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同一件书法作品,为何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呢?

品玉斋刘智华


喜好不同和欣赏水平的差异造成的

一:所谓百花入百眼,每个人喜欢的事物都不同。书法的种类有金书、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由于书法种类多样性,每一种书法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和自己灵魂来电的书法,从而喜欢他。虽然同一件书法作品,在不同的人眼里意义就不相同了。

二:欣赏水平高低造成的,一件书法作品如果是精品,那么懂书法的人都会喜欢,虽然不一定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一种书法作品也会欣赏他,因为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意境,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一些人由于欣赏水平的的极限性,他看不到这幅书法作品的魅力在那里,就像田派的人,即使是看同一种书法楷书,如果不写田楷,其他人写的楷书都不行一样一个道理。

以上两点原因,造成了同一件书法作品,一些人会喜欢,一些人不喜欢,清炒萝卜各有所爱。





墨九三


就拿我自己来说,最开始练字超级喜欢《灵飞经》,后来练的久了,越来越欣赏钟繇的小楷了!要知道我一开始练字时,根本无法接受《宣示表》。尽管有业内好友强烈推荐。

我曾经试过,把我和老师的作品放在一起发个朋友圈,竟然一些没练过字的好友说我写得更好。要知道我就是练过三年小楷的新手,根本入门都不算呢!所以我估计他们是在恭维我(害羞)因为他们反正不认识我老师,这算不算一个评价作品的理由呢?

普通人对于字的评价标准一般就是美不美,而专业人士看得就深远了,要追根溯源,流派、风格特色,章法笔墨包括印章等等都是要研究品评一番的,当然得出的结论会有不同。这也是一幅优秀作品带给人的乐趣所在。

所以即使同一件作品也是众人眼中的哈姆雷特。个人所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性格不同;审美标准不同,看法也不相同。

附上我老师和我的字,给大家评论一下谁写的更好吧😄(抱歉为了保护隐私就不放全图了)


墨淡花开


同一件书法作品,为什么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

以我自己为例,我一直欣赏不了康有为书法,认为康有为书法有点“丑”。其实我也知道,是自己的鉴赏能力有限,书法修为不够。

对于康有为的书法,书法界也一直有正反二种声音。

有人认为看过康有为的字,“终于找回自信了”。有人认为康有为的字“像一条翻滚的烂草绳”。

而北大教授陈玉龙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

其实,审美水平是可以慢慢提高的。一般来讲,高书难入俗眼。

康友为的书法风格一生三变,早年为馆阁体帖学风格,中年成碑帖融合之势,晚年形成独立风貌——“康体”。

康有为是清末民初书坛中一位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碑学巨擘。

所以说书法作品好与不好的评判,不是好看难看这么简单定义的。

懂书法的人会从作品的笔法、章法、墨法、字法等去分析,是不是合乎法度,是不是有所传承,是不是格调高雅等等。而欣赏者的群体不同,审美观点就会千姿百态。没有法度的随意挥洒才是江湖书法,哪怕技法最好也是俗书。

就像康有评论自己的字,“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不是我的字不好,我的境界可高着呢。所以要懂得欣赏作品好坏,就得提高自己的修为,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青溪散人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书法也不能排除在外,只能看好坏的比例多少了,多为好,反之则不好!传统的王羲之,欧颜柳赵是主流,永远推崇。现今有人搞丑书,搞西方的行为艺术,数典忘祖,认西方人当老子,和汉奸无异。


力拔之


这是由观赏者的审美层次决定的。

对于不懂书法的人来讲,字写得工整、清晰、辩识度高就是好字,而对于他看着潦草,歪扭七八的书法,他会认为不好。但是行家的认识有可能和他相反。

而对于内行来讲,专业水平的差异、个人喜恶也会导致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认识。

其实鉴定一幅作品优劣有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它给多个懂行的去品评,如果有三个以上真诚的肯定的回答,那么这幅作品就是可以的,反之就不怎么样。


秋夜为我长


要问同样一幅书法作品,为什么不同的人评价不一样?是的,同样一幅书法作品,不同的人会给出不一样的评价,这主要是由于个人的审美不同取向造成的,而大部分人的审美取向来自于日常的经验,看的某一类作品多了,自然就会喜欢这一类的作品。

这个就像我们味蕾,它是有记忆的,我们小时候一直吃某一样食物,味蕾就会产生记忆,长大了就会觉得这样的饭菜是美味,所以才有妈妈做的饭是最好吃的说法。

所谓的众口难调也是这个意思,每一个的口味都不一样,一顿饭是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口味的。

欣赏书法作品也是一样的,每一个人看到的书法作品不一样,对于书法的认识也不同。

我高中刚学习书法的时候,把写的字拿回宿舍给舍友看,被一位舍友狠狠的批了一顿,他认为我写的太细了,根本不叫书法,他经常跑去老年大学书法班玩,见到的都是那些大爷写的粗重的颜体,他就认为那样的才是好的,楷书就要写粗一点,写胖一点。

但是,由于他接触的书法作品也不多,只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不知道其实不管是粗还是细,并不是评价书法的标准,无论粗还是细,都有好的书法作品,颜体可以厚重,瘦金体可以瘦硬。

从这个也可以知道,个人的经验未必是对的,这决定于你看到的作品的质量的好坏和数量。不管我们每一个人的口味是否相同,但是书法总是有标准的,只有符合这个标准的审美才是好的,就像我们有自己的口味,真正的美食有它的共同的标准。

书法的标准是什么呢?书法的标准就是古代留下进来的经典的书法碑帖,如果你没有看过这些,仅仅在生活中看到一些现代人的书法作品,那么你的审美的经验就未必是对的,做出来的好坏的判断也是不准确的。

真正要懂得书法,懂得书法的欣赏,还是要去临帖,去练习,去看古代优秀的书法作品。


渺渺无蒍


您好:这就要看个人的见解了,每个人的认识审美都不一样,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看重字的结构,有的看重笔墨,有的看重气韵,但总体都还是要书写正确,多读书,就像王羲之、王献之、苏轼、董其昌等大师写的草稿都是经典;加油一起努力学习,共同进步。(个人浅见)





今生书画


怎样看一幅字的好坏?

一幅书法作品摆在你面前,怎样去衡量它到底好不好呢?好,到底怎么好呢?又好到什么程度呢?这确实考量你的眼光和品味,同时也考验你的境界和水平,你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很好,但就是说不出来到底怎么好。那么,有没有具体标准去衡量呢?

其实,衡量一幅书法具体达到什么水平,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掌握了这几个衡量标准,以后再有书法作品摆在你面前时,你也能够煞有介事地说出个一二三了。

衡量标准第一条:书法的格调高低

格调的高低取决于书家的一言一行是否暗合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所讲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道法自然等。这既是做人的气质,也是书法的格调。一般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气质、品德、修养等等都能在书法中体现出来。当然了,对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哲学思想你要充分了解,没有这个基础也是不行的。

衡量标准第二条:书法技术的丰富

笔在王羲之的手里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工具,他的很多字都是随机生发的,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同样的字都能在不同的字帖里找到变化。王铎和傅山的字一眼看过去充满了变化,但一些相同的字却容易有雷同。

变化是产生美的源泉。要有变化,就要造险。书法的造险,主要包括笔法、章法、墨法、字法的造险。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笔法的造险。

1、长线与短线的对比。把几个字连在一起组成长线。长线连绵不断,短线干脆利落。

2、粗线与细线的对比。细线最考验技术,能把细线写得饱满圆润是不容易的。

3、直线与曲线的对比。书法中没有绝对的直线,所有的线条都有一定弧度。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有弧度的直线才是高级的直线,有直线的弧线才是高级的弧线。把直线变成弧线会非常饱满,线条会有弹性。高级的曲线是曲中有直。曲线就像钢筋一样,把它弯曲后它会弹回去。

4、直线与斜线的对比。


偶然回眸


如题,排除欣赏趣味不同因素,跟欣赏者的艺术修为有很大关系。

举例。早年每观有号称“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始终不觉得它十分好,较之王羲之《丧乱帖》《平安帖》《二谢帖》等诸帖逊色不少。防疫期间,百无聊赖,重读《兰亭序》,在临摹几次后,才渐悟《兰亭》帖之妙,无论是笔法、结构、还是气韵等,率真自然,宛若天成,几乎无懈可击。

再如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直到现在我都没有觉得它的美妙,要我强说,就是感觉书写线条比较牛而已,这也许就是修为不够的缘故吧,也许某一天,我会再次有所突破,期待那一天快点到来。

班门弄斧,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颍水萧萧


有些名家作品有人叫好,有人提毛病正常,有些人是行家,各家技法熟知于心,知道其中奥秘,有些人是专业喷子,不懂装懂,还要卖弄学术,鸡蛋里挑骨头,像方舟子打假,最后被罗永浩打假无言面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