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地图上最小的地方叫村庄,在小村庄里建城市让人不可想象,然而七O年代初在济源县城的西北方,诞生了一座村庄里的都市,一个兵器工作的城邦!一个保密的军工厂,对外只称七号信箱,就像发射卫星的酒泉不在甘肃一样,把地址隐藏,它就是有十三分部的五三一兵工厂。

——《五三一印象》陈军(第二代三线人)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历史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这句口号在中国家喻户晓,与之匹配的还有“好人好马上三线”、“深挖洞、广积粮”等口号。在那股发端于1964年、延续至1980年的“三线”建设洪流中,河南省济源市境内投建了1个规模宏大的国防工程——531兵工厂,是当时我国建设的最大的火炮厂。

拥有13个分指挥部的531工程,东西跨度近100公里,南北跨度近50公里,横跨济源、孟州、洛阳吉利区三地。

三线建设场景

辉煌

531工程于1970年开始兴建,当时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沈阳、内蒙古、山西等四面八方的参建人员多达10万人。那时,工地上到处张贴着“备战、备荒、为人民”、“把三线建设好,让主席睡好觉”的标语。三线建设者们以“愚公精神”,肩扛手抬,用辛勤和汗水在短时间内将531建成了村庄里的都市、兵工战线的城邦。

70年代的531,有驻军,有工厂,有学校,有商场,有邮局,有银行,有影院,有礼堂,聚齐了工、农、兵、学、商,是浓缩的社会,应有尽有,包罗万象。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五三一总部电影院

曾经辉煌的531,雄伟的东方红渡槽,堪比红旗渠。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厂房工具库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整齐的家属楼,完善的供暖设施

沉睡

1971年9月后,因国际形势的变化531工程半途而废。仅剩1分部和4分部能正常生产,其余分部均人马撤离,空余大量建筑。

1980年,原531的2、3分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共中央第二政法干校搬到此处,为中国政法干线培养了一批干部。但终因地处山区最终搬离。后河南省一度在此成立河南省第四监狱,未知原因最终未能保留。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中央政法干校旧址

至此,五三一遗留的建筑群再次陷入沉寂、破败,默默守望着太行山,逐渐凋零并陷入沉睡状态。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原531二分部建筑群

曾经的531辉煌灿烂,如一颗大山里璀璨的明珠,从荒山野岭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军工基地。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变革,531,经过一路的坎坷和沧桑,逐渐走向衰败,许多建设者的忠骨葬在了这里,没有墓碑,更没有功德墙。当年的三线人和他们的子弟们大多出山另闯,徒留日渐苍凉的迟暮老人和破败厂房。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破败的二分部冰糕厂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曾经的二分部供销社,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屋顶早已不复存在。

缠绕的荒草,生锈的门锁,破烂的门窗,无不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重生

五三一虽然已不复当年辉煌,但它留下的海纳百川、百炼成钢的度量和精神,永远存在。

2016年初,按照全市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方针,济源市文旅集团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以“那些年·小镇”为主题,重点实施“济源市思礼镇卢仝文化休闲产业基础设施项目”,以原五三一遗留的建筑群为基础进行改造重建,在保护原有建筑外观风貌的前提下,进行修整改造,重新利用,赋予它新的功能。

项目计划总投资9.1亿元,包含商业街区、全国唯一性的洞穴酒店、成规模的中原传统村落、黄河以北最大的茶园等,以期重建三线人精神家园,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共赢。

2016年8月,那些年·小镇的第一个单体项目——老兵工酒店全面开工。

老兵工酒店是利用原二、三分部遗留下的澡堂区域的单体建筑原址进行改造,改造理念为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建筑的外观风貌,做到新旧区别明显,突出兵工元素,融合现代艺术和历史记忆。建成后,成为拥有26间客房、150余人能同时就餐,并配套茶道演艺、酒吧、咖啡厅的精品特色酒店。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济源记忆(2)一个废弃531军工厂

来源济源文旅那些年小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