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67個國家已有確診,大規模疫情是否會引發經濟危機?

一場疫情,讓某些必然會到來的事情,提前到來了。

現在一切都還剛剛開始,很多事情的走向還不夠明朗,而且這取決於病毒本身:傳染性隨著傳播是增強還是減弱?殺傷力隨著傳播是增強還是減弱?會不會隨著夏季氣溫升高而自行結束?所以疫情對全球的影響還存在著很大的變數,難以做出比較精確的預計。

但是有一點是板上釘釘的:全球產業鏈的調整將提前到來。

1

類似的事情歷史上不是沒有發生過,比如1918年爆發的西班牙流感。

67個國家已有確診,大規模疫情是否會引發經濟危機?

我個人傾向於認為十年之後爆發的“大蕭條”與西班牙流感有關係,甚至直接相關,當然這種想法不一定正確,也僅僅是基於我個人梳理的邏輯鏈,持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少。

當時世界全球化水平還很低,基本上延續的還是殖民時代一直以來的全球化方式:原材料從落後農業國進口到主要工業國,工業國在單個國家內部將其加工成工業品,再傾銷到其它國家賺取利潤。

西班牙流感主要影響的是原材料進口與產品出口,導致主要工業國無法賺取利潤維持生產的持續。

一場經濟危機不可避免的就會到來,然而同時疊加發生的還有另一場歷史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中有一個主要工業國完全沒有遭到戰爭破壞,那就是美國。當時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已經是世界第一,同時沒有受到戰爭的破壞,這兩個特徵讓美國成為一戰以後全球經濟的“發動機”。

美國有能力吸納全球產業轉移的大部分,同時還能為百廢待興的歐洲提供重建貸款,西班牙流感必然導致的全球經濟危機得到了推遲。在戰後重建的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品貿易的繁榮中,這場“隱形經濟危機”被掩蓋了。

然而到了1929年,事情再也掩蓋不住了。

當時婦女的生育結構與今天是不一樣的:很多育齡婦女第一個孩子已經進入壯年,最後一個孩子才剛剛出生,這在主要工業國都還是主流。比如第一個孩子已經20來歲,母親還懷著最後一個孩子。這一批進入壯年的孩子,在一戰和西班牙流感中被重創以後,很多婦女會選擇再生一個孩子。

很遺憾,戰爭和瘟疫針對的對象都是這一批孩子,一戰在52個月中消耗了1000多萬青壯年,而西班牙流感來得更狠,6個月中殺死了在2500萬到4000萬之間的青壯年。當時全球人口總共才10 億人,兩場疊加的災難就直接殺死了總人口的5%,而且這5%的人口,是生產力最旺盛的年輕人,還主要集中在工業國

10年之後,這批“消失的青壯年”的弟弟們,在1918年才10來歲的孩子們,進入成年。他們急切的需要工作,需要掙錢,需要幫助父母養活他們“最後一個弟弟”。戰後的報復性生育帶來的嬰兒潮,嚴重的影響了本國的消費。本該去養老、消費、結婚、升級換代的錢,用在了對付這批戰後報復性生育的孩子身上。同時戰後重建已經完成,旺盛的需求不復存在,幾個主要工業國復甦恢復元氣,全球消費品開始過剩。

這就導致了兩個互相矛盾的結果:勞動力過剩、消費萎縮。一場史無前例的又不可避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終於到來。

通過回顧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一場全球性疫情的影響往往是間接而深遠的。一場全球流行的流感,甚至有可能直接在整個地球上,半個世紀的時間段裡,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西班牙流感提前結束了一戰,因為各個國家甚至都沒有足夠的青壯年投入到戰場上去了。然而隨著歐洲戰後重建的完成,主要工業國復甦,急需廣闊的原材料市場和消費品傾銷市場,新興工業國與老牌殖民地國家、新大陸與舊大陸的矛盾爆發,納粹主義與軍國主義在這種矛盾中找到了自己的溫床,開始成長壯大。

二戰爆發了。

一戰、二戰中都沒有遭到重創的美國最終贏得了二戰的“實質性勝利”。它摧毀了延續數百年的殖民體系,同時幹掉了主要的兩個新興工業國,德國和日本,可以說是兩頭得利。一方面從搞垮英法維持的殖民體系中贏得了大量的原材料產地和傾銷市場,一方面又打掉了主要的競爭對手,從而在戰後的資本主義體系中坐穩了老大的位置。

67個國家已有確診,大規模疫情是否會引發經濟危機?

蘇聯也贏得了“慘勝”。

與美國聯手摧毀德國與日本,消除競爭對手。同時也通過一系列騷操作摧毀了殖民體系,贏得了原材料產地和傾銷市場。然而問題在於它畢竟是慘勝,自身在戰爭中也受到了重創,多多少少導致有點“吞不下”,不可能像馬歇爾計劃那樣滿世界撒錢。它控制的地盤裡,老百姓畢竟都是長了眼睛的大活人,與美國控制的地盤是會比較的。相形之下,差距明顯,這也就為它建立的這套體系的崩潰埋下了伏筆。當然了,這是後話。

67個國家已有確診,大規模疫情是否會引發經濟危機?

可以說,西班牙流感在整個20世紀上半頁中,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2

時間回到21世紀。

目前這場疫情最終的嚴重程度還不可預期,能不能達到西班牙流感的強度還是個未知數。我個人認為可能達不到西班牙流感的強度:現代醫療水平畢竟已經突飛猛進過了,疫苗的發明、各種先進醫療手段以及比1918年強多了的國際合作程度,都將很大程度上降低這次疫情的傳播強度和殺傷力。

然而,對世界的影響卻不一定。

目前的全球化與1918年已經完全是兩個樣子,我覺得從兩個方面講比較直觀一些:

01

全球產業鏈的細化程度更高

現代工業產業鏈的組織方式早已今非昔比。1918年全球產業鏈組織,主要是原材料產地提供原料——工業國進口原料加工——返銷原材料產地和其它地區賺回利潤這樣一種方式,我管它叫“三級跳”。來自馬來西亞的橡膠、印度的麻和棉花、非洲的苦力和礦石、美洲的農產品,在歐洲加工成工業製成品,再傾銷到全世界,這就是三級跳。工業品的生產主要還是集中在一個國家。

現在的全球化早已不是三級跳的問題,已經是不知道多少級跳了。工業品很少能夠在一個國家裡就完成整個加工過程,高端工業品和低端勞動密集型工業品也不是在一個國家同時生產的。

這裡面分兩種情況,飛機、芯片、高端機床在老牌工業國製造完成,襯衣、褲子、製成品組裝在落後國家完成。另一種情況是關鍵部件和知識產權在發達國家完成,把半成品運輸到發展中國家,讓他們完成不怎麼關鍵的產品生產和組裝。

02

更依賴於金融工具

1918年,原材料市場的控制主要靠當地奴隸主、地主們手裡的鞭子,而傾銷市場的控制主要靠巡洋艦和大炮。我們中國對此感受頗深,海岸線上架起幾門大炮,然後洋人就來拿走原材料,返銷工業品再帶走白銀。

2018年的世界這麼玩兒可不行,純粹靠鞭子和大炮代價過於高昂,承受不起了。實際上從二戰以後這麼玩兒就不划算,或者說二戰本身就是這樣玩兒不下去的結果。必須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輔助手段,也就是金融工具。

這就是美國現行的“石油美元”+“航母美軍”模式。

67個國家已有確診,大規模疫情是否會引發經濟危機?

現行全球化的兩大主要特徵,都放大了一場疫情可能帶來的影響。疫情本身可能不會特別嚴重,死亡人數不會像西班牙流感那麼誇張,然而影響卻有可能一樣大,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必須要意識到,目前這場新型肺炎疫情在全世界得到有效控制,是必須要付出慘重代價的:

1、流動性減弱:封城、封省、封國,斷絕人員和物資往來,關閉機場、港口,這些都會必然影響人員和物資的全球流動;

2、生產停滯:大規模人員聚集受到限制,密切合作的現代工業生產必然受到影響;

3、資源調配受到影響:不光是物流體系會崩潰,資源本身也會更多的流向醫藥產業、防疫用品產業;

4、消費市場波動劇烈:疫情一來消費立刻萎縮,疫情好轉報復性消費暴漲,實際上對於極度依賴穩定性的消費市場衝擊是很大的,

資金鍊非常緊張的一些消費行業會出現破產倒閉潮,如果沒有以國家意志為單位計算的強大資金支撐,消費渠道本身的萎縮在所難免。隨著很多資金鍊緊張的小微型消費行業企業的倒閉破產,很可能大面積出現“拿著錢找不到地方消費”的場景。

這一切看起來都跟1918年無比的相似,細枝末節之處當然大相徑庭,總體上卻像得讓人驚奇:

01

全球產業鏈崩潰

一些就指望著這一批產品賣出去才能發這個月工資的企業,資金鍊斷裂,下個月生產一命嗚呼。目前的全球產業鏈是個非常精巧、同時非常脆弱的體系,一點小小的事情都有可能造成連鎖反應,一個企業的倒閉有可能造成整個生產鏈,上游加下游,全部癱瘓。這種精細化的產業分工當然提高了效率,但是同時也更加脆弱,放大了突發事件的影響力。

02

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

可以預料,全球金融市場在未來的一年內都會猛漲猛跌,一有點風吹草動,要麼牛氣沖天,要麼一熊到底。劇烈的金融市場波動會導致融資困難,進一步加劇產業鏈的崩潰。

產業鏈的崩潰,當然不會是世界末日。

我們說的“崩潰”,說白了只是一場大調整的前奏。畢竟有這麼多人要吃飯,要穿衣服,要開汽車看電視打遊戲,剛性需求還是在的。

至於產業鏈在崩潰後怎麼去調整,這個就值得一說了,甚至值得我們大家都坐下來好好的討論,深入的思考。

實際上現在的地球上能夠把絕大多數消費品,從原材料一直加工到製成品的國家,同時原材料不怎麼依賴進口的國家,屈指可數。

67個國家已有確診,大規模疫情是否會引發經濟危機?

這是中國2018年的進出口貿易結構(2019年中國統計年鑑),可以看出,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也就是原材料,已經微乎其微,僅佔5.4%。而進口產品中,初級產品佔比也不算很高,僅有32.9%,這其中真正不可替代的也不多,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石油和天然氣的進出口與疫情關係不算是太大,受影響程度有限,油輪在兩國之間運行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人員接觸都不是特別必要。

實際上我可以拍著胸脯說,目前世界上能夠同時做到1、產業鏈齊全;2、原材料依賴程度不特別高的國家,有且僅有兩個:美國,中國。

其中美國還差那麼點意思。

所以我認為中國前期的疫情應對方法是無比正確的,總結起來就一句話:長痛不如短痛。用最決絕的手段,一把把疫情摁死,不惜全社會除了維持生活的產業全部都停掉,也要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將疫情控制住。

事實上我們看到,在整個中國消費最旺盛的春節期間,國家不惜把這一年最大的一場消費狂歡扔了,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統統扔掉不要,也要把疫情控制住。這個策略是正確的,而且其正確性隨著時間推移會越來越凸顯。

還是那句話:剛性需求還在。

報復性消費早晚會來,而且新的一輪融資與經濟刺激計劃已經開始實施了,疫情控制住了以後一切都還會回來的。如果能夠將經濟刺激真正的落實到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中去,而不是房地產和股市投機,消費渠道就還會在,新的一輪繁榮就會到來,無非是推遲幾個月最多一年。而3月1日開始實施的一些房地產政策,以及最近幾天國內股市的行情,值得我們對此樂觀。

很簡單,至少在2020年內,房地產市場和股市一片慘淡的話,對於中國來說是好事情。只要房地產老闆和股民沒有大批量跳樓,這就是好事情,說明經濟刺激計劃沒有泡沫化,是進入了實體經濟的。

而美國、日本以及歐洲在疫情面前的反應就比較魔幻了……

日本、歐洲列國等等經濟體暫且不說,他們對外依存度太高了,既依賴原材料也依賴產品傾銷,更依賴產業鏈的精細化分工,能夠選擇的選項本來就非常少。“佛系抗疫”是迫不得已,他的產業鏈和金融系統根本就承受不起這麼大的折騰,這兩個要是垮了,光跳樓的都不止死這麼一點人。

美國則選擇了“長痛”,從他的選擇來看,倒推看來,美國自己的產業鏈和金融體系恐怕沒有想象的那麼強壯。

當然,這一切都是基於“理性人”的假設前提,也就是說他們的領導層是理智的,做出的選擇是合理的(不一定正確)。如果他們的領導層水平還達不到知乎平均的話,那就沒法討論了。

3

大潮褪去,才能看到究竟是誰在裸奔。

就目前世界在疫情面前的反應來看,世界經濟體系遠沒有我們原來認為的那麼強壯,甚至可以說是百病纏身的。因此可以合理的推斷:疫情將會帶來一場世界經濟體系的崩潰與重建,不破不立,破而後立,不管怎麼樣,一場洗牌提前到來了。

作為中國而言,我的建議是“貓冬”。

貓冬的前提是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做法是面向實體經濟和小微型企業的經濟刺激計劃,嚴防經濟刺激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和股市,幫助資金鍊緊張的小微型企業渡過寒冬。

同時要加強邊防邊境管控,嚴防疫情倒流。寧可犧牲外貿,也必須要保住國內消費市場和產業鏈。總的來說,中國僅靠自己國內的消費市場和產業鏈,足以渡過這場疫情問題不大,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要達到這個結果,再次強調,務必要做到兩點:

1、面向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的經濟刺激計劃必不可少。嚴防資金跑到房地產市場和股市裡去興風作浪吹泡沫,真正急需資金也極其重要的零售消費市場、製造業反而得不到資金,那就是滅國之策。

2、嚴格邊防邊境管控和出入境管理必不可少。疫情倒流,一切都付諸東流。

昨天是2020年3月2日,韓國、意大利新增病例首次超過中國的日子,這一天值得記住。

67個國家已有確診,大規模疫情是否會引發經濟危機?


67個國家已有確診,大規模疫情是否會引發經濟危機?

中國的疫情“熱度”首次退居第三,流行病學上的考慮當然還是首位的,但是,對經濟、對世界局勢影響的考慮,應當要提上日程了。

畢竟在現代醫療體系下,死於經濟崩潰的人,將遠遠多於死於疫情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