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漢江南岸的襄陽,為何不叫“漢陰”,一條襄水小河搶走“冠名”

古代為城鎮命名,大都按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水南為陰水北為陽的原則。從地圖上也可以直觀的看出,襄陽地處漢水南岸。

漢江南岸的襄陽,為何不叫“漢陰”,一條襄水小河搶走“冠名”

漢江古代又叫沔水,沿襄陽城北門向東流至張灣,匯合唐白河水後,轉向南流,經襄陽城東門外郊區流至南門外七里的峴山出境。可以說漢水是環繞著襄陽城由西向東再向南轉了半個圈,且襄陽城正好在漢水的南岸。那麼按常理來說,叫漢陰或者沔陰會更加貼切。

漢江南岸的襄陽,為何不叫“漢陰”,一條襄水小河搶走“冠名”

示意圖中襄渠即為襄水

要問這其中的秘密,一定要弄清襄陽城古代水系的情況。漢水歷史上在襄陽附近並沒有改過道,襄水不是指漢水。清末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的《水經注·疏》記載,古代襄陽城西南有檀溪、襄水兩條較小的水系注入漢江。

漢江南岸的襄陽,為何不叫“漢陰”,一條襄水小河搶走“冠名”

如今的襄水

不過襄陽縣誌記載歷史上的襄水水量充沛,1950年代還可以行船,河水“每歲夏秋泛漲,民地萬餘畝田輒為澤國”。南北朝已於兩岸築堤,防治水患,後來歷朝疏浚,加固堤防,修築橋樑,使得襄水化害為利,澇則排水、旱季灌溉,到明代襄水基本功能成為水利設施,改稱襄渠。清代沿用,後人俗稱南渠。由於名稱隨著歷史的演變,在一般人的概念中,襄水這一名稱,已漸行漸遠。

面臨長江的最大支流漢江,襄水由於流程短小,水量也小,不是太被人們注意,反而在漫長的歷史中被邊緣化,變得寂寂無名。楊守敬認為東漢時應劭所說“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其中的襄水就是襄陽城南邊的這條東南流向的溝渠。

漢江南岸的襄陽,為何不叫“漢陰”,一條襄水小河搶走“冠名”

襄陽檀溪路一帶

襄水也罷,檀溪也好,雖然是小溪流,卻也滋潤了襄陽城西南郊區的土地,千百年人們在此生活,近水而帶來的富庶與秀麗確實十分難得。漢唐時代已經有不少名人在此居住,刺史級別的大人物就不少。比如漢長水校尉蔡瑁就住在蔡州,徐庶、崔州平避戰亂來襄陽就在檀溪,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在峴山附近建有澗南別業,也就是今天所謂別墅,離檀溪也不遠。

時至今日,這裡也是襄陽市的一方環境優雅之地,許多政要人士居住於此,可以說從古至今,襄水一帶對襄陽城的影響力都是內在持久的堅定。至於襄陽為何不以浩蕩的漢水取名,而以襄水命名,有學者認為,在襄陽之前已有漢陰,況且堤防未完善之前,人們不敢太靠近漢水居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