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朱瞻基为何要废原配皇后?孙贵妃是如何当上皇后的?

赖俊生


明宣宗朱瞻基废胡皇后,立嫔妃孙氏为后,唯一的原因是孙氏生了第一个儿子,并没有其他原因。

明宣宗朱瞻基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喜欢,在他爹朱高炽还没登基当皇帝的时候就被朱棣封为皇太孙,朱瞻基很早就被朱棣确定为接班人。永乐年间,朱棣就给朱瞻基定下了婚配。

永乐十五年,朱瞻基大婚,胡善祥胡氏为太子妃,孙氏(正史里没有名,电视剧里叫孙若微)为嫔妃。她们两人都没有深厚的背景,却都非常的贤惠、聪慧、漂亮。

胡氏是山东济宁人,他的父亲胡荣是锦衣卫的百户,而她的出名却是因为漂亮温顺贤惠,后来被选为太子妃的备用人选。

孙氏是山东邹平人,永城县丞主簿孙忠的女儿,她是被朱瞻基的外婆明仁宗诚孝皇后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发掘出来的,因为彭城伯夫人也是邹平人,她发现孙氏容貌俊美,特意把他带到宫里。

据史料记载,孙氏和朱瞻基认识得更早,毕竟孙氏在自己外婆家,朱瞻基也没少往她家跑,这样一来二往就认识并熟悉了,可以算得上青梅竹马。

胡氏和孙氏都不错,背景都很一般,一个是百户之女,一个是主簿之女,选谁当太子妃都很正常,谁都可以做决定,唯独朱瞻基不成,谁当老婆,谁做侧室,由朱棣说了算。

朱棣选了胡氏为太子妃,孙氏为嫔妃。命运似乎就此决定,却没想到未来会有巨变。

朱瞻基登基当了皇帝后,太子妃胡氏就荣升为皇后,嫔妃孙氏荣升为贵妃。此时真正的比拼才刚刚开始。

朱瞻基在当皇太孙期间就有了家室,两个明成祖选的老婆和侧室,却没有儿子;朱棣死了,明仁宗朱高炽当皇帝的时期,朱瞻基成太子了,依然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两个是太子妃胡氏所生,一个是侧室孙氏所生。

朱瞻基当了皇帝了,还没有儿子,就说不过去了,国之根本,要人继承。

宣德二年,孙氏终于生了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瞻基非常的高兴,就是一般百姓人家生了儿子也要摆三天酒席,何况是皇帝。

朱瞻基有了儿子很高兴,对生了儿子的孙氏就宠爱有加,这其实并不妨碍皇后胡氏的地位,更何况皇后胡氏和贵妃孙氏都以贤明著称,两人并没有现代狗血宫斗剧里面的争风吃醋与抢班夺权。

两个女人虽然贤明不争斗,但朱瞻基却有想法,宗法制度确定了嫡子继承的法统,孙氏所生的朱祁镇只能算是庶子,他不具备继承皇位的权力。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1、皇后胡氏生个儿子,那么就有嫡子;2、把孙氏立为皇后,那么朱祁镇就是嫡子。

朱瞻基选择了后者,他与皇后胡氏商议后,胡氏自己上表由于自己多病无子,辞去皇后,隐居长安宫为道姑,称静慈仙师,明宣宗立孙氏为皇后,长子朱祁镇为太子。

胡氏与孙氏的地位发生了巨变,都因为儿子引起的,母凭子贵。平心而论她们两人并无任何关于皇后之位的争夺和嫌隙。

胡氏虽然被废,但是还是得到了很大的优待,其实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对胡氏被废很是后悔,称自己年少不更事,做事太过冲动,伤害了胡皇后。

“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此朕少年事”——《明史 后妃列传一》

胡氏在正统七年过世,葬于北京金山,并没有入葬皇陵,因为她的身份此时已经是道姑。

明英宗朱祁镇二次登基,年号天顺,在天顺六年,朱祁镇的亲身母亲孙氏过世,葬入景陵与朱瞻基合葬。

天顺七年,明英宗朱祁镇在自己皇后钱氏(朱祁镇非常宠爱钱皇后)的劝说下,给予了前废后胡氏追封,甚至还与此事和当朝首辅李贤商议过,追封其皇后尊号,并重修了胡氏的陵寝。

“以陵寝、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称陛下明孝。”——李贤

朱瞻基的两任皇后胡氏和孙氏都让人唏嘘不已,在封建皇家里,这样的子凭母贵的例子比比皆是。


沉墨I方之城


向敬之

明宣宗朱瞻基废原配胡后,而改立孙氏,关键点就是胡后没有生儿子,而孙氏弄出一个儿子。

为何说“孙氏弄出了一个儿子”?孙氏并没有生育,但她让宫女上床,替换了自己怀孕,然后假怀孕,称自己为朱瞻基诞下了皇长子,即那位在土木堡之变沦为瓦剌俘虏的主——明英宗朱祁镇。

孙贵妃阴取宫人子为己子,朱瞻基应该是知情的,不论是哪个女人生出的,都是自己的种。然而,孙氏玩小动作,朱瞻基默认,并以此命只生了两个公主的原配胡后请辞。因为他与孙氏为青梅竹马。孙氏十多岁入宫,妩媚可人,又与朱瞻基朝夕相处,成为初恋。

只是朱瞻基的祖父永乐帝,喜欢这个好圣孙,早早地册立为皇太孙。但在给孙子选择媳妇时,却将忠厚端庄且有贤名的胡氏定为皇太孙妃,即为正妻,而孙氏则为嫔,即为小妾。仁宗即位,朱瞻基成为皇太子,而胡氏也就成为了太子妃,孙氏仍为嫔。朱瞻基即位,胡氏成为皇后,孙氏被封为贵妃。

朱瞻基对胡氏只有尊重,而对孙氏却是宠爱。孙氏有了一子,母凭子贵,加之朱瞻基的操盘,成功取代元后胡氏。传闻朱瞻基后来懊悔少年荒唐事,也是不了了之,毕竟他与胡后的缘分尽了,他只是没把胡后赶出宫而已。

胡氏废居长安宫为道姑,或宣宗赐号静慈仙师,于正统八年病逝,英宗按孙太后的意思,以嫔妃的规格下葬。天顺六年孙太后去世,英宗对胡后恢复名位,谥为恭让皇后,颇合乎其形,但不祔庙,亦不系宣宗之谥“章”,也就是说明宣宗只有唯一的一任皇后孙皇后。


以礼观书


朱瞻基的原配皇后就是胡善祥。

她是明朝的第一位废后,下场极为凄惨。朱瞻基废后的原因,可以说是埋藏了十几年,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个雷。

永乐十五年(1417),来自山东济宁的少女胡善祥因为贤德的名声,被明成祖朱棣选为爱孙朱瞻基的皇太孙妃。

胡善祥满心满意地期待着未来的宫廷生活,却不知道这桩婚姻对她来说是个雷。

原来,早在胡善祥入宫前,朱瞻基就已经有心仪的太孙妃对象了,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孙贵妃。她被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推荐入宫,由太子妃张氏亲自教导宫中礼仪,但现在只能让位于胡善祥,孙氏屈居于嫔。

这个时候改变婚姻对象,无疑是让朱瞻基不快的。在朱瞻基看来,胡善祥就像是朱高煦那样,都是祖父难为他们太子东宫的象征。

宣德元年(1426)朱瞻基即位后,胡善祥被封为皇后,孙氏成为贵妃。

按照宫廷制度。皇后有金册金宝,贵妃有册无宝。朱瞻基为了弥补孙贵妃,特意破格,制金宝赐与孙氏。

因此,朱瞻基其实早就想要废后了。由于胡善祥长期无子,且孙贵妃这个时候生下了皇长子(一说为隐取宫人子),给了朱瞻基废后的借口。

宣德三年(1428),朱瞻基以胡善祥无子多病为由,命其上表辞去皇后之位。胡善祥被赐号静慈仙师,居住于长安宫,孙贵妃终于成为了皇后。

总而言之,这桩无爱的婚姻或许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HuiNanHistory


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第五代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出生,永乐九年(1411年)册立为皇太孙,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仁宗登基后册立为皇太子。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继位不过十个月的仁宗去世,朱瞻基以皇太子的身份继位,改明年为宣德元年,后世以庙号称呼,即明宣宗。

宣宗即位后,重用先代老臣,政治清明;又承袭成祖、仁宗两代积蓄,发展农桑,实行安民之策,使得国家富足,百姓安居。在后世的评价里,宣宗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治国有方、社会安宁,号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

不过宣宗也有使人诟病的地方,除了首开使用宦官参与政务,及撤兵交趾放弃安南等朝政失误外,在私德上,宣宗因宠爱孙贵妃,而废黜了皇后胡氏的中宫之位,使得胡皇后成为明代第一个被废的皇后。这件事,是宣宗做得理亏的地方,后来有后悔,不过已经不能更改了。

宣宗的外祖父张麒,是河南永城人,原来是京营军官。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张麒的女儿被选为燕世子朱高炽的世子妃,于是晋封为京师(南京)兵马副指挥。

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成功的燕王朱棣登基,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即明太宗(成祖)。经过一番思虑,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决定册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世子妃张氏也顺理成章地晋升为太子妃。张麒因女而贵,晋封京卫指挥使,不过不久后他就去世了,死后追封彭城伯。

彭城伯的妻子、太子妃的母亲,也因为女儿的缘故封为彭城伯夫人(明代制度,夫人不是普通尊称,而是外命妇的封号,实实在在的等级称呼)。她也是永城人,经常往返与京师与永城之间。一次,在她返回永城省亲时,机缘巧合下,遇见了时任永城主簿孙忠的女儿孙氏。

孙忠是山东邹平人,由于离开家乡在永城为官,于是将家人也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其中就有时年不过五六岁的小女儿。因为是永城主簿,有时候会以地方官的身份接待返乡的彭城伯夫人,一来二去,自己的小女儿也在巧合下被彭城伯夫人看见了。

彭城伯夫人见到这个小女孩,觉得这个孩子十分乖巧,又俊俏又伶俐,十分喜欢,于是每次返乡时都要接孙氏到自己家来见面,游玩。

非但如此,返京后,彭城伯夫人在入宫探望自己的女儿--太子妃张氏的时候,也经常提起老家永城主簿孙忠的女儿聪明懂事,是个佳选。

于是,在太子妃的首肯下,彭城伯夫人与孙忠商议并得到同意后,将年幼的孙氏接到京师,送入宫中,收养在太子妃身边养育,其实就是准备日后嫁给太子的长子朱瞻基,(这个时候,朱瞻基还没有被册封为皇太孙),这一年是永乐八年(1410年),朱瞻基十二岁,孙氏不过十岁左右。

两个小孩子都住在太子东宫中,日夜见面相守,彼此大致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日后伴侣,所以感情很好,关系极为融洽(打个比方,基本上就像宝哥哥和林妹妹差不多)。

永乐九年(1411年),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孙。永乐十五年(1417年),成祖下诏为皇太孙选妃,命宗人府、礼部、司天监等于各地良善清白人家内择合适人选入奏以备选。孙氏因为是皇太孙外祖母亲自选中,在太子妃身边养育数年,被选为皇太孙妃呼声最高。

但是在各地太孙妃人选交回朝廷后,不知何故,司天监以天象、吉兆等上奏,称入选的山东济宁锦衣卫百户胡荣第三女名善祥者,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沉稳仁厚,是上佳之选。于是,成祖下诏,以胡善祥为皇太孙妃、再册孙氏为皇太孙嫔。

孙氏几乎到手的太孙妃位置居然飞了,不光她自己郁闷,一手促成她入宫的彭城伯夫人也感觉颜面无光,此后经常在女儿太子妃张氏面前絮叨。好在太子妃贤德大气,不许母亲多提此事,终永乐一朝,胡善祥的太孙妃位置稳固。

因为是成祖的诏令,本来属意于孙氏为太孙妃的皇太孙朱瞻基丝毫不敢违抗,老老实实地和胡善祥成亲,并依礼制相处。

永乐十八年(1420年),太孙妃胡善祥为太孙生下了他的第一个孩子---顺德公主,之后还生了另一个女儿--永清公主。由此可见,起初朱瞻基和胡善祥的夫妻关系还是比较和睦,并没有什么裂痕,不说感情深厚,起码是正常夫妻关系。

但是,朱瞻基和孙氏自小长大,彼此间的感情自然要比和太孙妃深厚的多。孙氏又美艳伶俐,曲意奉承,侍候太孙起居颇得宠爱,深得皇太孙之心。

相比之下,太孙妃端庄沉稳、与太孙相处一言一行都十分谨慎,没有取媚低伏的举动。长久以往,朱瞻基觉得无趣极了,并因此更加沉溺于青梅出马的孙氏身边。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孙氏也为皇太孙生下一个女儿---常德公主。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北征返回途中病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为仁宗皇帝。朱瞻基也从皇太孙晋升为皇太子,成为储君。依礼制,太孙妃胡氏晋封太子妃,太孙嫔孙氏晋封太子嫔。这个时候,朱瞻基就有了让胡善祥退位,使孙氏继任太子妃的念头。

但是胡氏温敦仁厚,有母仪风范,侍候仁宗和张皇后恭敬有加,使仁宗与张皇后对这个儿媳很满意。如果太子此时提出让太子妃退位,扶太子嫔继任,那绝对会被仁宗严厉斥责,弄不好孙氏的太子嫔都保不住。所以朱瞻基思虑再三,没有提出此事。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仁宗突然去世,皇太子朱瞻基在危机之中,历经艰险,最终成功继位,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即明宣宗(这一过程,在之前的回答文章:《明宣宗如何突破二叔朱高煦的重重追杀顺利返京继位》一文中已经详细叙述,与本题无关,所以不再重复)。宣宗即位后,册立胡善祥为皇后,而宠爱的孙氏暂时为妃。

宣宗即位,成为皇帝后,不再有人能够阻止他的意志(其母、皇太后张氏也只能规劝),于是逐渐疏远胡皇后,而对娇媚体贴的孙妃愈发亲近。

张太后虽然看在眼里,但是拘泥于礼法,不能直接干涉皇帝的亲疏,只能平日里加倍关爱怜惜胡皇后,以安抚其心。

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宣宗进一步册立孙氏为贵妃。明制:皇后册立,授予金册金宝,贵妃以下,有金册而无金宝。宣宗为了显示对孙贵妃的宠爱,于是向主持后宫的张太后提出,破格为孙贵妃授予金宝。

张太后虽然同情怜悯胡皇后,但是孙贵妃也是自己从小带大,多少也有感情,此事又是皇帝以儿子的身份求上门来,拒之不理也不好。

于是,张太后一面同意了授予孙贵妃金宝,使得她与胡皇后同待遇,一面又特地说明,破例为孙贵妃授予册、宝后,是额外的优待,以后孙贵妃不可再与皇后攀比,安守本分。

自孙贵妃授予册宝后,遂为定制,以后明朝诸帝之贵妃都援引此例,授金册金宝。

张太后的话,使得得了金宝的孙贵妃再进一步的企图暂时被堵上,宣宗短时间内也没有理由再对太后、皇后施压,只得暂且作罢,以待日后。

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孙贵妃为宣宗生下一个儿子,这对于年及三十、还只有三个女儿的宣宗来说,简直是喜出望外!对于孙贵妃于宠爱之外,更加有感激之情。

而此时的胡皇后,因为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一直没有生育,这也给了宣宗更换皇后的借口和信心。

于是,在给长子赐名朱祁镇后不久,宣宗召见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辅政大臣入宫议事,对他们说:

“朕有一件大事要和卿等商议,虽是不得已,但是决心已定。朕年及三十尚无子,而皇后久病,注定不能有子。现在贵妃以诞育皇子,自当立为储君。而母以子贵,是礼仪制度,那么皇后改如何安排?”

群臣相顾惊诧,没想到皇帝招众人入宫,居然是商议更立皇后之事,一时间无人出面回话。

宣宗见大臣们没有回答,又列举了胡皇后几个过失,意在逼迫辅臣表态。无奈之下,杨荣只得出面回奏:

“如果这样的话,可以废后。”宣宗追问:“废后有什么先例吗?”蹇义答话:“当年宋仁宗废郭皇后,改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别居长宁宫。”

君臣对答的时候,张辅、夏元吉、杨士奇都没有说话。

宣宗于是特地问杨士奇的意见,杨士奇说:“臣对待皇上、皇后,就好像儿子侍奉父母。怎么能作为儿子而议论损害父母的事情呢?”宣宗默默无语。杨荣在一边说:“这是皇上的意思。”杨士奇反驳:“正因为这件事是皇上的意思,更加不要轻易在耳中听到。”

张辅、夏元吉都赞同杨士奇的说法,也回奏说:

“这是大事,不能轻易决定,还是付诸于朝议,由群臣讨论处理。”宣宗半晌才说话:“一定要在外朝讨论吗?”杨士奇回答说:“当年宋仁宗废郭皇后,孔道辅、范仲淹竭力反对,即使遭到贬黜也不改意思。吕夷简因故附和仁宗,支持废后,至今史书还讥讽他,斥责为佞臣,臣等不愿重蹈其辙。”

宣宗再次沉默不语,思考许久后,才让辅臣们告退。

出宫后,杨荣对夏元吉说:“何必要硬顶呢,皇上有这个想法已经很久了,不是我们臣子能够阻止的啊。”夏元吉说:“即使是这样,皇后无过,不可被废。”杨士奇也说:“即使是皇上所举出皇后的过失属实,也不能成为废黜的理由,到不了废后的地步,你何必轻易的附和皇上,同意废后。”杨荣摇头叹息,诸辅臣心情沉重,不知皇帝下一步如何。

宣宗没有得到辅臣的全力支持,极不甘心。本来,皇帝因宠爱艳丽妃子,而废黜皇后的事情,历来不受待见,被视为皇帝无道、大失君德。

但是宣宗一心要扶立已经生下儿子的孙氏,而胡皇后也确实没有儿子,因身体原因以后也不会再生育了。所以宣宗抓住这一点,大造舆论,先是暗示胡皇后自己提出让位,并许诺对皇后家人妥善安排,并不以废后对待。

胡皇后对于宣宗的冷遇已经灰心,自己又是忠厚仁德的性格,再加上礼教所圉,以妇德为本,于是同意退位。

然后,宣宗让孙贵妃谦让,推脱再三说:

“皇后略有小恙,痊愈后自然会诞育嫡子,我的儿子怎么能排在皇后的儿子之前呢。”

在外人看来,后妃之间谦恭礼让、和睦融洽,都是为了社稷稳定,怎么会想到更多。

如此经过几个月的策划,宣宗一面安顿好了互换婚后家人子弟,使她没有后顾之忧;一面准备要册立孙贵妃所生的长子为皇太子,以明示天下,母以子贵,孙氏将正位中宫的趋势。

最后,胡皇后“主动”上表辞位,说:

“贵妃诞育皇子,大明后继有人,我身为皇后,久未得子,心中不安。请皇上以子贵而尊母故事,册立孙贵妃为后,我愿退位以早定国本。”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一切准备就绪后,宣宗赐胡皇后“静慈法师”尊号,退居长安宫。三月初一,诏告天下,册立贵妃孙氏为皇后,并立其所生长子,当时只有四个月的朱祁镇为皇太子。

这样,在宣宗的筹划下,即达到了更立皇后的目的,又没有失去君德,为朝野耻笑。只是原皇后胡善祥为人忠厚仁德,恬静守礼,无辜被废,实在唏嘘。

不过,即使孙氏成为皇后,但是张太后一直同情和关爱胡善祥,赞赏她的贤德。为了排解胡善祥的郁闷和伤心,时常从长安宫把她招到自己的清宁宫相聚饮宴,以开导抚慰。

而每年皇宫内的各种朝宴大典中,内外命妇依制度朝拜皇太后并领赐宴时,张太后一定命胡善祥坐在孙皇后的上首,以示其元后地位。孙皇后即使怏怏不乐,也不敢反对,无可奈何。

宣宗后知道后,出于对原配的愧疚,同样并不反对,还自嘲的说:“此皆朕少年之事。”

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去世,孙皇后的儿子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孙皇后晋升为皇太后,张太后更是成为太皇太后,主持内外政务,依靠诸老臣,辅佐英宗。胡善祥继续在太皇太后的庇护下,安静德生活在宫中。

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去世,孙太后成为内廷之主。这个时候的孙太后已步入中年,对于当年的事情早已看淡,所以对于胡善祥也没有什么过分的举动,大家各自安心就好。

正统八年(1443年),胡善祥去世,孙太后得知后,用嫔礼把她礼葬于金山,上谥号“静慈仙师”。

天顺六年(1462年),六十余岁的孙太后去世,英宗将她与宣宗合葬于景陵,神主升祔太庙,为后世皇帝祭祀。

天顺七年(1463年), 英宗给原本的嫡母胡善祥上尊谥“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祔宣宗谥,为她修陵寝,但是不祔庙,以其所生的永清公主袱葬。去世后二十年,胡善祥终于恢复了皇后的名号,这也是对她命运多舛一生的最好慰藉。


伯虎42


这个问题从最近的热剧《大明风华》可以了解少许情况,孙贵妃就是剧中的孙若薇,原配皇后就是女官胡善祥,当然这都是按照真实历史改编而来,既然是改编姑且看个热闹即可,作不得准。

从根本而言,明宣宗朱瞻基废胡后与立孙贵妃为后其实是一码事,且来慢慢分析。

朱瞻基两任皇后之出身

剧中所演,胡善祥与孙若薇皆是建文朝御史大夫景清之后,但真实历史绝非如此。景清此人因图谋刺杀朱棣被实行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瓜蔓抄”,即“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攀染,村里为墟”,那有可能两个女儿逃出生天?明人曾记述了当时的惨状。

所居之地,在府城西隅硕铺坊,一路无人烟。雨夜闻哀嚎声,时见光怪。尝有一猿,独哀鸣彻夜。东西皆污池,黄茅白苇。少夜,人不敢行。

这个过程进行了十年之久,就算景清真有后人当时逃脱,十年也足够把她揪出来了,所以剧中所演是编撰的故事而已。

恭让章皇后胡氏出身

胡善祥真实身份是锦衣卫百户胡容之女,山东济宁人,永乐十五年,朱棣命各宫推举皇太孙妃人选。胡善祥大姐胡善围当时是宫中女官,便推荐以贤惠闻名的三妹胡善祥入宫备选,太子妃张氏见其忠厚善良,举止庄重,便选定其为皇太孙妃。仁宗即位后,皇后张氏再次亲点胡善祥为太子妃,宣德元年,胡善祥被立为皇后。

孝恭孙皇后的出身

孝恭皇后孙氏,山东邹平人,其父为永城县主簿孙忠,当时正在明仁宗张皇后母亲的家乡为官,孙氏少年时期就颇有美色,于是永乐八年被张皇后母亲送入宫中。与《大明风华》中演绎不同得是,孝恭皇后少年入宫,与剧中胡善祥角色反而相近。永乐十五年,胡善祥被朱棣立为皇太孙正妃,而孙氏被封为嫔。宣德元年,朱瞻基即位后,被封为贵妃。明宣宗更是对其大加赞扬:“贵妃孙氏,皇祖太宗选嫔于朕,十有余年,德义之茂,冠于后宫”。

从以上可以看出,胡氏与所氏皆是清白人家出身,并非建文旧朝景清之后,再加上太祖皇帝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擅政,规定皇子们选妃必须从民间家世清白之人中选起,故二人都是绝非剧中所演。

那么为何朱瞻基要废胡后而立孙后呢?

这还是要从明宣宗朱瞻基与孙氏青梅竹马的感情说起。说来奇怪,总管明朝,大多皇帝都专情的很,比如太祖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张皇后以及后面的钱皇后、万贵妃等等,宣宗皇帝自然也有所爱之人,他对孙氏也是情有独钟。

宣宗皇帝在登基之初便不准备立胡善祥为后,只不过在太后张氏的一再要求下不得已立刻胡氏为后,孙氏为贵妃,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让孙氏上位。宣德二年,孙贵妃为宣宗皇帝诞下长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朱祁镇,这一来他终于找到机会,但又苦于皇后胡氏素来贤德无过,遂把众大臣叫来商议废后之事。

朕有一大事与卿等议,固出不得已,然亦决矣。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

杨士奇答曰:“臣事帝后,犹子事父母也。宁有为人子而言废母者”?接着又说“宋仁宗废后,至今史册尤讥之”。宣宗皇帝见说服不了众臣,于是让他们回去考虑好再说。出大殿之后,杨荣对众大臣说“皇帝废后之志久矣,与其君臣失和,不如让皇帝决定,此乃皇帝家事。”众人皆称善。

还是杨士奇最后拿了主意,既然说服不了皇帝废后,那最起码为皇后争取一些利益总是好的,于是第二天觐见宣宗皇帝曰:“愿陛下待两宫均等,无厚薄、无崇庳,终之始之。昔宋仁宗废郭后而恩意弥笃,可监也。”这就定下了废后的基调。宣德三年二月,宣宗皇帝让在病中的胡善祥上表辞后,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改册孙贵妃为皇后。

皇后胡氏,自惟多疾,不能承祭养,重以无子,固怀谦退,上表请闲。朕念夫妇之义,拒之不从。而陈词再三,乃从所志,就闲别宫。其称号、服食、侍从悉如旧。贵妃孙氏,皇祖太宗选嫔于朕。十有馀年,德义之茂,冠于后宫。实生长子,已立为皇太子。群臣咸谓《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宜正位中宫。今允所请,册妃孙氏为皇后。

就这样胡善祥被废后的同时,孙贵妃为成功上位,终于坐上了皇后之位,这就是宣宗皇帝后来被人们诟病的“无过废后”,终明一朝,废后之事常有发生,就是源于宣宗皇帝,罪过大也!

再来说说大明奇女子孝恭孙皇后

孙皇后一生中历经七朝六帝,在大明后妃中这是头一份,历史评价对其也多有褒贬不一,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孝恭孙皇后对大明有两次再造之恩,委实功劳不浅,仅仅争夺后位那些后宫龌龊是抹杀不了她对大明的功绩。

  • 首先是在土木堡之变后,她摈弃南渡主张,支持郕王朱祁钰即位,并且“太后知于谦能任难,即以侍郎升本兵”,几乎是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 其次,景泰末年,鉴于朱祁钰病重,英宗被囚禁,国本不定时,“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然后归政于英宗,避免了明朝的又一次动荡。
  • 再次,英宗之谥号得益于其废止了残酷的“人殉”制度,但其实真正提议废止此制度的是太后孙氏。
  • 最后,太后孙氏有权而不擅权,问政但不干政,体现了其良好的政治素养。

总之她并非一般女人,她具有开明且远大的政治眼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孙后两度救大明于水火已足以在历史中的“贤后”中占有一席之地。

结语:在残酷的后宫争斗中,胡后终于还是败下阵来,被孙氏取而代之,但不可否认的是,孙后在后来的表现远超一般皇后。虽然明宣宗废后成为其污点,但从现代观点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宣宗皇帝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传统礼教的一种反抗呢?


望风瑟瑟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父亲是明仁宗朱高炽,公元1425年,在位不到一年的朱高炽病逝,朱瞻基继位。朱瞻基在位时长共10年,他在位这个时期,明朝的生产力、经济、国力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朱高炽和朱瞻基统治时长不过十一年,却被历史学家称赞”功绩堪比汉文帝、汉景帝“,他们所统治期间被称为”仁宣盛世“,是整个明朝最强大的时期。

朱瞻基的第一个皇后名为胡善祥,是他的原配妻。胡善祥的父亲是明初时期的大臣名为胡荣,胡善祥是他的第三个女儿,公元1417年,胡善祥被册立为皇太孙妃,这个皇太孙指的就是朱瞻基。后来,朱瞻基登基为皇帝,胡善祥也就成为了皇后,胡氏一族也得到了光速发展。

胡善祥能够当选为皇太孙妃,其实是因为其贤名远扬,她生性善良、庄重,被朱瞻基父亲朱高炽所喜爱,所以就将他许配给了自己的儿子。而朱瞻基呢,并不宠爱胡善祥,因为她自己不争气,只生公主不生皇子。与此同时,朱瞻基开始宠爱孙贵妃。

这个孙贵妃能够进入宫中完全是因为其美貌,她和朱瞻基朝夕相处,所以深得朱瞻基的宠爱。公元1427年,朱瞻基当皇帝的第三年,孙贵妃为朱瞻基诞下了长子,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因为是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所以朱瞻基非常喜欢他。

第二年,公元1428年,朱瞻基以胡善祥没有生皇子且体弱多病为由,让胡善祥主动辞去皇后一位。胡善祥被废后,成为了道姑。同年,朱瞻基便立孙贵妃为皇后,即孝恭孙皇后,并立刚满四个月的朱祁镇为皇太子。


理科男读历史


朱瞻基为什么要废除原配胡皇后,其实没有太多的原因,就是因为不喜欢胡皇后而宠爱孙贵妃。

当时,孙贵妃自小和朱瞻基呆在一起,日久生情,两人的感情很好。可是,后来朱瞻基娶了胡氏为妃,孙贵妃只能当个嫔。

朱瞻基即位,但玩心挺重的,导致有时候会因为玩耍而耽误国事,于是胡皇后就劝谏朱瞻基要管理政务。因此,朱瞻基就觉得胡皇后太啰嗦了,什么都要管着他。而孙贵妃什么都不管他,他想做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样一来,两人就有了区别,朱瞻基又不喜欢胡皇后,于是就动了废除胡皇后的念头,说干就干。

朱瞻基先是去张太后申请给孙贵妃个金宝,提高孙贵妃的地位,让她处于皇后与贵妃之间,同时试探一下太后对此事的态度。当时,为了区分皇后与贵妃的地位,皇后是有金宝金册的,而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

后来,太后同意了朱瞻基的请求,给孙贵妃也制作了一金宝,孙贵妃晋升为皇贵妃。但是,改立皇后这事到这里就没有了下文,张太后也没提起过这事。

朱瞻基见这事就这样僵持不好,此时孙贵妃为朱瞻基“生”了一个孩子,作为第一个儿子要被立为太子的。这个孩子也讨太后喜欢,于是朱瞻基就直接向太后摊牌,母以子贵,说要立孙贵妃为皇后。而张太后早知道朱瞻基的想法,心里也明白皇帝想做的事没人拦得住,就同意了朱瞻基的做法。

于是,朱瞻基得到了太后的同意,就招集杨士奇、杨荣等人商量此事。其实,几个内阁大臣都知道朱瞻基的想法,也同意朱瞻基的做法,但是杨士奇不同意。

杨士奇觉得皇后无过而废是不好的,所以就为皇后说话。改立皇后这一事就卡在杨士奇身上了,经过三次会议,朱瞻基把太后同意搬出来,才结束了这一场的争夺。

最终杨士奇给朱瞻基出主意,让胡皇后主动推迟皇后一位,改立孙氏为皇后。


【end】我是十点乌托邦!


十点乌托邦


朱瞻基早就动了废除皇后胡氏的念头,一是因为孙贵妃比胡皇后聪明漂亮,二是胡皇后老是劝谏朱瞻基,让他勤勉政事,朱瞻基嫌她烦,这才有了孙贵妃上位的事情。

朱瞻基的婚事是朱棣为他操办的,指定胡氏为皇太孙妃,孙氏为皇太孙嫔。一开始朱瞻基对待两个女人没什么差别。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朱瞻基就渐渐喜欢机灵貌美的孙贵妃,而对传统端庄的胡皇后就渐渐冷淡。

朱瞻基继位以后,还是改不了好玩的天性,经常接着出巡的名义,到处游玩。胡皇后就感到朱瞻基有点不着调,就劝他把心思花在处理政务上。朱瞻基正忙着斗蛐蛐呢,哪有功夫理会胡皇后。胡皇后就不断的说,朱瞻基就对她也来越厌烦。

而孙贵妃就不一样,她就比较会讨好朱瞻基,从来不在朱瞻基兴头上说些扫兴的话,朱瞻基就喜欢跟孙贵妃待在一起。

朱瞻基和孙贵妃两人就合计着,想让孙贵妃上位。但是没有合适的理由,是不能废除皇后的,两人就一步一步精密策划着。

第一步是要争取太后的同意,于是朱瞻基就去忽悠他娘。张太后什么人啊,那是跟着朱高炽一起处理过国家大事的女人,水平见识可不一般。朱瞻基一张嘴,张太后就知道他要干嘛,她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太熟悉啦。任凭朱瞻基怎么说,张皇后就是不松口。朱瞻基最后没办法,提了一个要求。就是给孙贵妃赐予金印,这是皇后才有的东西,皇后有金册和金印,而贵妃就只有金册。孙太后经不住朱瞻基的闹腾,就给孙贵妃赐予了金印,这下孙贵妃和胡皇后算是平起平坐了。

就下来就是生育问题,现在胡皇后和孙贵妃都没生下皇子。要是孙贵妃率先诞下龙子,那距离皇后宝座就近得多了。于是,在两人策划下,一个的宫女生下皇子。孩子一生下来就抱给孙贵妃了,而孩子的亲生母亲却杳无音信了。朱瞻基也向外宣布孙皇后生下龙子,她对孙贵妃就更加宠爱了。

朱瞻基是个爱惜名声的人,他不想不想把事情做的那么露骨,他也没立即就把胡皇后废除。而是让内阁大臣杨荣提议,看看朝臣的反应。结果朝中大臣反应很冷淡,没人借这个话题,这让朱瞻基很尴尬。

他现在是既不想背负“宠美艳而废原配”的骂名,又想达到自己废后的目的。无奈之下,朱瞻基又来找他老娘,软磨硬泡之下,张皇后勉强答应,朱瞻基露出胜利的笑容。

于是朱瞻基召集内阁大臣商议,杨荣自然是想为皇帝排忧解难的,但是朱瞻基还是想让杨士奇来办这件事,因为杨士奇办事细腻,滴水不漏。杨士奇一开始也不答应,他以为太后肯定不会同意,就把太后搬出来想压一压朱瞻基。谁知朱瞻基已经将太后说动,杨士奇也不再坚持,就给朱瞻基出了一招。

他让朱瞻基借皇后病重身体不适,让胡皇后自愿让出皇后一职,这样朱瞻基再拒绝,胡皇后再请辞,这就让人说不出闲话了。朱瞻基一听,很高兴,这是个好办法。

于是胡皇后就迁出正宫,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孙贵妃如愿以偿的坐上皇后宝座,但是张太后一直也不待见他,每次皇宫设宴,胡氏的位置总是在她前面。


老虫


胡善祥,明朝宣宗皇帝朱瞻基的元配皇后,也是明朝第一位被废黜的皇后,按照典籍记载胡善祥被废位的原因是“无子而多疾”,所以在宣宗的授意之下,胡善祥主动“请辞皇后之位”出家为尼。

当然,“无子而多疾”是事实,但却并非是胡善祥被废的最主要最真实的原因,当年宣宗不顾皇太后张氏与朝臣强烈反对,执意要废了胡善祥,更多的还是因为宠爱贵妃孙氏,所以才有了废嫡这么一出。胡善祥被废之后,皇贵妃孙氏成为宣宗的继后。

按照明朝的相关规制,后妃们的家世不能太过显赫,即便得宠,其娘家受到的恩赏也不能太过,以免造成外戚干政,所以明朝除了成祖皇后徐氏之外,出身基本上都不高,胡善祥自然也不例外。胡善祥的父亲在锦衣卫任职,虽然因为女儿成了皇后升职为正二品,却也就是个寄禄的虚职,胡家地位并不算很高,但也是清白门户。

胡善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家教森严,素来以贤而出名,所以朱瞻基还是皇太孙的时候,成祖朱棣与太子妃张氏,就挑中了胡善祥作为朱瞻基的正妃。胡善良宽厚仁慈,性情也非常柔顺,在后宫之中很得人心。

但朱瞻基却并不喜欢这个老实巴交的皇后,而且胡善祥伴驾多年,膝下只有两位公主,始终没有生育皇子。

古代正妻没有生育男嗣继承人,的确是个大问题,历史上首位废后,汉景帝薄皇后就是这么被废掉的,然而唐朝以后,由于继嗣规制的变动,即便是民间因为正妻无嗣而被休弃的事也大量减少,更何况是皇家。皇后乃是后宫之主,所有皇嗣都要认其为嫡母,所以皇后到底有没有生育并不什么大问题,不足以成为被废的正当理由。

“无子多疾”,除了无子之外胡善祥被废的主要原因是“多疾病”。现代人看来感觉匪夷所思,妻子若是有疾病,不是更应该好好照顾么,怎么还变成将其休弃的理由了?可在古代,“恶疾”甚至是七出之条之一,当然,这里指的是病重到无法参加家族祭祀的地步。而胡善祥就算多病,也没到那种地步,而且尴尬的是,胡善祥活得比明宣宗还久些

明宣宗当年执意废后,引发前朝后宫的一致反对,包括其生母张太后在内,都不同意废黜胡善祥,可见明宣宗废后,必然是没有正当理由的。而让明宣宗执意如此,非要做出这种给自己留下污点的举动的理由,还是因为对于孙贵妃的宠爱

孙氏,也就是宣宗后来的继后,自幼入宫陪伴还是皇太孙的朱瞻基,两人也算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胡善祥被册立为皇太孙正妃的时候,孙氏只能为太孙嫔,可虽然低一等,朱瞻基对其却非常宠爱。孙氏与胡善祥对朱瞻基意义不同,胡善祥就好像空降兵,是家里挑选来的正妃,而孙氏却是陪伴自己长大的人,感情自然不一般

宣宗登基是时候就像废了胡善祥,让孙氏做皇后,可毕竟初登大宝说话没啥分量,失败了。但朱瞻基还是为了显示对孙氏的宠爱,破格在其贵妃衔前加上“皇”字,称皇贵妃,让其同时拥有金册金宝,而这原本是只有皇后才能享有的。

可以说,朱瞻基对孙氏、胡善祥之间的感情,完全就是天差地别

而彻底打败胡善祥的,还是后来孙贵妃率先生育了皇长子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宣宗膝下本来就子嗣不多,孙氏生育皇嗣自然也是母凭子贵,而这时候,没有生育男嗣就成为了胡善祥的致命缺陷。即便有皇太后与前朝的支持,胡善祥还是保不住自己的后位,更何况胡善祥本身就不是个好斗之人,在宣宗的逼迫之下,她直接“主动请辞后位”,成了道姑

朱瞻基因为个人的好恶,废胡立孙,这也成为其晚年非常后悔的一件事,好在孙氏并非谄佞,没有祸害明朝江山。


澹奕


明宣宗孝恭皇后孙氏和朱瞻基

明宣宗孝恭皇后孙氏,容貌俊美,以贤德闻名乡里,她的父亲是永城县主簿孙忠(是个受民众爱戴的好官),而朱瞻基的外婆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知道孙忠的女儿非常优秀,为了巩固和皇家的关系,就将还是孩子的孙氏介绍入宫,等朱瞻基成年给他当妃子。两个十一二岁的小孩朝夕相处,有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感觉,感情很深,而且孙氏入宫后一直在朱瞻基的母亲(明仁宗诚孝张皇后)身边学习,经过了严格的宫廷教育。

不论是从感情上,还是孙氏本身的优秀上,孙氏都是朱瞻基正妃的最好人选,可惜在婚姻大事上朱瞻基说的不算,就连他的父亲朱高炽和母亲张氏说的也不算,真正做主的是朱瞻基的爷爷明成祖朱棣,朱瞻基的前半生都是在朱棣的安排下走过来的,这才有了后来的变故。

朱棣

说是朱瞻基出生的1398年2月9日那天,朱棣梦到父亲朱元璋赐给自己一个象征权力的大圭,还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等他一睡醒就收到了长孙朱瞻基降生的消息,朱棣觉得这个孩子有天命加身,等一看到小孙子就更喜欢了,因为朱瞻基一脸英气,长得非常像朱棣,所以朱棣对于朱瞻基是异常宠爱。“靖难”期间忙着打仗抢皇位还看不出什么,等到1402年7月17日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就亲自挑选贤臣教导朱瞻基,一有时间还亲自教朱瞻基如何处理朝政、行军打仗,甚至带着朱瞻基深入民间了解民生疾苦,朱棣是要将朱瞻基打造成一个自己心中完美的继承者。

朱棣当上皇帝后,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简王朱高燧就拉开了夺嫡之争,本来是朱高煦、朱高燧压着朱高炽打,但随着朱瞻基日渐长大,越来越让他的叔叔们感觉到威胁。朱瞻基能文能武、性格刚强,依靠爷爷朱棣的宠爱,经常出面保护父亲朱高炽,这样一来各种明枪暗箭也就都冲着朱瞻基来了。1417年(永乐十五年),19岁的朱瞻基大婚,朱棣亲自为他选的正妃胡善祥,这么选的原因是朱棣在为朱瞻基掌权铺路,既要磨炼继承人,又担心他遭到暗算,就想让其先插手锦衣卫事务,而胡善祥的父亲胡荣从朱元璋时代就是锦衣卫百户,属于老锦衣卫,能够帮朱瞻基拉起一批嫡系人马。

胡善祥剧照

面对朱棣的强势安排,朱瞻基不敢反对,最终胡氏为正妃,而孙氏只能为嫔,但一个是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另一个是相知甚深的青梅竹马,朱瞻基在感情上肯定偏向孙氏,等到1425年朱瞻基接掌帝位,能够当家做主之后偏向的就更明显了。按照旧制只有册封皇后才有金册宝印,以显示皇后统领后宫的尊贵地位,但朱瞻基特地为孙氏破格,孙氏被封为贵妃也有金册宝印,此后成为明朝定制。

1427年11月29日,孙氏为朱瞻基生下了皇长子朱祁镇(明英宗),让朱瞻基决定换皇后。在中国古代换皇后是能够影响朝局的大事,更何况明朝没有先例,朱瞻基是第一个有废后想法的,他召集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亲信重臣商议之后争论不休,最后是杨士奇出主意让朱瞻基劝胡善祥主动放弃后位,才解决了问题,保全了皇家体面。1428年,胡善祥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孙氏成为皇后。

明英宗朱祁镇

按照朱瞻基自己的说法胡皇后被废是因为无子多病,孙氏成为皇后是母从子贵,但1428年的时候胡善祥26岁,朱瞻基30岁,完全有时间继续生,说白了就是朱瞻基宠爱孙氏,找个看上去合理的理由把胡善祥废了。胡善祥无过被废,让很多人同情,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就常常让胡善祥来和自己一起居住,后宫家宴也让胡氏位居孙皇后之上。

因为孙氏是母从子贵成为皇后的,就有传说明英宗朱祁镇不是孙氏生的,而是抱养的怀孕宫女的孩子,“孙氏盗子”的说法甚至于记载到了一些史书中,但这是不可能的。首先当时后宫做主的是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这是个非常精明强干的女人,不可能放任孙氏胡来;其次朱祁镇是朱瞻基的第一个孩子,可以说是万众瞩目,宫里宫外多少双眼睛盯着,难以造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为了保证皇家血脉纯正,后宫女子从怀孕到生产有一套严格的流程,有专人诊断、看护、记录每日情况等等,牵扯到的人数和环节太多,不可能一一收买。

最为人熟知的后宫换子的故事就是北宋的“狸猫换太子”,包拯历经艰险戳穿阴谋,最后让宋仁宗知道真相,和李妃母子团聚,但真实历史上是宋真宗为了册封刘娥为皇后,默许刘娥抱养李妃生的儿子,而且当时朝堂重臣都知道这件事,属于公开的秘密,用不着包拯破案,妃子私下用别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这种事只会存在于故事中。“孙氏盗子”应该是同情胡皇后无辜被废的人,牵强附会,照着“狸猫换太子”编出来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