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商隐的唯美唐诗《端居》怎么赏析?

信陵君无忌


李商隐的名字中有商隐二字,大概是想做商朝的伯夷叔齐两个著名隐士的。但是李商隐大概从来没有想过隐居,他曾经短暂地学道,但因为和道姑产生了爱情,被赶下山,从此一脚踏进滚滚红尘,不可自拔,从此在失败的仕途上沉沉浮浮,过完了失意的一生。

但李商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创造的朦胧迷离的诗歌风格,影响了后世很多诗人,他是唐朝诗人中最喜欢写爱情的诗人,他的无题诗,也是当时最流行的诗歌形式,从这一点来说,李商隐并不失败,相反,他是唐朝诗歌中的王子,一个写朦胧诗的忧郁王子。

从仕途上来说,李商隐相当失败。主要的原因是他陷入了牛李党争之中。他深受牛党的令狐家族的帮助,帮助他走向仕途,却在一场不应该发生的爱情中,陷入了党争的漩涡。

他娶了李党的重要人物王茂元的女儿为妻。从此,李商隐似乎成了忘恩负义的代名词。他没有坚决地选择站队,相反,他一方面写诗歌颂、赞美、感恩于令狐家族,另一方面,又似乎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相当享受。所以,牛李两党的政治人物对他很不感冒。他既是左派,又是右派,这样的人,纵然有大鹏之志、凌云之才,也没有敢用他、肯用他。

在事业上的失意,造成了李商隐悲剧性的性格。所以说,李商隐可以叫李伤隐了。

李商隐和他的妻子感情特别深厚。我们经常能在李商隐的诗歌中,看到他思念妻子、悼亡妻子的诗,这些诗整体基调是凄凄惨惨戚戚,他运用的语言极为朦胧,运用的意象也特别经过了情感的加工。所以读起来特别美。

我们来看看李商隐在最为孤单寂寞冷的时候,写思念家乡和在家乡的妻子的诗,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盼望妻子远书不至,寻觅归梦慰藉不成,两者皆悠悠,只有那空荡荡的床榻与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对。

台阶下的青苔和庭中被秋霜染红的树叶,在迷濛的秋雨以及冷冷的清月笼罩下,越发勾起我那悠长的愁绪。

李商隐长期在各地官员处做幕府,也就是做秘书。想必是没有资格带家属的,所以李商隐和妻子长期处于分居的状态。

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他的心里念念不忘的,一是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有他熟悉的味道,二是他的妻子儿女,那里有他最魂牵梦绕的人。

思念是无形的,他还需要一些仪式感来告慰自己的孤独与思念,这里面也有两样东西,一是书信,二是梦境。书信在古人的心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所以杜甫说家书抵万金。梦境也是如此,因为梦可以带着游子回到故园,回到亲人的身边。但是当一个人独居外地,连书信和梦境都没有的时候,这是多么无敌的寂寞。因此古人在写词的时候,往往把做不成梦,作为一种极为寂寞孤独伤心的事情。我们看纳兰容若的词,那里面就有很多梦不成的悲伤: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看文艺寂寞女青年朱淑真的词,同样有梦不成的悲伤: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李商隐说,“远书归梦两悠悠”,连家乡妻子的书信也没有,连做一个美梦也不行,你说这是多么凄惨寂寞的事情。

只有空床敌素秋:在两件悲伤的事情之外,还有令人伤心的事情。时序已经到了秋天,本来秋天在古人的眼中,就是一个悲伤的季节,所以文人们一些到秋天,就喜欢写一些伤感的东西。作为伤感的文艺中年大叔,李商隐的悲秋更是如此。空床,这也是一种特别的寂寞。李商隐在这里暗示,这绝对是写给妻子的。他想到,我在这里空床,你在那里空床,两张空床,两个彼此思念却寂寞的人,这就写出了李商隐的悲伤。这种悲伤,宋代词人贺铸也写过: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看来,男人最受不了的就是空床了,因为空床独难守。

我们知道,诗歌是意象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有节制的艺术,一种情感你不可说的太满,否则就失去了美感,所以一般诗人都是用情景交融的方式来写。

在诗歌的后两句,李商隐就是完美地利用诗歌的意境和意象的艺术,继续书写自己的寂寞与悲伤。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自己的门前,路上,已经长满了青苔,这说明,李商隐是真的寂寞,根本就没有人来找他,他也独居在家不喜欢出去,这是说他的冷清。

青苔与红树,貌似颜色鲜艳,仿佛表达的情感很昂扬,但是这些东西要是放在绵绵的秋雨之中,那种雨滴滴答答一夜无眠的感觉,就知道用乐景写哀,倍增一倍哀愁的妙处了。这句话我们可以参照“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意境与情感。

雨中寥落月中愁。雨中,月中,很显然是一对矛盾,这个意思是说,李商隐的悲伤由来已久,他在雨中,在月夜,无时无处不在悲伤,无时无处不在思念。

这首意味隽永的小诗,深刻地表达了李商隐的寂寞与悲伤,这与他忧郁的情歌王子的风格,一脉相承。


好玩的国学


《端居》是写李商隐身处异乡思念家乡亲人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即闲居。诗的内容就是写异乡闲居时思念远方亲人,诗中有“空床”二字,所以李商隐思念的人可能就是他的妻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人居异乡,最盼望的就是能收到家中妻子的书信,然而,诗人李商隐却收不到远方妻子的书信,于是只能企盼能在梦中归家,与妻子相会,可惜,“路遥归梦难成”,现在,连梦不也做了,诗人心中的孤寂可想而知。


没有妻子的书信,没有梦中的相传,只有一张空床,默默抵御秋天的寒冷。

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敌”字在这里不仅描写了外在的客观环境,还透露出了诗人的主观心境,秋天的凄凉不断侵蚀诗人的内心,诗人要不断抵抗,避免完全陷入凄凉的心境中,但前面“只有”二字,让诗人的抵抗变得多么无力,展现出诗人刻骨的凄凉之感。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情感往往是难以表达的,比如你整天说自己好孤独好孤独啊,这就让你的孤独变得廉价苍白,完全不能让别人产生共鸣。

所以诗人一般不会直接表达情感,而是营造一个情境,让你陷入其中,让诗中的情感慢慢浸润你的内心,从而将他的情感传递到你的心里。

李商隐这首诗就是这样,最后两句不再直接表达他的孤寂凄凉之情,而是营造了一个朦胧凄迷的情景,融情于景,让你在这个情景中感受他的情感。

青苔与红树,本是鲜明的景色,但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凄迷冷清,就像诗人的愁绪,悠悠迷迷,令人哀伤。



谢小楼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和怀着“使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一样,李商隐也是胸怀大志,但结果却是宦途失意,抱憾终生。比杜甫更凄惨的是,杜甫还活到了六十多岁,并曾经面见过皇帝。如果不是他耿直无私的话,大富大贵的生活,离他并不会遥远。而李商隐就惨多了,他一生抑郁不得志,从事的都是官微薪薄的工作。最后,以四十四岁的实龄,客死异乡,让时人和后世惋惜嗟叹不已。



一生壮志难酬、抑郁终老的李商隐,因为总是在失意中度过,就写下了不少凄惨哀伤的诗词,向人们表达了强烈的悲愁失意的情绪。

像这一首《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总是与失意相随相伴的李商隐,在一个秋雨连绵的日子里,看着在雨中凋落的秋叶而发愁。台阶上已经长满了青苔,但是诗人的归期,还是遥不可及。孤身在外的诗人没有什么相知的同僚和故友,只有那一张寂寞的床,在夜晚和他一起抵抗秋夜的凄清寒冷。远方家里的妻儿,肯定都是在盼望着诗人能夠回到家里,与亲人团聚。但“走马兰台类转蓬”的小吏工作,使诗人和他的家人的期望,归于失望。快要一千二百年了,今天的我们,读了诗人的这首诗以后,似乎也要和他一起度过一个寒冷的不眠冬夜了。

(图片是我用手机拍摄的,侵权必究。)


孤独之人


李商隐(约813——858年),享年45岁。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出生于河南荥阳。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和李贺、李白合成“三李”,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中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唐文宗开年二年(837年),24年的李商隐初登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由于年轻气盛,不谐世事,便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一生困顿不得志。约(858年)在河南郑州病故。现藏于河南荥阳,有人又说藏于河南沁阳王庒镇。

李商隐写《端居》时,正处于他本人在官场上失败,四处奔波,居无定所,身居他乡的逆境中抒写的。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好久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的音讯,只有在睡梦中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梦醒后,环顾四周,只有空空的床榻和寂寥的深秋,不由得心生凄凉,

寂居异乡,平常无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和满地的落叶,雨夜的寒冷、月色的冷清,又那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

我们今天主要分析这首诗中的“敌”字,“空床”与素秋两词,本已经是寂寥透顶,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有要相互敌对,可见那时的李商隐心中是多么的悲哀与矛盾。更增添了“雨中寥落月中愁”的悲切意境。



荖朽寻禅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盼望妻子远书不至,寻觅归梦慰藉不成,两者皆悠悠,只有那空荡荡的床榻与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对。

台阶下的青苔和庭中被秋霜染红的树叶,在迷濛的秋雨以及冷冷的清月笼罩下,越发勾起我那悠长的愁绪。

漂泊的人思念妻子

“端居”,即闲居之意。

远离家乡,好久没见家乡和亲人了。爱妻从远方的来信,是一种慰藉,但也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

寂寥的清秋之夜,寂寞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愈演愈烈,希望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远书归梦两悠悠”,远书未至,归梦难成,诗人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意态。

“只有空床敌素秋”,夜里醒来,孤枕难眠,怎一个寂寥凄寒。“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素秋使人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引动愁绪,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敌”则除了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

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阶下青苔与红树”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怅然若失,相思难耐。

全诗格律工整,具有一种回环流动之美。

喜欢请点赞!更多精彩请关注(路寻写作创富)


路寻写作创富


《端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独居异乡时,因思念家中妻子而作的一首羁旅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妻子的相思之情,也表明了诗人在寂寥的秋季夜晚孤独悲凉的心境。

《端居》的全诗如下: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诗的大意是:

远方的书信遥遥无期,归乡的梦境难成,只有空旷的床静默地对着肃杀的秋夜。台阶下的青苔和红树,雨天时寥落,月色中愁。

诗意赏析:

  • “远书归梦两悠悠”,“远书”:远方家中妻子的书信,“归梦”:回家与妻子团聚的梦,“悠悠”:悠远,漫长。来自远方妻子的书信长时间地遥遥无期,既然现实里无法和妻子相聚,做个梦总行吧,然而归乡的美梦也难以做成。“悠悠”不仅是远书和归梦的渺茫,也是诗人和妻子之间相隔甚远的抒发。


  • “只有空床敌素秋”,“敌”:对着。孤独的夜晚,只有空荡荡的床对着萧瑟的秋季。“敌”字加入了诗人的个人感情色彩。漆黑的夜晚,诗人孤枕难眠,这种寂寞的心情已经够难受的了,凄凉的秋色也前来扰乱诗人的心智,令诗人愁上加愁,因此以“敌”字而非“对”字来表明空床和素秋的关系。
  •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诗人所居的院内台阶下却长满了青苔,说明那里人走动的少,很少有人来往,故青苔满地。最后两句诗诗人融情于景,青和红本是明亮的颜色,诗人却道青苔和红树在雨中寂寥零落,在月色里愁苦难耐,暗示了诗人自己无论在怎样的天气中,在何种的情形下,怀人之情,思乡之意总是徘徊在诗人心间,挥之不去。

文字的二三事


李商隐,字义山,是英国公李世绩的后人。当时温庭筠、段成式和李商隐都在家族之中排行第三十六,所以也称他们的诗歌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无题诗,有的诗就算不是无题,但是因为诗歌的名字取首句的前两个字,所以也被称为无题。实际上,李商隐的诗除了无题,很多的绝句也是非常的唯美,端居就是其中一首。

全诗如下: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的名字叫《端居》,是他写给妻子表达自己思念之情的诗,虽然在诗歌的流传程度上比不上《夜雨寄北》,但是诗中传达的情感却不逊色于《夜雨寄北》。


第一句的意思:妻子从远方的来信已经很久没有,只有在梦中才能回到家乡。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只有在梦中寻求慰藉。

第二句的意思: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次句紧接着第一句写梦醒后的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第三句的意思:阶前的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这句是对周围景色的描写,寓情于景,阶前的青苔更显出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

第四句的意思: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我的乡愁呢?诗人夜不能寐,在这冷雨夜中思念远人,这种愁绪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心生怜惜之情。


这首诗和《夜雨寄北》表达的情节相同,都是对远方人得思念,但是夜雨寄北之中表达着希望,而这首诗更加悲伤、更加寂寥。


诗书君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是唐朝诗人李商隐滞留异乡的思亲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离故土和亲人,漫漫岁月里,独自于异乡奔波劳累。

妻子的远方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唯一慰藉。可如今这唯一的慰籍,乍连乍断,都已经很久不见来信了。

在这清旷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讯的空虚失落之感变得犹为强烈,为凄楚孤独所浸透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解锁。

哪怕是刹那的梦中相聚,也可稍解相思之苦。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由来相思之苦没有最苦,只有更苦。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缥缈未卜,也表现出诗人两者希望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心情,分外传神空远。

接着是归梦醒后具体的感受,尤显格外的寂廖凄寒。

素秋,是秋季的雅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会令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冷冷寒冽的秋水,总之,会令人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气息的秋天景物。

对于一个独在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游子来说,这样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发情绪低落的因果,而且是对孤独凄苦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折磨。

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敌’字险而稳。”这里诗人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

但“对”只表现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现状,稍偏于客观描绘。

而“敌”字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但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悲怆,这种婉转深遂之感,更重于意境上的刻画,准确且悠远,真谓神来之笔。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貌似随意,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鲜明化,而且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看似是诗中矛盾之处,“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

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思念得刻骨铭心,魂绕梦牵已非一朝一夕,剪不断的绵绵相思结啊!

同时,这二句诗两两对立呼应,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周而复始,流动的美,色彩斑斓,对比的美。

最后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细细品味,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浮现出相隔千山万水的双方 ,皆自对月对风对雨,默默地祝福,默默相濡以沫之情景。情到深处素明月,思之尽头清风雨!

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又岂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一人呢!

2






朝雨轻尘


《端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异居他乡时写下的一首七绝: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很久没有收到爱妻的家书,只有在梦中我才能回到遥远的家乡与妻子团聚,梦醒后却只有空荡的床榻相对着这萧瑟的秋天。看着门前台阶上的青苔和红叶的树,只觉得满是雨中寂寥月夜清冷。

读了李商隐的一些诗,我会有这样的感觉。李商隐的诗是分两种的,一种是喜用典故、读来有百转悱恻之感,不易解读的,如人们熟知的那首《无题》,“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那般。还有一种是将所见之景不作过多描述,一言到底,歌尽沧桑的,如那首著名的《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端居》则是第二种风格了。在一、二句中诗人直接叙事,“两悠悠”加深了“远书”、“归梦”伤感的程度;“空床”没有用“对”,用了“敌”字来对"素秋”,将“素秋”的寂寥和“空床“的落寞精到的表现了出来。这种对所叙事表现伤感的“精”和“准”,是李商隐诗词的最大特征了。

第三句中“青苔”和“红树”的搭配,利用色彩的视觉冲击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由落寞突然转变为清亮明媚的感觉。接下来的第四句中“雨中”、“月中”分别以“寥落”、“愁”来接应,“雨”和“月”本不太可能一起出现,诗人将它们特意放在一起,成功地营造了美中带忧的情景,美是诗的美,忧便是万物和人的忧。

这样将前一句中的明媚转为清冷朦胧,这种相反感觉的互相搭配,会自然地给诗染上一层万物犹伤的感觉。万千的愁绪不仅是“青苔"和“红树”,也是李商隐想念家乡和妻子的无边愁思。

李商隐身逢晚唐国运衰微之期,一生仕途又因陷于“牛李党争”备受坎坷排挤,有机会时他是错过的,所依附的李德裕失势之时他却备受连累,被远派在异地的他只有将满腹伤怀和思念之情寄托在一首首的诗中。此诗所思念的不管是他的妻子还是亲人,其实都不用纠结,因为远在异乡的李商隐,心中的忧愁哀绪皆因他终身的坎坷和孤寂。


听雪话诗词


相比起李商隐的“无题”诗世人皆知,这首《端居》的名气要小得多,却美得不像话。细细读来,诗中悲愁和思亲之意令人感同身受。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01创作背景

众所周知,因为“牛李党争”的影响,李商隐一生都在被排挤,远离政治中心,困顿不得志。

终其一生,官职低微,前途渺茫,大多时候背井离乡任职,与家人分隔两地。这首《端居》就是他独居异乡时因思念亲人,却未收到家中音信而作,愁肠百结,思亲情深。

题目“端居”就是闲居的意思,说明当时的李商隐未受重用,职务清闲。

02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晚间,李商隐躺在冷冰冰的床上,辗转不成眠。他仔细回想,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妻子的来信,不知家中是哪般光景。好不容易睡着了,梦回故里,喜笑颜开,可半夜醒来,恍然惊觉不过梦一场,自己已离家多年,久到自己都记不清楚了。环顾四周,偌大的床榻空空荡荡,在清冷凄寒的秋夜里,他独自一人快要无法承受这别离之苦。

首句“悠悠”二字,写尽家书久不来,梦归未成真的怅然若失。羁旅数载,想要归家而不能,诗人从心底长叹一句:“何日是归期?”



第二句的“敌”字也格外精妙。按照常规思路,“空床对素秋”比较平稳,“对”字也合情合理。李商隐用“敌”字,比较冒险,初初读来,有刻意雕琢之感,再三体味,方觉隽永。

如果此处用“对”字,则是描绘客观景色,不含作者彼时心中所感。可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每一幅画面,每一句每一字都有感情。

“敌”不仅有“对”之意,写出“空床对素秋”的萧瑟冷清,还写出了独居的诗人无法承受这种寂寞孤单、清冷凄凉的悲怆与心酸无奈。

结合整体意境与情感来看,这个“敌”字甚至比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的“不耐”二字更为深细、贴切。

03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三更梦醒,睡意全无。诗人看着窗外的台阶,因自己客居他乡,备受排挤,平素不常与人来往,已长满了青苔。外面似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依稀还有疏淡银白的月光,秋天的红叶在这样的夜色里变得模糊暗淡,看不太清楚。

雨凄凄,月冰凉,秋夜如此寂寥清冷,萧索寡淡,让人心生愁绪。可这一切,又怎比得上乡愁磨人?

三更半夜,已看不清“青苔”、“红树”,诗人此处的写法,属于移情入景,而非客观描绘,是主观情感的表达。一青一红,都是明艳的色彩,但在雨中和月中却只是模糊的黑影。彩色变黑白,似乎青苔、红树都在寂寒的夜里惆怅,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寂寒寥落的意态。

末句又是“雨中”又是“月中”,简直就是“月亮雨”,不太可能在同一晚上出现。这里,诗人虚实结合,将眼前之景与记忆中之景结合,暗示自己夜半思亲已非一夕,以至于分不清现在与过去。

现在是月夜,以前是雨夜,不同的夜晚,不同的景色,都是一种孤苦哀愁,诗人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这种虚实交错的写法,把时间线拉长,让诗里的乡愁更加浓。他等了又等,不知归期,未得来信,真让人心疼。

也有人说李商隐这首诗里思念的对象是妻子王氏,毕竟他很爱她,也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为证。

但三叶草更愿意理解为诗人在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毕竟,独在他乡为异客,故乡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是心中所念,魂牵梦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