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何孙太后要毒死朱祁钰的太子?孙太后有伪善的仁慈却心狠手毒?

红星照耀神州


题主这是咋想的?在《大明风华》里朱祁钰的皇后是因为忍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自己服毒自杀的,至于带上孩子一起纯粹是为了报复胡太妃的狠毒,和朱祁钰在母亲面前的懦弱,和孙太后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说孙太后伪善就更不靠谱了。剧中面对胡太妃的的步步紧逼,孙太后一直在隐忍退让,否则以她多年辅政积累起来的力量,捏死这个皇帝也就是分分钟的事。

这个电视剧把历史改的太离谱了。历史上朱祁钰的皇后是姓汪,为人低调、贤惠,只有2个女儿。太子朱见济的母亲是杭氏。在朱祁钰要废掉哥哥的儿子朱见深太子位的时候,皇后汪氏认为不妥,极力劝阻。朱祁钰一意孤行,通过贿赂大臣们成功改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景帝朱祁钰之后废掉了皇后汪氏,将之打入冷宫,改立杭氏为后。不幸的是,朱见济立为太子后不久夭折。

在朱祁钰病死后,英宗向让朱祁钰的嫔妃殉葬,大学士李贤进谏,说,汪妃立为皇后不就被废,与两个女儿相依为命,现在让她殉葬,不合情理,何况2个幼女怎么办?

朱祁镇听后起了怜悯之心说,“你说的很对,我以为兄弟媳妇年轻,留在宫中不合适,没有考虑到她们母女的性命。”于是汪氏母女的以依旧生活在郕王府邸。

命汪妃出居旧王府。先是,景帝即位,立妃为皇后,后无子,有二女,次妃杭氏生见济。景帝废立时,后泣谏以为不可。景帝竟立见济,而以杭氏为皇后。以后谏,故幽之宫中。——《明史纪事本末》

太子朱见深知道了汪氏劝阻朱祁钰废太子的事后,对这个婶婶很恭敬,多方照顾她们。汪氏得以善终。

太后孙氏在历史上记载的事情不多,虽然宣宗朱瞻基在遗诏里命她和太皇太后听政,当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太皇太后张氏,孙太后没有什么实际的辅政行为。

在史书上我们能见到的记载就是在土木之变后,孙太后令郕王朱祁钰监国,立英宗子朱见深为太子。在此期间,孙太后将宫中的财物送给瓦剌,期望能赎回英宗。

在英宗被幽禁在南宫期间,孙太后曾经几次去看望,后来听到传言,说景帝朱祁钰想趁她探望的时候,将她幽禁在南宫。以后孙太后不不敢去看望儿子。

在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时,派人告诉了孙太后,得到了她的默许。在英宗复辟后,孙太后下了废除景帝朱祁钰为郕王的诏书。

这几件事谈不上狠毒吧,电视剧嘛,娱乐而已。不必当真。


闵不克


《大明风华》接近尾声,徐滨返回京师,带回了朱祁镇亲笔书写的禅位诏书,并建议朱祁钰早立太子以固国本。之前,朱祁钰千方百计阻止朱祁镇回京,就是担心自己只是个过渡,而唯一能让他安心的条件,就是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如此他这一脉才算真正得到了天下的认可。

朱祁钰喜出望外,立刻同意迎接朱祁镇回京。然而,命运又将他作弄,当他宴请满朝文武之时,却得到皇后母子服毒自杀的消息。宫中太监先将此噩耗禀告孙太后,孙太后顿时脸色十分复杂。有人猜测是孙太后毒死那娘俩,我们不妨来分析其动手的可能性。

杀人必须有动机,如果两人为孙太后毒死,那么孙太后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 首先,就本剧而言,孙若薇好不容易盼来朱祁钰的松口,能够迎接朱祁镇回宫。而太子的册立正是使朱祁钰松口的直接原因,现在出了这档子事情,朱祁钰会有什么想法?太子死了,自己的皇位再度不稳,此时将朱祁镇迎接回来,那不是等着让他撸下来吗?因此,他随时可能反悔。
  • 其次,假使朱祁镇已经快到京了,也就是说,朱祁钰来不及撤回命令。那么,朱祁镇回京后,朱祁钰会善待他吗?朱祁钰没有生下其他儿子前,朱祁镇始终是他皇位的最大威胁者。

  • 再者,朱祁钰时年不过22岁,后宫三千,死了一个儿子,就不会生其他儿子吗?别忘了,他还有一位横行后宫数十载的老娘胡善祥,要是孙若薇下毒,哪里会逃得过她的法眼?

  • 最后,太子死得这么巧,大臣们会怎么想?原来迎接朱祁镇回京是朝中大臣的共识,他们的目的是挽回大明的颜面,不能像宋朝那样丧权辱国。但是,如今朱祁钰这边才松口,朱祁镇还未到京,太子就死了,难道没有争夺帝位之嫌吗?恐怕本来支持朱祁镇回来的朝臣,此刻也要重新站队了吧。

综上所述,太子之死,孙若薇非但得不到任何好处,还有可能恶化朱祁镇与朱祁钰的关系,因此孙若薇不可能那么傻。

剧中朱祁钰也没有怀疑孙若薇,因为事实上,胡善祥一直把皇后当作自己的出气筒,打巴掌就是家常便饭,胳膊上被打得到处是青一块紫一块。朱祁钰贵为皇上也无法解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没办法,她自杀之前才跑到孙太后这里来求助,结果孙太后也无能为力。皇后是满心绝望,才会一死了之。皇后母子之死,终于唤醒了朱祁钰,一向对母亲唯唯诺诺的他顷刻间爆发了,愤怒地将胡善祥赶走,胡善祥因此一夜白头。

《大明风华》如此演义,那么历史上又是怎么回事呢?

土木堡之变后,孙太后同意朱祁钰即位为帝,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同时册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试想,当时朱祁钰并非帝位的唯一选择人,朱见深也可以登基。但是朱见深才3岁,担心主少国疑,当时瓦剌来势汹汹,北京军力不足,人心不安,如果启用20多岁的朱祁钰,效果会好很多。

朱祁钰临危受命,当初也没想那么多,但是瓦剌撤退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个过渡啊。于是,竭力阻止朱祁镇回京,后在于谦的劝说下才勉强同意。

朱祁钰将朱祁镇安排在南宫,阻止官员与其见面。然而,这仍不能让其心安。只有太子是自己这一脉,他这皇位才算是坐稳了。于是,他又开始密谋换太子,不惜贿赂朝臣,还杖毙反对者。1452年,原太子朱见深被废,由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取而代之。然而,第2年,朱见济就夭折了。这时,朝中有大臣公然认为这是天意,请求恢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朱祁钰怒不可遏,将他们下狱。

也许朱祁钰真的是个悲剧,在位8年,那么多嫔妃,竟然一无所出。不过,按理来说,朱祁钰此时大权在握,而且时年不过20出头,难道就能宣布其无后了吗?那么,大臣们为何如此苦苦相逼呢?

从朱瞻基在位的宣德末年开始,气候变冷,饥荒、蝗灾、洪水接踵而来,等到朱祁钰登基后,这些间或出现的灾害终于大爆发了,并在1455年到达极点,成为百年不遇的大灾年。于是,有些大臣便将其归罪于朱祁钰的易储,没有遵循继统正道而造成的。

朱祁钰本想处死那些大臣,谁知道次日北京风沙漫天,只能怏怏作罢。从此,朱祁钰郁郁寡欢,2年后便一病不起,石亨、徐有贞等人便趁机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成功。令人诡异的是,朱祁镇复位后,灾情很快便结束了。因此,朱祁镇的复辟反而被世人认为是顺应天意,继承正统。

其实,朱祁钰即位之前,天灾也不少,为何大臣们一言不发?

  • 说到底,朱祁钰废了原太子,破坏了游戏规则。

  • 其母吴太妃一说是朱高煦的侍妾,被朱瞻基看中,寄养在太监处,直到临终之时,其母子才被接入宫中,并赐予名分,这样的出身比起孙太后母子自然是卑微得多。

  • 朱祁钰所倚重的于谦无意卷入这种宫斗。

  • 朱祁钰一个儿子夭折,反而被软禁在南宫的朱祁镇生了一堆儿子,能怪谁?


读春秋思无忌


是不是看了《大明风华》才有这样的疑问?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情节设定发展都是编剧所写,为了剧情需要,肯定和真实的历史是不同的。




朱祁钰有却只有一个儿子,叫朱见济,生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七月初二日,死于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谥号怀献太子。天顺元年(1457年)朱祁镇经过“夺门之变”重新夺得皇位后,追废朱见济为世子,直至南明灭亡,朱见济也没再被承认为太子。

我们可以来看一看那几年相关人员的活动轨迹。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也先犯境,朱祁镇在王振的撺掇下执意御驾亲征,连母亲孙太后也不能阻止。

无奈之下,孙太后让朱祁镇立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如果朱祁镇有了不测,朝廷也有接班人。朱祁镇亲征前又让异母帝郕王朱祁钰兼国。

谁知朱祁镇实在不是打仗的材料,几十万明军精锐尽皆失没,自己也被也先俘虏了。

也先挟持朱祁镇攻到了北京城下,想要骗开城门。

此时乱糟糟的北京城内,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恭请孙太后立朱祁钰为帝,主持北京保卫战,以灭绝也先阴谋。

在孙太后的同意下,朱祁钰登基为帝,改元景泰,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此时的朱见深仍然是皇太子身份。

第二年,也先见从朱祁镇身上也榨不出大明的油水,还得好吃好喝伺候着,于是将朱祁镇放回了大明。

朱祁钰刚当了一年皇帝,正在兴头上,突然发现哥哥回来了,哪里还肯交出皇位,于是软禁了朱祁镇。

此时的朱见深还是皇太子,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还是世子。

自己当皇帝,皇太子却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侄子,朱祁钰肯定是很别扭的。

在一系列的运作下,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皇太子朱见深废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对此,被软禁的朱祁镇没有发言的权力,孙太后说话也不好使,大臣们不敢也不能反对。孙太后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悉心保护好被废的小太子朱见深。

可能朱祁钰这一系命中该绝,刚刚被册立为皇太子的第二年,五岁的朱见济夭折了。此后朱祁钰努力了数年,再也没有生下一个皇子。

关于朱见济的死,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但绝不可能是孙太后害死的。

当时的皇权牢牢掌握在朱祁钰手中,儿子朱祁镇被软禁,连个人都见不到,孙子朱见深也是朝不保夕,自己呢说话和没说一样。如果孙太后敢对皇太子朱见济下手,被朱祁钰知道之后,这三口子都会处理了。

最主要的,当时朱祁钰还年轻,今天害死他一个儿子,明天他会再生一个(谁也不能预测出朱祁钰会没有生出来),仍然改变不了眼下的形势,只是自寻死路。


别酒流年


《大明风华》这部戏把朱祁镇和朱祁钰一家带火了,孙若微更是成为了这部剧的关键性人物。事实上这部戏很多东西,都是杜撰出来的,太多的时期,都不是孙若微做的,但是,为了她主角的光环,全部都加到了她的头上。

我们都知道孙若微的儿子是朱祁镇,可是,朱祁镇这个当儿子不争气,因为他成了明朝所有皇帝当中的唯一的一个俘虏。

做了俘虏的人,当然是丢尽了祖宗脸面的人了,孙若微也因为这件事抬不起头来。在朱祁镇被俘虏之后,孙若微和于谦又拥立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当皇帝。

若是不出意外的话,朱家的皇位就会在朱祁钰这一支血脉当中传下去了。很显然这不是孙若微想要看到的,因为朱祁钰不是孙若微的儿子呀。

孙若微还是想要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朱祁镇的,她一直都是不死心。在她看来朱祁镇肯定会能返回明朝来的,在剧中她还话费了几百万辆因子,去赎回了自己的儿子,可是,要知道的是,事实上那时候的孙若微已经做不到这样的事情了。

因为朱祁钰是不希望朱祁镇回来的,朱祁钰是皇帝,他不想让做的事情,是没有人敢做的。

可是又有人说,为了不让皇位在朱祁钰这一支血脉传下去,孙若微杀了朱祁钰的儿子,也就是当时的太子朱见济,而且这个儿子还是朱祁钰唯一的一个儿子。

对于孙若微来说,只要杀了他,可以说朱祁钰这一支血脉就没有人了。

但是,事实上想要杀皇帝朱祁钰的儿子,孙若微根本就办不到。要知道朱祁钰的太子朱见济是死在了朱祁钰当皇帝的第三年。

这时候的朱祁钰已经皇权在握了,即使孙若微贵为太后,她也不敢做这样的事情,若是这件事真的被皇帝知道了,孙若微肯定也是会被杀的。

毕竟孙若微不是朱祁钰的生母呀,她的权利,是远远没有朱祁钰的权利大的。

再说了那时候的孙若微她的权利,已经大大的削弱了。可以说朱祁钰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她不得而知的了。

在这种情况下,她根本不可能对朱见济下手。朱见济的死,仅仅是一个意外。他是病死的,事实上他的死和孙若微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关系。

所以说孙若微杀了朱见济,这肯定是冤枉了她的。孙若微还是很仁慈的,她不可能是狠辣的人,若是她真的是那样的人,朱祁钰根本就当不成皇帝。

毕竟朱祁镇被俘虏之后,人家是有儿子的,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岂不是更好。所以,孙若微既然让朱祁钰当了皇帝,她也就不可能杀了朱祁钰的儿子了,再说了以她当时的实力,想要杀一个太子,根本就是办不到的事情。


不才讲史


由于历史文献上不可能事事都记载周全,我会在某些地方无法顾及到细节,这也就给了我们现代人很多的阴谋论提供了基础。


明代景泰皇帝朱祁钰只有一个儿子,那就是朱见济。朱见济出生于正统十三年,景泰三年的时候被代宗景泰皇帝立为太子,但是第二年就夭折了,只有五岁多。

皇权实在是太过诱人,当景泰皇帝朱祁钰代替自己的哥哥朱祁镇成为大明帝国的皇帝时,他或许想到自己被牢牢的吸引在权力的宝座之上。


朱祁镇被蒙古人掳走,大明帝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时候大臣们推举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当上了代理皇帝。

在朱祁钰的领导下,全国军民团结一心打赢了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在哥哥朱祁镇被抓走的那段时间里,他也牢牢的被吸引在了看不见的权力宝座之上。


本来在他代理皇帝期间,皇太子仍然是哥哥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或许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断绝自己哥哥一脉的皇位,又或许一开始他不以为意,因为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确实太小了,而且哥哥还被蒙古人囚禁着,等以后时间长了,自己皇位坐稳之后,再把自己的儿子扶上皇太子的座位也不迟。

但是"好景"不长,哥哥朱祁镇被放回来了,这就尴尬了,本来自己就是个代理的,正牌的回来之后自己该怎么办?幸运的是兄弟两人平时关系就不错,在这么重大的问题上也能达成和解,弟弟继续当皇帝,哥哥当个太上皇,太子就还是哥哥的孩子当。


兄弟两人达成和解,但是并不代表着兄弟两人背后的势力能够和平相处,毕竟最高权力的吸引力不是普通人可以抵抗的。

在手下人的撺掇之下,双方的矛盾也逐渐加深。以至于到后来景泰皇帝出奇遇,想要自己的一脉牢牢坐稳大明帝国皇帝的宝座,想要废掉哥哥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而且确实这么干了。


景泰三年,朱见济被立为太子,到景泰四年,给太子的一切配置都备齐了,但是,朱见济真的没有太子命,没多久就早夭了,史书记载"越四日,太子薨,谥曰怀献"。

这里并没有说明,朱见济为什么会夭折,是疾病还是其他。而且因为朱见济的夭折,影响了大明王朝之后几年间的政局,所以又给人留下了很多的想象空间。


所以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后来支持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后宫之主孙太后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恶人,害死了幼小的朱见济。
有可能吗?没有实际证据,一切皆有可能。同样没有实际证据,一切也都可能是胡扯。

一盘拉条子


朱祁钰的太子朱见济的夭折有两种说法,其一就是夭折。历史上朱见济生于正统十三年七月初二,死于景泰四年十一月。也就是说朱见济在四岁时被立为太子,在他五岁的时候就不幸夭折。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很有说服力的。在古代受限于医疗条件和生活物质条件,很多幼儿都会半图夭折。中国历史上皇朝宗室之内夭折的皇子数不胜数。朱元璋的太子朱标都那么大岁数了不也死在了朱元璋之前嘛。所以说朱见济夭折一点都不奇怪。

其二说法就是被忠于朱祁镇的党羽个谋害了。这个所谓党羽就包括了孙太后。但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太靠谱。孙太后虽然憎恨朱祁钰,心疼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但她还不至于暗下杀手杀害朱见济。以孙太后的手腕,他要针对的话也只会针对朱祁钰。而不会殃及朱见济。毕竟年幼的朱见济并不构成威胁。真正的关键点是朱祁钰。而且孙太后对于朱祁钰的感情也十分复杂,毕竟方面立朱祁钰为太子也是孙太后点头同意的,否则朱祁钰也不可能即位称帝。

正统十四年,明朝五十万精锐兵和朝中各部重臣在土木堡遭瓦剌骑兵围歼,率军亲征的年轻皇帝朱祁镇被俘,之后瓦刺太师也先以朱祁镇为人质要挟北方重镇开城投降。当时明朝一片大乱,毕竟皇帝成了人家的人质,明朝再也无力抵抗瓦刺大军。经过短暂混乱后,孙太后站了出来,他果断摈弃了部分臣子的南逃建议,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让皇帝的弟弟朱祁钰即位,也就是景泰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积极调兵遣将坚守北京等一系列正确决策,终于化解了危机。

孙太后原本的意思就是让朱祁钰给替个班。既然朱祁镇回不来了,而朱祁镇的儿子,太子朱见深又太小。所以让朱祁钰干一届皇帝,等朱祁钰死后再把皇位传给朱见深。但北京保卫战结束后,朱祁钰贪恋皇位,他幽禁了被遣送回京的太上皇朱祁镇,废除孙太后所立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孙太后自然大为不满,但孙太后也没有强硬的和朱祁钰对抗。为了维护明朝的政局安稳,孙太后只是悉心保护好被幽禁的太上皇朱祁镇和被废的小太子朱见深,静待时局。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后,关于皇位传承再次出现波澜。此时孙太后站出来明确支持部分臣子发动“夺门之变”拥戴作为皇室嫡长的太上皇朱祁镇重新复位,从而消除了明朝政治上的又一次危机。《明史》记载“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孙太后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所以说孙太后在夺门之变中确实有出力。但让他去毒害一个年幼的朱见济。这并不可能。要知道朱祁钰被废,朱见济根本没有威胁。孙太后不可能对一个没有威胁的朱见济大动干戈。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孙太后毒死了景泰帝朱祁钰的太子?这脑洞开得不是一点点大!这位提问者想必电视剧看多了……那位被毒死的太子是不是废后胡善祥的亲孙子呀?明英宗朱祁镇在瓦剌期间是不是还娶了一个叫什么其木格的女人、生了一个儿子?哥也是醉了……彻彻底底地醉了!

景泰帝的太子

首先,景泰帝朱祁钰的太子就不止一位!提问者说的到底是哪一位?“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为了彻底断绝瓦剌人“奇货可居”的阴谋,孝恭章皇后孙氏默许了于谦等人提出的拥立郕王朱祁钰即位的建议。但是,孙太后提出了一个要求——景泰帝上位可以,但不能易储!皇太子必须还是自己的亲孙子、明英宗的皇太子朱见深(明宪宗)。缺乏根基、立足未稳的景泰帝为了稳定政局,虽然心中一万个不乐意,也只能答应。

在地位和权力稳固之后,景泰帝显然不愿意让大侄子朱见深再待在皇太子之位上了!于是,景泰帝开始动用各种关系、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变相贿赂朝臣,最终于景泰三年废黜了皇太子朱见深,将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朱见济推上了储位。换言之,景泰一朝共有两位皇太子,孙太后能够毒死谁?恐怕一个也不能!

孙太后能够毒死皇太子吗

明宪宗朱见深是孙太后的亲孙子,保住他的皇太子之位也是景泰元年孙太后能够为儿子明英宗做的事情。毒死了他,孙太后毒死的不仅是自己的亲孙子,而且等于是彻底堵死了儿子明英宗最后的后路和希望!没有了儿孙合法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她这个皇太后又算什么?不要忘了,景泰帝可是有生母吴太后(贤妃)存在的,孙太后这个皇太后不过是嫡母而已……因此,孙太后毒死谁都不能毒死自己的亲孙子明宪宗!

那么,就只能是毒死景泰帝的亲生儿子朱见济了!可这更加不可能了,连自己亲孙子的皇太子之位孙太后都没能保住,可见到景泰三年时孙太后的权势已经几乎跌入最低谷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她还有能力去毒死景泰帝的亲生儿子吗?

退一万步讲,彼时亲儿子明英宗已经被幽禁在了南宫之中、复出无望,亲孙子皇太子朱见深也已经被废黜。孙太后还能依靠什么维护自己的皇太后之位?只有皇帝嫡母的身份。换言之,她得罪谁也不能得罪现任皇帝景泰帝!这就是孙太后在景泰一朝异常低调,甚至连亲孙子被废也选择默认的原因所在。如果她威胁到景泰帝的利益,能否善终都是一个未知之数!

景泰帝就朱见济一个儿子,而且费尽千辛万苦才拿下了大侄子朱见深、将亲生儿子朱见济推上了储位。在这个时候,如果孙太后毒死了朱见济,不仅意味着孙太后在政治上与景泰帝正面对抗,而且意味着景泰帝绝嗣了!如果他生不出其他儿子,皇位就只能是废太子朱见深的。如果真如此,接下来会出现什么连锁反应可想而知。景泰帝出离愤怒是必然的,废掉嫡母皇太后景泰帝或许做不到,但让皇太后“暴毙”或者像幽禁明英宗一样将孙太后幽禁,景泰帝还是做得到的!还不仅仅是孙太后,被幽禁的明英宗、废太子朱见深,恐怕想安安稳稳活下去就非常困难了……

如此一来,孙太后非但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给了景泰帝下手的绝佳理由!到头来,孙太后什么也捞不着,景泰帝却可以顺理成章地除掉心头大患。不就是一个儿子嘛,彼时的景泰帝二十四岁,不愁生不出儿子。虽然后来的史实事与愿违,但彼时谁也不知道景泰帝真就生不出儿子了。孙太后毒死朱见济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景泰帝再生出一个儿子呢?难道继续毒死吗?所以说,孙太后不可能毒死景泰帝的亲生儿子朱见济!

朱见济之死

史籍对于朱见济的死因没有明确的说得,只记载景泰四年,朱见济夭折了。当然,也有人说是被仇恨景泰帝的明英宗党羽所害。但是,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明王朝的文官集团恐怕没有谁是真心为了国家的,他们更在乎的是自身利益,包括那位号称“明王朝第一忠臣”的于谦也是如此!明英宗回归,作为“忠臣”,于谦不应该支持景泰帝归政吗?但是他并没有,他坚决支持景泰帝继续做皇帝、支持景泰帝幽禁明英宗!景泰帝易储,于谦同样表示了支持。连于谦这样的人都如此,还指望谁会去替明英宗出头吗?后来“夺门之变”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又有谁是真正忠于明英宗的呢?不过就是一盘政治投机而已……为了明英宗、不顾自己九族的性命去害死景泰帝的亲生儿子,做春秋大梦去吧!至于那些受到景泰帝迫害的正统旧臣,他们还有接近朱见济的机会吗?根本没有!所以,这样的说法根本无法成立,朱见济只能是正常死亡。

再就是朱见济死后景泰帝的反应,如果朱见济是非正常死亡,一场追究责任的腥风血雨几乎是必然的!可是,并没有!没有任何政治势力为朱见济的死付出了血的代价,甚至包括明英宗和明宪宗也都活得好好的。如果有人谋害了朱见济,企图拥废太子朱见深复位、甚至拥来明英宗复辟,景泰帝还会继续留下明英宗父子吗?恐怕很难!

综上所述,孙太后毒死了景泰帝朱祁钰的太子简直是荒天下之大谬,且不说彼时的孙太后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就算有,她也不能这么做,否则等于是葬送了自己和明英宗父子!至于所谓仇视景泰帝的正统旧臣,那就更加无稽了,连皇帝都换了,谁还会替前任皇帝卖命?再说了,毒死一个朱见济又能如何?彼时的景泰帝才二十四岁,谁能知道他以后真的再也没能生出儿子来?如果他再生出一个儿子呢?继续毒死吗?朱见济只能是正常死亡!否则景泰帝没有理由不大开杀戒、追究相关责任人。但是,并没有,这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明确一下,现在影视剧里面的孙太后和历史上真正的孙太后人物相差很大,所以孙太后毒死景泰皇帝朱祁钰的儿子,这个只是在影视剧中又出现,在历史上并没有这回事。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孙太后却是算不上是一个清明的太后,但是也并没有现在影视剧里面表现的心狠手辣。

历史上对于孙太后的评价大概就是孙太后做过几件不太好的事。

首先,孙太后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后曾想方设法的凑钱用于赎回明英宗的,这一举动可谓是完全违背了明朝不称臣、纳贡的传统。孙太后虽然小结有失,但是并没有并欸有影响到大局。

其次,在赎回明英宗不成以后,孙太后其实是想立明英宗朱祁镇之子朱见深当皇帝的,此举依旧透露出孙太后的目光短浅,缺乏大局观。在皇帝被俘的情况下,国家局势岌岌可危,急需要一个力挽狂澜的人物出现,而孙太后想扶立一个镇不住场面的小皇帝,此举几乎是把明朝亡火坑里推了。

孙太后此举因为遭到了所以文武大臣的极力方对,所以不得已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但是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

从孙太后所作的几件事可以看出孙太后其实并算不上是一个玩弄权术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政治小白。

真实历史上的孙太后并没有现在影视剧里表现的那么心机与狠辣。而孙太后毒死景泰皇帝的儿子这个也是无稽之谈,历史上景泰皇帝的儿子是死于夭折,并非人为所至。


这个历史很正


孙太后也就是《大明风华》里的孙若微,说实话她根本不可能毒死太子的,原因就是她根本做不到这件事。

要知道太子朱见济是皇帝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死在朱祁钰当皇帝的第三年。

这时候的朱祁钰已经把皇权都给牢牢地握在了自己的手里,每一个人对他都是十分的忌惮的,毕竟他手里是握有生杀大权的。

他连朱见深的太子之位都可以废除,这说明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左右他了,他已经是一个老道的政治家了。

即使孙若微对他不满,也不会做这种蠢事的。毕竟若是要做了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被识破了的话,肯定都是会被灭族的一件事。

毕竟害死的是太子呀,若是太子死了,朱祁钰还不彻底的追查到底。而且追查这件事并不难,毕竟宫中就那么大,就是那几个人。发生了这样重要的事情,他们也是很快就可以查个水落石出的。

要知道孙若微根本就不是朱瞻基的生母,他们之间是没有任何情分的,朱祁钰是不会对孙若微手下留情的。

当时孙若微是什么一个地位,她肯定是比谁都清楚的。

所以,孙若微没有必要冒着被杀的风险,做这样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的。

在一个就是孙若微即使想要做这样的事情,他也做不到呀。原因就是当时的他根本就接触不到太子。

太子的衣食住行,都是有专门的人来伺候的,这些人都是皇帝的人,都是太子的人。

孙若微作为一个已经失势的皇太后,根本就没有人来逢迎他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即使想要害太子,也是做不到的了。

之所以会有孙若微害死太子这么一个说法,最为主要的是,孙若微的儿子朱祁镇回来了,但是,他回来之后,就被朱祁钰给囚禁了起来。

对于孙若微来说,若是想要皇位落到自己家这支血脉上来,唯有断了朱祁钰的血脉。只有朱祁钰后继无人了,他才能把皇位在传给朱祁镇这支血脉上来。

事实上真实的情况,要比这个复杂的多,毕竟当时多朱祁钰还年轻,他的太子若是死了,不一定他没有儿子呀。

若是朱祁钰在生一个儿子,把他立为太子,孙若微岂不是就白杀人了。所以说孙若微根本没有必要杀人的。

事实上朱见济的死并不是别人谋划的,他在被立为太子的第二年,就一命呜呼了。不仅仅如此,朱见济死了没多久,朱祁钰也死了。

要怪只怪他们家的遗传基因不好,明朝的皇帝,大部分都是三十多岁就驾崩了。


史学达人


《大明风华》是一部演义味儿很浓的历史连续剧,怎么能把他当做正剧来看呢?至今为止,没有任何史料能证明朱见济之死是孙太后所为。




朱见济是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的独生子,杭皇后的命根子。四岁时候被立为皇太子,五岁即夭折,朱见济之死,存在着两种说法,一种是体弱多病夭折之说,另一种则是英宗党羽谋害致死之说。

正统十三年(1448年),明英宗朱祁镇率领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瓦剌,于土木堡遭到瓦剌军的包围,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虏,酿成了明朝历史上第一场国家危机。



英宗被瓦剌俘虏,天下震动,京师更是乱成了一锅粥,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在于谦、王直等大臣的支持下,说服孙太后,在大明王朝危难之际登基即位 ,是为景泰帝,以此来稳定大局,挽回颓势。不久瓦剌大军来犯,景泰帝沉着应对,带领京师文武百官打退了瓦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一年后,英宗被瓦剌送回大明,尝到了至高无上皇权滋味的景泰帝不愿放手,对英宗南归持消极抵触的态度,在英宗南归后很快将其幽禁于南宫严加看管。景泰帝还千方百计的贿赂拉拢群臣,以令他们支持易储,还不顾孙太后的反对,执意要废黜侄儿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以使皇位能在自己这一脉传之久远。景泰三年(1452年)经过一番紧张的运作之后,景泰帝终于得偿所愿,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如果朱见济没那么早夭折,能撑到即位,也许夺门之变就不会发生。但是景泰帝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儿子身上风险是极大的。果然,朱见济在太子位不过一年,便于景泰四年(1453年)不幸夭折,朱见济的死对景泰帝的打击是巨大的,太子之位空置,而景泰帝又忧劳成疾,使得拥护英宗的部分朝臣有了发动政变的想法。在朱见济去世四年后 ,宦官曹吉祥与石亨、徐有贞等人合谋,乘着景泰帝卧病在床,发动夺门之变,从南宫迎回英宗将他重新扶立为帝。

景泰帝与儿子朱见济的死一直被认为是阴谋,首先,朱见济之死恰恰是在他被立为皇太子不久,当时代宗在位不过三年,根基并不稳固,特别是违背约定废侄儿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让不少朝臣为之寒心,所以不排除朱见济是被英宗的党羽谋害而死。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代宗也蹊跷死去,野史上更是说是英宗致使宦官勒死躺在病榻中的代宗。



夺门之变能成功,没有孙太后的支持肯定是不行的,《明史》记载“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这说明在朱见济死后,病中的景泰帝因为执意拒绝朝臣重立太子的奏议,使得皇位传承产生巨大的危极,身为英宗母后的孙太后,不可能坐视不管,她需要抓住这次机会,帮助自己的儿子重新登上帝位。朱见济之死可能不是孙太后所为,但如果存在其他人暗中对小太子下毒手,则孙太后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夺门之变这场皇室政变,精明老道的孙太后应该是幕后的推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