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靖、李勣、秦琼和尉迟敬德战功卓著,为啥排不进大唐开国功臣前十名?

fujunda


如果有一个时间限制的话,大唐开国的时间是公元618年,这时候李靖、李勣、秦琼、尉迟敬德都不在大唐的阵营了,当然算不上大唐开国功臣了,而且大都在敌方阵营中。

李靖、李勣、秦琼、尉迟敬德在唐朝(618年)立国前在干啥?

一、李靖。

李靖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和理论家。617年,李渊招兵买马准备起义建立国家,李靖是李渊的部下早就看穿了李渊的图谋,偷偷溜走向隋朝皇帝告密,结果李渊很快攻下长安,李靖被俘。李渊打算杀了李靖祭旗,在临刑的时候,李靖大呼革命尚未成功,怎么能斩杀壮士,于是乎李靖被释放,安排在李世民身边效力。此时唐已经立国,李靖刚刚投降了李渊,李渊认为他就是一个“告密者”,不入流,不过李世民挖掘了他的才能。(李靖是唐朝第一名将,剧照,凌烟阁排名第八)

二、李勣。

原名徐世勣,《隋唐演义》里面的徐茂公,后赐姓李,为李世勣,唐太宗继位后,因忌讳改名为李勣。他不仅仅是一名战将,而且精通医术,参与编纂了《唐本草》。他原来在瓦岗寨跟随翟让,差点没被李密剁了,就跟随李密了。618年,跟随李密投奔李渊,李密并没有拿他当做嫡系,真正的嫡系是王伯当,李密和王伯当被唐军伏击杀死,李勣接管了李密的地盘,被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看中,赐姓李。这也是618年唐朝立国后的事情了。(政坛不倒翁李勣剧照,凌烟阁排名倒数第二)

三、秦琼

秦琼原来在隋朝军队任职,在张须陀手下,张须陀被杀后,秦琼投奔万岗寨,瓦岗军败亡,秦琼、程咬金跟随了王世充。并且代表王世充与唐军作战,秦琼领着程咬金一伙瓦岗旧部阵前倒戈投奔了李世民,这是619年的事了,唐朝已经建国一年了。(秦琼剧照,凌烟阁排名倒数第一)

四、尉迟敬德。

他投奔唐朝时间更短,和李世民率领的唐军打了好久,被李世民降服,此时已经时620年了。(靠玄武门之变上位的尉迟敬德剧照)

这四位后世的名将大都是跟随唐朝后建立的功勋,建国时都在敌对阵营。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有排名吗?

李世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根本没有按照功劳给24个功臣排名,后世为这些功臣排名显得落入俗套。当时如果按照功劳排队估计内部会吵起来,那是非常愚蠢的。李世民是按照当时这些人的官职大小排的名次,好多官职都是虚衔,都是没有实权的。具体排名如下: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

李世民搞这个24功臣是平衡多方人员才有了这24人。

其中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功臣有10位: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张公谨、侯君集、尉迟敬德、段志玄、程知节(程咬金)、屈突通;而李靖、李勣、秦琼算是李世民中立的手下,没有参与或者没有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其他人员是为唐朝做过贡献其他势力的代表了。(李世民剧照)

李世民这个凌烟阁24功臣还是偏向于玄武门之变参与者的,很多人在唐朝也有功劳,但凭那几件功劳是进不了凌烟阁24功臣的,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就是鲜明的例子。


穿越再现彼岸


这几个人进不了大唐功臣前十的原因:

翻遍各类权威点的史书你会发现,李靖、李勣、秦琼尉、迟敬德为大唐开国根本没有什么太大贡献,要说这四位是唐高祖李渊称帝之路上的绊脚石还差不多。

首先,唐朝开国功臣得在618年(唐朝建立)前加入队伍的,这以后加入的最多只能算唐初功臣了。然而这四位开国之前不但没有给大唐建立立下寸功,反倒是李渊的对头。

李靖:

他本来也是隋朝官员,和李渊是同事。很早的时候李靖就发现李渊有不臣之心,所以在李渊心里李靖就一告密者。后来李渊称帝后本欲杀之,是被李世民等人保下来的。

李勣:

李勣以前本来是李密的马仔,李密他是李渊的对头。虽然李勣后来投靠唐朝,但那已是唐朝建立一年多以后了。

尉迟恭:

大唐建立3年后尉迟恭加入大唐,之前一直是大唐的强劲对手。玄武门之变后他才真正翻身的。

秦叔宝:

秦叔宝带着程咬金等人投唐的时候已经是唐朝建立两年后了,之前这干人都是大唐的强劲对手。

以上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大唐建国之后才追随李渊和李世民的,在大唐建国前的道路上,他们没有片点功劳。

欢迎喜欢的朋友留言+关注!




王大娃


谁说他们排不进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如下:

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特进、卫国公李靖、特进、宋国公萧瑀、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李靖和尉迟敬德无疑是上榜前十的。

李靖帮助李孝恭拿下了南中国,还有败突厥等惊人战功,所以排在前十没有问题。尉迟恭排在前十就是玄武门之变干掉了李元吉,他没有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攻城略地的功劳,排在前十就是因为能抢人头。

至于李绩在开国之战中对李唐有帮助,但进不了前十。秦叔宝能打,但只是骑兵指挥官和斗将,也没有独立攻城掠地的战功,更没有抢下重量级人物的脑袋,自然排在最后。

排第一的长孙无忌是关陇世家的代表,是唐初政坛臣子中的第一大佬,排在第一没有任何问题。

长孙无忌以中书令兼知尚书、门下省的大权。一人独自掌握三省,还有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中书令来济、侍中韩瑗四个大佬当小弟。此外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也是长孙无忌集团中的重量级成员,他不但是中书令,更得到了吏部尚书一职,是长孙无忌一方控制朝政的关键。六部中刑部需要向老领导请示,因为长孙无忌制定了大唐律;工部尚书长孙诠是长孙无忌族弟,吏部尚书一直在长孙无忌一方手中掌握。长孙家、高家(高士廉家,长孙无忌家,高履行是高家掌门人,是长孙无忌表弟,官拜太常卿)、韩家(韩瑗家)、柳家(柳奭家,王皇后父亲官运不太好,柳家才是王皇后在官场主要助力)、于志宁于家(于志宁不算长孙无忌一党,他被李治、武则天视为长孙无忌一党是因为两家有旧,关系密切,严格来说是长孙无忌的盟友),等长孙无忌集团和准盟友组成的豪门俱乐部,每家都有十人左右的子弟充当长安城的高层干部(长孙家有二十余人,于志宁家里因于志宁倒台受牵连的也有九人,韩瑗家有十余人),在长安城总共653名高层官员为数不小,几乎占据了十分之一。这个大人物排在第一,谁敢反对。


怕老婆的房玄龄势力也很大,刘洎、马周两个宰相级人物都是房玄龄一手提拔的,他进前十没问题吧。玄武门之变的功劳使得房玄龄家族拥有超过亲王的荣华富贵。唐朝亲王实封为八百户,只有个别亲王比如李孝恭因功实封一千户,房玄龄的实封为一千三百户,相当于年收入数千万上亿一年。

排在前面的萧瑀、段志玄等人还有隋朝重要将领身份加成,是入股比较早的股东。排名第二的李孝恭本来就是李唐宗室成员,在李靖帮助下有夺取南方的大功。


李从嘉的战争茶室


题目上所说的得李靖、李绩、秦琼、尉迟敬德无论后来的战功再怎么高,也肯定是排不上大唐开国功臣前十名的,别说前十名了,这四位连成为大唐开国功臣的资格都没有。

何谓大唐开国功臣?只有李渊钦定的“太原元谋功臣”才是正儿八经的大唐开国功臣,都是跟随李渊从太原开始起兵反隋的元老,一共只有十七位,是李渊登基后的当年公布天下的,分别是:尚书令秦王李世民、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

这里面只有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卫尉少卿刘政会这六个人后来进入到了李世民搞的凌烟阁。

再来说题目中的四位将军,李靖是其中资格最老的,他在唐朝还未建立时就跟着李家混,不过太原起兵时他仅仅只是李世民的幕僚,而且还是李渊差点杀掉的幕僚,因为李绩在估计到李渊要造反时,是准备去告发的,是李世民力保她,才留住性命,唐朝开国后,李靖才开始崭露头角,跟随唐朝宗室李孝恭平定巴蜀和荆襄,逐渐成为军中大将。李靖虽然在贞观年间成为大唐军神,但还不够资格成为大唐开国功臣。

另外三位就更不用说了,大唐开国后,李绩和秦琼还在瓦岗寨混,尉迟敬德跟着刘武周混,都是唐朝的敌人,是后来才分别主动投降或被李世民收服,就更不能算大唐开国功臣了。

大唐开国功臣和凌烟阁功臣是两码事,凌烟阁功臣是李世民对于帮助他夺位的功臣以及在整个贞观年间帮助他达成“贞观盛世”的臣子的缅怀。大唐开国功臣是帮助李家父子(主要是李渊)建朝称帝的功臣,所以题目中的那四位将军虽然在后世都相当有名且无人不知,但确确实实不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不过能进入到凌烟阁就已经能流芳百世了。


孤寡老人讲历史


提到大唐开国功臣功臣,人们自然会想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不过,这两者却并不是同一范畴。

关于“开国”这一词,其实本身概念就比较模糊。如果是指大唐建国那会儿的才算开国功臣的话,那么这四位当时都还不曾参与。不过,他们后来都参与了大唐的开疆拓土,为大唐的版图扩大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样算的话,似乎也可将他们纳入开国功臣的范围。

在我国历朝皇帝中,李世民无疑是把君臣关系处理得最好的,有恩有威,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不过这开国功臣的话,有一部分却与他无关了,因为他是第二任皇帝。

在大唐创意之初,最有功劳的当然是裴寂、刘文静等人。而李靖当时还站在大唐的对立面,肯定不可能是功臣。至于其他三位,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

等到李世民上台时,他们才开始崭露头角。

如果是以李世民的意思的话,尉迟敬德应该排得上位的,因为他是玄武门之变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同时也算是他的背锅者。但秦琼就肯定排不上号了,因为当时他是站在李渊阵营的。

而李世民也自有他的高明之处,事实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没有实质的排名。


史海惊奇录


要排大唐开国功臣,李靖李勣秦琼程咬金不要说前五,就是前十、前一百都进不去。而他们排不进大唐开国功臣前十名的理由很简单,这一点我们看看这些人的履历就知道了。

咱们说的大唐开国功臣,必然有一个时间限制,这个时间就是公元618年,也就是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因为从那一年开始,大唐建立,其后的战争,都不算大唐开国之战,在那个时间点之后加入大唐阵营的,只能算唐初功臣名将。想李靖李勣秦琼尉迟恭等人,不但没有为大唐肇基添砖加瓦,而且他们当时的本职工作,就是挖唐朝的墙角。


咱们先来看看李靖李药师。

《旧唐书·列传第十七》记载,“大业末……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这就是说,李靖是最早发现李渊有不臣之心的隋朝官员之一,而他给李渊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告密者”。

要不是李靖临刑前大声呼喊(我们可以理解为投效),再加上当时的秦王李世民求情,李渊后来也不会将李靖与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韩、白、卫、霍,岂能及也),并认为李靖更胜一筹了。唐高祖李渊差点将李靖杀来在登基大典时祭旗,那么李靖自然不算大唐开国功臣,而只能算唐初名将了。


无论是在《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里,李靖与李勣都是在一个传里的,但是李勣比李靖投入唐营的时间还短,此公在武德二年才正式追随李密的脚步,成了大唐黎州总管、莱国公。赐姓之后,李渊本想封李勣的父亲李盖为济阴王的(封盖济阴王,固辞,改舒国公),原姓徐,赐姓李,封王倒也合乎礼制,由此可见李勣受李渊重视的程度。

李勣在大唐建国一年后来归,后来又短暂被窦建德俘虏使用,所以当大唐建国之前,在李渊眼里,李勣就是大麻烦李密手下一个不小的麻烦。


相对于李靖李勣,尉迟敬德给唐朝制造的麻烦更大。尉迟敬德一直到武德三年,还在跟李渊的大唐死磕:“与宋金刚南侵,陷晋、澮二州……袭破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唐俭等。”打败一个住了两天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牛得不要不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牛人,被秦琼秦叔宝击败投降后,李渊也没给他好脸色,人家李勣秦琼程咬金等人早早被封为国公,秦琼还被授予上柱国容易称号,尉迟敬德却连个子爵都没混上(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前还是全椒县子呢),只是在李世民身边当一个大保镖。


尉迟敬德真正咸鱼翻身,是在玄武门射杀李元吉(元吉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擐甲持矛逼迫李渊下诏宣布太子建成为叛军之后的事情了:“拜右武候大将军,赐爵吴国公,食实封千三百户。齐王府财币器物,封其全邸,尽赐敬德。”

至于秦琼,那就不用说了,此公带着程咬金、吴黑闼、牛进达(应该是尤俊达的原型)阵前从容投唐的时候,也已经是武德二年的事情了。在秦琼投唐之前,李渊曾经对李密很是忌惮,甚至还要称李密为兄。而李密当时最大的依仗,就是秦琼等人统帅的内马军:“此八千人可当百万。”


但是在李靖李勣尉迟恭秦琼四人中,李渊单单对秦琼情有独钟,因为其余三位都是迫不得已投唐,只有秦琼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抛弃王世充,李渊感动得都不知道说啥好了:“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结果秦琼没吃李渊的“龙肉”,但是却一直用李渊送给他的金酒壶喝酒。

从上面四个人的履历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大唐建国之后才追随李渊和李世民的,在大唐建国之路上,他们并没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而是相当于大唐很难逾越的障碍。


既然李勣李靖秦琼尉迟敬德不算大唐开国功臣,那么大唐开国功臣中的前五位应该是谁呢?除了皇亲国戚李唐宗室,排在前两位的应该是裴寂和刘文静。萧瑀和刘文静曾经是好战友,后来却成了不死不休的政敌。

李渊之所以太原起兵,就是中了裴寂的圈套并得到了刘文静的鼓励。裴寂刘文静这对先战友后冤家,也在同一传里(《旧唐书·列传第七》《新唐书·列传第十三》李渊中了裴寂的美人计(以宫人侍唐公,恐事发诛),这才坚定了骑兵反隋的决心,事实上裴寂的贡献可不仅仅是两个妃子,而是一大堆金钱美女粮食和军需物资:“兵起,寂进宫女五百,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四十万首。”



虽然并为李渊早起心腹谋士及起兵倡导者,但是刘文静却很瞧不起裴寂(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结果被裴寂楔了一橛子:“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于是刘文静被唐高祖李渊杀掉了,刘文静被杀之前的话颇有韩信和蒯彻的风范:“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

除了裴寂刘文静,像唐俭(高祖在太原留守,俭与太宗周密,俭从容说太宗以隋室昏乱,天下可图) 、长孙顺德、 刘弘基(顺德与刘弘基等召募,旬月之间,众至万余人,结营于郭下,遂诛王威、高君雅等)、 殷峤(殷开山,参预谋略,授心腹之寄)、刘政会(既拘威等,竟得举兵,政会之功也)、武士彟(武则天之父,从起义,官至司农少卿,封宣城县公。常居苑中,委以农囿之事。贞观中卒,赠潭州都督)。


这些开国功臣中,裴寂刘文静被赐予两块免死金牌(通俗说法,官文是“恕二死”),其余人都得了一块,得到一块免死金牌的多达十四人,除了咱们前面提到的唐俭长孙顺德刘弘基殷开山刘政会武士彟,还有都水监赵文恪、右屯卫大将军窦琮、鸿胪卿刘世龙、左翊卫大将军柴绍、骠骑将军张平高、左骁卫长史许世绪、左三统军李思行、左武卫大将军李高迁,这十几二十个人才是真正的大唐开国功臣,也是李渊太原起兵的得力臂膀、智囊和爪牙(李渊诏曰:“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经纶天下,实仗群材”)。



说李靖李勣秦琼尉迟恭不是大唐开国功臣,并没有贬低他们的意思,这四位虽然没有获得开国功臣的免死金牌,但是却个个战功卓著高官厚禄生荣死哀。而那些获得免死金牌的,有好几位下场都不算太好:刘文静被族诛,刘世龙流放岭南,赵文恪赐死狱中。

所以是不是开国功臣并不打紧,关键是要选对时机选对阵营。比如秦琼秦叔宝,在来护儿张须陀李密王世充那里都混得风生水起,到了大唐之后更是被李渊李世民两代帝王尊崇,连他用过的大铁枪,也成了镇国之宝。可见性格决定命运,要想善始善终,还得有个好人品……


驴和熊猫


提起大唐的开国功臣,大部分人都会想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实际上将凌烟阁功臣与开国功臣画等号是片面且不准确的,而且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前,还有一个“太原元谋功臣”。但不管是“太原元谋功臣”还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不能准确用来描述大唐的开国功臣,前者说的是晋阳起兵时期的功臣,而后者则说的是跟随李世民打天下、发动玄武门之变和开创贞观之治的功臣。实际上,单就开国功臣来说,应该是这两者的部分结合。

李渊自617年晋阳起兵,历时四个月攻入长安,控制了长安的局势。到了第二年,李渊逼迫隋恭帝退位而自立为帝,至此,大唐建立,李渊为此大封功臣,有十七位功臣被点名封赏,这就是著名的“太原元谋功臣”,其中包括秦王李世民在内,还有裴寂、刘文静等人,这三人又格外特殊,获得了恕二死的殊荣。实际上,这个“太原元谋功臣”中的所有人都算是大唐的开国功臣。但这份功臣名单仅仅只能代表部分开国功臣,实际上,开国功臣远不止这些,因为大唐建立之后,真正的平定天下、开疆扩土才刚刚开始,这一时期又涌现出了很多功臣,都可以算为开国功臣。

大唐建立之后,很多敌对阵营中的人主动或者被动选择投降大唐,比如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李绩等等,他们在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时期的很多开国功臣都在后来成为凌烟阁功臣。综合中两份名单,我们大致可以看一下大唐的开国功臣都有谁。

但还有一个事实需要说明的是,开国功臣中也有一些人并没有进入凌烟阁功臣名单,先排除凌烟阁功臣的形成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自然就是源于唐初特殊的宫廷斗争,即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诛杀了原太子李建成而自己做了太子,以及未来的皇帝。因此原属于或者亲近李建成阵营的人,即便在唐初立下了大功,也未必会有记载,很多人的功绩都被抹除了,除了魏征、王珪、薛万彻等人在李世民登基之后被重用外,很多都没有被提拨重用,只能默默无闻于后世。

而且,凌烟阁功臣这份名单的成因本身就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定义为功臣功劳大小的排名,而且,其时间跨度比较大,从617年一直到643年,其间包括了平定天下、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综合这几个因素,再根据他们在643年的官职大小(逝者已死后追封为准)来组成的一个功臣名单,因此如果论开国功臣,就不能简单的按照这个排名来。

除去“太原元谋功臣”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外,还有一个人也算是开国功臣,即平阳昭公主,李渊和太穆皇后窦氏的女儿。她在丈夫柴绍远赴晋阳响应李渊起义后, 带着柴家家奴以丝竹园为临时据点,开始响应李渊的义旗,不断占领地盘,为李渊渡过黄河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后来又参与了攻打长安的战争,唯一可惜的是,平阳昭公主去世的比较早,623年,天下还未平定,她就去世了。

综上,如果给大唐的开国功臣们排一下名,四姑娘以为,前几位应该包括这几个人(未排名):裴寂、刘文静、平阳昭公主、李孝恭、房玄龄、杜如晦、李靖、尉迟敬德、秦琼、李绩等,私以为,李靖、尉迟敬德、秦琼和李绩都是能够排进大唐开国功臣前十名的。

当然,这仅仅是四姑娘的一家之言,真实情况未必如此,最后再重申一遍,大唐的开国功臣,绝不等同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绝不能看做一回事。


尚宫女史


不知道题主的是不是按照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来排名的。如果是尉迟敬德和李靖排在第七,第八。何来没有进入前十名之说。

以尉迟敬德前的名次来说说,他们为什么排在前面,长孙无忌,大舅子,又是关陇贵族;第二名李孝恭,宗室,不需要说其他的了吧。房谋杜断,加个魏征什么份量也不言而喻了吧,第六的高士廉是长孙皇后舅舅。

反倒是秦琼和李績两个人排在最后两名。

那么他俩为什么就排在那么后面呢?最关键前面这些人很牛,也很有关系;秦琼的话,早逝可能也是一个原因,没有太多的机会立更多的战功。





南岭说史


一提起大唐开国功臣,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二李战神李靖李勣,也会想到门神秦琼尉迟敬德。但是翻遍了《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我们都找不到李靖李勣秦琼尉迟敬德为大唐开国做了哪些贡献,要说这四位是唐高祖李渊称帝之路上的绊脚石还差不多。

所以要排大唐开国功臣,李靖李勣秦琼程咬金不要说前五,就是前十、前一百都进不去。而他们排不进大唐开国功臣前十名的理由很简单,这一点我们看看这些人的履历就知道了。


咱们说的大唐开国功臣,必然有一个时间限制,这个时间就是公元618年,也就是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因为从那一年开始,大唐建立,其后的战争,都不算大唐开国之战,在那个时间点之后加入大唐阵营的,只能算唐初功臣名将。想李靖李勣秦琼尉迟恭等人,不但没有为大唐肇基添砖加瓦,而且他们当时的本职工作,就是挖唐朝的墙角。

咱们先来看看李靖李药师。

《旧唐书·列传第十七》记载,“大业末……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这就是说,李靖是最早发现李渊有不臣之心的隋朝官员之一,而他给李渊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告密者”。

要不是李靖临刑前大声呼喊(我们可以理解为投效),再加上当时的秦王李世民求情,李渊后来也不会将李靖与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韩、白、卫、霍,岂能及也),并认为李靖更胜一筹了。唐高祖李渊差点将李靖杀来在登基大典时祭旗,那么李靖自然不算大唐开国功臣,而只能算唐初名将了。


无论是在《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里,李靖与李勣都是在一个传里的,但是李勣比李靖投入唐营的时间还短,此公在武德二年才正式追随李密的脚步,成了大唐黎州总管、莱国公。赐姓之后,李渊本想封李勣的父亲李盖为济阴王的(封盖济阴王,固辞,改舒国公),原姓徐,赐姓李,封王倒也合乎礼制,由此可见李勣受李渊重视的程度。

李勣在大唐建国一年后来归,后来又短暂被窦建德俘虏使用,所以当大唐建国之前,在李渊眼里,李勣就是大麻烦李密手下一个不小的麻烦。



相对于李靖李勣,尉迟敬德给唐朝制造的麻烦更大。尉迟敬德一直到武德三年,还在跟李渊的大唐死磕:“与宋金刚南侵,陷晋、澮二州……袭破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唐俭等。”打败一个住了两天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牛得不要不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牛人,被秦琼秦叔宝击败投降后,李渊也没给他好脸色,人家李勣秦琼程咬金等人早早被封为国公,秦琼还被授予上柱国容易称号,尉迟敬德却连个子爵都没混上(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前还是全椒县子呢),只是在李世民身边当一个大保镖。

尉迟敬德真正咸鱼翻身,是在玄武门射杀李元吉(元吉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擐甲持矛逼迫李渊下诏宣布太子建成为叛军之后的事情了:“拜右武候大将军,赐爵吴国公,食实封千三百户。齐王府财币器物,封其全邸,尽赐敬德。”

至于秦琼,那就不用说了,此公带着程咬金、吴黑闼、牛进达(应该是尤俊达的原型)阵前从容投唐的时候,也已经是武德二年的事情了。在秦琼投唐之前,李渊曾经对李密很是忌惮,甚至还要称李密为兄。而李密当时最大的依仗,就是秦琼等人统帅的内马军:“此八千人可当百万。”

但是在李靖李勣尉迟恭秦琼四人中,李渊单单对秦琼情有独钟,因为其余三位都是迫不得已投唐,只有秦琼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抛弃王世充,李渊感动得都不知道说啥好了:“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结果秦琼没吃李渊的“龙肉”,但是却一直用李渊送给他的金酒壶喝酒。

从上面四个人的履历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大唐建国之后才追随李渊和李世民的,在大唐建国之路上,他们并没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而是相当于大唐很难逾越的障碍。

既然李勣李靖秦琼尉迟敬德不算大唐开国功臣,那么大唐开国功臣中的前五位应该是谁呢?除了皇亲国戚李唐宗室,排在前两位的应该是裴寂和刘文静。萧瑀和刘文静曾经是好战友,后来却成了不死不休的政敌。

李渊之所以太原起兵,就是中了裴寂的圈套并得到了刘文静的鼓励。裴寂刘文静这对先战友后冤家,也在同一传里(《旧唐书·列传第七》《新唐书·列传第十三》李渊中了裴寂的美人计(以宫人侍唐公,恐事发诛),这才坚定了骑兵反隋的决心,事实上裴寂的贡献可不仅仅是两个妃子,而是一大堆金钱美女粮食和军需物资:“兵起,寂进宫女五百,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四十万首。”

虽然并为李渊早起心腹谋士及起兵倡导者,但是刘文静却很瞧不起裴寂(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结果被裴寂楔了一橛子:“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于是刘文静被唐高祖李渊杀掉了,刘文静被杀之前的话颇有韩信和蒯彻的风范:“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

除了裴寂刘文静,像唐俭(高祖在太原留守,俭与太宗周密,俭从容说太宗以隋室昏乱,天下可图) 、长孙顺德、 刘弘基(顺德与刘弘基等召募,旬月之间,众至万余人,结营于郭下,遂诛王威、高君雅等)、 殷峤(殷开山,参预谋略,授心腹之寄)、刘政会(既拘威等,竟得举兵,政会之功也)、武士彟(武则天之父,从起义,官至司农少卿,封宣城县公。常居苑中,委以农囿之事。贞观中卒,赠潭州都督)。

这些开国功臣中,裴寂刘文静被赐予两块免死金牌(通俗说法,官文是“恕二死”),其余人都得了一块,得到一块免死金牌的多达十四人,除了咱们前面提到的唐俭长孙顺德刘弘基殷开山刘政会武士彟,还有都水监赵文恪、右屯卫大将军窦琮、鸿胪卿刘世龙、左翊卫大将军柴绍、骠骑将军张平高、左骁卫长史许世绪、左三统军李思行、左武卫大将军李高迁,这十几二十个人才是真正的大唐开国功臣,也是李渊太原起兵的得力臂膀、智囊和爪牙(李渊诏曰:“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经纶天下,实仗群材”)。

说李靖李勣秦琼尉迟恭不是大唐开国功臣,并没有贬低他们的意思,这四位虽然没有获得开国功臣的免死金牌,但是却个个战功卓著高官厚禄生荣死哀。而那些获得免死金牌的,有好几位下场都不算太好:刘文静被族诛,刘世龙流放岭南,赵文恪赐死狱中。

所以是不是开国功臣并不打紧,关键是要选对时机选对阵营。比如秦琼秦叔宝,在来护儿张须陀李密王世充那里都混得风生水起,到了大唐之后更是被李渊李世民两代帝王尊崇,连他用过的大铁枪,也成了镇国之宝。可见性格决定命运,要想善始善终,还得有个好人品……


星鵼下的誓言


他们忠的是国,不是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