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汉宣帝的救命恩人丙吉,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在历史上留下那么好的声誉?

寻根拜祖


公元前51年,匈奴归降大汉。汉宣帝感念辅助自己的有功之臣,命令画工画出十一名功臣的画像置于麒麟阁。麒麟阁十一名功臣中,邴吉赫然在列,与邴吉同列的还有大将军霍光,大司马张安世、后将军赵充国中郎将苏武等狠人。邴吉又是何许人也,能和霍光等人并列。

尽心保护汉宣帝的邴吉!

邴吉字少卿,出生于鲁国,以研究法律见长。巫蛊之祸发生之后,邴吉受汉武帝之命,负责治理巫蛊于郡邸狱。邴吉知道卫太子是无辜之人,也非常同情尚在襁褓之中的小汉宣帝。为了照顾年幼的汉宣帝,邴吉精心挑选了谨慎厚道的女囚胡组、郭征卿负责照顾汉宣帝。邴吉还专门为汉宣帝和两位女囚安排了宽敞、明亮的专人牢房。为了保证汉宣帝的生活,邴吉还经常私下里送给汉宣帝食物和衣物。

汉宣帝出生不到一岁就因为巫蛊之祸背上了“造反者”之后的罪名。他的童年生活也时时刻刻充满危险。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重之际,望气者告诉汉武帝: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于是汉武帝派郭穣到长安监狱中,把登基在册的囚徒不论罪行轻重一律处死。汉宣帝当然也在被处死的行列之中。邴吉为了保护汉宣帝,把郭穣挡在了监狱门外,对郭穣说:“皇曾孙在。他人亡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由于邴吉的极力阻止,郭穣始终无法进入监狱处死汉宣帝及其他囚犯。郭穣只能向汉武帝汇报,汉武帝也许是可怜汉宣帝,只是说“天使之也。”汉武帝不仅没有处死长安监狱中的囚犯,还大赦天下。郡邸狱系者独赖吉得生,恩及四海矣。汉宣帝也因为这次大赦而走出监狱。

汉宣帝年幼之时身体应该不是特别好,“病已”这个名字就可能和身体不好有关系。年幼的汉宣帝多次差点因为生病而丧命,每次都是邴吉和胡组、郭征卿精心照料才脱离危险。如果没有邴吉,汉宣帝根本活不到成年,更不可能当皇帝。

举荐汉宣帝的邴吉!

汉宣帝出狱之后,邴吉拿出自己的俸禄继续雇佣胡组、郭征卿,让他们照顾汉宣帝。为了解决汉宣帝的待遇多次找到掖庭官员,遭到拒绝之后,邴吉便拿出自己的俸禄供养汉宣帝。由于京兆尹不敢接受汉宣帝,邴吉将刘病已送到史良娣家里,交给史良娣的兄长史恭抚养。汉武帝去世之时,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并令宗正将刘病已录入皇家宗谱。刘病已在名义上摆脱了囚犯的身份,成为皇室成员的一份子。

公元前74年,年轻的汉昭帝病逝。霍光拥立刘贺为皇帝。可是刘贺非常不靠谱,而且还想夺取霍光的权力。霍光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废黜了刘贺。刘贺被废除之后,新皇帝的人选又悬而未决。这时候,邴吉想到了皇曾孙刘病已,于是他向霍光进言说:

“将军事孝武皇帝……而遗诏所养武帝曾孙名病已在掖庭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时见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愿将军详大议,参以蓍龟,岂宜褒显,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天下幸甚!”

功高不争的邴吉!

在邴吉的建议下,霍光决定立刘病已为皇帝。如果没有邴吉的建议,皇帝宝座怎么也不可能轮到汉宣帝。汉宣帝继位之后,邴吉被封为关内侯。按道理说,邴吉是汉宣帝的救命恩人,对汉宣帝也有养育和推荐之功。但是邴吉对拯救汉宣帝之事却决口不提。史称:吉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孙遭遇,吉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公元前67年,有个宫女让丈夫上书,陈述自己曾经护驾有功。邴吉认识这个宫女,驳斥这名宫女说:“汝尝坐养皇曾孙不谨督笞,汝安得有功?独渭城胡组、淮阳郭徵卿有恩耳。”汉宣帝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当年在监狱中的一些往事。汉宣帝便下诏寻找胡组和郭征卿,可是两人皆已经过世。汉宣帝便重赏她们的子孙后代。汉宣帝还免除宫女的奴婢身份,赏赐钱财十万。这时候汉宣帝才知道,原来对自己最有功的人是邴吉,于是便去询问邴吉。可是邴吉始终不言,汉宣帝非常感动,下诏书:

“朕微眇时,御史大夫吉与朕有旧恩,厥德茂焉。《诗》不云乎?‘亡德不报’。其封吉为博阳侯,邑千三百户。”

邴吉临近被分封的时候却生了重病,汉宣帝非常担心他一病不起。夏侯胜却说:“此未死也。臣闻有阴德者,必飨其乐以及子孙。今吉未获报而疾甚,非其死疾也。”

宽厚为相的邴吉!

公元前59年,丞相魏相去世,御史大夫邴吉继任为丞相。邴吉此时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他还是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对待属下也宽容厚道。如果遇到不合适的属吏,邴吉也只是给他们放长假。当时有人建议邴吉说:“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邴吉却认为:“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后来公府不惩治属吏成为定制。

邴吉当丞相之后,对待农事和老百姓非常关心。有一次邴吉在道路上遇到打架斗殴致人死亡之事,他视而不见。邴吉却去关心一只累得气喘吁吁的牛。属吏都非常不解,认为邴吉本末倒置。邴吉解释道:打架斗殴致人死亡之事,归长安令和京兆尹处理。丞相负责的是上呈下达,考查官员的功过,关系的都是国家大事。耕牛直接关系到农业,而农业又是国家的根本。如果农业受到影响,老百姓可能要饿肚子,所以才会过问牛的事情。

邴吉对一般仆人也非常关心,而且能够发现别人的长处。邴吉的车夫特别喜欢喝酒,而且曾经吐到了邴吉的车架上。于是有人建议邴吉开除这个车夫。邴吉并没有开除车夫,而是容忍他的过失。后来这位车夫凭借自己的经验立下功劳,邴吉感叹道:“士亡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后来大家都特别佩服邴吉。

邴吉本人不但谦虚谨慎,对待自己的孩子也非常严格。邴吉的长子邴显曾经在高庙表现地稍不合礼法,结果引得邴吉大怒。邴吉愤怒的对妻子说:“宗庙至重,而显不敬慎,亡吾爵者必显也。”

公元前56年,邴吉病重。邴吉在临死之前向汉宣帝推荐了黄霸、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等人。这几个人都非常有才华,而且非常称职。所以汉宣帝觉得邴吉特别具有识人之能。公元前55年,邴吉去世,谥号为谥号定侯。

纵观邴吉的一生,可以用“忠厚”两个字概括。由于邴吉对国家忠诚,对身边人厚道,所以才会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依稀说史


丙吉这个人,可以说是世上少有的大好人。

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而西汉时的名相丙吉,便是真正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这句话的那个人。

他身上的闪光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身份低微时,他能够是非分明;身居高位时,他能够公私分明;善良宽厚不居功,低调谦卑识大体;而且是个上进励志的好学之人。

一、血雨腥风中难得的善良

公元前91年前后,有人向年老多病的汉武帝告发,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下巫蛊,偷偷诅咒武帝,并且还与阳石公主通奸,不久后查实,公孙贺父子下狱死去。

当时调查这个案子的,是汉武帝的宠臣江充。当时的皇后卫夫子和太子刘据一直看不惯这个江充,所以在查案过程中,江充就动了坏心思。他看到常年沉迷女色的汉武帝快不行了,担心太子一继位就会对他不利。

于是他联合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一起诬陷皇后和太子,说皇上之所以一直龙体欠安,就是这些人用巫蛊诅咒的。

早就疑神疑鬼的汉武帝大怒,就同意江充搜查,暗中安排好一切的江充很快便从皇后和太子宫中“搜出”大量大逆不道的东西。太子刘据十分害怕,就听从老师石德的建议,带兵把江充和韩说给杀掉了,但苏文逃跑了。很快到处谣言四起,说太子造反,汉武帝便派兵来镇压。因为他们两父子一个住在长安城,一个住在甘泉宫,互不能见面,任由江充余党们胡编乱造各种假消息,打得血流成河。

很快太子兵败自杀,皇后也自杀,两人的所有亲属均被下狱等着处死,牵连十多万人,史称“巫蛊之祸”。

就在这样血雨腥风的可怕局面中,当时还是小人物的丙吉出场了。

他只是一个小小狱卒,多少显要权贵都在这场混乱的风暴中要么趁火打劫,要么明哲保身,但丙吉有着自己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当时皇曾孙刘询才几个月大,也被关在郡邸狱中。丙吉同情太子及皇曾孙刘询的无辜,在监狱中找了几个女囚徒,让她们哺育刘询。这个小孩在大牢里面熬到四岁时,汉武帝病重快扛不住了,眼看没几天了。但这个昏聩的老头听闻道士说长安牢狱内有天子的异象,立马下一道圣旨就想把那里面的人不分轻重一律都杀掉。

内谒者令郭穰夜到达了郡邸狱,丙吉闭门拒绝使者进入。郭穰不能进去,于是回去报告武帝,汉武帝欣赏丙吉的忠诚。于是大赦天下,郡邸狱关押的人得以保住性命。从此以后,丙吉照顾刘询,用私人财物供给他衣食。

作为一个小小的狱卒,丙吉这样做完全是拿着身家性命在冒险,而且“巫蛊之祸”归根结底是汉武帝的家事,丙吉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但他却义无反顾,只因两个字:善良。

二、居功至伟时罕见地低调

在壶关三老令孤茂和郎官田千秋的努力下,汉武帝终于从“巫蛊之祸”中醒悟过来,下诏承认了皇曾孙刘询的身份。刘询才顺利的再次进入了老刘家的族谱,成了皇室一族,被养育于掖庭。

公元前72年,刘贺被废,丙吉向大将军霍光上书说:“现在急需立下新君,但据我所知,同宗诸侯在位的,没有谁在民间有声誉的。武帝的曾孙刘病已(刘询)在掖庭外百姓家,我以前让他寄居郡邸时,他年幼,现在十八九岁了,精通经术,有才能,办事稳重又有礼节。希望将军仔细考察并用占卜参证,先让他入宫侍奉太后,让天下人清楚地知道他的才能,然后再决定大策。”霍光听后,便派宗正刘德与丙吉到掖庭迎接刘询。刘询即位后,赐丙吉爵关内侯。

但丙吉为人极厚道,不夸耀自己。从刘询即位以来,丙吉绝口不谈以前对刘询的恩德,所以朝廷没有人能知道他的功劳。后来,掖庭宫的一个婢女让丈夫上书,陈述丙吉曾经有护养刘询的功劳。汉宣帝这才知丙吉对自己有旧恩。

公元前63年,宣帝封丙吉为博阳侯。四年后再任丙吉为丞相。俗话说,好人有好报。这个结论一点都不会错!

丙吉为政期间知大体,百职修明,中兴有声。公元前55年,丙吉病重去世前还向汉宣宗推荐了,精通法度的西河太守杜延年,执行法令细致公正的廷尉于定国,侍奉后母孝顺、敦厚纯朴太仆陈万年。

丙吉去世后,黄霸、杜延年、于定国、陈万年等人在官位都很称职,刘询因此称赞丙吉真的知人善任。

一个普通小吏,学习《诗》、《礼》,通晓大义,在官职一步步上升的过程中,丙吉始终能够为政宽大,识人善用,最终成为一代名相。他的成长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励志的传奇。

没有丙吉的护佑,幼年的刘询不可能有存活的机会;没有丙吉,成年的刘询也不可能有继位的机会。但对于这样的再造之恩,丙吉始终没有借此谋私利,反而从不显露。其实仅凭这一点,丙吉就足够拥有名垂青史的资格。

丙吉的好声誉,实至名归。


司马光《资治通鉴》

班固《汉书》


国史无双


元康三年,汉宣帝收到一封平民的奏书,声称自己的妻子当年对皇帝有保育之恩,希望获得相关待遇。汉宣帝出生几个月,就因为祖父卷入巫蛊事件,全家人除了他被送入监狱外,全部自杀或被处死。五岁那年,他才被释放出狱,七岁重获宗室身份,由掖庭负责养护,负责照顾他的就是一群宫女和内官。

那时他还太小,根本记不住幼年的事情,备不住真的是哪位对自己有恩的宫女。正因为少年时代的民间生活,汉宣帝非常念旧情,于是他将奏书交给掖庭令,责令他查清真相。

上书人的妻子叫“则”,以前就是掖庭的宫女。但二十多年过去了,根本没人认识她,更没人能证实她曾经对皇帝有恩。情急之下,“则”想起了一个人——邴吉,他知道得最清楚,可以请他证明。

邴吉时为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德高望重,由他作证当然假不了。没想到邴吉见了“则”以后,淡淡地说:“你当年确实负责过抚育皇曾孙(指汉宣帝),可是你并不尽责,还曾经因为失职挨过鞭打,哪里来的恩养之功?”

“则”脸上直发烧!邴吉又向汉宣帝禀告:当年对您有恩养之功的两个人,一个叫胡组,渭城人,一个叫郭征卿,淮阳人。

一份奏书,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汉宣帝决定亲自过问此事。他一面让人去查访胡组和郭征卿,一面亲自问询“则”,当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结果,这一查访,一询问,问出了个天大的秘密:自己最大的恩人,竟然就是在自己身边工作了十一年之久的邴吉!

原来,当年汉宣帝被捕入狱后,天性善良的邴吉可怜太子刘据(汉宣帝的爷爷)蒙冤,对几个月大的汉宣帝照顾有加。邴吉时为廷尉监,正好负责审理太子谋反案。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指令谨慎厚道的两位女囚胡组和郭征卿,专门负责照顾汉宣帝。

年幼的汉宣帝几次病重,差点夭折,都是邴吉花钱请医救治。汉宣帝被释放后没有去处,邴吉只好从自己的俸禄里挤出钱来,请胡组和郭征卿继续充当保姆,并负责生活供给。此后,邴吉奔走少府、宗正、掖庭,一直为汉宣帝的未来生活努力。

直到汉宣帝七岁那年,他被恢复宗室子弟身份,获得掖庭供养的资格,邴吉才卸下了担子,也从汉宣帝的生活中慢慢消失。

汉昭帝驾崩后,昌邑王刘贺登基,仅仅二十七天就被霍光废黜。在邴吉的竭力推荐下,十七岁的汉宣帝登基继位。不过汉宣帝早已经将幼年的生活经历忘记了,而邴吉,在汉宣帝身边工作了十一年,竟然只字未提,别人也都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

就在四年前,邴吉因为出色的品行和能力,被授以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副丞相)。不靠皇帝的加恩,靠自己的能力,照样位列三公!

汉宣帝知道这些真相后,差点感动哭了,他感慨邴吉真是大贤之人。在赏赐了“则”和胡组郭征卿后,汉宣帝下旨册封邴吉为博阳侯。

还没等到册封之日,邴吉病了,病得很重。汉宣帝慌了,他担心邴吉等不到册封就死了,就想取消册封仪式,直接送去印绶。大臣夏侯胜说:“邴吉是积了阴德的人,积阴德的人一定会享受得到阴德带来的快乐,还会福及子孙,他不会死!”

果然,邴吉又顽强地活过来了!他活过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向汉宣帝辞封,邴吉说,他不想靠这种虚名受赏!

汉宣帝不准:“你所做的一切绝不是空名虚名,我也不是那种知恩不报,无德无义的人,收下印绶,好好养病!”

其实,邴吉恩养汉宣帝的故事,到这儿还没结束。汉元帝年间,有个叫“尊”的平民,给汉元帝上书,请求汉元帝优待邴吉犯罪的儿子邴显。这位叫“尊”的平民告诉汉元帝,他曾经在郡邸狱(当年汉宣帝服刑的监狱)做小吏,亲眼看见了邴吉对汉宣帝的恩养。而且他还透露了一些其它不为人知的事迹,如汉武帝曾经让人到监狱处死所有人犯,包括汉宣帝。

邴吉为了救汉宣帝,他竟然抗旨,紧闭大门,坚决不让刽子手们踏进监狱一步!倘若不是武帝回心转意,邴吉肯定难逃一死。正是邴吉不要命的抗争,让汉宣帝因祸得福,武帝认为这可能是天命,竟然下旨赦免狱中所有犯人!

“尊”认为,邴吉那时候并不知道,皇曾孙后来竟然能当上皇帝,他对孝宣帝的帮助完全是处于善良的本性。即便介子推割肉救主,也比不上邴吉!

邴吉在世的时候,我曾经把这些事上奏给孝宣皇帝,可是奏书到了邴吉那里,他就删掉了关于他的事,只把功劳算在胡组和郭征卿身上。以至于孝宣皇帝到死都不能完全知道,邴吉到底为他做过什么!

这就是邴吉!善良低调谦逊,连最底层的吏员都能感受到他的阳光。手下人不胜任或犯错误,邴吉从来不用生硬的手段责罚或者开除,而是用放长假的方式冷处理。

也许过于宽松,底下人偶尔也会玩出花。邴吉有个司机,这家伙是个放浪不羁的酒徒,那时候也没有酒驾,经常喝得醉醺醺驾车。有一次,这家伙竟然在邴吉的车厢里吐了一地!他的顶头上司很生气,就要开除他。邴吉却说:“仅仅因为酒后呕吐弄脏了丞相(此时邴吉已经做了丞相)的车,就被开除,你让他以后怎么容身处事?忍忍吧!”

好人有好报,不久这个酒蒙子司机给了邴吉一个大惊喜。有一次,他碰巧看见一位信使,疾驰奔入公车署,司机有个特长,凭信使的装束,他就能判断出他送的是哪方面的急报。这次他一眼看出,急报来自北方边境。于是他侧面打听了一下,果然,信使传递的信息是:匈奴侵入云中和代郡。

司机不敢怠慢,快速回到相府,向邴吉做了汇报,并建议邴吉,赶紧把云中和代郡的官员履历全部弄清楚,以备皇帝询问。

邴吉的准备工作还没全部完成,召邴吉议事的诏令就到了。果然,汉宣帝向邴吉和御史大夫询问边境官员的情况,御史大夫张口结舌,被汉宣帝狠狠批评了一顿,邴吉则侃侃而谈,受到汉宣帝的表扬。

做了丞相的邴吉,还发生了一件“趣事”。有一次他出门,路上碰到一群打架斗殴的老百姓,一个个头破血流,死伤一地。邴吉看都不看一眼,驱车而过。走不远,又碰到一个驾着牛车的人,却跳下车,询问驾车人:牛拉着车走了多长时间了?

随从非常困惑,甚至鄙视他:你一个丞相,放着老百姓斗殴的大事不管,却管一头牛辛苦不辛苦!

邴吉一脸严肃:打架斗殴的事,由地方长官负责,我的任务只需要考核他们的功过。之所以过问牛,是因为这个天气并不热,而牛却伸长舌头喘气流汗,这很可能是时令节气失调的征兆。时令节气失调,就会导致大灾,作为丞相,这种可能给国家带来危机的事,不正是丞相的职责吗?

看起来邴吉立世,不光德行高尚,确实眼界宽广,识大体。

邴吉还有一个过人的才能——是别人才的敏锐眼光。邴吉病危期间,汉宣帝登门探视,请教他谁可以接他的班做丞相。邴吉向汉宣帝推荐了三个人,果然,多年后这三人先后坐上了丞相的位置,且政绩非常突出。

明朝大才子解缙认为,西汉二百年,值得称道的丞相只有四位:前有萧何、曹参,后有魏相和邴吉。唐代史学家权德舆评价邴吉:“邴吉知大体,百职修明,中兴有声。”


寻根拜祖


丙吉曾做过汉朝的宰相,可是史书中对他的记载并不多。丙吉之所以能成为西汉的名臣,关键是他从不居功自傲。他是个心胸宽广,识大体的名臣。


巫蛊之祸发生后,才刚出生没几个月的刘询被关进监狱。刘询能够在监狱里存活,丙吉功不可没。丙吉当时的职务就是看管监狱里的人,他知道刘据一家是被陷害的,因此他十分同情刘询,他还请人来照顾刘询。

后来汉武帝听信神棍的谗言,派人到监狱杀刘询。丙吉没有见死不救,他将派来的人给堵了回去。后来汉武帝想开了,他觉得可能这就是天意,于是大赦天下,刘询被放了出来。对于刘询,丙吉还是不放心,经过打听,他找到了刘询的家人,并将刘询送到家人那里。

丙吉凭借自己的实力,在朝中谋得好差事。在让何人继承皇位的问题上,丙吉推荐了刘询,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刘询顺利继位。

刘询能当皇帝,丙吉也是有功劳的,可是他未曾提起自己救过刘询的事。后来,刘询才知道丙吉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刘询继位后,丙吉被任命为博阳候,丙吉最后当上了汉朝的丞相。

丙吉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的车夫是个酒鬼。一次,车夫酒后驾车,在途中酒劲发作,吐在丞相车上。当时有人觉得这个车夫酒驾并吐在车上,十分不敬,主张辞去车夫的职务。丙吉却说车夫只是弄脏了马车而已,因为这次酒驾而将其弃逐,他将来能去哪里呢。车夫没有因此被辞退。


爱丽说史


我对中国古代大多数皇帝都很不感冒,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我都不喜欢,并经常批判他们,揭露他们的阴私下作。

但我比较欣赏汉宣帝。


我很讨厌那些所谓的雄才大略,杀伐果决,我更喜欢有人性的皇帝。

汉宣帝就是个充满了人性的好皇帝。

汉宣帝刘询,出身高贵,但遭遇却实在是可怜。

汉宣帝原名叫刘病已,他是汉武帝先前所立的太子刘据的孙子。由于那场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奸臣江充等人诬蔑为行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意图谋反。

都说汉武帝雄才伟略,其实是个刻薄狠毒之辈,宁可负天下人,不容天下人负他。当即就动了杀心,大肆抓捕。太子刘据根本没有分辩的机会,反抗失败,匆忙逃走,母后卫子夫自尽。

刘据的长子名叫刘进,他没有逃走,被抓起来了,而他刚刚出世不久的儿子就是刘病已,出生才几个月,也下了狱。

后来太子刘据在外地拒捕自尽,汉武帝杀掉了刘病已的祖母、父亲、母亲、姑姑等亲人,刘进的姬妾和门客全都被处死 。当时还是个婴儿的刘病已尚未知人事,就失去了父母的关爱,还被关入邸狱中。

邴吉,他曾经做过廷尉监,汉武帝就下诏让他来审查巫蛊之案。邴吉这个人非常正直,心地善良,他知道这是个冤案,非常怜悯刘病已这个可怜的孩子。就派两个女囚胡组和郭征卿照顾和哺育刘病已,并悄悄供给孩子衣服和食物。

汉武帝老这个老糊涂蛋,听了望气术士的鬼话,说长安的官狱中有天子气,汉武帝就派人来查录囚犯,不分罪过轻重,全部杀掉。

来人夜间来到邸狱,邴吉下令关闭了大门,拒绝其入内。邴吉坚守一夜,不许任何人进入,来人无奈,只好回去向汉武帝汇报。邴吉冒着巨大的风险,保住了一丝血脉。



后来汉武帝大赦天下,邴吉就将刘病已转移出去,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邴吉自己出钱让出狱的女犯胡组继续留下来与郭征卿一起照顾和抚养刘病已。

邴吉找到常管皇室事务的官员,要求给予刘病已皇室的供待遇,但被拒绝,邴吉就拿出自己的俸禄给刘病已买米买肉,能使他茁壮成长。


后来,邴吉将刘病已送到他的祖母亲人的家中,交给他祖母的兄长抚养。

邴吉、霍光和上官桀宣称汉武帝死前留有遗旨,要恢复刘病已的皇族身份,收养于掖庭,而掖庭令张贺曾经做过太子刘据的家吏,对刘据感情很深,他对刘病已很是照顾。

刘病已长大成人,张贺以自己家财为刘病已操办婚室,让他娶了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

刘病已年少才高,由于出身和经历,他经常到民间游历,与普通百姓交往,斗鸡跑马,广交朋友。他有点像他的祖先刘邦,总能给他所去过的店铺带去好生意,民间就认为他是个好运财神。

汉昭帝死了,没有后代,大将军霍光派邴吉等人迎立昌邑王刘贺入京继帝位,但这个刘贺非常糟糕,品行恶劣,破坏礼制,实在不是块当君王的材料。于是,刘贺当皇帝仅二十多天,就被霍光废掉。

邴吉看到机会来了,就劝说霍光将刘病已扶上龙椅,得到了霍光的同意。秋七月,刘病已入宫,登上了帝位。

刘病已成为皇帝后,妻子许平君封为婕妤。霍光将小女儿嫁给了刘病已,满朝文武畏惧霍光权势,纷纷上书请立霍光女儿为皇后,但刘病已下诏寻找一把他曾经使用过的旧剑,大臣们明白了皇帝的心意,就改口拥护许平君为皇后。这就是“故剑情深”的典故。

但很不幸,许平君皇后遭到了霍家人的嫉恨,后来霍光的妻子设下阴谋,买通宫人下毒,害死了许皇后。霍光得知了此事后大惊失色,但为了家人,他隐瞒了这件事情。

大将军霍光请求还政于汉宣帝,但汉宣帝多次谦让,仍委之以重任。

霍光去世后。汉宣帝终于亲掌朝政,他任命魏相为丞相,还下诏群臣,允许他们直接晋见,这就逐渐架空了霍家人的权力。再逐步把那些霍家掌握军权的重臣调离京师,收回了京城的军权,改任自己信的过的人。

霍家人见势不妙,就密谋造反,被提前发觉,获罪满门抄斩。

由于“病已”这两个字在民间很通用,而民间必须避皇帝的名讳,这就给老百姓带来很大不便,汉宣帝改名为“刘询”,就是为了方便民间。

宣帝即位后,都不知道邴吉当年保护他的事情,邴吉也从不提及。直到后来,汉宣帝才了解到实情,就封丙吉为博阳侯。神爵三年时任邴吉为丞相。丙吉去世后,谥号为“定”。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绘像纪念。


不仅对邴吉如此,刘询对所有曾经关爱和照顾过自己的人都心怀感激。有个当年的宫婢向朝廷上书,说曾经抚育过幼年的皇帝,汉宣帝亲自召见,了解了自己当年的情况和曾照料他的恩人们,下诏寻访哺育自己的两位宫女,但二人都已经去世了,汉宣帝就赏赐了她俩的后人。

虽然霍光家族犯下大罪,但汉宣帝为感谢其扶助和辅佐之功,也没有将他的画像从麒麟阁中撤掉,而是不注名字,只写“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但决不抹杀霍光的贡献。

汉宣帝在位期间,对民间施行轻徭薄赋,使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宣帝律法严明,惩治贪腐,吏治清明。他纠正了“巫蛊之案”,为自己的亲人和所有受冤的人员平反。但他没有否定汉武帝的功劳,为武帝入庙。

汉宣帝时期,北击匈奴,征服羌氐,国土疆域也得到了扩张,还与很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完全称得上是一位“中兴之主”。

在咱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少人为了皇权而丧失了人性,有人囚闭了自己的母亲,有人杀害了自己的儿孙,有人将自己的父亲软禁,杀掉兄弟和侄儿,有人欺凌孤儿寡母,有人将扶保自己上位的战友们杀了个干干净净。

而汉宣帝,无论在狱中,在民间,在龙椅上都是好人,他保持住了自己的良知,他是个少有的心怀善念的好君主。



位登至尊而不忘发妻,一往情深;救抚之恩而涌泉相报,懂得感恩;除灭权臣而不忘其功,无私公正;轻徭薄赋而打击兼并,心怀百姓;开疆拓土,开通西域,功业骄人。

汉宣帝刘询,是一个伟大的君主。邴吉没有保错人。


馋嘴肥猫铲史官


丙吉对汉宣帝刘病已是有大恩的,小时有保命之恩,大时有推举之恩,尤为难得的是,他并不争功,只默默的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儿。

保护皇孙

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太子刘据一系死的死伤的伤,皇孙刘病已因还是个襁褓中的小小婴儿,逃得一命,被收押在长安的官狱(郡邸狱)里。

汉武帝刘彻虽然心痛儿子之死,对于儿子的后代却没什么感情,不管不问,任由刘病已呆在狱中。有史料说他不知道,我觉得不太可能,谁敢隐瞒这种事情?

(一个有名的典故)

此时的丙吉本是廷尉右监,受刘彻之命到郡邸狱追查巫蛊之事。他为人正直,同情无辜的刘据,对刘病已更是怜惜,专门给他安排了干净的房间,又从狱中找了两个温厚的女囚胡组和郭征卿照顾他。

《汉书》上的记载是“私给衣食,视遇甚有恩。”古代婴儿夭折率很高,刘病已父母亲人皆无,能在狱中活下来,一方面是命硬,一方面是丙吉的功劳。刘病已生了好几次重病,都是丙吉给他寻医问药,督促两个保姆精心照料。

当然了,和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照顾刘病已还只是小事。

后元二年(前87年),刘彻重病,有方士告诉他长安狱中有“天子气”,言下之意是那里的天子气冲了刘彻,于是刘彻命内谒者令郭穰去杀掉官狱中所有犯人,不分罪过轻重。

(丙吉画像)

郭穰连夜赶到郡邸狱,说明来意。丙吉守着门不许他进去,说:“皇曾孙在。他人亡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意思是皇曾孙在这里,别人无辜枉死都不可,何况是皇上的亲曾孙。

他的这种举动需要冒极大的风险,刘彻越老越昏庸,谁也说不准他会不会为这个大开杀戒。但丙吉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了刘病已,也保护了狱中其他人。

值得庆幸的是,刘彻这次没有疑神疑鬼,而是有所醒悟,叹道:“这是天意啊!”遂大赦天下。

刘病已的去向就成了个难题,不能再呆在狱中,刘彻也没有收养他的意思,丙吉便把他送去京兆尹那里,京兆尹不敢收,丙吉只好又把他留在身边几个月,用自己的俸禄供养他。

但郡邸狱始终不是什么好地方,丙吉又将刘病已送到他祖母史良娣家里,他才算是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后来刘彻驾崩,留下遗诏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并令宗正将其录入皇家宗谱,刘病已才真正有了皇家身份。

(汉宣帝)

推举之恩

刘彻去世,刘弗陵继位为汉昭帝,不长寿,没几年也死了,霍光等权臣拥立昌邑王刘贺即位,但刘贺太过荒唐,很快被废。

霍光等人商议新君人选,时任大将军长史的丙吉很得霍光看重,向霍光大力推荐刘病已,说他性情和善又有才干,稳重、懂礼,在民间有着良好的名声,堪为国君。

太仆杜延年也说刘病已的好话,霍光便听了他们的建议,拥立刘病已登基,是为汉宣帝。

如果换个人,肯定得在新帝面前夸耀自己的功劳,但丙吉一直很低调,什么都不说,霍光也不会特意去和刘病已说这个事儿。所以刘病已根本不知道丙吉曾推举过自己,只是感念他当年的恩德,赐爵关内侯。

此后丙吉绝口不提前事,很多大臣都不知道他曾照顾过皇帝。

(汉宣帝)

几年之后,刘病已终于知道了自己登上皇位有丙吉一份功劳,进他爵位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丙吉百般推辞,刘病已亲自劝说才接下。

总之,丙吉在历史上的声誉好,不只因为他做了善事,还因为他厚道,如同古之君子,行事遵循内心的道德感,不功利,不图报。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丙吉,字少卿。汉武帝时巫盅之祸爆发,刘彻曾孙被藏在郡邸狱中,而当时丙吉正好任郡邸狱,丙吉非常细心照料这位皇曾孙,汉武帝听说太子刘据之孙尚在人间,为了掩饰自己在巫盅之祸中所犯的错误,汉武帝欲斩草除根,下令将狱中犯人全部处死。

丙吉挡住了汉武帝派来的人,刘病已得以保全,汉武帝听说后,认为是天意如此,于是大赦天下,刘病已得以出狱,从此刘病已便流落民间,丙吉时刻关照在民间的刘病已。

汉昭帝驾崩后,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继位,然而刘贺与霍光不和,被霍光废黜。皇位空缺,丙吉向霍光推荐在民间的刘病已,霍光认为刘病已好控制,于是迎立刘病已继位,改名刘询。

刘询当了皇帝后,丙吉隐瞒曾经护养刘询的功劳,后来还是刘询偶然间才知道丙吉曾经于己有恩,刘询认为丙吉厚道,于是封他为博阳侯。

丙吉为人不仅厚道,而且非常仁慈,部下不称职,他也没有重罚,而是稍微惩戒一下就不了了之了。

可以说没有丙吉,就没有后来的昭宣中兴,丙吉死后,被刘询追封为定侯。





书史烟云


丙吉委实称得上是汉宣帝刘询的贵人。

当巫蛊之祸发生之际,丙吉作为这次案件的经手人,他很清楚刘据是被奸人所构陷,不过以他当时的身份地位,是完全没有能力去提醒汉武帝真正的实情,所以只能任由事态自由的发展。

不过因为丙吉手头上还有一些权力,所以当刘询被关押在监狱之时,丙吉出于同情,便在监狱之中挑选了比较可靠的女囚犯照顾小刘询,并且还专门选了比较好的牢房给他,也算得上是尽心照顾了。



后来汉武帝病重,有人向汉武帝说监狱之内有天子之气,汉武帝心疑将来江山落入旁人之手,于是便下令将监狱中关押的囚犯通通杀掉,当奉命之人来到狱中准备下手,丙吉又拦了下来,称里面关押的可是汉武帝的曾孙子,言明利害,没有让奉命之人得手。

后来,汉武帝知晓了此事,这时候离巫蛊之祸过去也很长时间了,汉武帝逐渐明白了自己的过错,并且因为思念长子刘据,便决定将大赦天下,也就是将刘询给放了。后来刘询在民间生活,也多得到丙吉的照顾。

之后刘弗陵去世,刘贺又因不守法度而被废,这时候皇位空悬,倍受霍光器重的丙吉便向他推荐了刘询,竟然还真就成功了。刘询因此而成为了汉朝的皇帝,不过丙吉却并没有因此而邀功,只是默默的守护着。



我想,能够让丙吉在史书上都享有如此高的美誉,恰是和他自己的人格魅力成正比的,他虽然有着从龙之功,但是却并未因此而行投机取巧之事,仅仅只是将曾经的功劳隐忍于心,甚至在被刘询倚重国事后,仍然任劳任怨,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留下一段名相美谈。


妙龄老翁谈历史


我是余好古,我的回答如下:

邴吉在汉宣帝朝曾做到了丞相的高官,位居三公。对于汉宣帝刘询来说,邴吉既有救命之恩,也有拥戴之功。

武帝征和二年年发生巫蛊之祸,邴吉从廷尉右监任上被召到朝廷处治巫蛊案件。当时刘询还是皇曾孙,刚出生才几个月,受卫太子刘据牵连也被下狱中。邴吉怜其无辜,便挑选性格谨慎、为人厚道的女囚,安排她们照顾刘询,避开狱中的湿气,刘询因此得以保全。

后元二年,有望气的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汉武帝其时病重,便下令将狱中囚犯全部处死。派去的人到达监狱时,丙吉拒之门外,说皇曾孙在里面,其他无辜的人都不可以枉杀,何况皇帝的亲曾孙?双方僵持了一夜,使者只好回报武帝,并弹劾丙吉。武帝此时也有所醒悟,称是天意,于是大赦天下,刘询又躲过一劫,而狱中囚犯也因此获救。

后来刘询也是由邴吉出钱养育,期间多次重病差点死掉,都是邴吉安排人悉心照料。直到汉昭帝始元二年,刘询才被接入掖庭供养,恢复宗室身份。要不是邴吉,刘询恐怕早就夭折了。

而在昌邑王刘贺被废后,群臣商议国君人选,丙吉向霍光极力推荐刘询。于是刘询被迎立为帝,即为汉宣帝。

上述情况来看,可见邴吉对刘询的恩德极为深厚。至于邴吉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心地善良,有恻隐之心。邴义护牢狱中的婴儿刘询,虽与其皇孙身份有关,但也是不忍其无辜受祸其谦退。而在阻止武帝不分青红皂白将囚犯一律处死的命令上,则是为所有枉死的人请命,并不单只为了刘询。

2.为人侠义,不居功自傲。邴吉对刘询有莫大恩德,但在其继位后一直绝口不提前事,因此功劳一直不为人所知,后来刘询得知还是因为一起意外事件。有一位名叫则的宫女上书自陈有养护刘询的功劳,此事非同小可,刘询派人考问,宫女则供述邴吉知道详情。邴吉这才说起前事,说则在养护之时不尽心还受过罚,不算有功,真正有功的是渭城的胡组和淮阳的郭征卿。刘询于是派人寻访,给予厚赏,而则也被免去奴婢身份并赏钱十万。如果不是则上书,邴吉对刘询做过的事可能就被带到棺材里去了,由此可见邴吉是真不愿意,并非做假,大有侠义之风。

3.性情宽厚,有容人之量。邴吉崇尚宽政,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处,不要求全责备,对属下的小过失多采取宽容的态度。府中掾吏不称职,邴吉给他放长假,并不处罚,这一做法也为后来继任为丞相的效仿。车夫醉酒呕吐弄脏了车,邴吉也没有开除他。这个车夫是边郡人,熟悉边事,某次见到边郡送信的快马到,便跟随打听到是外敌侵入云中、代郡,忙报告邴吉。在刘询下诏召见大臣商议时,邴吉因为知道情况而有预备,从容答复,而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很好回答,受到责备。

4.惯识大体,有治国之能。邴吉问牛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为丞相时曾经出行,路遇有人群斗,死上甚多,邴吉视若不见,照行不误。而见到牛在道中喘气,邴吉如临大事,忙不迭地下来询问情况。旁人不解,有的甚至指责邴吉重牛不重人。邴吉回答:打架斗殴甚至杀伤人命,自有长安令、京兆尹等地方官员处理,丞相只负责考核、奖惩他们。此时天气不热而牛喘气,可能是天时不正,影响农事。丞相辅佐皇帝治天下,负责调和天地阴阳,这才是我要过问的事。这样来看,邴吉的做法符合各负其责的理念,丞相抓大放小,没毛病。


但个人认为邴吉也有两个缺点:

一是为人宽厚过了头,对下属的过失有点放纵的感觉,可能会使其更加骄纵,该有的惩戒还是要有的,不然对尽职尽责、不犯过失的也不公平。

二是自己不居功,但不能掩盖别人的功劳。邴吉对自己救过刘询的事绝口不提,但受自己委托抚养、救护刘询的那些人的功劳同样也不能受到表彰,不能要求别人也当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

总的来看,邴吉算得上是德才兼备的名相。后来得到善终,并且福延子孙,这样的结局在汉朝官员中可不多,也算是善有善报了。




余好古


丙吉,字少卿,在汉武帝晚年奉诏治理巫蛊之祸郡邸狱,期间同情太子及刘询的无辜,挑选谨慎厚道的女囚徒,命令她们护养皇曾孙刘询,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后来担任大将军霍光的长史,在昌邑王刘贺被废后,向霍光推荐了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即位为皇帝,改名刘询。

丙吉为人极厚道,不夸耀自己。刘询即位后,丙吉绝口不谈以前对刘询的恩德,所以朝廷没有人能知道他的功劳。后来,掖庭宫婢女中名则的让她丈夫上书,陈述自己曾经有护养刘询的功劳。 宣帝诏令丙吉寻找曾经养护过自己的女犯,才逐渐知道丙吉对自己有旧恩,而丙吉终究不肯说。汉宣帝封丙吉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以报答当年的看护之恩。

丙吉为人宽宏有大量,不拘泥小节而识大体。最有趣的故事就是丙吉问牛了。 丙吉在一次外出时,路上看到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但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他手下的掾史对此感到非常奇怪。 丙吉径直往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跑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热得直往外吐舌头。丙吉见此情景,特地停车,派骑吏问赶牛人说:“赶牛走了几里路?”掾史更加不解,认为丙吉前后失问。有人因此指责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负责考察他们的政绩功过,上奏皇上,或论功行赏,或惩罚失职。丞相不过问小事,但正值春天,天气尚未炎热到酷暑难耐、大汗淋漓的地步。我看农夫赶牛走得急促,牛热得气喘吁吁,舌头都伸出来了,显然是受了湿热,牛会因为生病而影响农事。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农事受到影响,秋天就会歉收,百姓就要饿肚子,这是危害天下百姓的大事啊。我作为三公之一,自当忧国忧民,因此才过问赶牛之事。”掾史听后心悦诚服,认为丙吉是个识大体的丞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