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拿什么拯救你,那些追星追成脑残的青少年?

0-6岁的育儿百科全书

北美全职带娃老司机教你轻松育儿套路

前一阵子肖战粉丝和AO3的世纪大战,大家应该有所耳闻,具体细节因为黑话门槛太高我就不说了,总而言之就是一群追星的熊孩子又闯下大祸的故事,这种故事其实一点都不新鲜,以前一直都有,以后还是依然会有,比起90年代初那阵子,当明星的只要传出一点谈恋爱的风声就会动不动出现成片粉丝闹自杀的狗血情节,现在的孩子顶多也就是搞点网络暴力,已经算小打小闹了啊有木有……

时代在变,追星的文化也不停的变,不变的是追星的傻孩子们永远会上演一些大型群体迷惑行为,让每一代的老师和家长们眼前发: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是不是还是作业留得太少?!把他们闲出毛病了?!

青少年群体追个星就变得不理智做事没下限,到底是谁的过错?是教育的缺失?是资本的推动?还是道德的扭曲人性的沦丧……橙子觉得自己非常有资格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因为我自己也曾经是一枚疯狂的追星少女来的啊!对这种青春期深度中二病的典型表现症状,我实在是太了解了:

我追星的那两年,是和我学习最差的时间点完美重合的,所以我妈一直认为我是因为追星而学习变差,可是她弄反了,其实我是因为学习变差才追的星。

当一个十四五岁有点发胖又自卑的女孩子,是父母眼中的不争气,老师眼里的差生,女生群体中的小透明,男生群体取笑的对象,一个彻头彻尾的loser……她还有心情去追星而不是得抑郁症,那说明她至少还在努力去热爱生活。

美好的青春都是属于学霸和俊男靓女的,对于像我这样的倒霉孩子来说,青春是惨绿的,追星已经算是我最后的正能量了:当全世界都在对我进行暴击,至少还有这么一件美好事物让我可以很容易的追求到。

所以对当时的我来说,追星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娱乐,而是某种对自己灵魂的救赎——虽然我在学校混挺惨,但是在追星圈子里我特别棒啊,我在这里被承认被赞美被肯定,还能因此结交一大票朋友,简直达到了人生巅峰呢!

青少年是一个特别敏感和拧巴的群体,因为他们在这个年纪有一个非常麻烦的成长任务,叫做“自我认同”

,换言之,他们迫切的想要证明:我很厉害,我很棒棒,我被人喜欢,被人需要,总而言之,我在这个世界上是有存在价值的。

这个成长任务有些孩子很轻易就可以达到,就像我老公这种天生学霸,从小就是作为班级荣耀以及家族之光的存在,“自我认同”直接就是满级状态,青春叛逆中二病就从来没在他身上出现过哪怕一天。

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孩子来说,“自我认同”这一关简直太难过了:身体里好像有无穷的力气想要证明自己有多么的厉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让人灰心丧气,怎么学习嘛也是成绩一般,怎么捯饬嘛长得也是一般,怎么凑热闹嘛人缘也是一般……这个世界好像多我一个没啥区别,少我一个也照样转。

当孩子发现,在主流现实世界里,很难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怎么办?他只能试图到非主流的世界里去寻找,一旦非主流了,那选择就多种多样了:除了追星,还可以谈恋爱,搞攀比,拉帮派,玩网游,看小说漫画等等等等……你学习学不好不要紧,这些东西里总能找到一款你擅长玩儿的吧。

就譬如追星这件事,就是一种相对门槛低性价比高的项目,只要把时间金钱精力堆上去,你就可以无穷无尽地获得“轰轰烈烈”的感觉:偶像是那么需要我的支持我的爱,圈子里的朋友们都那么喜欢我,生活是如此的忙碌而充实,感觉自己每天都棒棒哒……这种自己的价值被充分肯定的感觉,会让在真实世界受挫的青少年欲罢不能。

所以啊,哪里是作业留少了,恰恰相反,分明是课业设置太多太难,让普通的孩子无法获得成就感乃至自我认同,他们只能通过追星等更简单的方式来寻找价值感,虽然这种价值是虚幻的,不被主流世界所承认的。

那么,这些沉迷于虚幻价值感的中二病青少年,要如何拯救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让他得到真实世界的价值感就好:有真货了,虚幻的就不再被需要了。就像我当年那样,学习成绩一旦重新提高,父母老师同学看我的眼神都变了之后,我突然就觉得追星没啥意思了,当年省吃俭用花大力气收集的明星周边,眼睛都不眨的就全都送人了……

让孩子可以真正的认同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才是防止他们犯脑残中二病的釜底抽薪之法。

可问题是,青少年真实世界里的价值感哪有那么容易获得,在我们国内的教育体系中,社会和家庭对一个孩子的评价方式总是过于单一,好像只有学霸才有价值,学不好就都是垃圾,这种评价体系硬生生把许多不擅长学术的孩子都逼成了非主流和脑残粉。这应该也是中日韩这些东亚重视学术和考试的国家,偶像经济格外发达的原因吧……

其实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可以获得自我价值感的健康方式有很多,北美这边就鲜少听闻青少年迷惑追星行为,主要因为整个社会对孩子的评价方式非常多元,一个孩子,就算学习不好,也可以在很多方面获得现实生活的价值感,就我知道的就有以下几个:

1,运动:集体的对抗性球类运动比赛,是北美中学校园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球队中的孩子都是这个学校里最出风头最受欢迎的一批人,很容易就会肯定自己。

2,爱好特长:孩子喜欢玩个乐器,喜欢装饰、画画或做陶艺,甚至喜欢下厨房做饭,都可以有很多机会和场合展示自己,每个有一技之长的孩子,都可以收获到满满的价值感。

3,关心社区:加拿大很多省份的中学生都有在社区做义工的小时数要求,不做满不让毕业,十几岁的中学生,可能会去图书馆为小孩读书,去老人院照顾老人,去慈善机构帮助弱势群体,等等,感受自己被社区和整个社会所需要,建立社会责任感,很多孩子非常喜欢做义工,做的小时数要远远超过学校要求。

4,社交能力强:那些有许多朋友,有强大的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的孩子,被称之为有leadership(领导力),这是所有的学校和家庭都非常看重的能力,这样的孩子都自信又强大。

5,打工:14岁的孩子就可以商铺去打零工,体验赚钱的艰辛以及劳动带来的充实感,看着自己亲手挣来的钱,也可以很容易的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有这么多让自己感觉很棒棒的事情等着去做,谁要去花许多精力追星呢?

橙子知道,咱们读者的孩子们大都还小,可能离青春期还很远,但是价值观的形成是从幼年开始的,你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自己价值的判断。希望我们这些父母,可以从小给予孩子更多元复杂的价值观,不仅仅用学术成绩来评价他,让孩子知道,除了聪明和勤奋,他还可以友好、善良、会沟通、有韧劲儿、活泼健康、有艺术气息等等优点。不要让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才发现迷茫的找不到自己,然后被空虚感和自卑感所吞噬。

学霸和天才毕竟是少数,注定平庸的一生,是绝大多数孩子的宿命,但平庸的一生不等于失败的一生,也可以是精彩而有价值的一生,留下很多爱与美好的回忆的一生。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让孩子可以顺利认同自己的存在,别让孩子的青春期过得太苦。

其实追星这件事本身并没什么不对,可那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娱乐方式,明星本来是服务行业,但是变成为很多青少年的心灵寄托,乃至把脑子都搞偏执了,这个追星就变味儿了。

这次的事看上去好像是肖战粉丝的迷惑行为所引起,实际上却揭示了整个社会文化对青少年这个群体心理问题的的简单粗暴和漠视,甚至总有人觉得多留作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继续对孩子进行这种“分数论成败”的单一评价,类似这样的事件只会以其他方式继续延续,永远都不会停止。

只愿,未来只能靠追星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可怜孩子,能少一些,再少一些吧!

拿什么拯救你,那些追星追成脑残的青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