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拿什麼拯救你,那些追星追成腦殘的青少年?

0-6歲的育兒百科全書

北美全職帶娃老司機教你輕鬆育兒套路

前一陣子肖戰粉絲和AO3的世紀大戰,大家應該有所耳聞,具體細節因為黑話門檻太高我就不說了,總而言之就是一群追星的熊孩子又闖下大禍的故事,這種故事其實一點都不新鮮,以前一直都有,以後還是依然會有,比起90年代初那陣子,當明星的只要傳出一點談戀愛的風聲就會動不動出現成片粉絲鬧自殺的狗血情節,現在的孩子頂多也就是搞點網絡暴力,已經算小打小鬧了啊有木有……

時代在變,追星的文化也不停的變,不變的是追星的傻孩子們永遠會上演一些大型群體迷惑行為,讓每一代的老師和家長們眼前發:現在的孩子究竟怎麼了?!是不是還是作業留得太少?!把他們閒出毛病了?!

青少年群體追個星就變得不理智做事沒下限,到底是誰的過錯?是教育的缺失?是資本的推動?還是道德的扭曲人性的淪喪……橙子覺得自己非常有資格來剖析一下這個問題,因為我自己也曾經是一枚瘋狂的追星少女來的啊!對這種青春期深度中二病的典型表現症狀,我實在是太瞭解了:

我追星的那兩年,是和我學習最差的時間點完美重合的,所以我媽一直認為我是因為追星而學習變差,可是她弄反了,其實我是因為學習變差才追的星。

當一個十四五歲有點發胖又自卑的女孩子,是父母眼中的不爭氣,老師眼裡的差生,女生群體中的小透明,男生群體取笑的對象,一個徹頭徹尾的loser……她還有心情去追星而不是得抑鬱症,那說明她至少還在努力去熱愛生活。

美好的青春都是屬於學霸和俊男靚女的,對於像我這樣的倒黴孩子來說,青春是慘綠的,追星已經算是我最後的正能量了:當全世界都在對我進行暴擊,至少還有這麼一件美好事物讓我可以很容易的追求到。

所以對當時的我來說,追星的意義並不僅僅是娛樂,而是某種對自己靈魂的救贖——雖然我在學校混挺慘,但是在追星圈子裡我特別棒啊,我在這裡被承認被讚美被肯定,還能因此結交一大票朋友,簡直達到了人生巔峰呢!

青少年是一個特別敏感和擰巴的群體,因為他們在這個年紀有一個非常麻煩的成長任務,叫做“自我認同”

,換言之,他們迫切的想要證明:我很厲害,我很棒棒,我被人喜歡,被人需要,總而言之,我在這個世界上是有存在價值的。

這個成長任務有些孩子很輕易就可以達到,就像我老公這種天生學霸,從小就是作為班級榮耀以及家族之光的存在,“自我認同”直接就是滿級狀態,青春叛逆中二病就從來沒在他身上出現過哪怕一天。

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孩子來說,“自我認同”這一關簡直太難過了:身體裡好像有無窮的力氣想要證明自己有多麼的厲害,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總是讓人灰心喪氣,怎麼學習嘛也是成績一般,怎麼捯飭嘛長得也是一般,怎麼湊熱鬧嘛人緣也是一般……這個世界好像多我一個沒啥區別,少我一個也照樣轉。

當孩子發現,在主流現實世界裡,很難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怎麼辦?他只能試圖到非主流的世界裡去尋找,一旦非主流了,那選擇就多種多樣了:除了追星,還可以談戀愛,搞攀比,拉幫派,玩網遊,看小說漫畫等等等等……你學習學不好不要緊,這些東西里總能找到一款你擅長玩兒的吧。

就譬如追星這件事,就是一種相對門檻低性價比高的項目,只要把時間金錢精力堆上去,你就可以無窮無盡地獲得“轟轟烈烈”的感覺:偶像是那麼需要我的支持我的愛,圈子裡的朋友們都那麼喜歡我,生活是如此的忙碌而充實,感覺自己每天都棒棒噠……這種自己的價值被充分肯定的感覺,會讓在真實世界受挫的青少年欲罷不能。

所以啊,哪裡是作業留少了,恰恰相反,分明是課業設置太多太難,讓普通的孩子無法獲得成就感乃至自我認同,他們只能通過追星等更簡單的方式來尋找價值感,雖然這種價值是虛幻的,不被主流世界所承認的。

那麼,這些沉迷於虛幻價值感的中二病青少年,要如何拯救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讓他得到真實世界的價值感就好:有真貨了,虛幻的就不再被需要了。就像我當年那樣,學習成績一旦重新提高,父母老師同學看我的眼神都變了之後,我突然就覺得追星沒啥意思了,當年省吃儉用花大力氣收集的明星周邊,眼睛都不眨的就全都送人了……

讓孩子可以真正的認同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才是防止他們犯腦殘中二病的釜底抽薪之法。

可問題是,青少年真實世界裡的價值感哪有那麼容易獲得,在我們國內的教育體系中,社會和家庭對一個孩子的評價方式總是過於單一,好像只有學霸才有價值,學不好就都是垃圾,這種評價體系硬生生把許多不擅長學術的孩子都逼成了非主流和腦殘粉。這應該也是中日韓這些東亞重視學術和考試的國家,偶像經濟格外發達的原因吧……

其實一個十幾歲的青少年,可以獲得自我價值感的健康方式有很多,北美這邊就鮮少聽聞青少年迷惑追星行為,主要因為整個社會對孩子的評價方式非常多元,一個孩子,就算學習不好,也可以在很多方面獲得現實生活的價值感,就我知道的就有以下幾個:

1,運動:集體的對抗性球類運動比賽,是北美中學校園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球隊中的孩子都是這個學校裡最出風頭最受歡迎的一批人,很容易就會肯定自己。

2,愛好特長:孩子喜歡玩個樂器,喜歡裝飾、畫畫或做陶藝,甚至喜歡下廚房做飯,都可以有很多機會和場合展示自己,每個有一技之長的孩子,都可以收穫到滿滿的價值感。

3,關心社區:加拿大很多省份的中學生都有在社區做義工的小時數要求,不做滿不讓畢業,十幾歲的中學生,可能會去圖書館為小孩讀書,去老人院照顧老人,去慈善機構幫助弱勢群體,等等,感受自己被社區和整個社會所需要,建立社會責任感,很多孩子非常喜歡做義工,做的小時數要遠遠超過學校要求。

4,社交能力強:那些有許多朋友,有強大的溝通能力以及組織能力的孩子,被稱之為有leadership(領導力),這是所有的學校和家庭都非常看重的能力,這樣的孩子都自信又強大。

5,打工:14歲的孩子就可以商鋪去打零工,體驗賺錢的艱辛以及勞動帶來的充實感,看著自己親手掙來的錢,也可以很容易的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有這麼多讓自己感覺很棒棒的事情等著去做,誰要去花許多精力追星呢?

橙子知道,咱們讀者的孩子們大都還小,可能離青春期還很遠,但是價值觀的形成是從幼年開始的,你的一言一行會直接影響孩子對自己價值的判斷。希望我們這些父母,可以從小給予孩子更多元複雜的價值觀,不僅僅用學術成績來評價他,讓孩子知道,除了聰明和勤奮,他還可以友好、善良、會溝通、有韌勁兒、活潑健康、有藝術氣息等等優點。不要讓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才發現迷茫的找不到自己,然後被空虛感和自卑感所吞噬。

學霸和天才畢竟是少數,註定平庸的一生,是絕大多數孩子的宿命,但平庸的一生不等於失敗的一生,也可以是精彩而有價值的一生,留下很多愛與美好的回憶的一生。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讓孩子可以順利認同自己的存在,別讓孩子的青春期過得太苦。

其實追星這件事本身並沒什麼不對,可那充其量只不過是一種娛樂方式,明星本來是服務行業,但是變成為很多青少年的心靈寄託,乃至把腦子都搞偏執了,這個追星就變味兒了。

這次的事看上去好像是肖戰粉絲的迷惑行為所引起,實際上卻揭示了整個社會文化對青少年這個群體心理問題的的簡單粗暴和漠視,甚至總有人覺得多留作業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繼續對孩子進行這種“分數論成敗”的單一評價,類似這樣的事件只會以其他方式繼續延續,永遠都不會停止。

只願,未來只能靠追星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的可憐孩子,能少一些,再少一些吧!

拿什么拯救你,那些追星追成脑残的青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