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太極拳的氣勢

太極拳的氣勢

楊式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先生單鞭拳照

太極拳的氣勢是由人體內在功夫決定的。

氣勢的大小,是衡量一個人太極拳功夫深淺的重要標誌,氣勢越大功夫越深,即所謂“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不在外面而在內”。

我們平日裡進行打拳實踐,對於氣勢的追求是不可忽視的。

一、氣勢的產生:做到“八面支撐”,就產生氣勢。

太極拳之拳架包含了各種內功在內,尤其要按要領練習,深刻體會其中奧妙,功夫全在拳架之中練出。

八面支撐:其實都是要身體各個部位的上下、前後、左右、內外等不同方位的對向用力,使肢體放長,身體支撐八面,產生出太極拳的勁。

如:軀幹上下的對向拔長:頭頂項豎,松腰沉氣;

軀幹前後的對向撐拔:含胸拔背;

四肢相向的撐長拔伸:肩沉肘墜,胯開膝屈。

在意識調控下,逐漸產生傳統上稱謂掤勁的太極勁,從而達到技擊健身等目的。

頂頭懸、尾閭收是上下爭力,

前推之力必有後撐是前後爭力,

定勢的三尖對正,前落之腳必須與後足蹬力同時到點。

內三合要內不動外不發,外三合要上下相系、同起同落、相對相照、同松同緊等。


   頂頭懸、尾閭收,即頭部百會穴上領和尾閭骨向裡回收上下對拉,身軀中正,重心下降,平衡穩定,使人有安定舒適的感覺。頂頭懸起,兩臂繃開,自有支撐八面的風度。,上下一條線,即百會穴與會陰穴對正,上身則無傾斜之弊,進而肩井穴與湧泉穴對準,從頭到足形成垂直之勢,猶如旗豎起,立身挺拔,精神抖擻,要有頂天人地的意念。通過頂天入地,上下對拉,向前之力必有後撐,左右延伸,八方放射的意念鍛鍊,渾元之氣必生,氣貫全身而達八面支撐。

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其實質是四肢的根節、中節、梢節三大關節左右交叉相合,肩與胯合,即上肢根節與下肢根節左右交叉相合;肘與膝合,是上肢中節與下肢中節左右交叉相合;手與腳合,是上肢梢節與下肢梢節左右相合。

  外三合不在外形,全憑心意用功夫,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這就進入了內三合的境界,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需要明白:外三合是由內三合而達到的。外三合、內三合,統稱六合,即上下、前後、左右六面合力,周身一家,

二、氣勢的質量:具體表現為太極拳的各種勁力。

太極整體勁是周身八面支撐而形成的,整體勁是充滿內氣、內功的太極拳。太極整體內勁就是在日積月累的行拳盤架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其中,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求做的八面支撐。


三、氣勢的作用:

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前掤、後撐、上領、下沉、丹田之氣充盈周身,做到人身處處皆太極,平時處於鬆柔狀態,遇到緊急情況也可一觸即發,

總之,要練就渾厚的太極拳氣勢,就要在八面支撐的身法基礎上,內外合一,勤學苦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