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一代盗墓王温韬,盗掘18座唐代陵墓,下场如何?

脑洞人物史


自古以来,盗墓现象是层出不穷的。虽然盗墓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但由于墓中的宝贝太过稀有,所以总有盗墓贼惦记上。说到盗墓贼,大家很可能会想起孙殿英这号人物。不过我今天要说的这位盗墓贼,人家可是有着“盗圣”的称号。他就是温柔。温韬,何许人也?他出生在五代十国时期,是个汉人。关于他有一个比较神秘的传闻,温韬出生时天生异象,据说是匪星降落在嵯峨山。有迷信的人说唐朝皇陵要保不住了,因为灾星来了,这个传闻在当时民间还是引起了轰动的。


㈠ 孙殿英在他面前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孙殿英是一方军阀,手中颇有点兵力。不过他野心太大,一直想要壮大自己军队势力,但苦于没有钱财,后来他便打上了清东陵的主意。大家也知道清东陵是有不少宝贝的,尤其是慈禧太后她老人家的墓中珍宝可谓是数不胜数。他借用军队演习的名义,将那些墓中的宝贝儿都给拿了。可以这么说,他几乎给清东陵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可他的盗墓事迹,在温韬眼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


㈡ 他利用职权,疯狂作案

大家也知道,如果你没有权力的话,去盗墓那是死路一条的。毕竟是皇家陵寝,怎能随意被人侮辱?他本人曾经担任过耀州节度使的职务,这个官职还是挺大的。在位期间,基本上只要是关中地区所在的唐朝皇陵都没有逃过他的毒手。那些皇家陵墓再不复从前那般的完整、辉煌,从远处看上去只是一片狼藉罢了。可能有人会质疑说,没人管的吗?好歹是皇家陵寝。当时正处于战乱,统治者无暇顾及,这才给了他趁人之危的机会。


㈢:事实上只挖了17座唐朝皇陵,乾陵墓逃过一劫

温韬带着他的部队将17座唐朝皇陵洗劫一空后,便又盯上了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墓葬。但为何最后他没有成功得手呢?是因为他满足了吗?当然不是。他曾经专门带了几万兵力准备去盗墓,但由于其规模过大,总找不到方向,只好放弃。看来那个墓葬的位置藏的很隐蔽,最终才逃过一劫。温韬贯会左右逢源,他如此胆大包天的盗墓行为当然会遭到当朝统治者的不满。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后唐统治者李嗣源认为此人是个大祸患,所以就命人将他杀了,甚至最后还将其满门抄斩。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下场如何?那还用想嘛,他活着的时候可是李姓当家,虽然一个是唐朝,一个是后唐,中间隔了个五代十国,但到底盗取的是李家的祖坟啊,李嗣源回过神来就把他全家给咔嚓了,自然少不了他。



(温韬)

要说温韬这贼小子,还不是一点半点的有意思。人家在梁国那时候陕西那一块做军阀的时候并不缺钱,但是架不住人家就是有那么个窥癖欲,贼喜欢到别人家里去看看藏的啥好东西再顺手牵羊回来。那时候经常大晚上在他的辖区内的民区房顶上蹿下跳,忙的不亦乐乎。


“哎,我就不缺钱,我就享受这个过程!”

等到后来觉得这些个小打小闹满足不了他日益膨胀的欲望了,索性把目光放在了辖区内唐皇陵上。

于是乎,从李世民的皇陵开始,他可是一连爽了十几把,当然,中间也有忠贞不屈的。

宋朝学者陈大昌记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

啥意思?就是说温韬每次想要染指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的时候就突然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一离开就又天气放晴,一靠近又变天,如此反复好几次,屡试不爽,温韬心里直犯嘀咕,本来就没文化,觉得很邪性,索性放弃了对乾陵的盗取。

要说有趣的就是这贼小子没文化还不识货,在盗墓时把文物里最贵重乃至价值连城的细软字画等丢一边去,反倒看上了那些装裱字画的金丝绫罗。有学者估计搞不好李世民陵墓里的《兰亭序》就被他给撕了。


你说把东西盗出来后吧,这些个见不得光的东西本应该藏着掖着,结果人家弄了个花里胡哨的本本逐一登记在册,完了接着还不无自豪地昭告天下:

“来瞧一瞧看一看啊,今天我盗取了唐太宗的陵墓了啊,这可是里面的宝哈!”

更要命的是这贼小子把李家祖坟给盗了,还用这些宝贝去贿赂后唐皇帝唐庄宗李存勖,也是李存勖这小子心大被老婆捣鼓的利令智昏,但是他的好义兄后来把他杀了篡位的唐明宗李嗣源可不乐意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既然你自己要来找不痛快打我李姓的脸,那我便满足你,下令把他捉起来满门咔嚓了。


(李嗣源)

“就是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你温韬不是拿李姓祖宗的东西来贿赂我我李嗣源也不敢用你啊!你温韬在李茂贞门下时朱温一来你就摇尾投降,朱温一走你又摇着尾巴回去向李茂贞表忠心,等后来你看情势不对了你又投靠了朱温,等到我那个该死的兄弟李存勖要建立后唐了,你又弃朱温来投靠我李家,你这立场变得比脸谱还快,让你留在我身边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不书


五代盗墓祖师爷温韬下场够惨,被后唐皇帝给杀掉了

温韬,陕西耀县人,五代时的一方诸侯,被后世尊为一代盗墓祖师。

这个人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反复无常,特别能装孙子,趋炎附势;第二就是喜欢玩古墓,先后盗掘了唐代的十八座皇陵,除武则天的乾陵留存外,其余唐代帝王陵都开了棺,相信李家人一定特别憎恨他。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温韬正好在西安镇守,先后做了7年的地方行政长官,对管辖地所属的唐陵悉数发掘,尽取其金银,高祖、太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等全部中招,《新五代史 温韬传》还记载了他挖掘出钟繇、王羲之墨宝的事情,唯有在发掘乾陵时,风雨交加,他才没敢动手。

此后,温韬的动静实在太大,天下皆知,投降了后唐庄宗后,大臣郭崇韬进言,说他天生有反骨,务必要斩杀掉,最终被后唐明宗李嗣源诛杀。

看来,钱财身外物,还是不要贪财盗墓的好,否则结局就会很惨啊。

喜欢就留言、关注、转发,与我一起讨论

亦文亦物,行程数万,撰文百万,一分钟简单干脆,解读古建的精彩


亦文亦物


五代时期,一颗匪星落入嵯峨山,人们传言匪星落入唐皇陵,必是不祥之兆。恰有个娃娃在此时出生,父母非常高兴,给他取名温韬,这人,也真正就成了一个盗了许多唐陵的千古罪人!

这温韬,年轻时就落草为寇,打家劫舍。且此人狡诈多变,极善钻研。他先被歧王李茂贞收为义子,改名李彦韬。在老家华原,担任镇将,成为地方军政长官,从此踏入仕途。

俗话说,不怕人为盗,就怕官为盗,便是如此!而温韬这个人属于典型的“墙头草”型军阀,哪家的实力强就归顺谁,根本没有忠诚可言。唐末后梁时期,温韬游走于李茂贞和朱温之间,朝秦暮楚,最后被后梁任命为静胜军节度使,并更名为温昭图。

而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帝王都有厚葬的传统,陵墓中往往埋有大批稀世珍宝,而与此相伴随的,自然是层出不穷的盗墓行为。在和平时期,针对帝王陵墓的盗掘,还只是小偷小摸的民间行为,而且一旦被破获,盗墓者所受惩罚必将极重。

但在战乱时期,盗掘帝王陵墓的行为则成为普遍现象,不仅盛行于民间,就连个别官府和军方也会参与其中,而且规模是相当的大。

如新莽末年的赤眉军首领樊崇、东汉末年的国贼董卓,便先后将两汉皇陵挖了个遍,获取珍宝无数。近现代则有“东陵大盗”孙殿英,挖掘乾隆、慈禧陵墓,收获也是颇丰。

但哪怕是在军方参与的大规模盗掘皇陵活动中,温韬也算是“异类”,此人不仅作案时间长、盗掘规模大,而且还胆敢将盗掘成果登记造册,在国内宣扬,实在是狂妄至极。他先后盗挖了十七座唐朝皇陵!可谓胆大至极。

在盗墓后,他将陵墓中的财宝,统统纳为已有,匪星投胎的传言果然应验了。起初,温韬盗掘唐皇陵不过是筹措军饷,扩充实力,在解决军饷问题之后,温韬盗墓的目的只是为了搜刮稀世珍宝,以满足其变态猎奇心理。有了这批珍宝当敲门砖,温韬不断变换手中的保护伞,攫取更大的利益。

在温韬盗掘的17座皇陵中,最出名,影响最大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这座皇陵原本防范森严,却抵挡不住进行了详细勘察与研究的盗墓贼。

《新五代史·温韬传》详细记载了昭陵被盗的过程。温韬顺着墓道来到墓室,“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他组织了数千士兵,以牛拉马驮的方式,花了一个月,才将昭陵的宝物全部搬完。可以说,对于昭陵的盗掘,是温韬盗墓生涯中最丧尽天良,也是最成功的一次。

温韬的行为,给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留下了很多历史之迷。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的去向。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酷爱王羲之的书法,收藏了很多书圣的真迹。他死后,包括《兰亭序》在内众多名家书画一同陪葬。温韬盗掘昭陵,《兰亭序》并未面世,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纷纷猜测,这件国宝很有可能毁于此次劫难。

不过温韬喜欢将盗得宝物逐一登记,编成目录,出版成书。在书的目录中并未发现《兰亭序》的踪迹。由此,也有另一种说法,或许《兰亭序》还未失踪,还有机会重见天日。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奇事,就是乾陵这座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当时挖掘完其他十七座皇陵后,温韬对于乾陵自然也是眼馋,可是当他决定动手的时候,每当温韬的盗墓队伍准备破土开挖时,乾陵周围便会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场面极为恐怖,而当队伍仓皇撤离后,陵墓周围则迅速雨霁云收、天气晴好。

这种情况连续发生数次,仿佛冥冥之中有神灵护卫乾陵,温韬不解其中缘由,但心中却是恐惧至极,最终只好罢手。

甚至在《新五代史》中也有记载到“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这种诡异的现象,也算是为了这座皇陵的留存做足了贡献。

不过自然,“善恶到头终有报”。同光四年,在“兴教门之变”中,李存勖中箭身亡。李嗣源成为后唐第二位皇帝。他即位后,严惩贪吏,减徭轻税,发展生产,裁减宫人,是五代时期少有的明君。

在李嗣源的治理,后唐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温韬这种没有政治立场的军阀,受到了李嗣源的忌惮。而且明宗也深恐他盗掘皇陵的做法为后世仿效,所以借故将其灭族,以儆效尤。

公无928年,温韬遭灭门。一代贼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谓哪怕是匪星降世,也终难逃脱报应。


井夫子


近代最有名的盗墓贼非孙殿英莫属,他带人盗掘了满清清东陵多座皇陵,然而,跟五代十国时代的温韬相比,孙殿英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温韬驻守关中地区七年,竟然把唐朝18座皇陵全部盗掘,只有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只破坏了地上部分,免遭于难。

俗话说得好,掘人祖坟,断子绝孙,温韬最后也落得个灭门的下场。

温韬为什么敢盗掘唐朝皇陵?

说温韬,必须先说说唐末的天下局势,和五代十国的前两个朝代后梁、后唐,因为这跟温韬的盗墓有直接的关系。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更加难以抑制,黄巢起义兴起以后,这些藩镇借着镇压黄巢起义的机会,扩大实力,占据地盘,在剿灭黄巢后,一个个完全形成了地方军阀,唐朝中央朝廷的权威本来已名存实亡,经过黄巢这么一闹腾,算是寿终正寝了。

这时候,唐朝分裂成了十几个独立的小王国,其中实力最大的是梁王朱温和晋王李克用。后来朱温先杀了唐昭宗,又杀了末代皇帝唐哀帝,灭亡唐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后梁。而他最大的对手李克用不久去世,儿子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李克用之死跟朱温有很大关系,所以李存勖为报父仇,攻打后梁,最后成功,李存勖也自立为帝,建立后唐。

而我们的主人翁温韬呢?

他原来是个大盗贼,曾经占山为王,后来归附了藩镇李茂贞,跟着李茂贞围剿黄巢的起义军,消灭黄巢以后,李茂贞自以为功劳很大,竟然挟持了唐昭宗,然后让唐昭宗封他为岐王。结果李茂贞就被朱温等人打,这时候温韬背叛李茂贞,投降了朱温,后来,温韬反过来又背叛朱温,回到了李茂贞那里。这是唐朝灭亡前,温韬跟朱温搞上了关系。

唐朝灭亡以后,李茂贞因为实力不够大,不得不假装归附后梁的朱温,然而,李茂贞私底下又偷偷的联合李克用,想讨伐朱温,结果因为他跟李克用各怀鬼胎,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个时候,温韬再一次背叛李茂贞,投降了朱温,然后朱温先后封温韬为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这几个地方,大体都在关中地区,而唐朝的皇陵也在这里。这就给了温韬盗掘唐朝皇陵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唐朝五代的节度使和藩镇,其实都是独立的小王国,温韬既然被朱温封为耀州等地节度使,那么他就是这几个地方的土皇帝,谁也管不了他,所以他才敢盗掘唐朝皇陵。

再一个,温韬这个人,最善于装孙子,谁实力大,他就喊谁爹,你看他,一会背叛李茂贞,一会儿背叛朱温的,说明他脸皮够厚,够不要脸,所以,在别人那里,盗掘人家祖坟这种天打雷劈的事,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温韬那里,就五个字,这都不叫事!

温韬盗掘唐朝皇陵过程!

唐朝在关中地区,总共有十八座皇陵,分布在西起乾县、东到蒲城的崇山峻岭上,号称关中十八陵。分布范围遍布陕西省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六县。如果算上武则天,唐朝有十九位皇帝安葬在这里。

温韬做了耀州节度使,就开始疯狂盗掘唐朝皇陵。

《新五代史·温韬传》:“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这段话主要讲了三件事,

第一,唐朝关中十八陵,全部被温韬盗掘了,里面的金银珠宝书籍名人字画全都被温韬给弄走了。

第二,唐朝十八陵最坚固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里面的很多稀世珍宝,都被他弄走了,包括唐太宗喜欢的钟繇和王羲之的真迹。

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礼泉县东北22公里的九峻山上。唐昭陵占地30万亩,比当时的长安城几乎大一倍,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唐昭陵的设计者,是狄仁杰的伯乐,古代著名大画家阎立本阎立德兄弟,

为什么唐昭陵那么坚固呢?因为昭陵的地宫门是用重达五吨的大石头制造的,也就是至少一万斤重,这么重的大石门,至少需要十几个举重冠军,或几十个普通人才能启开吧。

第三,温韬盗掘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时,天有异象,风雨大作,把他给吓着了,他不敢干了。所以乾陵地宫才保存了下来。

宋人程大昌《考古编》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

据说黄巢曾经发动几十万大军,也想盗掘乾陵,结果没找到地宫墓道口,白白挖掘了40米深的“黄巢沟”。

温韬在关中地区做了七年的节度使,前前后后,把唐朝的十八座皇陵挖了个遍,消息传出去以后,天下震惊,甚至吓得当时和后来的一些帝王,都不敢厚葬自己,就是怕刚死了,棺材还没暖热,别人一听有宝贝,就把自己给挖了。

可是有的人就是不吸取教训,比如后唐闵帝李从厚,下葬刚刚四年,自己的陵墓就被盗掘了。

以至于后周太祖郭威曾经感叹说,“李家十八帝陵园,广费钱物人力,并遭开发”,要求自己死后要薄葬。

温韬从唐朝皇陵里搞到的宝贝,有一部分传到了他的外甥郑玄素手里,比如数千卷古代典籍和钟繇王羲之的法帖。

初,玄素好收书,而所收锺、王法帖,墨迹如新,人莫知所从得。有与厚者问之,乃知玄素为温韬甥,韬常发昭陵,尽得之,韬死,书归玄素焉。

温韬的下场,自己被杀,合家遭灭门。

温韬之所以要盗掘唐朝皇陵,当然不是为了好玩,他盗了那么多宝物,是为了卖钱壮大自己的实力,同时用这些宝贝上下打点,以图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和权势。

温韬在关中呆了七年,坏事做尽,后来晋王进攻耀州地区,温韬很害怕,就要求后梁把他调走,然后他就被后梁调到河南继续做忠武节度使。

晋王李克用死后,他的儿子李存勖继承王位,发誓要替父报仇,然后灭掉了后梁政权,建立了后唐政权,是为后唐庄宗。这时候温韬不请自来,投降了李存勖,同时,温韬还通过后唐皇宫里的伶人,结交了李存勖的皇后,当然很可能给了皇后很多唐陵里的宝贝,让皇后活动李存勖,吹吹枕边风。

结果还真有用,李存勖被皇后一忽悠,竟然忘了温韬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还赐温韬姓名曰李绍冲。当然,温韬做过的恶事,李存勖手下的大臣们并没忘记,宰相郭崇韬就跟李存勖说:“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李存勖却说,我说过宽恕他了,不能言而无信啊,于是又让温韬回到河南继续当节度使了。

然而,李存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温韬这种反复小人不放在眼里,他的继承者李嗣源并没忘记温韬的恶劣人品,李嗣源发动兵变杀了李存勖,继承帝位以后,立马把温韬抓到了监狱里。后来也不让他做官了,让他回老家种地。

谁知道,过了一年,李嗣源又想起了温韬,把温韬给抓起来流放到德州,接着就赐死了温韬。这个大盗墓贼,一生反复无常,作恶多端,掘人祖坟,终于遭到了报应。

至于他的儿子们,后来也被一个叫张从宾的人都给杀了,可谓满门皆灭,报应不爽。


西堤君


温韬,被誉为中国史上最大盗墓贼,唐朝18座皇陵被他挖了17座,臭名昭著。

温韬是五代时梁国人,据说他出生的时候,有一颗流星恰好落到了昭陵所在地区的嵯峨山,一位神算看到后预测:“匪星殒落,必然会出现一位给唐皇陵带来灾难的人物。”当然,这一段很可能是后人的编排,但是也足以知道他是位怎样的人物。

温韬从小不学无术,年轻的时候就做过盗墓的勾当。而且善于经营,会溜须拍马,投靠军阀,逐步获得一些权势。而他又狡诈善变,谁的势力大就投靠谁。一开始军阀李茂贞,因为好勇斗狠成为了一员镇将。后来朱温势大,又投靠朱温,然后又叛变回到李茂贞手下。不久又故技重施,投靠了后梁。

唐朝,共有二十一个皇帝,共建有二十座皇陵(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乾陵),除了最后两位皇帝建陵他地外,其余都十八座皇陵都在陕西咸阳的二道原坂上,这十八座帝陵号称"关中十八陵"。

而温韬投靠军阀后,担任了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管辖关中地区,正好是皇陵所在地,简直是狼入羊群。

"关中十八陵"仅有一陵逃过温韬的魔爪,那就是武则天与高宗合葬的乾陵。但也不是温韬不想挖,而是他不敢挖。温韬兴动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心有余悸,就没有再继续挖下去,自此绝挖乾陵的念头。

那么温韬后来是怎样呢?

温韬投靠后梁几年后,后梁被后唐灭了。于是他又投靠了后唐,继续并用偷盗而来的东西为自己仕途铺路,贿赂了后唐的刘皇后,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宠臣。后来后唐的明宗李亶继位后,不吃温韬这一套,又厌恶他的为人,于是被唐明宗下了狱,赐了死。


云享历史


温韬是五代十国时期的许州节度使,温韬在五代枭雄中排不上号,只有给人家当儿子装孙子的份,但却另一个行业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绩,甚至有人将他列为这个行业的大哥。这个行业叫盗墓。

在来许州以前,温韬是耀州节度使,管辖今天的陕西富平等地,那个地方实在不是人呆的地方,上面有太原小弟河中硃友谦时时来找他聊天,前干爹李茂贞有空时也来执行一下家法。但温韬同志扎根此地,一干就是七年。

原因无它,这里是唐朝皇陵所在地。在七年里,温韬大干苦干,将境内及附近的十多座皇陵挖了个遍。唯一没被掘开的是武则天的乾陵,不是他不想,只是他不敢,据说只要一靠近乾陵,就会风雨大作。

想来,武则天一代女皇,杀气太盛,连他公公唐太宗都不比不上。唐太宗的昭陵就没有风雨护卫,被温韬成功开启。

温韬在这里起出了无数的珍宝,里面有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原件。但温韬没有受过教育,从年轻时起就是当盗贼的,对什么书画不感兴趣,弄出《兰亭集序》后并未在意,终使这一绝世珍宝流落人间,到现在不知所终。

据记载,温韬的盗墓风格十分洒脱,不用像东陵大盗孙殿英一样找军事学习的借口,也不用偷偷摸摸半夜三更不敢见人的干,其人一般白天行动,据称理由是白天挖坟,遇鬼不怕。而在成功打开墓室后,必将工作成果登记在册。

而温韬因数有钱,获改名李绍冲。

如果李世民知道挖了自己坟的温韬在李存勖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成为自己的挂名子孙,只怕先气活过来,顺便又气死过去。


到了后唐时,后唐大臣霍彦威私自将温韬送到牢里,准备砍头。这个时候,已经位列三公:太子少保。

这时候,另一位权臣把温韬保了下来,他说“温罪恶皆在梁朝,今殿下新平内难,冀安万国,岂专为公报仇邪!”

眼见温大贼又要逃出法网,好在后唐的皇帝李嗣源先生虽然年纪大了点,但脑子清楚得很,本朝用的是唐的国号,温韬挖了唐朝的皇陵,这个人不处置,怎么好意思继续使用李唐的品牌。

于是,李嗣源将温韬削职为民,打发他回老家种田去。

一年以后,李嗣源又想起了这位兄弟,觉得让他种田会污染农作物,专门下了一道诏令,将温韬流放到德州(山东德州)。

经过一年的劳动改造后,李嗣源估摸着这位已经洗心革面不会给阎王添麻烦,就一道圣旨让两位自个去见朱温了。


脑洞历史观


乱世出英雄,也出枭雄,这温韬是一个很有看点的人物,能把“坏人”做得如此彻底,而且厚颜无耻,并且颇有成就,历史上温韬绝对是数得着的。

首先,他生而为盗贼,开始是小打小闹,最后却能混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盗墓贼——在他做长安行政长官七年,几乎将辖区内所有的皇陵都盗挖一遍,诡异的乾陵除外,十八座唐朝皇陵均遭此君毒手。

其次,他能以“叛徒”的身份,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他能混上官饭吃,完全靠抱大腿,谁有权势他跟谁混,对此事《新五代史》上有明确的记载——

“温韬,京兆华原人也。少为盗,后事李茂贞,为华原镇将,冒姓李,名彦韬。茂贞以华原县为耀州,以韬为刺史……已而复叛归茂贞……末帝时,韬复叛茂贞降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温韬其人,豪无节操,五代时期死士很多,可以青史留名,然而温韬不走这条路,他太过于现实和势力。

温韬跟曹操、孙殿英之类齐名,但比后者却嚣张很多,温韬每次盗墓都率领部队前去,就差敲锣打鼓了,他动辄带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开挖皇陵,挖到珍奇异宝后,还要立个名册登记,然后结集出版,供世人观瞻,观赏他盗墓的成果。

盗挖皇陵后,他还要公然进出朝廷对皇帝进行贿赂,当时的皇帝李存勖和他宠爱的皇后李玉娘都曾受贿过,也是荒唐到了极点。李存勖和李玉娘也是一对极品,李存勖非常纵容皇后李玉娘,圣旨几乎都可以用她的手颁布,而他们二人又非常贪财,平时闲着没事,经常做点买卖,包括水果、蔬菜瓜果之类都要拿出去贩卖。

当时的温韬、张全义,袁象先,都通过贿赂刘皇后而得到很多好处,高官厚禄享用不尽。

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温韬这样的小人才能浑水摸鱼,放在政治清明的环境里,他早就死一万次了,恐怕会被挫骨扬灰。

后世考古学家认为,温韬是中国盗墓史上最危险的人物,说来搞笑,是因为他没文化,他对于珍贵文物的破坏可谓是古今第一人。

我们都知道《兰亭序》的珍贵,据说兰亭序被李世民带入昭陵,而昭陵惨遭温韬盗取,他不仅取走了数不清的宝物、文物,还有这些珍贵的字画。温韬看不懂字画,不知道这些是价值连城的东西,是真正值钱的,他只将装裱字画的绸缎狠狠撕下来带走,字画扔了。而《兰亭序》也在那次盗墓中被遗失了,十分可惜。

不过,后世专家也存在一丝侥幸——《兰亭序》在武则天的乾陵里,而乾陵是温韬唯一没盗的陵墓,如果真是那样,可真是文化史上第一大幸事。

因为温韬登记的册子上,没有《兰亭序》的名字,所以《兰亭序》可能还在古墓里。

温韬为什么没盗取乾陵呢?因为他前后三次接近乾陵时,突然上天刮起大风,闪电不断,暴雨如注,吓得温韬慌忙逃窜,一向不信报应的他,也开始心有余悸,认为是报应。乾陵因为诡异的天象而躲过一劫。

温韬到底盗了多少宝物呢?《新五代史》也给予了记载——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温韬的下场如何呢?

据说他出生时伴随奇异的天象——有匪星陨落在昭陵附近,相术师说:此乃大唐的灾难。而他最终也被后唐明宗李嗣源灭了满门,人们都说,这是他丧心病狂盗墓的报应。看来报应还是有的,只是时机未到罢了。


静说历史


说起温韬这个人,他是唐末五代时期的军阀,又是臭名昭著的盗墓贼,当年的关中十八唐帝陵,除了武则天和李治的合葬墓没盗掘外,其余全被刨了个干净,等于说整个唐朝21个皇帝,除武则天和李治乾陵,被朱温虏到洛阳昭宗李晔,赶到山东哀帝李柷,剩下17个皇陵全被他盗掘,其劣迹无论正史、野史都有详细记载,坐的瓷实得很。

关中十八唐帝陵分布图。

温韬,陕西耀县人,从小就劣迹斑斑,不学无术,长大了以偷盗为生,唐末天下大乱,靠着钻营混到了陇右节度使李茂贞帐下,不久升为耀州刺史,公元907年唐被朱温所篡,建立“大梁”,温韬升为耀州节度使,关中地区刚好是他的辖区,而唐帝陵就散落于此,成了他的囊中之物。

温韬,本名已无考,跟着李茂贞时,改名李彦韬,投靠朱温后,赐姓温,投靠李存勖,赐名李绍冲。

唐朝曾经济十分繁荣,国家富有,帝王的厚葬之风尤其盛行,到了五代时期天下大混乱,唐帝陵早已无人看守,在温韬眼中,皇陵底下埋藏着无数奇珍异宝,无论是发横财还是扩充实力,都是最直接的方法,于是打起了主意,这人很聪明,首先把目光瞄准了最富有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昭陵,当年由阎立德和阎立本两兄弟精心设计建造,可惜了。

他知道帝陵都很坚固,并不盲目挖掘,而是找墓道口,温韬亲自主持,带着队伍找疑似墓道口的地方都做上记号,然后非常有耐心的等着下几场大暴雨后,挨个检查做上记号的地方,有一处山坡的树木在雨后稍有倾斜,如不做记号根本看不出来,于是令人向下挖,果然就是昭陵的墓道口,众人洗劫了昭陵,可悲的是士兵眼里只有金银珍宝,对珍藏的名家笔墨、书画视若无睹,仅珍宝,他动用了几千士兵拉了一个月才拉完。

有种说法,王羲之的《兰亭序》真本,当年被唐太宗得到,甚是喜爱,留下临摹本后将真品带入棺材,被温韬盗墓所毁。

很快温韬又把目光瞄向了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墓乾陵,奇怪的是只要一开挖就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隔天再来挖又是如此,还下起瓢泼大雨,一次比一次凶猛,众人从没遇见这种古怪事,觉得是鬼神在保佑,温韬心底后怕了,所以再没打乾陵的主意,但是其它的陵墓就没有乾陵这样幸运了,在温韬坐镇耀州7年时间里,先后把剩余16座帝陵全给盗掘干净。

温韬盗墓的行为搞得后来的皇帝都很介怀,比如后周太祖郭威就因温韬盗墓再三下令自己死后瓦棺而薄葬。

温韬因盗墓臭名昭著,也因盗墓命丧黄泉,他作恶多端,名声非常臭,在政治上又是个墙头草,温韬最先是李茂贞帐下,又转投朱温,并在两者间反复,最后归了李存勖,当时温韬有军队,对李存勖来说有点用处,并没杀他,李存勖死后,李嗣源夺得皇位,这个人本是李克用养子,皇位不正,李嗣源为了显示自己合法性,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就是惩办温韬,这和嘉庆登基清算和珅解决政治痛点一个道理,温韬是当时人神共愤的大恶人,李嗣源的后唐本就打着延续李唐的旗号,杀了这个盗祖陵的人就是大快人心,众望所归,所以李嗣源为巩固帝位,将温韬夺位后流放,赐死。


图文绘历史


温韬的出生传说

据说温韬出生的时候,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的嵯峨山,于是民间的传说就开始了,这就是能给唐代的陵墓能带来巨大的灾难的人,也确确实实是这样的,再唐朝的时候一共有18座帝王陵墓,可是温韬却将17座陵墓都给端了,唯一没有遭到破坏的是武则天的陵墓。

温韬早年的时候就是做着一个盗贼,他生于乱世之中,乱世之中的人性命都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谁有会关注一些身外之物,这便让温韬有机可趁。温韬最先追随的是李茂贞,于是他便改名为李彦韬。可是后来李存勖灭了后梁之后,他又向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进献大量的珠宝。刘玉娘虽然贵为皇后但是却是十分爱财,而温韬又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后唐时得到了重用。

就这样温韬坐上了关中刺史的位子上,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七年,这七年他并没有歇着,而是对唐朝的帝王墓进行寻找和挖掘。当然温韬并没有遮遮掩掩,而是爱光天化日之下就对唐朝的帝王墓惊醒挖掘。其实温韬只是一个市井的小混混出身,所以温韬盗墓的时候只是将其中的金银珠宝全部带走,而有些名家的字画在他的眼中都是一文不值的,所以很多的唐代的字画真迹就在当时被温韬给撕毁了。比如当时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能就被陪葬在昭陵之中。

温韬的下场

温韬靠着盗墓而来的金银珠宝在官场中混的更加是风生水起,郭崇韬就曾对李存勖说温韬这样的人不能重用,可是温韬凭借着自己与皇后的关系甚好,深得喜欢,李存勖也没有听信别人的。直到了后来李嗣源登基,才将温韬流放刺死,这也算是他应得的报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