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二战多国都有火箭炮,为何外表平平的苏联喀秋莎火箭炮闻名世界?

现代化的火箭炮出现在一战时期,比起早期放烟花似的火箭炮在精度和威力上都提升了一个档次,但是真正让火箭炮在军队中站稳脚跟的还是二战。二战时期的火箭炮可谓是全面开花,海陆空三军皆有它的身影,几个交战大国都或多或少的装备了一些。不过提起二战的火箭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联的喀秋莎,这种外表平平无奇的火箭炮为何能够成为二战最著名的火箭炮装备呢?

二战多国都有火箭炮,为何外表平平的苏联喀秋莎火箭炮闻名世界?

苏军士兵在给喀秋莎火箭炮装弹

喀秋莎的技术特点

喀秋莎火箭炮的基本原理和其他国家的火箭炮是一样的,都是用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动一个战斗部,弹体上再辅以稳定翼之类的;至于发射架,火箭炮可以采用筒装的发射架,但是更多的是采用简易的导轨发射。

喀秋莎的基本结构十分简单,它在技术上的成功要归咎于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喀秋莎的特殊弹头。与传统的榴弹不同,喀秋莎火箭炮弹头的装药方式不同,依靠着长长的弹体,战斗部的装药被分成两个部分,靠近前端引信位置的前端战斗部,和弹头尾部的战斗部。当触发引信时,通过特殊设计能够实现两个战斗部同时引爆,这种分开引爆的方式比起同等装药量的单一弹头爆炸威力更强,产生的冲击波也更强,在对付坦克、车辆时,即使炮弹没有击中坦克,只在一定距离外爆炸,强大的冲击波也能对坦克造成损伤,更不要提人员了。

二战多国都有火箭炮,为何外表平平的苏联喀秋莎火箭炮闻名世界?

火箭炮发射

第二个成功设计是自行化。二战中虽然其他国家也较多的装备的火箭炮,但是将其大规模自动化的并不多,苏联率先在嘎斯汽车底盘上安装火箭炮发射导轨,依靠着汽车的机动性,火箭炮部队能够快速的在战场上机动,出其不意的作战,德军无力应对这种神出鬼没的火箭炮,被折腾得焦头烂额。

二战多国都有火箭炮,为何外表平平的苏联喀秋莎火箭炮闻名世界?

德军的半履带车自行火炮

第三个成功设计就是多发射击。二战时的其他国家火箭炮也能实现多枚火箭持续射击,但是相比于安装在汽车底盘上的喀秋莎,单次射击的最大数量有所不足,经过改进的车载喀秋莎一次性能够最多发射16枚炮弹,16枚炮弹已经足以覆盖好几个足球场大小的目标了。除了联装设计,火箭炮也能拆卸下来用支架撑起来发射,也能拆解下来单枚发射,灵活性很高。

二战多国都有火箭炮,为何外表平平的苏联喀秋莎火箭炮闻名世界?

德军装备的火箭炮

喀秋莎的使用

喀秋莎火箭炮在苏联军中被编成火箭炮连作战,遇到大的战役也会以营的规模投入作战。不管哪种使用方法,苏军都是将喀秋莎作为一种面覆盖武器使用,而不是精确打击武器。

在大的战斗中,喀秋莎火箭炮连以齐射的方式能够覆盖大片的区域,巨大的爆炸能够将该区域的大部分有生目标消灭。前期苏军往往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后期稳固展现并反攻之后,苏军往往对德军阵地进行持续的集火攻击,一辆车载型喀秋莎能够在不到10秒内打完16发炮弹,这种弹着密度比传统的火炮要高得多,地面部队几乎无法承受。

二战多国都有火箭炮,为何外表平平的苏联喀秋莎火箭炮闻名世界?

英国装备的76.2毫米火箭炮

不仅如此,在实战中苏军士兵还开发出了另一种不要命的打发,那就是抵近直瞄射击。对于那些依靠建筑物顽抗的德军,苏军火箭炮部队往往在运载车上带上两根枕木,使用时将枕木垫在后轮上,就能有效降低火箭炮的发射角度,甚至在几百米的距离上进行直瞄射击,普通的建筑在一轮齐射之后就不复存在了;在柏林战役期间苏军大量使用这种战术。

喀秋莎产量巨大

同其他的苏联武器一样,喀秋莎追求的是简易,火箭发射架已经简易到手工作坊都能生产加工,而车载底盘为现成的嘎斯汽车,不需要专门开辟生产线生产。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约1万门各式火箭炮,其中大部分是喀秋莎。比起同时期德国就几个营的火箭炮规模,这样的装备数量简直没法比。

二战多国都有火箭炮,为何外表平平的苏联喀秋莎火箭炮闻名世界?

中国的喀秋莎火箭炮方队

巨大的装备数量造就了高出镜率,德军在与苏军的战斗中总能碰到这种致命武器,自然就提升了影响力。二战后喀秋莎也没有消失,技术简单的它分散到世界各地,在朝鲜战争期间我志愿军就曾使用这种火箭炮让联合国军队深切的感受了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