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英國曾經幾乎殖民了全世界,為何現在大家並沒有過多的仇恨?

BeaNSider


哎哎哎,英國哪裡幾乎殖民了全世界啊......

地球的陸地面積約有1.49億平方千米,但是英國從大航海時代一直到巔峰時期的維多利亞時代累積起來,才只佔據了大概3300萬平方千米當自己的殖民地和保護國;也就是說,英國總共才掌握了大約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所以“幾乎殖民的全世界”這個明顯是錯誤的;如果硬要扯一點的話,你只能說英國殖民地創造出來的大量商品向全世界銷售,和英國當時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對外影響力和文化輸出遍佈當時世界的各個角落。

當然了,就算英國沒有幾乎殖民全世界,作為曾經殖民了佔地球陸地面積約四分之一的老牌帝國也仍然佔領了不少國家。英國用武力強行奪取這些地區,強行掠奪這些地區的無數財富,並給當地人民造成了嚴重的苦難;但是這些殖民地自獨立後到現在,對英國的仇視逐年減少,一些國家居然還“感謝”英國殖民,甚至至今還傳唱著《天佑女皇》,成為了現今英聯邦的成員之一。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大航海時代到來後,由於對黃金白銀以及原料的渴求,歐洲各國都紛紛開始了殖民擴張的步伐。為了爭奪殖民地,西歐各國大打出手,鬧得歐洲雞犬不寧。但別看歐洲這邊鬧得歡,在歐亞大陸已經有各式各樣的封建制度國家的同時,其他各大洲(尤其是美洲)還尚處在較為原始的社會;甚至一些地區連“國家”這種政治實體都還沒出現。也就是說,當英國對各大洲開始進行殖民掠奪時,很多地方連國家都尚不存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英國的殖民促進了當地群眾進行民族解放運動,進而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群眾得以建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

最初的殖民地被看作是宗主國在海外的延續,而隨著殖民地的不斷擴大和各殖民地中蘊含的礦產原料不同,殖民地也由宗主國延續變成了專門為宗主國提供原料和勞動力的“資源型殖民地。”而要是想最好的利用殖民地礦藏、原料和勞動力,那就需要現代化的設備、科學技術、管理體系和技術人員;這些東西都隨著英國殖民強度的加深而被帶到殖民地去。而在各殖民地宣告獨立後,英國留下的這些東西便成為了他們用來發家致富,賺錢的寶貝;短期來看是有助於幫助這些前殖民地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像南非、印度、巴基斯坦等英國的前殖民地就是這樣,印巴兩國甚至在今天還發展出了核武器,成為了當今世界為數不多的擁核國家之二。

而隨著三次科技革命的陸續到來,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使得殖民地從搖錢樹一落千丈,成為了宗主國的累贅;英國原來靠它們發家致富,但是現在卻為了維持統治而變成了燒錢的工具。因此英國逐漸放棄了對殖民地的直接控制,甚至默許一些殖民地獨立。當然,殖民地不是白白獨立,英國也有著自己的小算盤;英國通過將本國產業轉移到前殖民地(第三世界國家),即通過租地投資的形式在這些前殖民地國家中開辦企業或礦場,並利用這些國家中待就業的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來推動企業運轉。而對那些前殖民地國家來說,英國在他們的國家投資辦廠,解決了大量人口的待就業問題,同時還帶動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實際上是實現“雙贏。”何樂而不為呢?

而像當今英聯邦的成員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這些國家是建立在移民人口排擠掉本國人口之上的;是由最初的殖民者和大量歐洲其他國家的外來人口和部分非洲黑奴組成的。所以這類殖民地是隨著外來歐洲人口的增多而使其的政治訴求、經濟訴求和獨立訴求日益加深(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宗主國對其的控制也逐漸被削弱(如1931年英國頒佈的威斯敏斯特法案),最終成為了行政、立法、司法和國家主權完全獨立的,但僅僅是在名義上效忠英國王室的英聯邦成員國。這些國家的人口組成與英國本就同根同源,在文化上也非常相近,雙方之間的衝突和獨立問題也並未像和美國那樣以武裝起義勝利,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告終(加拿大於1982年正式獨立、澳大利亞於1986年正式獨立)。這些國家之前一直都在享受英國經濟的紅利,在獨立後還成為了當今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之一;甚至可以說沒有英國的殖民就沒有今天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這些國家又有何理由去仇視英國呢?
當然,英國在帶給這些前殖民地國家的現代技術和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將無數的苦難帶給了這些地區的民眾。黑奴貿易、屠殺原住民、種族間隔/歧視......以及嚴重的打壓殖民地地區的民族工業和數次鎮壓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和無節制的採集原料、礦藏所導致的資源稀缺與環境惡化;這些都是英國殖民統治留下的後遺症。而且,殖民統治的另一個嚴重後果是兩極分化,享受繁榮的只有上層,與生活在貧民窟的人們並沒有什麼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