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大理有座雞足山,迦葉菩薩就在山中入定, 靈山一會的因緣

文 三江楊柳風


​大理有座雞足山,迦葉菩薩就在山中入定, 靈山一會的因緣

在攀枝花睡了一宿覺,第二天早晨出發到大理,完成朝拜雞足山的願望。

一路上風雨兼程,下午三點半左右,到了陽光明媚的大理,然後繞過下關繁華的市區,從洱海東岸向右駛入北部山區。

這裡的山與在四川走過的不同,幾乎都是紅色的土山,即使裸露的岩石也多被風化,散落在紅壤中間,形似太湖石,瘦透漏皺,頗有姿態。山坡上,溝壑裡,零散的地塊都充分利用,種植著玉米和烤煙,還有許許多多叫不出名字的樹木。

山路雖然也曲折多彎,但與麗江到攀枝花的路相比簡直就是坦途,既沒有高聳入雲的山峰,也沒有深不見底的懸崖,穿行其間,就像遊走在五線譜上,彈奏著彩色的樂章。

​大理有座雞足山,迦葉菩薩就在山中入定, 靈山一會的因緣

雞足山位於雲南賓川縣境內,距離大理50分鐘車程,很快就到了景區入口處,在附近找到一戶農家院,新建的兩層小樓,門窗都是實木手工雕刻,家主人對此十分得意,特地向我做了介紹。房間很乾淨,被褥也算整潔,特別是主人很熱情,言語之間非常厚道,就要了一個單間,價格也非常公道。

放下背囊,在房東家的院子裡吃了一碗素面,然後來到景區門口。

​大理有座雞足山,迦葉菩薩就在山中入定, 靈山一會的因緣

雞足山氣勢磅礴,方圓百里,天柱峰海拔3240米,東觀日出,南瞰浮雲,西望蒼山、洱海,北眺玉龍雪山,人稱絕頂四觀。據記載,蜀漢時期這裡就有僧人始建小庵,唐代擴建,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有大小寺宇百餘座,後來多數寺宇被毀,現僅存清代的祝聖寺、金頂寺大門和楞嚴塔。

相傳,佛祖大弟子飲光迦葉尊者,在佛祖涅槃之後,懷抱佛祖留下的金襤袈裟及佛牙舍利,在雞足山中入定,等待彌勒佛出世,然後將佛祖的袈裟傳給未來的彌勒佛佛。主峰南側有天然巨型石門,相傳那就是迦葉尊者守衣入定處。

唐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載:“迦葉承旨主持正法,結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厭世無常,將入寂滅,乃往雞足山。”

迦葉尊者不僅是佛祖大弟子,還是禪宗初祖。靈山會上,佛祖拈花,迦葉微笑,遂得佛祖教外別傳之旨,開佛門禪宗一脈,一直傳到達摩尊者。

南北朝時期達摩祖師到東土弘法,開啟中華禪宗門戶,衣缽相傳至六祖慧能,禪門得以發揚光大,成為與儒道並列為中華文化基石。

唐代中期以後,禪宗在中國迅猛發展,完成了佛教的中國化進程,禪宗祖師及其祖庭也就受到高度尊重,雞足山作為佛教名山的地位也就愈發顯要。

​大理有座雞足山,迦葉菩薩就在山中入定, 靈山一會的因緣

在雞足山景區入口處有一座牌坊,上面題寫著“靈山一會”四個字,從牌坊向上仰望,雞足山在暮色中莊嚴肅穆,連片的祥雲在山巔湧動,與東廂的明月遙相映襯。

此時大約是晚間7點,月輪從東南升起,四面烘托著彩色祥雲,一派光明殊勝的景象。

自從發心朝山,已經遍禮四大菩薩道場,廣東曹溪祖庭,曹洞祖庭、黃梅祖庭,所到之處無不是祥瑞紛紛。如今,來到迦葉道場,風月無邊,彩雲飄飄,就像一場無言的靈山法會,洗濯塵心,無量歡喜油然而生。

拍了些風景照,天色漸暗,涼意襲人,便回去休息,準備次日上山。

到了午夜時分,屋外忽然風雨大作,伴隨著電閃雷鳴。天氣如此多變,真是出乎意料,如果明天繼續下雨,上山會增添許多麻煩。

​大理有座雞足山,迦葉菩薩就在山中入定, 靈山一會的因緣

迷迷糊糊睡著了,不知道是不是夢境,在山裡聽到公雞鳴叫,開始好像十分遙遠,隨後越來越近,叫聲越來越響亮,附近許多公雞也跟著叫起來。

這是哪裡來的公雞呢?心裡想著這個問題,一翻身,然後完全醒了過來。這時,院子裡再次響起清亮、悠長的公雞鳴叫,在寂靜的山間迴盪。

已經不記得上次聽到雞叫是什麼時候,頓時睡意全消,起身看看,剛剛凌晨三點多,古人聞雞起舞,大概這時候就開始勵志了。

想繼續睡,外面的公雞每隔幾分鐘就叫一次,周圍幾十只公雞隨後發出和鳴,根本難以入睡。起身打坐,感覺雙腿不適,難以集中意念,反覆折騰了一陣,總算捱到5點,起來洗漱完畢,燒了一壺茶,這才看到天色放亮。

​大理有座雞足山,迦葉菩薩就在山中入定, 靈山一會的因緣

從農家院出來,開車進入景區,省去了至少三分之一的路程,一直到達祝聖寺附近的停車場。

停好車,步行上山,先到虛雲寺。虛雲寺頗具規模,山門外一座灰磚門樓,掩映在翠竹中間,十分優雅,一對門聯也清淡有趣:

雞足山中參禮虛雲寺 我心當下境界妙難言

虛雲老和尚一生與雞足山因緣頗深,曾經三次到這裡弘法,前兩次都因為機緣未熟,山上都是子孫廟,不肯接納老和尚,結果只能無功而去。

據南懷瑾先生講述,他在四川師從袁煥仙參禪的時候,曾經見到過虛雲老和尚,老和尚後來從四川到雲南,第三次來到雞足山,終於大振宗門。

虛雲老和尚一身集禪門五宗,重修了包括曹溪祖庭、雲門祖庭在內的許多道場,作為迦葉祖師道場的雞足山得以光大,老和尚也居功至偉。

進入山門,禮拜諸佛,然後參觀了位於最裡面的虛雲紀念館,正中供奉著老和尚的坐像,面容栩栩如生,彷彿還在定中。

​大理有座雞足山,迦葉菩薩就在山中入定, 靈山一會的因緣

從虛雲寺出來,沿著石階循山而上,漸漸感覺有些溼熱。

昨夜一場大雨,山間溼氣很重,越往上走,霧氣越濃,連陽光也被遮擋了。

上山的人不多,一路上都很寂靜,林間偶爾有些鳥鳴,還有些松鼠在路邊從容覓食,直到離它們很近,才一躍而閃,爬上高大的樹幹。

雞足山歷史悠久,最興盛的時候號稱108寺,所以山林的保護很好,一路上都能看到許多高大、粗壯的古樹,有些已經中空,有些因為風雨橫臥在地上,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唯一感覺可惜的就是水土的保護,到處都能看到裸露的表土,已經在石頭路兩側衝刷出兩道深溝。

​大理有座雞足山,迦葉菩薩就在山中入定, 靈山一會的因緣

從虛雲寺一口氣上到玉佛寺,從這裡可以看到金頂的佛塔高聳入雲,在藍天映襯下秀美而莊嚴。

玉佛寺建在山腰一塊平地上,除了山門一側的僧房,只有一座朝向東方的大雄寶殿,殿內佛像莊嚴,金碧輝煌,禮拜之後供養了一點香資。

除了眺望金頂,大雄寶殿前的一排松樹十分壯觀,樹幹包裹著紅銅色的樹皮,筆直如削,高過兩層樓的大雄寶殿,樹冠抱成一團,在高處隨風搖曳,自如自在,美不勝收。

從玉佛寺緊鄰纜車索道,剩下一段衝頂的路比較陡峻,氣力有些不支,又想著早點下山趕回大理,就搭乘纜車穿雲破霧,直達金頂。

纜車十幾分鍾就到達了金頂,沿著石徑步行不足百步,便進入山門,看到了金頂寺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前香火很旺,信眾非常虔誠,有些還是組團遠道而來,也有不少身著少數民族服裝的信眾。

大雄寶殿內供奉三世佛,金身莊嚴,道場殊勝,恭敬禮拜之後,繞佛七匝,算是滿了參禮雞足山的願望。

從大雄寶殿出來,陽光燦爛,上山路上的霧氣全然不見,白色的雲海就在山頂周圍環繞,彷彿有無數蛟龍繞佛禮敬,一切紅塵煩惱都拋到雲外,內心澄淨如水。

大雄寶殿前有還有一座規模較小的前殿,供奉的形似一位尊者,沒有看到名號,大約就是迦葉祖師。

再往前面便是楞嚴塔,與大理三塔中的主塔為同一風格的密簷方塔,雖然只有十三層,但矗立在金頂之上,四邊空闊,又有藍天白雲映襯,顯得格外挺拔。在天氣好的時候,能從山腰的各個角度看到它的倩影。

繞塔之後,又到前面參禮了彌勒佛和千手觀音菩薩,然後坐在山門一側陰涼處小憩,打開電腦看了一下市場情況,順便開了些倉,都獲得了佛菩薩的圓滿加持。

時過正午,從金頂主峰正面步行下山。上山乘纜車省力,下山步行可以更輕鬆地欣賞風景。

主峰上的樹木都高大參天,樹冠遮天蔽日,林中的空氣非常溼重,由於走的人不多,許多石階上佈滿了苔蘚。

​大理有座雞足山,迦葉菩薩就在山中入定, 靈山一會的因緣

從金頂一路下來,在山腰處禮拜了迦葉殿。明人徐霞客曾經提到雞足山的迦葉殿,可見其歷史悠久,不過現在的迦葉殿是1994年重修的一組建築。

從祖師殿往南,就是傳說中迦葉尊者曾入定500年的大盤石,也稱盤陀石,如果修行功夫得力,或許在這裡能證到祖師還在定中守護正法。

瞭解佛教的人或許都知道,在印度也有一座雞足山,位於比哈爾邦,地處偏僻的山區,距離佛教聖地菩提伽耶50公里,但整個路程都是鄉間小道。

根據一些佛教典籍的記載,印度的雞足山才是迦葉尊者入定之地,而且至今尚在定中,等待彌勒佛降生。《大唐西域記》卷九所記載的雞足山,應當就是印度的雞足山:

高巒陗無極,深壑洞無涯。山麓溪澗,喬林羅谷。岡岑嶺嶂,繁草被巖。峻起三峰,傍挺絕崿……其後尊者大迦葉波居中寂滅,不敢指言,故云尊足。

​大理有座雞足山,迦葉菩薩就在山中入定, 靈山一會的因緣

那麼,究竟哪一座雞足山才是真正的迦葉道場呢?至今學界毫無定論。其實,從佛教的教義來看,如來佛祖如來尚且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我們又何必在意此雞足彼雞足?若一定要認定哪一座雞足山是迦葉道場,便是著相,若不著相,何處不是雞足山?哪裡不是迦葉道場?佛法雲,當以何身得度,佛菩薩便化作何身度我。迦葉祖師拈花之時已經深會此意,又怎會只住雞足一山,而捨去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其實,迦葉祖師住定並非在山中盤腿而坐,而是化作無量因緣接引眾生。因此,雖然此雞足非彼雞足,然而焉知彼雞足不是此雞足?佛法無邊,雞足山的寓意就是一部大法。

離開迦葉殿,山門外是幾十米的高臺階,下行一條200米左右的石階山路,便回到了玉佛寺,然後搭乘觀光車前往停車場,路上還供養了兩位從西藏而來的僧人。

禮佛圓滿,開車返回大理,一路上心情十分爽朗,功德殊勝圓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