,這樣才能夠吸引讀者,讓他們讀時如身在局中,不忍釋卷。若是將小說寫成《鬥破蒼穹》、《佛本是道》這種簡單幼稚的升級文,情節不斷雷同重複,像幼兒園讀物般平鋪直敘,毫無懸念,那文筆就算再好,想象就算再絢麗出色,讀起來也勢必味同嚼蠟。若論文筆,《九州牧雲錄》絕對能夠位列上品,然而其情節構架過於低劣,讀起來了無生趣,最終徹底毀掉了這部作品。

  然而,文筆和情節都兼具了,卻還不是最高的境界。真正的好作品,必須要做到具有感染力,能讓讀者感覺心潮澎湃,無法自抑,令他們時而激昂喜悅,縱情大笑,時而又淚盈眼眶,悲痛莫名,而不只是麻木地翻頁打發時間。事實上,感染力也正是文字最難達到的境界。若是還能讓自己的書兼具知識性和現實指導意義,那便是真正的大圓滿。

  最後嘮嘮叨叨說了這麼多,想必又要被罵了,囉嗦、說教、刻薄、自以為是、狂妄自大之類,想也想得到,一些心中摯愛的作品被我貶低得一錢不值的朋友們估計也會跳腳。我這人最大的缺點就是喜歡實話實說,平素在實際生活中,被迫長久繃著虛偽的假面,辛苦非常,因此在網上就想活得實在自在一些,所以這次思慮再三,終究沒能忍住,如有冒犯,還望大家多多海涵,畢竟就算是不中聽,也全是在下的肺腑之言,也是希望兄弟們能夠少走一些彎路。大家在怒斥我見識淺薄、不識珠玉的時候,也不妨靜思一番,自己的鑑賞力是否還有進益的空間。

  最後還是那句已經說了三遍的舊話——如果諸位能因此文而結識自己喜歡的作品,我將不勝高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