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富平堑城变迁记略

富平县治城的详细城郭变迁在明以前的治城,已无从查考。现存之老城,明以前因以桥连通而称窑桥头。元朝至元元年(1335),守将张思道(张良弼)率部驻窑桥头,筑寨据险,易名窑桥寨。明洪武二年(1369),徐达经略关中,张思道望风而逃,徐达即以窑桥寨为县治,当时仅有垣绕而无城池雉堞。洪武三年,主薄陈忠信择城中高地建县衙、文庙、税课局等,城下南关镇始设集会(每月逢五、十为集、每年冬至为会),成为县内八大镇之一。正统初年(1436),知县高应举始就高阜堑土为城,周长3里,高约3丈。自壕至堞高6丈,池深1丈,并建成东、南、北三面城门楼。至此,城池初具规模。成化二年(1466)、知县苏鉴于县衙西建关帝庙。弘治中,知县陈润辟西门。嘉靖中,巡抚谢兰为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令修筑城外敌台。嘉靖十七年(1538)春地震,钟楼倾坏,城墙有损。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城墙踏损严重,知县赵桐重修。其后,知县崔举重修四门;知县史灿竟其工,并给四门命名刻匾;东门“华翔”,西门“荆踞”,南门“石盘”、北门“带温”。万历间,知县刘兑创东廓,更南门名为“都胜”。同时,引玉带渠水经温泉河桥上流入城壕,既固城防,亦可灌田。


富平堑城变迁记略

清康熙元年(1662)和二十四年(1685),城墙因雨涝两度塌陷。五十二年(1713),知县李世垣重修城池。乾隆二十四年(1759),城墙又遭雨损。嘉庆十三年(1808),又塌20余丈。道光七年(1827),邑令陈尧书拟兴建城内考院,连城人刘玉琦银6000余两,次年落成(今莲湖小学内)。同治年间,关辅回民起义,县令江开为城垣增修炮台数处。


富平堑城变迁记略

民国元年(1911),知县刘梦熊补修城垣。民国五年(1916)4月4日,望湖楼毁于“逐陆”之役。民国十二年(1923),为防匪狼入城,补修东门以北城墙,并重建望湖楼。民国十五年(1926)秋,刘镇华所部麻镇武侵袭富平,守军囤兵坚持,久攻不克。


富平堑城变迁记略

1949年5月4日,富平解放,县域内的县署、文庙、城隍庙、关帝庙、望湖楼、图书馆、魁星楼、四门城楼及数处木石牌坊基本保存完好。及至“文革”,破坏殆尽。1970年,中共富平县委,县政府及县级机关陆续从老城迁至杜村新址。老城内仅余少数单位,其余均为菜农、市民居住。曾经辉煌于明清民国的富平堑城,自设县治已有460多年的历史,已经完成使命,为我们留下一座古老而又富有文化底蕴的斩城。而今。堑城遗址,即将焕发新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