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抗疫时代提升感受力和想象力9种方式的思考与探索

奇迹出现之前

比尔盖茨曾说过一句话:“下一个代替我的将来自生物领域”。

当时我们想象的是:未来人类可以依靠生物技术,达到超过150岁的高质量长寿,甚至可以返老还童……

全球瞩目的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著作《未来简史》中用数据、事实和推理告诉我们,人类已经战胜了曾经的三大挑战:饥饿、瘟疫、战争……

现在看来,赫拉利有些高估人类的未来了。严酷的现实让我们不再期待生物技术使人长生不老,更希望它能够预防和缓解已经出现的和未来可能还会出现的未知病毒的侵害。

大型强子对撞机需要几百亿美元,探测引力波设施需要150亿美元……这些曾经引领人类的前沿科学研究,因为巨额投资而渐渐放缓。而生物实验室的投入远低于这个数字,近年来频发的传染性病毒,让人们更加期待生物学家能够为守护人类的平稳发展而创造奇迹。

在这些奇迹出现之前,我们需要总结和反思:在未知病毒流行期间,或者复工后的疫情后期,怎么才能避免被感染?除了隔离、不外出、喝中药、吃VC和VE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我们有两个学习路径,可以并行考虑。

(1) 遵从专业人士的建议。

(2) 参考亲历者的经验。调查和研究在疫情中不得不工作的普通人,发现那些亲历者的经验。

因为篇幅有限,这里不介绍那些专家们经常讲的基础知识,也不讲轻症和重症的恢复经验。只把我们调查和研究的,在疫情期间,对自己身体实施保守安全的理性试验,以便既能坚持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又能成功避免感染的经验,以及我们对这些理性试验和经验从科学思维的视角进行的分析,这些结果和我们的常规知识有些不同,有些是常规知识的补充,有些则是颠覆性的。

亲历者的自我试验与思考

2004年非典疫情之后,我们开始思考,同时搜集了一些在疫情中不得不坚持工作的职场人士的资料。

2004年的非典时期,没有快递,没有滴滴,公交车地铁几乎没人……没有现在社区类的各种防疫举措,不过,除了医务人员,我们在北京没有找到还在坚持工作的职场人士。

2009年4月美国发现H1N1感染者, 4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警戒级别从3级提高到4级。6月12日,WHO将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警戒级别从5级升至最高级6级。那是WHO 40年来第一次把传染病警戒级别升至最高级别。我们发现, L先生在2009年7月因为工作的原因要去美国出差,面对每天头版头条的甲流疫情播报,亲友们纷纷劝说他不要去正在暴发传染病的美国。L先生翻阅了H1N1甲流资料,评估了一下去美国的风险,安慰了家人,就按照原计划去美国了,两周后平安回国,没有感染病毒。

T女士,2020年2月初,新冠病毒传染最严重的时期,因为工作原因,从当时只有十几例确诊病例的北美飞回上海工作,至今没有感染病毒。

几位顺丰快递员,或在疫区,或在北京上海,在整个疫情期间坚持工作,没有感染病毒。

……

和他们探讨如何在工作中防疫,并跟踪他们在H1N1、新冠病毒暴发期间的工作防疫经验,通过研究发现,他们的防疫做法既有结合自身情况的亲历经验,又有理性的思考和探索,还有对古代先贤智慧的创新应用。

十几年来,搜集和研究这些资料期间,我还思考了:未来人类如何超越人工智能?提出了想象力和感受力是人类实现第二次进化,与人工智能并行腾飞的两大重要能力,而科学艺术古文化知识的创新学习,是想象力、感受力的三大重要源泉,并发表了一些研究与思考成果,组织出版了相关书籍。

现在把这两项调查和研究结合起来,针对在疫情期间如何提升想象力和感受力,乃至最终提升生命力,总结了一系列方法,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1) 千万不要盲目恐惧,以科学思维和方法进行预防。千万不要盲目地想象病毒如何以防不胜防的方式感染人。新冠流行期间,一位英国妈妈,听说自己所在的城市有新冠确诊患者,离孩子学校很近,竟然吓得直哆嗦。人是真的会吓出病的,最近被热搜的美剧《血疫》,竟然真的有人在疫情期间看后吓病了。惊吓后发高烧是小孩子常见的情况,成年人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一定要注意避免因为疫情而产生的极端恐惧心理,恐慌不是未来人类需要的感受力。

(2) 心思澄明,以想象力提升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感知。先贤流传下来的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人类幸福的至高境界就是内心没有疑惑。借助疫情期间的媒体发布,了解关于传染病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模式,这样可以减轻恐惧感,让内心平静。清华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在疫情期间的抗疫心理讲座中提到:“对于那些我们不知道原因的灾难,我们总有一种基本的冲动,那就是想要去看、去打听,直到我们觉得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都了然于胸了。” 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肯尼斯•拉克伦(Kenneth Lachlan)这样说,“这可能是一种解决威胁的方式:了解威胁,把未知的威胁纳入到我们对周围世界原本的理性理解里。”


抗疫时代提升感受力和想象力9种方式的思考与探索

(3) 要想尽办法避免生病。提升对自己身体每个部位的感受,有任何不适一定要及时调整。很多疾病及早觉察,都可以通过多喝水,控制起居饮食而自愈。

(4) 一定要少吃饭,尽可能减少各种消耗。多喝水,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了,就是一天大约8杯水。不要一口气喝完,要从起床开始,越往后越少喝,尽可能晚上9点之前喝完。那么,少吃是什么意思呢?尽量少吃,疫情越严重,食量越少,底线是饿不死,有规律。每天感受减少食量带给自己的益处,感受增加食量带来的危害,这是我们调查后,发现的防病防灾各种方法中最重要的,没有之一。我们还调查了一些长期两地工作,或者出差次数比较多的人,发现那些保住了健康的人,都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无论旅途多么辛劳,都绝不多吃饭,平时也坚持少吃饭。一位40岁的高管在深圳杭州两地奔波,三年后患癌去世;另一位在北京广州两地奔波的高管,却一直健康。他们的情况几乎没有差别,而北京广州跑的,家庭和工作压力似乎更大。我们了解到的,他们唯一的差别就是这位健康高管在飞机和高铁火车上吃得很少,并延伸到平时少吃。这个研究结果是颠覆性的,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难以接受。人人都知道这个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让很多中老年人就怕少吃会导致自己变老。事实上,有个干休所的老干部,每顿都是三碗饭,却总是感觉没有力气,几年下来,迅速衰老。类似的错误认知还有很多,需要每个人都培养科学思维来分析和思考,用自己的身体以安全的方式去做实验,认真感受科学思维带来的试验结果。除了少吃饭之外,还可以以自己身体体验降低各种消耗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这和过去讲的勤俭节约并不完全一样,是高品质,低消耗的幸福生活观,不是被人误解的过苦日子。事实上,被教育专家誉为习惯研究第一人的周士渊养成了268个自律精进的好习惯,年过70的他,生活得无与伦比的轻松自在。


抗疫时代提升感受力和想象力9种方式的思考与探索

(5) 尽可能早起。如同以饿不死为标准的少吃,早起这一条强调以累不死为标准。两年来,我观察了很多人,每一个以安全方式,尝试早起而少睡的人,都明显变年轻,他们自己的身体体验是,感觉明显更健康了。这里要绝对避免的是,千万不要因为熬夜而少睡。再次强调,对于正常人,少睡的基础条件是,早起!绝对要避免的是:晚睡!这一条也是有一定颠覆性的,每个人都可以自己用身体去感受和想象,步步为营,安全第一。降低任何与动物有交集的欲望,提升“精气神”。当我们远离那些动物也有的欲望之时,人类的动物性就会减弱,人性就会越来越纯正,我们就更加容易达到亚里士多德的高级幸福境界——理性道德。牢记古代先贤的至理名言:“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有益于我们降低欲望,滋养精气神。


(6) 平时坚持运动,疫情期间尽量安静。可以适当运动,不过,要注意,运动更多的是提升了身体的技能。对身体建康而言,少吃饭,早起带来的益处更多。在每个有疫情的城市,谨慎做大运动量需要深呼吸的运动,尤其避免大汗淋漓的运动,除非100%确认周围空气质量极好。这里最容易让人大意的地方,就是看似空旷无人的学校体育场,或者公共体育场馆。2009年7月,H1N1大流行期间,L先生去疫情最严重的美国呆了半个月,没有感染病毒。但是,在回国四个月后,2009年的11月,疫情在中国基本不存在的情况下,L先生却感染上了病毒,高烧39.6度,痛苦不堪。原因是当天他的小女儿早起去居住地附近的一所大学的室外体育场跑步,回来后当天高烧39度以上,一天之内传染了全家三口人。L先生和女儿请假在家隔离养病,白天戴口罩去医院输液,他的妻子也发高烧,却不敢请假,怕丢工作,因为这时候疫情早已结束。妻子为了避免传染同事,上班时戴口罩,不在单位吃饭,不和同事进行任何接触,打车上下班,晚上戴口罩去附近医院输液治疗。十多天后,全家都完全恢复了健康,妻子按时上下班,一天都没有耽误工作,同事都以为她是普通流感,父女俩则请假一周,三个人的同事和同学都没有被感染。2020年1月22日,天津母女感染新冠的案例,曾经让网友恐慌,因为当时疫情主要在武汉,从她们的活动轨迹中找不到感染的途径。但是,我们仔细循迹之后,发现女儿曾经在健身房做了一个小时无氧运动,而当时天津已经有了5例确诊病患。


抗疫时代提升感受力和想象力9种方式的思考与探索


抗疫时代提升感受力和想象力9种方式的思考与探索

(7) 尽可能讲卫生,分餐,人和人之间保持距离。在芬兰,人与人之间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外出回来洗手这一点大家几乎都能坚持做到,但是,还要注意回来洗澡这一点。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干净两个字中的“干”。德国人非常注重卫生,最难得的是,他们的卫生间和厨房非常干,水池子里都能做到没有一滴水。这非常符合中文“干净”这个词语,先“干”才能后“净”。多数传染病毒,都属于“湿瘟”,干燥的环境更利于免疫。

(8) 提升幸福力,这是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王薇华博士在2010年提出了“幸福力”这个重要概念。2012年联合国将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彭凯平教授也提到,持久幸福是未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生存挑战。无论何种环境,无论身居何地,都能设法让自己感受幸福,想象幸福,这是提升我们生命力、免疫力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式。


抗疫时代提升感受力和想象力9种方式的思考与探索

(9) 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没有一个国家在传染病暴发时可以独善其身。疫情可能会引发人类之间的怨恨,也可能引发人类之间的友爱,这不是一个轻松的选择题。面对这样的挑战,没有跨文化心理学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地球之大,要想滋养静气,提升精气神,增加积极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以应对全球化的疫情,是几乎不可能的。


抗疫时代提升感受力和想象力9种方式的思考与探索

每临大事有静气

先贤翁同龢有句名言: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为了配合一线医务英雄和防疫工作者的艰苦工作,我们每个普通人需要在这段时间滋养一身静气。

我们曾经需要一身正气立于天地之间,我们同时也需要一身静气立于天地之间。

《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非常注重适时“安身静体”。

经过多年努力,高学历高能力让我们的大脑皮层、海马体丰富发达,这些在平时让你做优雅君子,受人尊敬。但是,一旦你的杏仁核充血,大脑皮层和海马体就被搁置,起不了作用。这时候,如果缺乏静气,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会被杏仁核控制而做傻事。

通常状态下,引发杏仁核充血,让人发怒的四大主要诱因是:

(1) 过度猜想

(2) 敌对归因

(3) 没有达到期望值

(4) 阴谋论

疫情会让这四大诱因放大,使人更易生气和愤怒。关注疫情,关心疫区的人,很容易罹患“过度共情综合征”,导致陷入伤感情绪中无法自拔,甚至发展成即使疫情结束,也无法痊愈的抑郁症。

疫情期间以一身静气与亲友相处,不生羡慕嫉妒之心,也不歧视任何人,由衷希望每个人都幸福平安。不要比,不要争。处处忍,处处让,平静度过疫情,滋养立于天地之间的静气。

以力服人,他人恐惧,以理服人,他人服从,以德服人,他人仰慕,以静心服人,他人心悦诚服,可以建立真正平等平和的幸福关系。

当我们以一身静气立于天地之间的时候,我们会在静谧中体验万事万物带给我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爱的力量——终身的探索

爱的力量会产生伟大的奇迹。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去提升自己的爱的能力,即使最终不能幸免于难,留下爱的故事也是生命最好的延续。

欧洲鼠疫发生时,有些人抱着亲人的遗体,希望和死去的亲人永不分离,可是,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感染鼠疫。

非典时期,一对相爱至深的医生夫妻一起逆行,共同抗疫,妻子最后不幸感染病毒,最后抢救的时候,丈夫摘下口罩对妻子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泪水从丈夫的眼睛里流到妻子脸上,最后妻子不幸殉职,丈夫却安然无恙。

难道是不顾一切的至纯之爱,在那一瞬间,他们身体里形成了我们还无法探知的保护吗?

鼠疫之后的幸存者们,变得善于总结、反思和创新,开启了欧洲文艺复兴。非典和新冠疫情,也引发了中国人的广泛反思和积极进取,让迅速崛起的中国经济更加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道德经》第50章“出生入死”讲到:“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段穿越千古的箴言,让我们知道,这种境界是存在的,给我们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提升生命力的方向。

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要在这段伤情中,不断思考爱的意义,用随后的一生去纯净我们的灵魂。也许有一天,我们甚至可以去爱那些病毒,感受它们的灵魂,包容它们。

古圣贤告诉我们,万物皆有灵。人类发展的进程说明了: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终究会战胜邪恶!每一个生命中的善良天使也一定会战胜邪恶,那些因病毒失去的善良生命,也许会唤醒病毒的善良因子,让病毒不再凶恶。


抗疫时代提升感受力和想象力9种方式的思考与探索

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等待生物学家们创造奇迹,而与期待奇迹同样迫切的愿望还有,就是希望生物科学家们,能够认真思考的这句台词:“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这是《侏罗纪公园》里我最喜欢,也最发人深思的一句话。

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得意扬扬的商人夸夸其谈:因为他的团队拥有他们研发的先进生物基因技术,电脑技术等全方位综合高科技,所以,恐龙世界的一切全在他的掌控之中。但是 “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最后导致彻底失控。病毒也是生命,它也会自己寻找出路……


抗疫时代提升感受力和想象力9种方式的思考与探索

而所有生命,最终的出路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纯粹的爱。

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人类中会有一部分人越来越懒,越来越爱享受,越来越急功近利……这些都会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各种灾难,让无数无辜者受到伤害。

提升想象力、感受力的探索将是长期的,也许是未来人工智能和生物医学发展时代,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技能。

当我们迎风拼命爬坡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屏住呼吸,低头前行。本文并不是提供一个生搬硬套的系列方法,而是希望你聚集一身静气,低头沉思、学习如何提升未来人类需要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人类中的有些人如此强大,似乎百毒不侵;又是什么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柔弱易感,被传染病侵害而无能为力。

这将是未来我们人类需要持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仅仅是一个开始!


来源:经济要参 2020年第9期(总第2419期)2020年3月4日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