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张廷玉作为清朝276年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人,为何落得无官无爵的凄凉晚景?

记忆死在那离别的冬天


作为在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人,张廷玉一定是在那个时期,那个年代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功绩,这功绩一定是有利于大清,有利于社稷的。可能很多人对太庙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和理解,也应如此也理解不来为什么配享太庙就很是了不起,之所以很多人关注这个话题,估计很多人最为在意的便是“唯一一个汉人”,毕竟按照大家的基本思路,物是以稀为贵的。

太庙总的来说就是古代皇帝的宗庙,这种宗庙大多是只开放于自己家族中的精英,而且每个朝代都具有相对应的配置,这种配置和操作就好比一个氏族的祠堂,在祠堂中供奉的大多是一些家族中德高望重且有名望的人,但若是在这个家族的祠堂中出现了异姓人,那大家第一时间联想的便是这个异姓人“一定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在理解了这样基本的概念后,我们再以家族的祠堂的原型进行以微见著理解和研究,在皇室精英的宗庙中(一些皇族没有特定且傲人的功绩还是进不去的)居然出现了臣子,而且还是一个外族臣子,由此可以见得此人处事和为官的高深。

张廷玉一生侍奉过三个清朝君主,分别是康熙、雍正和乾隆;很多人在了解过张廷玉的事迹后都觉得此人的履历是非常平淡的,因为其既没有张居正那种“力挽狂澜”的能力和魄力,而且也没有和珅那种对君主那种“你瞒我瞒”的滑头和机智,再加上清朝是一个排斥异族的朝廷,而这一系列的矛盾就造成了大家“二仗和尚摸不到脑袋”的疑惑。可是您知道吗?观人,特别是看待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就好比是去吃一道菜,有的人将这道菜当做红烧肉,为的只是大快朵颐、狼吞虎咽,自然就品不出当中的道道,当中的烹饪手法;我们应当在研究人物时采取“吃鱼”的细腻,在挑肉剔刺中感受这道菜的精妙,这道菜的内涵。

臣子是在价值和被利用中体现生机的

张廷玉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在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后逐步进入了清廷的权力中心“南书房”。在康熙一朝的时候,张廷玉因为自己父亲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才学“身居内廷,靠近皇帝。”可能在清朝的时候,大家觉得封疆大吏才是握有实权,才是说一不二的人物,要知道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就算是在晚晴时期,就算在那个地方势力做大的时期,李鸿章还是竭尽全力的想要将自己的淮军挤进皇城,这一切的一切不是因为其对京城有感情,而是因为久经仕途的他深知“靠近权力中心,等于是离权力越近”。正因如此,张廷玉的久居内廷才有了其靠近权力获得权力的机会,在康熙皇帝驾崩后,雍正皇帝继承了大统,一个皇帝的登基,况且雍正帝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在这个时候其最需要做的便是提拔自己的耳目,而在提拔人选的问题上他直接选择了张廷玉。之所以雍正会选择张廷玉,那是因为其父亲张英以前是自己的老师,自己和张廷玉也有不小的私教,所以在这个时候即使是皇帝,在位了稳固权力、收拾那些心怀鬼胎的兄弟时,还是秉承了官场的那句“当官还需用自己人。”,同时也像大家表达了“臣子是在价值和被利用中体现生机的”的道理。

在雍正死前配享太庙,在乾隆年间削官去爵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使是自己父皇一手相托的臣子,作为儿子的只要用的不顺手也是会有扔掉的可能。毕竟张廷玉在之前当过乾隆的讲师,所以就感情基础来说他们是有的,可坏就坏在张廷玉是康熙时期的老臣,这一个“老”字就决定了其会有“倚老卖老”的行为。据记载,乾隆曾先后提出了举“三老五更”古礼、“均田限田”等要求,张廷玉都果断拒绝。这一而再,再而三的做法虽然皇帝面色没有表露,但其心中定是埋下了“种子”,毕竟皇帝提出的事情作为臣子的不应当去直接反驳,而是迂回折中,毕竟张居正和申时行的案例依然历历在目,这便是历经了三朝老臣陨落的原因了。


木剑温不胜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只针对问题本身不做过度解读。

张延玉晚景凄凉的情况,是由于他晚年犯了糊涂。

就在于张廷玉在晚年的时候过于在意他配享太庙的待遇了,而当时,乾隆皇帝继位的时间并不长,需要有人辅佐他行政,张廷玉却在这个时候不断的向乾隆提出要退休回家,这让乾隆感到很不爽,而张廷玉却犯了老糊涂,竟然要乾隆写保证书给他,保证他能够死后配享太庙的待遇。对此,乾隆就感到更不爽,勉强写了份保证书给他。

虽然张廷玉一再向乾隆要求退休回家,但乾隆始终没有答应。有一次,乾隆死了儿子,张廷玉竟在这个时候向乾隆提出退休的要求,彻底激怒了乾隆,声称要治张廷玉的罪。张廷玉立马就吓懵了。之后,乾隆就撤销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张廷玉郁郁而终。

令张廷玉想不到的是,他死后还是配享太庙了。可以说,一个东西你越是在乎,就越有可能在这个上面栽跟头,张廷玉就是一个例子把。要知道,张廷玉能够伺候好康熙和雍正这两个皇帝,味极人臣配享太庙,就说明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而且一定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之所以晚年会在察言观色上,放下一般人都不太可能犯下的糊涂,也是因为犯了老糊涂的原因吧,或许是因为他太在乎配享太庙的待遇了。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张廷玉太在乎配享太庙的待遇了,才使得他晚年凄惨。虽然最后她还是得到了配享太庙的待遇。


老威观史


张廷玉,字衡臣,是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开始走进仕途。不过张廷玉真正的发迹则得益于一个人——雍正帝,张廷玉为官谨慎,深得雍正喜爱,曾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可以说是官居显要。在当时的朝堂之上地位于满族重臣鄂尔泰相当,可见张廷玉地位之显赫。不过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如此一位元老重臣为何却不受乾隆待见呢?

首先从张廷玉个人性格来看,他深谙官场之道,却太过谨慎圆滑。而乾隆恰恰是一位颇为自恋的黄帝,最看不起的就是这些文人腐气。再则当时朝廷中张廷玉,鄂尔泰两人结党互相攻讦,党争激烈,张廷玉做为三朝老臣乾隆通过打压他可以树立起个人权威,而雍正在世时曾赐于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但纵观历朝历代,能配享太庙的人都是功勋卓著,对于江山社稷立过大功之人。而张廷玉则虽然地位殊隆,但却没有立过什么大功,导致乾隆日后总拿此事戏谑张廷玉,暗示其配享太庙实在不合理。而最终导致两人矛盾激化的原因则是张廷玉好几次请求致仕,回乡养老。但乾隆则想让这位老臣留任,以配享太庙之人何能回乡的理由拒绝。但架不住苦苦哀求,最后乾隆还是同意了,不过这时候张廷玉却犯了个错误,竟然让乾隆给他了个字据,保证他的配享资格。乾隆压着怒火忍了,但是第二天到谢恩的时候不亲自来却让自己的儿子拜辞。此举最终惹的乾隆大为光火,不仅去掉了张廷玉的伯爵爵位,连配享资格都被取消了。就这样一个三朝老臣走完了他的官场生涯。





探古觅今


张廷玉真正得到重用是在雍正皇帝继位以后,他帮着雍正皇帝创立“奏折制度”和“密折制度”还有“军机处”制度,这些制度都很好的为雍正皇帝实现皇权高度集中提供了便利!雍正皇帝念其功勋卓著,恩赐其死后配享太庙!

雍正皇帝驾崩后,他作为雍正皇帝委任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辅助年轻的乾隆皇帝处理朝政!可是这位三朝元老却一改往日性情,不但与另一位辅政大臣鄂尔泰党争激烈,还数次提出退休请求,给皇帝难看!

其实,他并不想退休只是想看看新皇帝对自己的态度罢了!

乾隆皇帝终于恩准其退休回家养老,他竟然排儿子前去给皇帝谢恩,摆明了不给皇帝面子!年轻气盛的乾隆皇帝本来就对雍正皇帝留下的老臣多有不满,如此大不敬,他又怎么会再忍下去!


正说清代十二朝


张廷玉,字衡臣,是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次子。在清王朝,像张英这样的高官,其儿子是可以不用参加科举考试、获得“父荫”入国子监深造后出仕或者直接出仕为官的。但是,张廷玉兄弟并没有走这条“康庄大道”,而是实打实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甚至还高中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也就是俗称的“榜眼”。



张廷玉虽然没有他弟弟张廷璐那么“考霸”,但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康熙三十九年,二十八岁的张廷玉登进士第,后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镀金。之后便留在了中央机关,充当“大秘”一类的角色,一步步做到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在升任副部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张廷玉便停滞不前了,一直在副部级岗位上轮转,在刑部、吏部的左、右侍郎任上换来换去,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张廷玉依然只是个副部级的吏部左侍郎,并不像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那样位列宰辅!有不少人说,张廷玉是沾了他“宰相”父亲张英的光才得以飞黄腾达的。诚然,张英的大学士身份对张廷玉的仕途肯定是有所帮助的。但是,在张廷玉入仕的第二年张英便致仕了,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正式退休了。正所谓人走茶凉,张廷玉后期的发展张英作用应当说并不是非常大的,至少不是主要因素!



张廷玉真正发迹,那是在雍正元年之后了。因为张英曾经担任过雍正帝的老师,有了这层师生关系,雍正帝自然对张廷玉这位老师的儿子另眼相待。同时,在中枢系统长期担任“大秘”的经历造就了张廷玉过硬的文案功夫。史载,皇帝命张廷玉拟旨时通常都是用大白话(搞不好还有东北大碴子味儿)、想到哪说到哪,皇帝话说完,张廷玉一篇文采飞扬的文言体圣旨也拟好了!加之张廷玉在侍郎任上历练多年,行政能力也是非常不错的。于是,康熙六十一年年底,雍正帝即位伊始、尚未改元时便任命张廷玉为礼部尚书。



雍正元年起,张廷玉的仕途走上了“快车道”,深受雍正帝倚重。有一次张廷玉生病,雍正帝公开说自己“膀子疼”,搞得群臣一头雾水。最后雍正帝给出了谜底——张廷玉是自己的“股肱”,张廷玉病了,可不自己“膀子疼”嘛!雍正六年,张廷玉升任保和殿大学士,次年又进入了新设立的军机处,协助怡亲王胤祥处理机枢事务。按照清王朝后来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被视为“宰相”的逻辑,张廷玉是如假包换的“宰相”!同时,张廷玉也成为了“汉臣领袖”。



成为“汉臣领袖”无可避免会遭到皇帝的忌惮!这一点张廷玉心知肚明。于是,张廷玉与“满臣领袖”鄂尔泰之间上演了一出“颇有默契”的“党争”。二人关系恶劣到甚至除了公务以外不多说一句话,但是都适可而止,将“党争”控制在了雍正帝能看到、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如此一来,雍正帝非但没有因为“朋党”问题疏远张廷玉、鄂尔泰,反而对张廷玉、鄂尔泰继续重用有加。雍正十三年,雍正帝临终前还把张廷玉与庄亲王胤禄、果亲王胤礼、鄂尔泰一道留给了儿子乾隆帝作为辅政大臣!因为辅政大臣意义过于特殊,又有鳌拜等人的先例在前,四人坚决辞不敢受,最终退而求其次,改称总理事务大臣。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帝即位也意味着张廷玉噩运的来临。乾隆帝即位伊始,为了稳住张、鄂二人,表面上对二人继续加官进爵,将张廷玉封为了伯爵!清王朝对于文官的授爵是非常谨慎的,即便是清朝“开国文臣领袖”范文程,也只得到了一个子爵的爵位!可见,封张廷玉为伯爵是“开天恩”了。但是,乾隆帝对二人的“党争”早已有所不满,加之二人又扛着“辅臣”的头衔,搬掉二人只是时间问题,这一点以张廷玉的才智,恐怕也是心知肚明的。



乾隆十年,鄂尔泰病故之后,张廷玉更是成为了“一家独大”,满汉相互牵制的局面消失了。如此一来,张廷玉更加遭到乾隆帝的忌惮。于是,乾隆帝开始重用遏必隆的孙子讷亲,以牵制张廷玉。甚至故意制造满汉摩擦,使讷亲与张廷玉矛盾激化!这个时候,张廷玉基本上也已经知道自己很难在朝堂立足了。张廷玉担心乾隆帝会对自己“总清算”,于是在乾隆十三年主动上书“乞骸骨”,要求退休。



在提出退休请求之后,乾隆帝表示了“慰留”。但是,张廷玉已经铁了心要退出。于是,张廷玉开始主动“犯错”,居然要求乾隆帝对雍正帝给予自己的“配享太庙”待遇进行书面确认。乾隆帝虽然生气,但还是同意了。按道理,张廷玉应该当面谢恩,但是张廷玉却让儿子代劳。乾隆帝顿时火冒三丈,传旨让张廷玉明白回奏。圣旨还没发出,张廷玉便事先得到消息,赶往宫中谢恩。乾隆帝一看,别说了,肯定泄密了!于是,乾隆帝火冒三丈,不仅免去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而且革去了他的伯爵之位!自此,张廷玉一无所有,回家养老……从张廷玉在中枢系统多年,几乎没有犯错什么过错来看,这个人是非常聪明和谨慎的。但是,在乾隆十三年却接二连三犯一些低级错误,应该不是因为“老迈昏聩”,很可能就是张廷玉刻意为之。目的就是以“小错”让乾隆帝出气、把自己提出权力中枢,以避免“总清算”。



很显然,张廷玉的目的达到了!在退出权力中枢之后,张廷玉已然是“退休老头儿”一名,对乾隆帝构不成任何掣肘与威胁。于是,乾隆帝也就不那么赶尽杀绝了!虽然后来张廷玉因为受到其他案件受到牵连,乾隆帝也仅仅是收缴了张廷玉历年获得赏赐,并没有深究。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或许乾隆帝自己也觉得对张廷玉过于“苛刻”了,在张廷玉去世后,乾隆帝最终又恢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使之成为了清王朝二百余年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当然,有人说,张廷玉是遭到了乾隆帝的清算,落得个惨淡收场。但是,个人更倾向于这是张廷玉刻意为之,是典型的“小杖受、大杖走”。试想,如果张廷玉不故意犯错,让乾隆帝出气、把自己踢出权力中枢,他的下场恐怕就不仅仅是革爵罢官这么简单了,不是吗?


农民工歪说历史


张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辅佐不同的皇帝遭受着不同的境遇,早年雍正时期,备受赏识得到重用,可晚期由于得罪乾隆而屡屡碰壁受到冷遇,他没能安享晚年,却在死后得到至高的殊荣。然而作为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一位大臣,张廷玉是怎么死的呢?

1749年,张廷玉已身处晚年,乾隆为了将其换掉,名义上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许他每逢天气糟糕的时日可以不用上朝,实际上还特意找人代其职。张廷玉为人聪明得体,便主动提出辞职归乡,在得到乾隆同意以后他要求最后上朝一次。

最后一次上朝时,张廷玉却进了了一份奏折,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诺,保证其死后能进入太庙。乾隆虽然心有不满,但是同意了他的要求。谁知张廷玉得到承诺后没有亲自谢主隆恩,而是派儿子前去叩恩,这令乾隆火冒三丈,大肆指责张廷玉不懂规矩理法。张廷玉听闻后,次日便亲自进朝叩谢皇恩。

乾隆见状便明白定是有人走漏风声,于是借题发挥执意要追查该人,并借着这个名义指责张廷玉在皇宫中安插线人间隙,发展私党,于是将之革除爵位。

人倒众人踩,群臣见状便纷纷劝告皇上,张廷玉原是没有资格入庙的。但碍于先帝的承诺,乾隆并没有罢免他入庙的权利,而是将他免官,以工作赎罪。

次年,张廷玉借学生去世之名要求归乡,并主动提出放弃入庙的资格。乾隆认为他不识时务,非常时期还要回家,便通过审判罢免了他入庙资格。

1755年,张廷玉病逝,原本已无资格入庙的他,此时乾隆可能也觉得对这样一位元老忠臣的待遇有些不妥,于是一改常态,下旨使其进入太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