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家乡的味道

图文丨亢振洲

说起家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味,或亲切,或疏离;或熟悉,或陌生;或热爱,或憎恶……但要说起家乡的味道,想必一定是父母操持而做的家乡特有的饭食了。

北京人可能列出炒肝、豆汁、卤煮、麻豆腐和炸酱面;

上海人可能列出蜜汁小枣、醉虾、炒货、阳春面、泡饭;

广州人可能列出骨汤、龙虎斗、海鲜……

诸如此类,云南的过桥米线,贵州的饵丝,内蒙古的烤全羊,黑龙江的杀猪菜,山东的煎饼卷大葱,陕西的肉夹馍,河北的驴肉火烧,四川的担担面,湖北的热干面,河南的羊肉烩面,广西的狗肉,福建的佛跳墙,甘肃的牛肉拉面,湖南的臭豆腐,江苏的板鸭,西藏的糌粑,新疆的拉条子,青海的潢鱼……都代表着特有的家乡的味道。

说起我的家乡山西,当然首推面食。什么手擀面、拉面、削面、擦尖、剔尖、拨面、猫耳朵、不烂子(圐囵)、栲栳栳等等,不一而足。不过山西南北狭长,晋北、晋中、晋南温差悬殊,物产大不一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饭当然和当地出产息息相关。作为临汾人,在吃食上便和太原、晋中、晋北、晋东南还是有不少区别的。

因为临汾位于山西南部,气候炎热,历来以种棉麦为主,杂粮较少,像晋北、晋中过去吃的莜面、荞面、高粱面、豆面就很少,基本都没有吃过。

因此,吃饭就比较单一,基本是以面条、馒头、烙饼等为主。不是如今物资大流通,晋南人很多连刀削面也不曾做过。

农历正月二十,按照我们家乡的习俗,这是一个其他很多地方都没有的节日。在临汾,不过二十是不算过完年的。

尤其是这天,无论过去现在,临汾城乡都要闹红火热闹,家家都要做一种吃食——卷卷。

卷卷,类似于北京人所说的春卷,不过它的做法和春卷的做法大不相同,吃法也不太一样。

北京春卷是死面擀成薄饼用饼铛烙熟,然后卷上摊鸡蛋、酱猪肉、绿豆芽等炒菜吃。临汾卷卷则是有点像山东人摊煎饼。

家乡的味道

先把白面化成稀糊状,转动饼铛把面糊摊成薄薄的圆饼。

然后把饼切成两半,成半圆餅,卷上用豆芽、莲藕、炸豆腐、猪肉、粉条、鸡蛋饼、韭黄等拌成的馅(除韭黄(韭菜)外,全部是熟馅),卷成圆筒状,即成为临汾人所说的卷卷。

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吃时再用饼铛把卷卷烙成两面金黄色,沾上醋和蒜汁吃。

家乡的味道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做好卷卷后,父亲都要用盘子盛几根放到储存粮食的缸或仓里几天,曰“添仓”,意思是祈盼来年丰收。

这种仪式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基本消失,但正月二十吃卷卷的习俗在临汾始终没有改变。这一天,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基本上是家家都要做卷卷吃。

笔者居京多年,但每年正月二十做卷卷的习惯始终未变,就像我的名姓,牢牢刻在我的脑子里。

每到这天,我都会亲自下厨,为全家人做一顿卷卷。这也许就是家乡的味道,一个不能改变和无法改变的味道。

据我所知,这种习俗和吃食只分布在临汾、襄汾、洪洞、曲沃、浮山等县市,像运城、晋中(我曾在这里工作、学习过)各县都没有这种风俗和吃食。

这就是家乡独有的味道,一个使我终生都忘记不了的味道。

如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美国的麦当劳、意大利的比萨饼、日本的寿司、韩国的烤肉都遍布全中国了,成为许多小青年的享飨。

但我还是独觉家乡的卷卷好吃。

它做法独特,食材丰富,酥软可口。因了多过一次油,味道绝佳,远远胜过汉堡、比萨、蛋糕,是我最爱的家乡特有吃食。

去年暑期,在美国出生的外孙,参加了由中国侨联邀请,到内蒙古旅行的华裔学生团,在家住了两天。女儿电话里告诉我,看能不能给外孙子做一次卷卷。

为了外孙子,我破天荒在大夏天做了一次卷卷。

回去后女儿问他:“回中国你吃的最好吃的一顿饭是什么?”

外孙子在内蒙古好吃好喝了整整十天,回答他妈说:“姥爷做的卷卷。”

赞词复转给我听,我哈哈大笑:“这赞词不是给我的,而是给临汾的,当然也是给老家山西的。”

如今,无数的人,无数的家庭,或远走他乡,或举家外迁。一个家庭,一对夫妻,可能就来自天南海北。

江南的女子嫁给西北的汉,东北的男子娶了西南的妞。一个家庭,少小夫妻,天南海北,结合到一起,东甜西辣,南北差异,汇成了别一种味道。

味道的差异和融合等于变了味的味道。慢慢的,只能趋于大同,趋于流行,变成没有“味道”的味道了。

前一段央视曾播出一系列节目,叫《记住乡愁》。我就想,乡愁是什么?我搜索枯肠,始终难得其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今多数母亲可能很少给孩子们缝制衣服了,但慈母手中的那股丝线并没有断,而是更密密匝匝地缝了。

只是她们缝的已经不再是一件衣衫,一双鞋袜,而是无尽的牵挂和思念。

我相信发达的,没有发达的,富足的,没有富足的,贫穷的,依然贫穷的,只要他们是儿女,是父母,是从家乡走出来的,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味道永远会给他留下无尽的回味和思念。

这也许就是我每年正月二十都要做卷卷的最主要原因。

人老思乡,因为那里有我们的血脉,但我们的下一代还会有这样的理解吗?

比如正月二十吃卷卷,儿孙们吃了都说好,但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他们还会想到这一天么?

即使会想到,也不会再做了。

因此我就想,我们的下一代,或者说我们的下下一代,都将成为没有根的漂萍,四处漂泊,根系不牢,游走不定,失去家乡的概念,更不知道什么是家乡的味道。

宅在家里,面对弥漫的疫情,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出不去,不敢出去。今年我还能为儿孙们做一顿卷卷么?不得而知,此为更大乡愁。

家乡的味道

亢振洲,退休前为中央某报总编辑助理,新闻高级职称,发表有评论、杂文、散文、报告文学、新闻等作品百万字以上。

家乡的味道

交由老家山西V平台原创首发的作品,可以接受“打赏”了~

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