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典名著《西游记》,你看懂了吗?

迷鹏解说


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看96版的西游记,那时候小,只知道特别喜欢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的,最讨厌猪八戒好吃懒做还有唐僧的唠叨。长大以后才发现,这师徒四人其实是这世界上最好的团队,有能力有冲劲的孙大圣,大师肯干的沙和尚,想的特别多的领导人唐僧,还有必不可少爱耍小聪明的猪八戒。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团队,少了谁这西经我看是取不到的了。《西游记》在我看来是对当时社会的抨击,对当时黑暗封建思想的抨击。有人说过《西游记》倒过来看更有趣:师徒四人前往大唐传教,一路上妖魔鬼怪困难重重,打来打去发现他们都有后台,无论怎么无恶不作都不受惩罚。猪八戒和沙和尚心灰意冷一个去了高老庄,一个去了流沙河。只剩下大圣一人带着师傅斩妖除魔,结构妖怪们都后台不乐意了,一番阴谋诡计之下,大圣变成了石头,唐僧也达到大唐,享受荣华富贵去了。


凯德七号


我很喜欢《西游记》这本书,看过二十多遍,在我重复阅读的书目里面仅次于《三国演义》。

真看懂了,这句大话不敢说,但是我也很愿意说说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首先要解读一本文学著作,不能脱离其本身的内容,《西游记》这本书里面只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的经历,但是这个过程本身有两个指向,对外是取经弘法,斩妖除魔,解救众生痛苦,而对内,也就是对于取经四人组而言,这是一个改邪归正,磨砺心性,求得自身圆满的过程,第九十九回书目,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交代得非常清楚。

下面我们从人物定位,故事发展和价值导向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西游记》这本书。

一、角色定位

毫无疑问,取经四人组是整本书的主角,加上小白龙,这个设计非常接近于近几年大火的美剧《权利的游戏:冰与火之歌》,斯塔克家族的五个孩子虽然各有一条故事线,但是整本书讲的是斯塔克家族的变迁起伏,而在《西游记》里面,四人一龙合一,统一到了取经这条主线上。类似的创作方法并不少见,比如电影里面的《古惑仔系列》、《美国往事》、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的奥雷良诺一家,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角,而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红楼梦》,《水浒传》梁山群雄,《三国演义》蜀国群英都采用了这种集体主角的创作方式。

集体主角一定有一个共同点,以突出这个集体的特点,梁山群雄的特点是现实遭遇和不满,反贪官不反皇帝,蜀国群英的特点是拥护正统,紧密团结在刘备同志周围,在《西游记》中,这个共同点就是改邪归正,接受大乘佛教再教育。唐僧的前世金蝉子轻慢大教,反对大乘佛教路线方针政策,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另立花果山小朝廷,猪八戒调戏嫦娥,破坏男女大防,沙和尚在重大仪式上犯了政治错误,严重影响玉帝形象,小白龙焚毁龙王的夜明珠,是个忤逆之子,这都是非常严重的罪行,其实仔细想想,唐僧的罪行最为严重,所以才历劫九世,第十次转世才得解脱,但是思想罪这个东西,只能重罚,不好明说,孙悟空对应谋反,猪八戒对应内乱,沙和尚对应大不敬,小白龙对应忤逆,都是十恶大罪,在明代的法律制度里面,这几个人是通通应该斩立决的。

而在设计角色的时候,四人组又非常巧妙的和佛教经典,道家五行学说相对应,佛教讲五毒,贪嗔痴慢疑,猪八戒对应贪,孙悟空对应嗔,沙和尚对应痴,唐僧对应慢,只有疑空了出来,为什么空了出来,也很有讲究,容我卖个关子,放到价值导向部分去说。

而这个角色定位决定了,《西游记》讲的是浪子回头,而不是什么改天换地,长期以来特别是在对孙悟空的解读上,脱离了其创作的历史背景,反对皇权在封建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历史上的起义军最后也都当了皇帝,吴承恩要是能得到皇帝重视,也就不会写什么《西游记》了。

而在取经队伍内部,也有主次之分,很多人认为孙悟空是主角,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读,因为九九八十一难讲的是唐僧的八十一难,原文中讲到

蒙差揭谛皈依旨,谨记唐僧难数清: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第九十九回

所以唐僧是西游记的主线人物,其主角地位不可动摇,而这里其实就像古惑仔一样,是一个双主角设计,唐僧的作用是推动故事,西游记中的争斗基本都是围绕唐僧展开的,妖魔鬼怪出场都是打算吃唐僧肉,阻挠西天之行,而孙悟空的定位就是斩妖除魔,毕竟唐僧是个和尚,破杀戒就脏了自己的手,而猪八戒是二配,沙和尚是三配,小白龙是道具,做角色分析的基础,就是要把主次分清楚。

二、故事发展

任何一个故事的发展,脱离不了起承转合这个基本结构。

《西游记》的起是从第一回到第二十二回,交代了人物背景,取经队伍集合,而第二十三回到三十一回是承的部分,核心是消弭内部矛盾,团结取经队伍,三十二回到九十七回是转的部分,也是西游记最主体的部分,四人同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妖魔鬼怪纷纷出场,各路神仙频频客串,就是一个纯粹的砍怪升级闯关环节,第九十八回到一百回,抵达灵山修成正果,所有人物最终紧密团结在如来同志周围,圆满结局。

取经故事本身不复杂,《西游记》的脉络也非常清晰,出场的妖魔鬼怪各有定位,有些是奔着唐僧肉去的,有些是奔着冒领取经成果去的,还有些是贪图宝物,最惨的是被取经组多管闲事打上门去的,毕竟取经组的任务不仅是赶路到西天,一路上还要救济民生,以树立大乘佛教的正面形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考验取经组的不只有妖魔,也有仙、佛和人,例如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是佛家下场,五庄观镇元大仙亲自出手,女儿国国王发花痴,最突出的就是最后一难是观音亲自下手(我私心猜测是编到最后发现少编了一难,差点儿烂尾,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很绝望啊~~),而出场的妖魔有相当大比例是神佛派来的,平顶山金角银角,观音的坐骑赛太岁,老君的坐骑青牛精,弥勒佛的黄眉童子,太乙救苦天尊的九头狮子,整本《西游记》里面真正被打杀的倒霉蛋并不多,还是以说服教育为主,有些朋友喜欢讲,神仙包庇妖怪,有背景的都救走了,没背景的化为脓血,其实这也是一个误读,《西游记》并不是一本鼓励以杀止杀的书,绝大多数妖怪只要没有犯原则性错误,都还是可以教育好的同志,而看看几个落得凄惨下场的妖怪,车迟国三位国师欺负和尚轻慢佛法,玄英洞三只犀牛冒充佛祖招摇撞骗,盘丝洞一窝蜘蛛荒淫无耻,如来眼里可揉不得沙子还多少有点儿直男癌, 所以下场惨一些,也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本书主旨。

从故事情节来看,《西游记》其实就是一本花式闯关的故事,四个字一言以蔽之,打怪升级,和我爱玩的暗黑破坏神没有本质区别,关卡基本都是如来提前设计好的,但是会随机出来一些奶牛关之类的事件,大家静静的在天上看着师徒四人被虐待,实在过不去了就召集小伙伴来玩群殴,不管打得多热闹,最后还是要回到道路是艰难的,过程是曲折的,结果是美好的,贡献是很大的,所以《西游记》不如《三国演义》,越往后读越缺乏阅读快感。

三、价值导向

《西游记》这本书的价值导向是非常鲜明的,就是拥护大乘佛法不动摇,斗争只是表面现象,很多人说西游记扬佛抑道,我觉得这种错误观点,你重复一遍等于你也有责任,因为《西游记》里面虽然有道教元素,但是并没有涉及到道教宗教信仰的问题,相反,天庭和天竺是友好邻邦关系,玉帝还经常请如来吃饭,而太上老君干脆就是道佛一体,自己都化胡为佛了,怎么可能反对佛教,有些朋友纠结为什么天庭的事情要请如来插手,明摆着的事,太上老君直接解决掉了,后面如来该怎么出场呢?老君搭台请如来唱戏,天庭诸神积极为取经保驾护航都是服务于宣传大乘佛法这个目的,夸一个人长得帅并不是说在场的其他人都丑,这其实是一个逻辑的问题。

唯一直接描写道佛冲突的故事,就是车迟国,但是好好看看这一段,是道士先动手欺负和尚的,和尚欺负过道士吗?没有啊!所以这也只能是如来的自卫反击,下手重了点儿,明朝也没有防卫过当这回事,而各路妖魔,不管在佛家门下还是道家门下,结果都还不错,待遇是一样的,该回天庭回天庭,该回天竺回天竺,而那些闲散妖怪,本来就非佛非道,没有听如来的话,吃人作乱也不是老君的锅啊!

再来说一下为什么没有疑这个人物,其实不难猜到,因为作者设计的就是只要做到不疑,虔信大乘佛法,就可以解决贪嗔痴慢的问题,人的一切苦恼,都可以通过真经来解决,在书中通过如来之口多有叙述,信如来,得正果,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

现在有一种奇葩观点,说《西游记》是一本讲道家修行的书,什么金丹元婴之类,我觉得这些人是网络小说看多了,这就相当于照着《蜀山奇侠传》练飞剑,照着《笑傲江湖》练葵花宝典,道家是有很多修仙养生炼丹的方法,有正经教科书不看,非要从一本小说里得道成仙,真那么容易的话,吴承恩不会自己先长生不老试试?

我并不反对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读,但是核心观点是不能动摇的,脱离历史背景,文本原意的过度解读,真不怕吴承恩的棺材板压不住吗?胡思乱想可以很可爱,胡说八道就很可悲了。

而西游记中的每一段故事,都也有自身的不同侧重,可以做更为具体的解读,但是其总体的评价,鲁迅先生点评西游记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非常同意的

评议此书者……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假欲勉求大旨,则谢肇浙(《五杂俎》十五)之“《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数语,已足尽之。 ——《中国小说史略注评本》

《西游记》是由民间故事、传说、话本整理而成的集大成者,其历史贡献是非常突出的,但是从整体上看,这并不是一本讽刺小说,更多的还是神怪小说的格局,很显然是一本休闲消遣的读物,类似书籍在明代并不少见,《封神演义》、《镜花缘》、《四游记》,《后西游记》、《三遂平妖传》等种种,多是书商营利的产物,即便在创作之初,也不是要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多么高深的内涵,说句得罪人的话,这和今天的网络小说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要读者看得爽罢了。而作为读者,看一下爽一爽也就罢了,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就目前学界研究来看,作者的身份根本难以确定,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野史的地位一直是非常低的,历朝历代的文学大家,也少有小说传世,对于旧派的中国文人来说,写小说是件丢人事,八股文才是正经,重议论而轻叙事是一个传统,所以也没必要强行抬高,非要挖掘出微言大义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