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汉地十八省”不包括辽宁?

用户71495553321


清朝末年,革命党在主张驱逐满清政权的时候,曾有过这样的主张:收复传统的汉地十八省。而北洋集团意识到革命党的这个主张存在着巨大弊端,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

在“五族共和”的划分中,辽宁被划入到了“满洲”的范围内,而在历史上,辽宁和汉族王朝渊源很深,但是,“汉地十八省”却不包括辽宁,这其中原因何在?

辽宁历史

按照辽河为界,辽宁可以划分为辽东和辽西两部分。而这两部分的历史,却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辽宁的朝阳,曾经是十六国时期的“三燕”政权的国都,在历朝历代的诗文里面,时常看到对辽西、朝阳的描述,并且早在殷商时代,商朝的势力就曾影响到辽西地区。

而辽东则蒙昧许多:辽东纳入华夏的势力范围,是在东周时代。东汉灭亡后,辽东曾被公孙氏割据。东晋——唐初,辽东则处于高句丽的统治之下。辽东和中原的渊源,比起辽西要浅很多。

不过,对于中原统治者来说,不论辽西也好,辽东也罢,其实都属于蛮荒、边陲之地。因此,作为统治核心的边陲之地,历代统治者对其都不上心——除非辽宁地区出现足以威胁中原朝廷安全的政权。事实上,曹魏对辽东的讨伐、隋唐对高句丽的讨伐,都是因为这些政权如果不早日铲除,必然成为中原王朝的大患所导致的。

到了明朝末年,辽东逐步落入后金汗国之手,由于明朝的腐朽,天启帝的昏庸、崇祯帝的无能,导致整个辽宁全境落入后金汗廷之手。明朝朝廷也意识到后金的危害性,并且多次发兵讨伐,最终,后金汗廷没被明朝灭亡,崇祯帝先被挂在了树上。

汉地边缘

从辽宁的简史不难看出,汉族王朝对辽宁的统治时间要比起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珠江流域都要短暂。

而在人口比例上,辽宁地区也并非传统汉人也乐意定居的热土。因为传统的汉人主要谋生的手段在于农耕。在古代,农产品的产量远不能和当代的亩产数量相比,在既没有农业技术支持,又没有抗寒作物的情况下,农民在辽宁耕种一年所获得的口粮,除去向官家缴纳的赋税后,可谓所剩无几。因此,古代汉人不到走投无路,是不会考虑移民到辽宁的。

这就导致对统治者而言,辽宁是压榨不出多少财富的“荒蛮之地”,不能和其他汉地相提并论。而对于汉族百姓来说,辽宁没有太强的吸引力,因此辽宁汉人的人口比例也不能和其他汉族省份相比。最终,辽宁成为一块特殊的“汉地”,被“开除”了“汉地”的序列。

不过,在当下,东北三省的主体民族都是汉族,这应当感恩于工业社会的进步性。


藤树先生


一直都不明白,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都在开疆扩土,中华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什么时候就有了个“汉地十八省”的说法,说汉人的脚步从未踏出汉地十八省,也未能对除了汉地十八省之外的土地进行过有效统治,其他的土地是满清入关后带来的嫁妆。什么时候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是对是错呢?

事实上,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和双重标准的,历史上也从来没有汉地十八省的这种说法,有些人为了达到一些目的,人为的宣扬只有汉地十八省才是中国的传统统治区,这是一种典型的分裂行径。

所谓的汉地十八省,也就是清朝将明朝统治区中的十五个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广分为湖南、湖北,南直隶(先改名为江南)分为安徽、江苏,从陕西中分出甘肃,所设置的18个省份。事实上,除此之外的其他区域也本就为历朝历代开拓后的地区,但却被满清政府列为其它民族居住区,这是满清政府的民族分化治理政策,并不是说汉地十八省就是汉人的,其他就是其他的。例如辽东自战国以来就是汉族的传统居住的地区,但清入关后驱除了那里的汉人,并把其列为禁地,禁止汉人进入。类似的禁地还有新疆、蒙古、西藏等。所这谓汉地十八省的建立就是为了对当时的满人和汉人进行分离,其实也就是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对于汉族人口的歧视,这个汉地十八省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种族隔离,当时的清政府为了更好的统治汉人积极学习汉人的文化,但是实际上还是觉得满人比汉人要高贵上不少。

而当时的辽宁,无论是在历朝历代,还是在明朝时期,是归中央政府管辖的重镇,汉族百姓和驻军都很多,正儿八经是归属山东管辖的。只是因为后来被努尔哈赤攻陷后,将其作为后金的政治军事中心,汉人大部分被驱逐,所以也就成了被隔离在汉人区域之外的城市,自然在后来的满清政府划定隔离区时,被划在外边了。


关河南望


这就要问明朝了。

明朝的能耐很有限,稳定的疆域就是内地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以明朝末年为准),辽东都司在明朝末年被努尔哈赤吞并。

十八省其实就是在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的基础上形成的。

由于清朝将有些较大的省份拆分成小省。例如,明朝的南直隶(江南省)入清后被分成江苏、安徽二省,最终内地省份的数目由15个演变成18个。

十八省这个概念,流行于晚清。当时许多汉民族主义者都采纳这个说法,他们认为这是汉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疆域。



例如,孙中山就认为:

支那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近世五六百年,十八省之地几如金瓯之固,从无分裂之虞。

因此,辛亥革命就是要在十八省建立汉族的国家,甚至武昌起义后军政府拟定的国旗都是代表十八省的十八星旗。当时的汉民族主义者计划将少数民族赶回边疆,边疆那些地区,在他们看来都不算是中国的地盘。

这种思维自然是非常危险,很有可能造成边疆统治合法性的崩溃。所以,在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的思维成为主流。


HuiNanHistory


在中国汉人的传统地域分布里面并没有汉地18省这一个说法。如此一个说法是诞生在清朝时期,清朝统治者为了更好的区别汉人以及满族蒙古等人的聚集地才衍生出的一个说法。

汉地18省主要指的是当年明朝统治区域的汉人所在的聚集地,其前身是明朝时期的两京十三省。等到清朝朝统治的时候将一些省给分开,将湖广行省分为湖南和湖北两个省份,将直隶分为安徽江苏,将山西又分成了甘溪和山西等,通过如此的一个做法将之前的明朝十三省成功分为了18个地区。

但辽宁也曾是汉人的聚集地,为什么不将辽宁也画为汉人所在的省份呢?

清朝统治者刚入主中原的时候很难在中原王朝地区建立一个有效的统治,当时爱新觉罗家族为了让中原百姓接受统治,也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提倡儒家学说治国。毕竟找一个合理的名号,才可以让一些知识分子有台阶可下。

后来清朝统治者的确利用汉人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军队成功统治了汉人。虽然当时满清政府每天吼着满汉平等,不过实际上仍然是满族人尊贵汉人卑贱。

为了更好的将汉人与满族以及其他民族的聚集地分开,也就列出了汉地18省,同样也是为了区别从明朝手中所继承的土地。

那么辽宁为何会被单独划出呢?

辽宁在我国所存在的历史还是比较曲折的,战国时期确实是属于汉人的聚集地,等到汉朝时期仍然是汉人的统治区域所在,三国时期此地则是有公孙家族在此的割据势力。

后来司马家族掌权之后为了避免公孙家族在这里起兵,便攻下了辽东半岛地区。

为了防止有公孙家族的人再组织兵马反叛,所以也就在此进行大肆屠杀,从而导致辽宁人烟稀少。后来此地也就落入了高句丽,百济国等朝鲜小国的统治范围。

等到唐朝时期,唐高宗发兵灭了高句丽,并且成功在将此地纳入了汉人的统辖范围。在唐朝接手之后,此地开始逐渐搬迁了很多的汉人,不过其他民族的人数也非常多。

等到北宋建立之时,由于辽国的崛起此地再次陷入了少数民族统治的范围,在辽宁汉族人口已经相对稀少,直到明朝建立辽宁地区才再一次进入了明朝的管辖范围。

当时明朝为了加大对此地的统治从内地大量移民至此,此地仍然有大量的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因此辽宁应该算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多民族聚集之地。

虽然说汉人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是人数比重并没有其他地方高。

清朝建立之后刚好辽宁又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并且皇太极还将满清首都盛京设立在此处。

也正是如此一个原因,清朝统治者将辽宁居住地的汉民大量屠杀以及驱逐,导致辽宁当地的汉人人数猛然下降。

所以在明朝统一全国之后,辽宁的汉人相对之前已经少很多了,而且将辽宁设为了汉人禁止入内的地方,所以当时在汉人18省里面并没有包括辽宁。


夏目历史君


不要忘了汉晋时期的辽东郡、玄菟郡。

早在战国时期,赵国的李牧、燕国的秦开,击败东胡,向北拓地千里,燕国筑长城,自造阳起,到襄平,置辽西、辽东郡,将东北的辽东(现在的辽宁省)纳入版图,并连续到朝鲜半岛。可以讲,中原王朝经略东北(辽宁省、吉林省)的时间,比秦皇汉武时期出兵攻占五岭以南,还要早几百年。如果算上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汉人是东北古代四大族群之一。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用亡国的代价也要收复辽东,阻止分裂,实现中国的统一。

明朝在永乐年间,将东北全境及外东北地区纳入版图,置奴儿干都司、辽东都司。

明朝中后期在东北修筑防御的辽东边墙,从山海关延申至辽宁的开原一带,然后向东抵鸭绿江口。可以说明朝与后金的主战场在辽东地区,萨尔浒之战、松锦之战、宁远之战,都是在今天的辽宁省。在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基础上,建立了关宁铁骑,守卫大明东北边疆。在皇太极绕道内蒙入关,直取京师的危急时刻,袁崇焕带领关宁铁骑急速回京勤王,解了京师之危,挽救了大明。

肃慎也是东北古民族之一,早在先秦时期,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周王室公开申明,肃慎属于我们北方的领土。当时的肃慎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在明朝初年,居住在黑龙江依兰的女真部斡朵里人,在首领猛哥帖木儿的带领下向南迁徙,后来被明朝安置在开原以东,苏子河流域,成为大明的建州女真部。努尔哈赤时期,在击败明朝四路大军的围剿后,才从赫图阿拉迁都到沈阳。

要知先人拓土之不易,虽寸土亦不可轻易付予敌人。

所以,不要被日本满蒙学派的“南北对立论”所迷惑和利用。

辽东、东北、外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黑土边疆


在清朝正史、官方编撰的政书以及官方文件中,都提到了“汉地十八省”的说法,这个名称来源,其实是由明朝时期的“两京十三省”演变而来。清军入关后,对汉人和少数民族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理念,所以在明朝“两京十三省”的基础上,将明朝原有的江南省拆分为了江苏与安徽,湖广省拆分为了湖南与湖北,随后,又从陕西省拆分出了甘肃省,共设置18个省份。但是,在汉地十八省中,唯独少了辽东地区,这就让不少人产生疑问,为何“汉地十八省”不包括辽东呢?

汉地十八省手绘图

战国时期,辽东归燕国所有;秦汉时期,朝廷在这里设立了辽东郡;然而至三国时期,据史书记载,司马懿为了解决辽东公孙氏割据问题,大肆屠杀辽东人口,司马懿此举确实解决了辽东割据之患,但是他的这一举动又导致了辽东地区人口大规模减少。致使后来的辽东地区,被鲜卑、高句丽、百济等相继侵占。尽管唐朝时期唐高宗发兵灭高句丽,并在此设立了“安乐都护府”,重新回归中原王朝的掌控之中。但是此时的辽东,早已经不是当初的汉族聚居地。

割据时期的辽东

直到宋代,契丹在辽东崛起,与中原正统王朝北宋相抗,辽东又一次成为了少数民族割据地。但是,中原正统王朝失去辽东以后,朝廷和百姓对于这块疆土的丧失却毫无痛感,反倒是对“燕云十六州”的丢失痛心疾首。这一切皆由于此时的辽东早已没有多少汉人居住,在朝廷心中和百姓心中,辽东更像是一个中原地区毫无关系的异域,有没有它的存在对于中原而言毫无区别。

明朝时期地图

发展至明朝年间,由于明朝政府向辽东地区大量移民,此后,汉人在辽东地区居住、垦荒的身影再次多了起来,在明朝年间,辽东地区又再次成为了汉人居住地,逐渐与中原融为一体。明朝在辽东地区设立辽东都司,对于辽东地区的控制,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那么,后来一切制度都效仿明朝的满清,为何没有将辽东地区纳入“汉地十八省”呢?

这与明清两朝大一统王朝的理论有关,在明朝廷看来,辽东地区是汉人聚集地,这里自然属于大一统王朝中的汉地。但是,在清朝看来,辽东地区却是他们的“龙兴之地”,是他们统治中原的根本,一旦将辽东地区划入了“汉地十八省”,就等同于丧失了自己原有的利益。

汉地十八省

满清无论是在入主中原前,或者是入主中原后,满清皇室都将东北认为是自己的根本所在,其他的中原区域,更像是被自己所征服的战利品。而辽东地区在整个东北而言,又是最适宜居住与发展农业的地方,可以为满人提供既得利益;如果满清在中原地区的位置不保,还可以退回辽东再次立国。所以,当满清在入住中原后,就将辽东地区的汉人驱逐关内,禁止满清与汉族通婚。正是由于以上原因,辽东地区在清朝时期没有被纳入汉地,自然不会被包括在“汉地十八省”之中。


鸢飞九天2018


从新石器时代(大约1.8万年前)开始,在这里居住的除汉族的先人外,还有东胡、肃慎等民族的先人。

(胡人俑)

到了东汉末期(184年-220年),各族势力之间相互争夺,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辽宁被公孙氏占据,当时的高句丽族也一度称雄。

(高句丽王)

之后唐朝(618年—907年)征服了高句丽族,辽宁并入唐朝版图,“安史之乱”后,松花江流域渤海政权兴起,辽宁成为其势力范围。后来,契丹吞并了渤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国号“契丹”建立了辽政权(916年—1125年)。

(契丹人)

天庆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于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女真族举兵抗辽,建立金朝。

(不可一世的金国骑兵)

经历了蒙古帝国的吞并之后,明朝中期,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用武力、怀柔、联姻等手段征服了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各族部落,定都新宾,建立了后金政权。

(努尔哈赤)

明朝后期,满族人日益壮大,他们在首领努尔哈赤率领下,历三代而问鼎中原。162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沈阳登基,并于1636年4月改号为清国。努尔哈赤及子孙先后在辽宁的抚顺新宾、辽阳、沈阳定都,因此辽宁是清朝(1644年-1911年)的发祥地。

由此可见,从石器时代,到唐宋元明清,辽宁都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政治、文化、经济、军事都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游牧民族擅长骑射狩猎,以动物皮毛为衣,性情蛮莽,复姓大族和彪悍的游牧民风与讲究大道中庸的汉族文化差别明显,当然地处关外的辽宁就不属于“汉地十八省”了。


用户65329821572


文|小河对岸

满清在入关之后,实行民族隔离政策。将国家分为中国本部(关内的汉地)、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等六部分,彼此界限明确,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也都泾渭分明。满清对汉地的管理手段,也有其他地区不同。满清只在汉人地区,搞行省制(设督抚)。而东北、新疆的设省,都是到了清末时期,其统治摇摇欲坠之时,才改设行省以加强控制。

汉地的十八省,脱胎于明朝的直辖区域,按明朝的行政区划,俗称为“两京十三省”。其中,两京为京师(北直隶)与南京(南直隶),十三省(正式称谓为布政使司)为:山东(辽东都司,在行政上隶属於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

满清入关之后,对大明直辖区域的行政区划稍作了调整。其中将江南省(即明朝的南京,俗称南直隶)拆分为江苏省(包括上海)与安徽省,湖广省拆分为湖南省与湖北省。另从陕西省析置出甘肃省(包括宁夏)。形成了俗称的汉地十八省,即:直隶(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包括海南)、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包括台湾)、甘肃(包括宁夏)。

对比清朝的汉地十八省与明朝的两京十三省,可以发现唯独少了辽东(辽宁)地区,那为何满清要将辽东给分割出去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满清要保障满人的利益。

辽东地区,在战国时期,为燕国所有,延至秦汉时期。至三国时期,司马懿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割据辽东的公孙氏,而在辽东大肆屠杀,史载: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时有兵士寒冻,乞襦,帝(司马懿)弗之与。

司马懿虽暂时解决了辽东割据之患,但同时也导致了辽东地区的人口空虚,致使,西晋以后,辽东地区渐为鲜卑、高句丽占据。至唐朝时期,虽灭了高句丽,而在当地设立安东都护府,但此时的辽东地区,早已非当初的汉族聚居地。甚至连辽东再度沦为少数民族(契丹)所有都显得悄无声息,而不像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那样有痛感,本质原因就在于唐朝时期的辽东地区并没有多少汉族百姓居住,跟西域也没啥区别。

汉族再度进入辽东地区垦殖,实际上是到了明朝。有人感慨,“燕云十六州”丢失了有四百多年,实际上辽东地区的丢失却有一千年之久(这期间只有唐朝较为短暂的羁縻统治)。明朝时期,才正式开始向辽东地区大量移民,设立辽东都司(下辖25卫2州,2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行政上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

所以,明朝的辽东(都司)跟唐朝的安东都护府不同。唐朝的安东都护府实质上跟明朝的奴儿干都司比较相似,都是羁縻统治。明朝的辽东,已经成为汉族人的熟地,而与内地无异。这也是明朝不能与后金(满清)议和的根本原因,在明朝看来,少数民族聚居的羁縻地区可丢,汉人的聚居地绝不可丢。所以,奴儿干都司等地区可丢,而辽东绝不可丢,一旦丢失汉人的聚居地,就丧失了作为大一统王朝的理论依据。

满清虽入主中原,可是由于其人口过于稀少,文明程度也较低。所以,满清对能否占据中原(汉地),到底能占据多久?都不那么自信。故而,满清的国策就在于“制汉”(联蒙制汉),这也是满清必将成为阻碍我国进步的根本原因所在。说白了,满清统治下的中国,并没有一个整体上的国家认识。对满清来说,满洲(东北)才是其根本,而其区域不过是其征服的战利品而已。

满清极其畏惧被汉化,而丧失自己的既得利益,在婚姻上也不与汉族通婚(准确来说,是旗民不通婚)。而辽东(辽宁)在地理上属于东北,又是东北开发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最适宜定居与垦殖。故在其入关之后不久,就将辽东的汉人或屠杀或驱逐至关内,而沿东北地区的边缘,开挖沟壕,并植上柳树,即所谓的“柳条边”。其目的就是为了严禁汉人进入垦殖,以预防将来在中原待不住了,还可以像当初的元朝退居大漠那样,回到东北另立为国。


有知社


一句话来回答的话那就是,东北广阔的土地是满清的龙兴之地。

汉地十八省不包括辽东。是满清统治者给自己预留的退路。

汉地18省是满清大一统政权统治下的特色产物。

比起元朝时把国民分为四等。要稍微好那么一点点。

一、辽东在明朝时属于山东省(承宣布政使司)管辖。

大家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听到朱棣说过,整个明朝的疆域包括2京13省。

两京就是北直隶和南直隶。

北直隶包括北京周边,而南直隶包括南京周边。

其余13省为:

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

山东。

其中山东布政使司下辖山东本省以及辽东都司(大约为今辽宁地区) !

二、汉地18省是清朝入关后对明朝直辖土地进行的调整。

南直隶拆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总数加一;

湖广省拆分为湖南省和湖北省,总数加一;

从原来的陕西省又把甘肃省拆分出去,总数加一;

这样的话就是从原来的明朝的2京13省共十五省的基础上又加了三个省,

这就是所谓的汉地18省。

三、辽东都司呢?奴儿干都司呢?他们算汉地吗?

辽东都司算汉地吗?算!

奴儿干都司呢?算!

马云,嗯,确实是叫这个名,还有位叫叶旺的大将,

在洪武年间,也就是朱元璋那时候,进驻辽东,为,定辽都卫指挥使。

洪武八年,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

但是,辽东地区还是不安生,还时不时地被元将纳哈出骚扰一下。

最后老朱烦了,毕其功于一役,派征虏大将军冯胜,

率领整整二十万人去找纳哈出决战。

纳哈出怂了,投降了。

辽东都指挥使司,安静了,真正纳入大明版图。

奴儿干都司的建立,没这么容易。

朱元璋安排的历次远征,给朱棣打了个好底子,

打击元朝的残余势力,征服女真各部落,奴儿干都司的雏形才初步形成。

永乐七年,朱棣才建立了奴儿干都司,负责羁縻辽东都司外的广大辽东地区至外东北,直至库页岛。

至万历年间,广大辽东地区,共设卫所三百八十四个。

所以我们说,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都算汉地!

四、满清统治政权发自内心的恐惧,建立“柳条边”,圈住了“龙兴之地”,也圈住了自己。

满清统治者是很仰慕中原的先进文明的。

其中皇太极就汉化的很厉害,喜欢读经史子集。

但是,他们人少,更担心这种汉化。

所以才有皇太极禁止满洲贵族们穿汉服,说汉化的举措。

等他们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进了关,

就更担心自己能否统治好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

所以,清朝的皇帝们才每年都去一次承德避暑山庄。

为的不是避暑,是为了和蒙古的王爷们见个面,联络一下感情。

这和用“柳条边”把辽东圈进去不让汉人进入,是一个意思。

就是防着“事有不测”,自己还有个退路,身边还有个盟友。

总结:

清朝把汉人的熟地辽东圈出去,

就像汉人修长城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一样的只能管得住一时。

没法抵御历史的车轮。

守,永远不是办法,发展自己,强大自己,才是最好的防守。


历史红尘


这是清末民初,中山樵等杜撰的一个伪概念,之前根本没有这个“汉地十八省”的说法。

中山樵等为了获得俄日以及西方列强的支持,罔顾中华民族的疆域大局观而允诺给列强的。在当时的革命党中,还盛行大亚洲主义,很多革命党人都具有强烈的亲日倾向。在他们看来,日本人与中国人同属黄种人,都曾遭受欧美白种人的凌辱,应当团结起来,共同对抗西方列强。为什么当时国人都把日俄战争称作种族大战,原因就在这里。殊不知,经过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早已成为“西方”的一员。

北洋实力派以袁世凯为首,他们的指导思想是五族共和。他们认为:新的国家机器必须全盘继承清帝国的所有版图,而要继承清帝国的所有版图,就不得不举起五族共和的旗帜。试想:蒙古活佛和王公、西藏的达赖喇嘛等都只对清帝国甚至只对清朝的皇帝表示过效忠,如果没有了清朝,他们自然会实质独立自治。正因为他们从未表达过对中华民族的认可和效忠,如果民族主义的大旗一竖,大清帝国原有的版图顷刻间便会分崩离析。

显然从现在的历史和国家角度考虑,五族共和论一定是比民族复仇论科学和可行的。当然从当时的历史角度来看,我想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实力派之所以坚持五族共和还是有很深的依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