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齊河和禹城交界處的擡官橋原來還有這樣的故事

“趙牛河,長又長,七曲八拐到東洋……”趙牛河由西南向東北,斜穿禹城、齊河兩縣。在河的第五拐——從甘魚頭上溯30華里處,昔日曾有一座規模不大的石樁木體橋,便是早年聞名的“抬官橋”。

齊河和禹城交界處的抬官橋原來還有這樣的故事

“抬官橋”原名千戶屯橋,這裡面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光緒九年,黃河決堤,禹城城東,地勢低窪,正當水路,一時間村村房倒屋塌,處處破壁殘垣。禹城知縣李惟誠為了自己的頂戴前程,三年任滿,得到提升,面對滔滔白浪,竟然視而不見,一再逼追百姓交糧納銀。萬般無奈,百姓推舉李華金、趙亮、霍覃、高殿池、何老四等十多人,代表城東八鄉父老進見知縣,懇請“老爺”下鄉驗災。

齊河和禹城交界處的抬官橋原來還有這樣的故事

是日,李知縣帶衙役,乘大轎,出城門,浩浩蕩蕩向東進發。行未數里,已見大水漫地,前進無路,他忙吩咐打轎回城。豈知八鄉父老早已齊聚東大窪,見狗官要溜,便呼啦啦一擁而上,圍住公差,搶抬官轎。人們斜叉著過了東大窪,將轎子抬上了千戶屯橋。

齊河和禹城交界處的抬官橋原來還有這樣的故事

下得轎子,李惟誠面對洪水拒不承認,並遷怒百姓,忍耐不住的鄉民們也一擁而上,在橋頭河岸與公差們展開一場混戰。高殿池把李可包推進轎內,又解下搭膊,將轎門緊緊捆住,吆喝人們抬起轎來, 如飛一般向南去了。 “抬官”的人們到了黃河渡口,船家和漁民聽說後,紛紛搭幫手。順著官道,不消半日就進了濟南府。山東督撫一見此案,驚得魂飛魄散。他怕事態擴大有礙自己的前程,便準了禹城百姓的請求,立派委員來禹勘驗,以罔恤民艱,官逼民變奏聞,削去李的官職,永不敘用。

齊河和禹城交界處的抬官橋原來還有這樣的故事

如今,“抬官橋”只剩下個土堆疙瘩。在它北邊,建起了氣勢宏偉的千戶屯攔河閘,東大窪十年九澇的情形一去不復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