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馬上,她們亮相

在這場與時間賽跑、

與病魔較量的戰鬥中,

我們迎來了第110個

“三八”國際婦女節。


今天下午4時,

幾位疫情防控一線的巾幗奮鬥者,

將走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在湖北武漢舉行的記者見面會,

講述她們的抗疫故事。


援鄂醫生袁雅冬:

花甲之年出征武漢救重症

馬上,她們亮相


袁雅冬,河北支援湖北首批醫療隊隊長,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二科主任,年近花甲的她,毅然離別年邁多病的父母,主動請戰出征武漢。


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組成員,其實早在1月23日,她就應邀前往江蘇督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況。在江蘇,她馬不停蹄在醫院間奔走,大年三十晚上,才回到位於石家莊的家中。


像往年一樣,大年初一,她選擇到科室值班,以讓家在外地的同事能有機會和家人團聚。當晚11時,她接到通知:河北要組建支援湖北醫療隊。已是深夜,科室的微信群很快報名超過名額。但袁雅冬還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了上報名單的第一個。她說,“我是主任,又是黨員,危急面前,哪怕只要一個人,也得我先上。”


1月27日凌晨4:30,醫療隊抵達武漢後,河北醫療隊直接接管了武漢市第七醫院的4個病區以及工作強度大、感染風險高的重症監護室、檢驗科,牽頭組建了專家組,重點負責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每天在院病人約190名,重症、危重症患者半數以上。


在袁雅冬和河北醫療隊的努力下,2月18日,武漢市第七醫院實現入出院平衡,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達到武漢全市第3名。在她的積極協調下,武漢市第七醫院增設1個新病區,開放37張床位;改進重症監護室佈局,將重症監護室床位數由12張增加到15張。


事實上,在最近的17年裡,袁雅冬三赴戰“疫”前線。2003年,她曾指導河北省SARS治療;2009年,她臨危受命組建院裡的甲流病房;2020年這個春天,57歲的她又戰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線。


“聽到患者的一句謝謝,看到他們的眼神,渴望生命的眼神,什麼都值了!”袁雅冬說。


護士長鍾小鋒:

連續兩月帶領戰友上演“生死時速”

馬上,她們亮相


1月3日,武漢市肺科醫院被列為首批新冠病毒肺炎定點醫院,作為重症醫學科護士長的鐘小鋒,帶領科室護理人員衝鋒在感染風險最大的一線,奮力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今年41歲的她,兩個多月來一直和她的戰友們堅守在抗擊疫情戰況最激烈的陣地上。


重症醫學科病房,常常上演這樣的生死時速:患者病情突然惡化,生命體徵減弱——醫生護士們匆匆趕來,開始心臟按壓、面罩給氧、氣管插管、上呼吸機,分秒必爭,直到監控儀表盤上的曲線逐漸恢復正常——病人搶救回來了。


在隔離病房,沒有護工,也沒有家屬陪同,鍾小鋒要負責病患所有的生活護理,包括吃飯、喝水、排便、清潔,甚至打掃衛生、搬運氧氣,對醫護們的體力都是極大考驗。由於重症醫學科感染風險大,防護設備必須保持密閉性,有時呼吸會比較困難甚至缺氧。鍾小鋒穿著防護服行動不便,護目鏡內會起霧,霧氣又會化成水順著臉龐流下。


不能吃喝,不能上廁所,“我們一般都會穿上紙尿褲,以防萬一。”鍾小鋒經常忙得給家人打電話的時間都沒有。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連線採訪她時,她告訴記者一下午都在ICU病房裡忙碌。在鍾小鋒的手機裡存下了許許多多的工作照,照片裡的同事們無一例外全都穿著白色的防護服、帶著口罩、頭套。


對於身邊同事,鍾小鋒滿是自豪:“他們都特別年輕,最小的19歲。平時在家裡都是爸媽寵著,在這場考驗面前,他們完全豁出去了。有個同事結婚,頭天晚上看她朋友圈發婚紗照,結果第二天早上我就看她在上班 ,我覺得蠻對不起她的。”


環衛工張春香:

最先進入重症隔離病房保潔的突擊隊員

馬上,她們亮相


昨日下午,楚天都市報記者聯繫上張春香時,她正在清掃馬路———完成了協和醫院西區的保潔工作任務後,她和同事又回到了環衛工人崗位上。像以前一樣,每天上班8小時,清掃馬路,雖然現在道路上車輛稀少,但他們還是一如既往,一絲不苟對待負責的路面。


58歲的張春香,2011 年起就在市政環衛工作。她也是最先進入重症隔離病房保潔的 16 名突擊隊員之一。在那裡,習慣了橘色工作服的張春香和同事們,第一次換上了白色的防護服。和協和醫院西區的醫護人員一樣,他們吃住在隔離病房的清潔區,輪班清理病房的生活垃圾,負責病房保潔。


去醫院支援是環衛公司通知後,環衛工們自願報名的。報上名之後,張春香的愛人不同意。“那麼多外省的醫療隊都來支援我們了,我們作為本地人,如果都害怕感染,都躲在家裡,不敢去面對,那誰來保護我們的家園?”最後,她說服了愛人,走上戰場。


“畢竟有感染的風險,其實我自己也有點害怕。”張春香說,雖然每次進入病房前,醫護人員都會仔細地檢查他們的防護服有沒有穿好,所有的保護措施是不是都到位了,還反覆地教他們,怎麼洗手,怎麼消毒,但是心裡還是有些緊張。


完成任務後,張春香和隊友們在酒店進行了隔離。離開隔離酒店時,她們把自己住的房間收拾得乾乾淨淨。這一切,讓前來查房的酒店經理感動落淚,“環衛工人做著城市最髒、最累的活,卻有著最善良、最樸實的心靈。”為什麼做這件事,講不出大道理的張春香,向記者道處了最樸實的理由:“不能給別人添麻煩。”


記者廖君:

在抗疫報道一線奮戰2個多月

馬上,她們亮相


從發出第一條稿件到現在,廖君已經在抗疫一線堅守了兩個多月。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她和疫情作戰的武器,是自己手中的筆。


廖君是新華社湖北分社都市部主任,高級記者。從去年12月30日發出第一條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內部稿件,已經在抗疫報道一線戰鬥了2個多月。這2個多月裡,她的採訪足跡踏遍火神山醫院、方艙醫院、定點收治醫院、社區、隔離點等多地,也曾幾次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與確診感染近距離採訪。


12月30日晚7點,獲悉武漢市衛健委醫政醫管處下發的兩份紅頭文件後,第一時間上報給分社社長唐衛彬和總編室值班領導。在分社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多種渠道證實了真實和具體情況,發出了關於武漢此次疫情報道的首條稿件。一直奮戰在抗疫報道一線,“5+2”“白加黑”成為這段時間工作常態。


在工作之外,廖君也有自己的愧疚。作為一名女記者,她家裡上有7旬老人,下有2個女兒,老公也是醫生。從去年底至今,她一直奮戰在抗疫報道一線,共採寫各類公開稿件 500 多條,參考報道 90 多條。採訪、在辦公室加班到凌晨二三點是常事。小女兒每次見她回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你今天有幾條稿子要寫啊!要多久才可以陪我玩一下啊!”


她幾次直面被感染的風險,多次冒著危險深入醫院、社區等一線採訪。近距離採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教授王廣發,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的副院長黃朝林等。還多次到火神山醫院、武昌醫院等定點收治醫院,採訪毛青、劉智明同事等大批醫護人員。正是通過她的報道,人們記住了劉智明、夏思思等一批英烈的名字。


志願者楊雪:

組織愛心車隊接送醫護人員

馬上,她們亮相


楊雪是武漢人,90後,武漢一家傳媒工作室的導演。她參與組織成立的“守護天使”志願者車隊共有69名成員,接送醫護人員超過 850人次,募集醫療設備和物資20餘次,運輸物資超過 550噸。


這支車隊成立於武漢全面關閉離漢通道之後。楊雪的表妹是醫護人員,在接送表妹上下班的時候,她發還現有很多醫護出行都有困難,就想著做點什麼。正好另一個同伴嚴國賢當時發起倡議,成立守護天使志願者車隊,楊雪和胡春霞等幾個小夥伴火速響應,就有了車隊。


為了便於管理,楊雪自學了小程序的編程,做了兩個小程序,一個用來登記有需求的醫護人員,一個用來登記志願者司機。她頭一天晚上就會把小程序蒐集到的醫護出行需求,一個個發到微信群裡,就近的志願者司機自己接送。武漢發佈了招募志願者的消息後,她代表車隊,整體加入洪山團區委的“洪山青年突擊隊”。


車隊裡帶給楊雪的有很多平凡的感動。有個叫陳春雨的小夥伴,有一次開車路過月湖橋,看見站崗交警的口罩都被淋溼了,他把車上所有乾淨口罩都給了交警。陳春雨把這個故事告訴了楊雪,她就把自己車上的口罩都給了他。車隊的張偉聽說以後,又把自己的口罩給了楊雪。其他人又把口罩、防護服,灌進礦泉水瓶子的酒精給了張偉。“大家自發地互相關心,生怕別人沒有這個沒有那個。寧可犧牲一下自己,都想讓別人更好。”


正是有了很多這樣的感動,楊雪開始籌劃拍一部反映志願者的紀錄片。她打算把片子送給車隊的每一位志願者們,在以後人生的關口遇到了困難,想要放棄的時候,可以把片子翻出來看一下,也可以告訴他們的孩子,自己的爸爸媽媽是英雄。

統籌:陳凌墨

記者:陳倩 周萍英

海報設計:鍾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