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大學生重回大山扶貧,只為兌現昔日承諾

吉覺日哈(以下稱吉覺)是一個普通大學生,

一個從大涼山山溝裡裡走出去又走回來的年輕人。


2014年的夏天,他收到了來自西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西華大學位於成都,是一所一本院校。而吉覺也成為了村裡第一個考上一本院校的山裡娃。


這聽起來像個故事,

但在大涼山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離開家鄉的前一天,吉覺輾轉反側,腦海當中浮現一幕幕往事,讀書對於像他這樣的山裡娃來說,是艱難並且遙遠的。

在啟程的火車上,家鄉的風景像是電影一樣:一幕幕從眼前掠過,他也離家鄉越來越遠。


當家鄉的山慢慢消失在眼前的時候,吉覺心裡悄悄對家鄉許下承諾: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的。


2018年的夏天,吉覺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回到了大涼山,當起了一名普通的扶貧幹部。


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大學生重回大山扶貧,只為兌現昔日承諾

(大涼山)


其實在回來之前,成績優異的吉覺已經被一家國企錄取。

那一刻他的確動搖了:一邊是貧窮落後但也是養育自己的家鄉,另一邊是條件優越、福利待遇好的國企。


當吉覺不得不去做選擇的時候,他想起背井離鄉去求學的那個晚上。

“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的!”

這個聲音一直在他的腦海裡迴盪,一次又一次。


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大學生重回大山扶貧,只為兌現昔日承諾

(圖為被錄取的報到證)


最終吉覺選擇了回到大涼山,城市條件再好,也沒有家鄉的洋芋吃著安心。

那一句承諾,一步步把他帶回這片他所熱愛的土地。這片土地承載著他的家庭、他的回憶。


他明白,這片土地需要一股股新鮮的血液。


大涼山沉寂了太久,一度成為貧窮、吸毒和艾滋病的代名詞。

彝族人揹負著這樣的誤解,在山岩的夾縫中頑強的生存著,一代又一代。


吉覺的迴歸,興許改變不了歷史的洪流,卻一定會濺起美麗的浪花。


吉覺是無數懷揣著改變彝區夢想大軍中的普通一員,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但這樣簡單樸實的故事,註定會讓大涼山這片沉寂的土地再次踴躍。


但這條道路註定是艱辛的。


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大學生重回大山扶貧,只為兌現昔日承諾

(彝族人家)


由於條件艱苦,年輕的大學生都不太願意來到這裡。雖然也有懷揣夢想、不畏艱難的年輕人來到這裡,但是語言的不通、飲食的差距卻真實的煎熬著他們。


大涼山因為貧窮落後,一直以來都是媒體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很多公益組織來到這裡,捐錢捐物、興建工程,大涼山也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和社會各界的幫助扶持之下開始慢慢改變。


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大學生重回大山扶貧,只為兌現昔日承諾

(修建新房的彝胞)


但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如何在根源上解決貧窮和落後。

對於學生而言,學習用具僅僅只是工具,用久了還是需要更換;對於農民而言,柴米油鹽吃完了還是需要購買......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扶貧出現“越扶越貧”的局面。


由政府牽頭的精準扶貧給出了新的答案,而吉覺他們就是答案中的一環。

他們在駐村扶貧過程中,用付出和心血闡釋著這樣的答案。


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大學生重回大山扶貧,只為兌現昔日承諾

(登記收入情況)


吉覺講著彝族的母語,在鄉間地頭、在村前寨後和當地農戶們拉家常、講政策、聽建議......

大涼山出現了這樣一股力量:像吉覺這樣的彝族大學生深知彝族地區的文化習俗,他們有著過硬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他們想要振興這個民族。


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大學生重回大山扶貧,只為兌現昔日承諾

(登記收入情況)


吉覺駐村的地方位於昭覺,昭覺是個冬天天氣很冷的縣份,也是未“摘帽”深度貧困縣。

他的到來,整個扶貧辦公室都樂開了花:這裡需要更多有知識、有能力、肯吃苦的年輕人。

村裡人尊敬並喜歡這個從這裡走出去的大學生,在他們眼裡,吉覺是個懂感恩的彝族娃子。無形之中,在剛來的第一個月裡他就和村裡的人達成了一片。


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大學生重回大山扶貧,只為兌現昔日承諾

(當地產業發展)


昭覺屬於高寒地區,當地作物主要是土豆和蕎麥,但這樣的傳統經濟作物收入單一而且產量也不是很高。當地產業發展是吉覺等扶貧幹部日思夜想的扶貧難題。


熟悉互聯網的吉覺翻閱大量資料,觀看各地產業發展的培訓視頻。對於扶貧幹部來說,學習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經過不斷努力,當地的產業發展慢慢有了起色。這也讓吉覺心裡有了新的動力和期待,如果產業發展搞起來,這會是實實在在的收入。


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大學生重回大山扶貧,只為兌現昔日承諾


但農業不是一夕而成,需要不斷地嘗試,甚至說是需要不斷地試錯。

一直以來,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會直接關係到當地農民的收入。扶貧歸根結底就是要讓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生活富起來。


在駐村的一年多時間裡,吉覺有了更多農村工作經驗,有著專業知識、肯吃苦的他也得到當地駐村幹部和村民的認可。


吉覺深深的感受到這份認可背後的期待。


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大學生重回大山扶貧,只為兌現昔日承諾

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大學生重回大山扶貧,只為兌現昔日承諾

(當地農作物)


在大城市生活過的吉覺知道彝族地區的作物都是綠色原生態的,他也明白這樣的生態產品應該推向更廣闊的的世界。

吉覺收集著各方的資料,並聯系相關的企業和單位,希望能夠讓城市的菜籃子裡裝上彝族人家的綠色生態蔬菜。


但交通的相對閉塞、小規模的種植等等問題讓吉覺認識到這並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的。

他在自己工作日記中記錄著自己的想法,也經常和經驗豐富的駐村幹部討論,每一個想法都會為未來的工作提供莫大的幫助。


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大學生重回大山扶貧,只為兌現昔日承諾

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大學生重回大山扶貧,只為兌現昔日承諾

(相關工作宣傳)


在奔波、忙碌中他們也真實的看到這片土地的改變。彝區變得不再一樣,彝族人的日子也慢慢好起來。


像吉覺這樣的扶貧戰士默默的堅持著,脫貧的這場戰役,他們走在最前面,也將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大學生重回大山扶貧,只為兌現昔日承諾

大涼山,我一定會回來:大學生重回大山扶貧,只為兌現昔日承諾

(彝胞新房)


大涼山彝族地區颳著一股改革的風,改變著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的彝族人。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名普通大學生的扶貧日記,興許和你知道的扶貧故事相差無幾。


但他們真實的付出著自己的青春,真實的為這片土地、為這個民族奉獻著自我。

吉覺的故事是百萬扶貧戰士的故事之一,沒有網絡新聞來的那麼波濤洶湧,也沒有網絡紅人那樣奪人眼球,但這樣一個個故事編織著這個民族的未來。


這片土地需要講故事的人,

但更需要創造故事的人。

謹以此文向一線扶貧戰士致敬!


——END——


文字:涼山小農

人物:吉覺日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