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陳近南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用戶58644367393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可以說是從史書中盛開的武俠小說,這樣一個武俠世界,卻又和歷史息息相關,許多人在歷史上是有原型的,甚至許多人物,都是歷史上的有名有姓的重量級人物。

陳近南就是其中一個非常有分量的歷史人物,在小說鹿鼎記中,陳近南的武功,可以用深不可測來形容,書中並沒有過多對陳近南的武功進行正面描寫,但筆者個人覺得,陳近南是鹿鼎記中第一高手,即使絕世高手洪安通,如果和陳近南正面對抗,也很難取勝。

歷史上的陳近南,和小說中名字一樣,在小說中有一個情節,陳近南對韋小寶說過,他的本名叫陳永華,陳近南只是一個化名而已,他的故事,比歷史上更加精彩。

陳永華活躍的時代,的確是鹿鼎記所描寫的康熙初年的時期。他是鄭成功的手下,在鄭成功擊敗荷蘭,收復臺灣之後,開始以臺灣為根據地,發展自己的勢力。

鄭成功明白,以自己當前的實力,無法和清王朝抗衡,於是,在陳永華的輔助下,大力發展文教,並且秣馬厲兵,整個臺灣島生機勃勃。

這時候的陳永華,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那就是回到中原,拉攏各方豪傑,顛覆清朝,最終完成反清復明的大業。

和馮錫範、劉國軒兩個人相比(這兩個都是歷史人物),陳永華為人低調忠誠,辦事精細,非常有大局觀念,更有獨當一面的能力,這些能力是馮錫範、劉國軒所不具備的。

但是,這些能力,也成為陳永華被孤立的重要原因。

來到大陸,幾乎和小說中寫的非常相似,這個時候正是三藩蠢蠢欲動的時期,陳永華敏銳的洞察到了一次非常好的機會,於是他在清王朝內部,建立一個叫天地會的秘密組織,他成為天地會的二號人物,遙拜鄭成功為龍頭老大,這時候的鄭成功,化名為“萬雲龍”。

在陳永華的苦心經營下,天地會秘密組織的勢力不斷擴張,大量想要反清復明的仁人志士,都成為天地會的一員,在短短几年內,成為清朝最大的民間組織。

和小說有所不同,天地會並不像小說中那般傳奇,作為民間地下組織,有一點黑社會的性質,後來名揚天下的青幫和洪門,實際上全都源於天地會,鄭成功可以看成他們的祖師爺。

但陳永華時期的天地會,還沒有到黑白通吃的地步,也沒有出現杜月笙一類的大佬級別人物,那時候的天地會所能做的事情,就是探聽情報,拉攏民眾,共同抗清。而天地會所依靠的,依舊是三藩的勢力。

隨著三藩被平定,天地會也轉入地下,陳永華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鄭成功死後,鄭經成為臺灣的領導人,鄭經的能力遠不如鄭成功,也沒有鄭成功一樣的宏圖大業。

而這時候的康熙皇帝,已經將目光看向臺灣,清軍水師已經開始進行收復臺灣的準備工作。 陳永華匆匆回到臺灣,卻發現臺灣的情況已經今非昔比,鄭氏集團內部出現了嚴重分歧,馮錫範劉國軒等人開始孤立陳永華,迫使陳永華交出了手中的所有權力,然後告老退休。

在鹿鼎記中,陳永華的結局是被鄭克爽暗殺,死的非常冤枉。歷史上的陳永華是因為憂憤而染了重病,最終在公元1680年,因病去世,諡號文正。這是一個含金量極高的諡號,也是文官最高級別的諡號。陳永華的能力水平,是可以配得上這個諡號的。


小小嬴政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陳近南真名叫做陳永華,是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

陳永華是福建人,明末的鄭成功麾下著名將領。

當年清軍殺入福建,陳永華父親陳鼎是大明的舉人,不願意做亡國奴,在家自盡。

當時陳永華只有15歲,後來他果斷去廈門投靠鄭成功的明軍,對抗滿清大軍。

陳永華是個文人,卻非常勇敢,有極有智謀,是個非常優秀的謀臣。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陳永華是讀書人,儒生,不會武功的。

陳永華很快得到重用,成為鄭成功的重要謀士。

鄭成功對陳永華非常喜愛,認為他能力很強且極為忠於大明。

所以,鄭成功將陳永華安排到自己接班人,也就是兒子鄭經身邊,成為左右手。

實際上,鄭成功是希望自己死後,陳永華能夠輔佐鄭經主持大局。

後來鄭成功病死,鄭經主持大局。他對陳永華非常信任,自己專管軍務,將國家行政大權全部交給陳永華負責。

陳永華以卓越的能力,將臺灣的經濟和文教搞得很好,治安也很出色。

鄭經對他更是信任。

當時廈門已經淪陷,鄭成功死後又有內部問題,很多官兵投降滿清。

在陳永華的堅定支持下,鄭經沒有動搖,堅持以臺灣保護大明流亡朝廷,和強敵對抗。

不過,陳永華晚年時遭到陣地馮錫範(一劍無血)和劉國軒排擠,被迫辭職回家修養,最終病死在臺灣。

康熙知道陳永華死後,非常高興:臺灣長久以來沒有被收復,主要是由於陳永華經營有方。今上天討厭戰亂,讓他殞命,從此臺灣的收復將指日可待。

以上這些,不是讓陳近南大紅大紫的原因,關鍵在於天地會。

天地會也叫作洪門,三合會。

大家都知道,天地會是滿清時代反清復明的秘密地下組織。他們在清初建立,在滿清生存的200多年內積極參加反清的行為。

天地會發動過無數反清的武裝起義。

重要的有乾隆五十一年臺灣林爽文起義,六十年臺灣陳周全起義,嘉善起義。

鴉片戰爭後,天地會發動的起義更多。重要的有咸豐元年至五年廣西大成國、昇平天國起義,廈門小刀會起義﹑上海小刀會起義。其中太平天國時期,天地會的活動甚為活躍,其首領洪大全(焦亮)﹑羅大綱等都曾率領會眾參加太平軍,在兩廣地區天地會建立的大成國﹑昇平天國﹑延陵國等短期政權,也配合了太平天國的鬥爭。

在著名的辛亥革命中,也有洪門的身影,很多革命黨就是洪門弟子。

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譚人鳳曾回憶:人無論遠近,事無論險夷,人人奮勇,個個當先,卒有武昌起義,各省回應,不數月而共和告成,軍隊之功,實亦洪門兄弟之功。

1904年,孫中山為了爭取海外實力強大的洪門,也在美國檀香山加入了洪門致公堂。

對於天地會成立的時間,還有不同說法,但一般認為是鄭成功在駐紮廈門期間,派出大量軍官潛伏在南方各地,組織反清的秘密組織天地會。

那麼,陳近南到底是不是天地會的組織者,歷史上也有不同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陳永華和鄭經長期駐紮在廈門、金門,鄭經又只負責軍務,天地會等秘密組織可能就是陳永華負責。

所以,說陳永華是洪門的領袖也沒錯,這也是鄭成功的命令。

陳永華取了個假名陳近南,成為天地會的實際領袖。

但也有種說法,陳近南時代的洪門還不存在,只是臺灣派出的地下情報網而已。

真正的天地會,是乾隆時期,由僧人鄭洪二(化名萬雲龍)在福建創立的。

那麼,陳近南就和天地會沒有關係。

但不管怎麼說,陳近南是最初組織福建、廣東等地反清地下組織的領袖,後來天地會的會員尊稱他為第一屆總舵主也是一種尊敬的表示。

那麼,問題又來了。陳近南就算很牛逼,也牛不過鄭成功。

為什麼在香港的影視劇、小說中,陳近南絕對是霸主一樣的人物呢?

很簡單。

洪門也就是三合會,在香港有很強的的力量。香港的4大幫派,都自稱是洪門子弟。

香港的O記,全名就叫做“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

而香港的娛樂業,尤其是電影業大部分是被黑社會控制的。陳近南自然是他們的開幫總舵主,那自然要讓他威風,要多威風有多威風!

不過,話說回來,陳近南在電影中的下場好像也很弱。

周星馳《鹿鼎記1》中,陳近南好陰險啊,還扔釘子。最後還被鰲拜打成重傷,幸虧有韋小寶救他。

《鹿鼎記2》中,陳近南乾脆被馮錫範砍掉了一隻手,又是靠韋小寶救了命。


薩沙


記得小時候偷看金老爺子的《鹿鼎記》當中,這句話是記憶最為深刻的,“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不論你是天下間如何出名的英雄好漢,只要沒有見過陳近南,就算不上所謂的英雄好漢。哪麼在武俠小說當中出現過的陳近南在歷史上當真存在嗎?

其實陳近南在歷史當中是真實存在的,只是跟歷史上有所出入而已,本名陳永華。

我們所理解的陳近南,幾乎屬於武林高手當中的一員,不說天下無敵吧,最起碼鮮有敵手。

可真實的陳永華卻是一名書生,跟所謂的武林高手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在滿清入關後,陳永華在鄭成功的幫助下,成立了所謂的“天地會”,以反清復明為口號。

天地會在陳永華的帶領下,從事著種種對抗清朝的活動,可以算得上大清最頭疼的對手之一。

因為陳永華就像電影上面所演的一樣,只是進行著各種暗中刺殺活動,從來不會在明面上跟大清進行對抗,所以其隱蔽性比較高。

同樣也因為自才華出眾,受到了決錫範、劉國軒等人的排擠,最終在康熙十九年的時候,自行將自己的兵權解除,退居幕後,次年病逝。

跟鹿鼎記當中武功高強的陳近南,雖然在形象上有著巨大的差別,可是其忠義等方面卻絲毫不差。

其實我們也可以將陳近南理解為專挖人牆角的獵頭,可以說陳近南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挖大清的牆角。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陳近南才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天下的所有英雄好漢。

認識的人多了,相互之間捧的人也就多了,大家可以理解為商業互吹,花花轎子眾人抬,多個朋友多條路。

再加上又是因為陳近南的原因,才讓中原出現大量的反清復明的勢力,所以在某種方面,陳近南相當於大家的領路人。

可以說之後的所有反抗大清的勢力幾乎都跟陳近南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所以陳近南才會如此的出名,正是因為其出名,所以認不認識陳近南又成了江湖上好漢們的一個標杆。

只要你得到了陳近南的認可,就說明你在江湖人屬於有名號的人物之一,不然的話就不要拿自己當英雄了,因為連陳近南你都不認識,說你一句狗熊也不為過。

說白了就是當時的所有反清勢力當中,誰也不服誰,畢竟想要在天下幹出一番事業的人,都是野心勃勃之人,你想當天子,我還想當太上皇呢。

而陳近南就成了大家的標準,想要成為這些勢力當中的領頭人,就一定要比陳近南強,只有比他強,你才有機會成為反清的領導人,不然的話就只能一邊涼快去吧。

如果說陳永華的名聲本來就高的話,到了鹿鼎記當中,幾乎就成了神一般存在的男人。

本身有名聲,還有地位,更有武功,並且武功還是江湖當中數一數二的,如果不是因為自己的身份問題,也許自立為王更合適一些。

可就算如此,陳近南依然還是為鄭家效力,哪怕因此被鄭家的子孫給打死,也沒有一絲一毫的怨言。

從這一刻起直接得到了精神上面的昇華,也因此成為天下人心中的楷模,於是江在傳言:“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

其實就是另類的主角而已,只要跟陳近南走到一塊的都是英雄,只要跟他做對的都是狗熊,說白了就是想引起天下人的共鳴。


虎頭山小妖


真的存在。

陳近南在《鹿鼎記》中,有一次告訴韋小寶,他的原名叫陳永華。在臺灣歷史上,鄭成功、鄭經身邊,的確有一位陳永華。

陳永華與馮錫範、劉國軒,是鄭經身邊的三位得力干將,並且彼此之間,多有政治聯姻。陳永華的女兒嫁給鄭經的庶長子鄭克臧,馮錫範(這人在《鹿鼎記》裡也出現了)的女兒則是鄭經次子鄭克塽的夫人。

這樣一來,在政治上,陳永華與馮錫範也自然地分為兩派,分別擁戴兩位世子。後來兩位世子內鬥,在鄭成功夫人董氏的干涉之下,鄭克臧被廢絞死。陳永華的女兒陳夫人,也絕食數日後自縊而死。

陳永華的去世,比女兒女婿早一年。他是由於受到排擠、自解兵權、抑鬱而終。

這場內鬥,大大消耗了臺灣鄭氏父子集團的實力,加速了鄭氏集團的覆滅。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加快了中國統一的進程。


棲鴻看紅樓


在金庸先生的封刀之作《鹿鼎記》當中,主人公韋小寶的師父陳近南,被設定為一位義薄雲天、正氣凜然的大英雄形象,為完成“反清復明”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實,陳近南在歷史上有其真實的人物原型,他便是被鄭成功讚譽為“臥龍先生”(諸葛亮)的大謀士陳永華。



陳永華生於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自幼飽讀詩書、才華出眾,在清軍攻閩時出逃,到廈門投奔鄭成功,並得到兵部侍郎王忠孝的賞識、推薦。鄭成功將陳永華招來談論時事,結果發現他謀略深遠,驚奇之餘稱讚他是當世的“臥龍先生”。這次會談後,鄭成功任命陳永華為參軍,這一年(1648年),陳永華才15歲。


十年後(1658年),鄭成功規劃北伐事宜,結果諸將大多認為此事難成,唯有陳永華力排眾議,併力挺鄭成功聯合魯王朱以海的大將張煌言,沿海路進攻江南。陳永華對時局清晰的分析令鄭成功讚歎不止,於是在出徵期間命他留守廈門,以輔佐世子鄭經,並告訴鄭經要以師禮對待陳永華。


北伐失敗後,鄭成功為擺脫困境,將注意力轉向臺灣,於1661年跨海收復寶島,並對其進行大力經營。在此期間,陳永華作為他的謀主,幫助其制定法律、職官系統,立功極多(“以陳永華為謀主,製法律,定職官,興學校。”見《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傳第十一》)。



1662年6月,鄭成功去世,遺言由弟弟鄭襲即位,並下令誅殺有罪的鄭經。但在陳永華等人的輔佐下,鄭經卻在同年12月擊敗鄭襲,成功地奪取“延平王”的位子。但在鄭經上臺後不久,更大的考驗便接踵而至,而幫助他渡過難關的,正是諮議參軍陳永華。


原來,荷蘭殖民者雖然被鄭成功趕出臺灣,但並不甘心就此失敗,為達到奪回該島目的,便與清朝建立軍事同盟。1663年11月,清荷聯軍趁鄭氏集團發生內亂、人心不穩的機會,發兵攻打金門,在烏沙頭重創鄭軍。此役過後,清軍順勢佔據金門、廈門,迫使鄭經退軍銅山城。次年6月,荷蘭軍隊又跨海佔據雞籠(基隆)。


此時,鄭經軍中降清者甚多,就連鄭經的親信也多勸其歸降。鄭經對降清一事猶豫不決,便向陳永華徵詢意見,結果後者替他分析形勢,稱若貿然降清又得不到理想中待遇的話,便會被世人嘲笑,不如退守、經營臺灣,以等待反攻的時機。鄭經覺得很有道理,便依計行事。



1664年12月,清荷聯軍由金門出發進攻臺灣,結果中途遭遇颱風無功而返。事後,康熙帝下令暫停進攻臺灣的計劃,轉而實行極為嚴厲的海禁政策,清荷同盟自此結束。5年後,因為補給困難和缺乏商機,荷蘭人被迫退出雞籠(相關情況見《鄭氏關係文書》、《清前期荷蘭遣華使團研究》)。


鄭經退居臺灣後,陳永華認為當務之急乃是興辦教育、培養人才,以保障島內有足夠的精英來輔政安民、反清復明(“擇地建聖廟、設學校,以收人材。庶國有賢士,邦本自固,而世運日昌矣。”見《臺灣外紀·卷十三》)。鄭經認為很有道理,便命陳永華主管此事。



陳永華於是創建了一套自上而下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全臺設立國子監作為最高學府,各府、州、縣則分別設立府學、州學、縣學,規定凡適齡子弟須入學就讀。與此同時,陳永華還推行科舉制度,並按照考試結果任職、升遷。經過數年的努力,先前原始落後的臺灣島,日益變得文明開化。


鄭氏政權撤回臺灣9年後,“三藩之亂”爆發,鄭經遂趁此良機,與耿精忠會師伐清,並命陳永華以東寧總制使(相當於宰相)的身份,輔佐其子鄭克臧監國。“三藩之亂”持續了八年時間(1673-1681年),由於聯盟內部勾心鬥角,導致反清大業無果而終。康熙十九年(1680年),鄭經在大陸的據點再次被悉數拔除,無奈退回臺灣。



鄭經退回臺灣後,島內的政治傾軋日漸加劇,陳永華在同僚馮錫範、劉國軒的排擠下辭職,並在龍湖巖隱居,沒多久便鬱鬱而終,享年才46歲,時在同年七月。陳永華去世後,鄭經不僅給予他“文正”的諡號,而且還親臨弔喪。陳永華死後,葬於今臺南縣柳營鄉果毅村,在清朝統一臺灣後,又遷葬泉州。


史料來源:《清史稿》、《臺灣外紀》、《臺灣通史》、 《鄭氏關係文書》、《清前期荷蘭遣華使團研究》


文史磚家


都別搶,我來答。

陳近南這個人確實是有的,而且他和鄭成功還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且是親家關係。

他本名陳永華,福建漳州人。他的父親陳鼎是明朝天啟朝的舉人,清兵入關以後,陳鼎就辭官回到老家從事耕作,永曆二年(1648)的時候,鄭成功攻克了同安,授予陳鼎為教諭。不過,後來清軍攻破了同安,陳鼎不願投降,便自殺殉國了。

而這個時候的陳永華才十五六歲左右,跟隨著鄭成功的部隊撤退到了廈門。這一年是1650年(清順治七年,永曆四年),鄭成功退守廈門,當時陳永華得到南明朝廷兵部侍郎王忠孝的推薦,成為了鄭成功的幕僚,被授予參軍一職。

但從他的表現來看,陳永華並沒有做出非常亮眼的貢獻。從這一段時間陳永華的活動跡象來看,大概應該是在從事地下的“反清復明”工作,根據天地會的相關傳說。天地會是在陳永華的大力發展下逐漸成型的,但是對於天地會的創建之說,一直以來並沒有確切的說法。

另外從天地會自己的傳說來看,陳永華也不是天地會的創始人,其實關於這個天地會的創建時間也是頗有分歧的。一說是在康熙年間,一說是在雍正年間,其實這其中有很多東西天地會自己人也說不清楚,因為時間太久遠了,而且天地會這個組織組建之初就是相當分散的一個社團。

根據脈絡比較清晰的說法是:

洪門真主為朱洪竺,軍師為陳近南,大將為萬雲龍(一稱鄭成功化名)等人,最初起於福建,以少林寺為主動機關。起初少林寺以武技名於世,清朝康熙皇帝嫉妒他們,命少林寺僧侶遠征西域,後來戰勝回來了,乃借事端戕害功臣鄭君達。又派兵焚燬少林寺,一班寺裡的和尚逃出來的不少。其中有個陳近南遂組織天地會,想培植勢力來謀復仇,曾派遣他的部下五大將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等設立支會,這就是所謂“前五祖”——網絡資料

可實際上鄭成功是否知道這個天地會的存在與否都是一個問題,畢竟當時鄭成功帶著軍隊和清軍在正面戰場上對抗,恐怕並沒有精力和心思去發展所謂的天地會。至於陳永華歷史上關於他的資料也很少,也不足以說明他是否直接參與到推動天地會發展的事業中。

所以極大的可能是這個社會組織將鄭成功和陳永華強行樹立為自己的代理人,畢竟那時反抗清朝的主要領導人就是鄭成功,因此並不難理解天地會為什麼要把他和自己建立某種關係,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1661年4月(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農曆三月),隨著鄭成功在戰場上的相繼失利,尤其是“南京之戰”以後他的力量實力大損,迫得不已只好開闢海外根據地。

這一年,他帶著二萬五千名士兵,戰船數百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此行陳近南也隨行在列,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鄭成功正式收復臺灣,不過次年鄭成功就病逝了。

當時陳永華把自己的女兒下嫁給了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的長子鄭克臧,所以在鄭成功病逝以後,陳永華擁戴鄭經參與了和鄭成功之弟鄭世襲的權力之爭。最後獲得勝利,陳永華由此被冊封為諮議參軍,協助鄭經處理臺灣事務。

他在臺灣修建了第一座孔廟,在臺灣推行科舉和儒學教育,並在臺灣開設屯田,在清朝實施禁海令的情況下,使得臺灣的抵抗軍能夠自給自足。可以說在後期成為鄭經手下非常受到器重的一名謀臣。

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時候爆發了“三藩之亂”,耿精忠請求鄭經一同出兵反清,得到了後者的同意。於是便讓世子鄭克臧為監國,陳永華輔政,但後來由於和耿精忠聯盟關係破裂,此次西征收穫的成就並不大,而且空耗財力。

這也導致陳永華抑鬱成疾,在永曆三十四年(1680)去世,下葬於今臺南縣柳營鄉果毅後。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金庸先生的不少人物設定都有史可查,比如陳近南,就是根據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而寫的,陳近南的原型是清初福建漳州人陳永華。




金庸先生的《鹿鼎記》對陳近南這一英雄化人物的刻畫是非常到位的,作為天地會的總舵主,韋小寶的師父,陳近南一生致力於反清復明,為此不惜傳授韋小寶畢生所學,讓他打入皇宮接近康熙,伺機謀事。根據時間、名字上的設定,明末清初抗清名將,鄭經麾下大將陳永華是最接近陳永華這一小說人物的。





陳永華是誰?陳永華,明末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生於崇禎七年(1634年)。順治五年(1648年),清軍攻破同安縣,陳永華之父同安教諭陳鼎不屈自諡。清軍入城後陳永華出逃,當時鄭成功佔據廈門圖謀恢復明朝江山,招攬天下有識之士,陳永華得到兵部侍郎王孝忠推薦,與鄭成功談論時事,相談甚歡,鄭成功還把他比作當世之臥龍先生。陳永華被安排留守廈門,輔佐世子鄭經。

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病逝於臺灣,世子鄭經承襲延平王爵位,統領檯灣軍政大事,陳永華得到鄭經重用,軍國大事都要與他商量。鄭成功對陳永華有知遇之恩,父親被清軍逼殺,家人離散,故國不在,國仇家恨使得陳永華盡全力發揮他的輔國經世才能,在鄭經抗清和經營臺灣大本營上陳永華都多所籌謀。



康熙三年(1664年),鄭經在島外重要的兩處據點金門和廈門被清軍佔領,鄭經敗逃銅山島(東山島),一時人心惶惶,多有投降清軍者,鄭經身邊亦有不少人勸說他投降清朝,只有陳永華和太傅洪旭站出來力言不能降清,陳永華更是指出那些降清的人多是商人、僕從,只是假冒明鄭官員以取得清朝優待厚賞,鄭經聽到深以為是,放棄投降的想法,整理兵馬全軍撤往臺灣,從此對陳永華更加信任和重用。



為了穩定臺灣根基以做長期對抗清朝的打算。陳永華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向鄭經提出了“建聖廟,立學校”的建議,在全島大興文教,親自制定了一整套自上而下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陳永華依照明朝教育模式,在全臺建立了一整套上至“國子監”,下至“府學”“州學”“縣學”的教育系統。同時,大力推行科舉制度,選拔有用之才。陳永華還對島上原住民高山族同胞實行一視同仁的教育教學。此舉大大改變了臺灣島落後的教育水平。康熙五年(1666年),陳永華主持修建了臺灣第一座孔廟,臺灣文教大興,風氣大開,得到了鄭經的肯定和褒揚。

康熙十三年(1674年)爆發了三藩之亂,東南震動,清朝全力圍剿而暫時停止對臺灣用兵。鄭經積極響應三藩反清復明,親率鄭軍與靖南王耿精忠會師伐清,命世子鄭克臧監國,陳永華時任東寧總制使留守臺灣輔佐鄭克臧處理政務。



但是三藩之亂很快就遭到清軍的強力反擊,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都見風使舵投降了清朝。三藩之亂很快平息,清朝開始著手解決臺灣明鄭問題,鄭經在軍事上的失誤也使得剛剛有所起色的抗清大業再復黯淡,最後再一次退回臺灣。康熙十九年(1680年)六月鄭經返回臺灣後,陳永華遭到馮錫範、劉國軒等大將的排擠,心灰意冷辭去一切職務退閒居所,同年七月病逝。

陳永華追隨鄭成功、鄭經父子三十多年,為鄭氏集團堅決抗清、經營後方做出了不懈努力,其功績堪比三國孔明輔佐劉備。金庸先生《鹿鼎記》小說原型,正是這位千古流芳的抗清名將陳永華。


大國布衣


“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這是金老先生在《鹿鼎記》中對陳近南的評價,那歷史上真的存在過陳近南嗎?其實這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陳近南是金老先生以明朝歷史人物陳永華為原型,進而虛構出來的小說人物。因此陳近南有跡可循,但確不真實。

在小說《鹿鼎記》中,陳近南是一名功夫高超的反清義士,他創辦天地會一生以反清為大業。是一個真正的民族英雄、可稱俠之大者。那歷史上陳近南的原型人物陳永華是怎樣的人呢?

陳永華,明朝崇禎年間生於福建漳州龍海。陳永華自幼喜讀史書,對英雄人物頗為嚮往,他10歲之時,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這對原本準備進京趕考的陳永華是個巨大的打擊。1648年明朝舊將鄭成功反清之時,路過龍海暫居陳家。15歲的陳永華跟鄭成功有了一席長談,陳永華對鄭成功崇拜至極,而鄭成功對陳永華的才華也極為欣賞。陳永華就開始跟隨鄭成功成為軍師。這與小說當中的武藝高強的陳近南是有區別的,陳永華只是個書生!

1662年鄭成功反去世,臨去前他將兒子鄭經託付給陳永華,讓鄭經以師傅之禮待之。此時陳永華也終於有機會一展拳腳。當時臺灣地處邊陲,文化和經濟都非常落後。正是因為陳永華的一系列措施才使得臺灣有所發展。特別是在教育方面,他制定了一整套極為完整的教育制度,為臺灣的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而關於小說中提到的天地會,其實正史上並不存在。只不過出於劇情的需要,金老先生便根據民間傳說,虛構了這麼一個情節。

歷史上陳永華死於1680年,僅46歲。據說是鄭經親自主持的葬禮,並諡號文正。總所周知以“文正”為諡號,這是極為崇高的榮譽,道德功業皆極其出眾者才能獲得!陳永華被諡號“文正”,是對他最高的褒獎和肯定。


彈指千年


金庸先生筆下的總舵主陳近南。一般認為其原型是臺灣明鄭集團的主要人物陳永華。至於其家族世系與淵源至今迷霧重重。在此筆者就不討論陳永華的人生軌跡,就談一談陳近南這個名字與天地會的關係。

在小說中,陳近南是天地會(洪門)的創始人兼總舵主,那麼歷史上的陳永華真的是天地會的創始人麼?

“天地會”又稱三點會、三合會、小刀會等。統稱“洪門”,是清代重要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廣泛傳播與閩、廣、贛、湘、川、桂、雲、貴、臺機海外的華人社會。據統計至今海內外洪門弟子達6000多萬人之多。

既然天地會是一個秘密結社組織,就註定了在官方記載中很難追溯到它的起源。然而天地會內部有許多重要文獻,其中會書是天地會內部重要文獻的總稱。而陳近南的名字主要出現在天地會會書中的“西魯傳說”。

然而,原始的天地會會書中的“西魯傳說”未曾見到他的名字。從《守先閣藏天地會文件》開始方才提到。其中的《西魯序》中說:“後來有位和尚陳近南,提及明朝一事,兄弟尊他為先生。”

《近南詩》雲:“天公降下一能人,安排八卦定乾坤。”

《分別血書詩》雲:“卻說朱洪英太子走到百口洞中自刎而亡,有陳近南先生未知去何方向,後來聞知在福建省架橋開圩,依五祖規例,就安五祖為大公,復效桃園結義,做先生,教習兄弟,在復明主,定中原之江山。”

從這些記錄中說明陳近南在天地會中負責制定、傳授規章禮節,可能還從事文書繕寫等事務。

而《西魯傳說》的主要內容,是敘說康熙時期福建南少林僧眾在抵禦西魯入侵戰爭中立功,結果反遭清朝皇帝負義遣兵焚寺,寺僧大多慘死,僅有五人倖免於難,這五人分別是蔡德英(或蔡德忠)、馬超興(或馬昭興)、方大成(或方大洪)、胡德帝、李式開(或李色開),也就是後來所謂的“洪門前五祖”;他們逃到廣東惠州府石城縣,遇到萬雲龍而歃血結盟,天地會由此誕生。

西魯傳說的內容比較簡單,但隨著天地會組織的不斷壯大,這個傳說的內容逐漸被擴充,各種人物也逐漸豐富起來,同時出現了不同版本,並且蒙上了神秘色彩。因此這個傳說也往往被認為是天地會創立,發展的歷史記錄。

在後期的天地會會書中,陳近南是一個極為豐滿的人物,學識高、人品好、素有“反清復明”的雄心大志,是天地會的實際組織者。反清武裝起義的領導者。

然而學術界對於“西魯傳說”的看法分歧很大,有的人認為,所謂“西魯傳說”乃是一個虛構的神話傳說而非歷史事實,認為:“關於天地會本身的起源,到現在沒有任何人能說得出來,不但它本身起源的真相和創始者為誰不得而知,就連它傳說中的神話背景,也是莫名其妙。”

而有的人認為西魯傳說是會內人為了即可傳之後代,又不為外人知曉,而把天地會創始的真相,巧妙地隱藏在一個虛構的神話傳說中。因此對於這個傳說,不能簡單地認為便是天地會起源的歷史,而是要透過這個虛構的神話故事,找到其中隱藏的歷史真相。

而這個歷史真相,至今還是一團迷霧。

陳近南究竟存不存在,以及他跟臺灣的陳永華有什麼關係,這些分歧相當大。而至於天地會的起源及創始人,那更是說不清楚........


江畔初見月


“平生不見陳近南,變成英雄也枉然。”這句話出自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鹿鼎記》,看《鹿鼎記》韋小寶當然是第一主角,但沒有人不對陳近南組織的天地會和他的個人抱負留下深刻印象。

在小說中,陳近南是一個文士打扮的中年書生,他文能治國安天下,武能興邦定乾坤,還非常仗義,對於韋小寶是亦師亦父的長輩,對於其他武林人士則是偶像一樣的存在。天地會在民間俗稱洪門,又稱小刀會、三合會、三點會,是清朝重要的民間幫派,廣泛分佈在閩、廣、川、臺等地區,據說現在海內外的洪門弟子有6000萬人之多。既然天地會是真實存在的幫派,那麼這位總舵主是否也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呢?

據說康熙初年,西魯國(應該在今俄羅斯)侵犯清朝,朝廷派兵平叛,結果連連失利。這時福建莆田少林寺的武僧前來投軍,併成功的打退西魯國,之後返回寺廟,拒絕了朝廷的賞賜。有個大臣就說這些和尚立了大功又不受封賞,肯定是別有所圖,萬一要是起兵造反,朝廷必定很難平定,不如先下手為強,幹了他們。康熙便派大軍包圍了少林寺,並一把大火將寺廟燒了。

大部分的僧侶都被燒死了,只有五個武僧逃了出去。這五人分別是蔡德英(蔡德忠)、馬超興(馬昭興)、方大洪(方大成)、胡德帝、李色開(李式開),雖然名字有多種說法,但肯定是這幾位“洪門前五祖”。這五位後來逃到了廣東惠州一個寺廟找到了一個武藝更強的和尚萬雲龍。他們幾人歃血為盟,成立了天地會。

這便是“西魯傳說”。在最原始的天地會內部文獻會書中,沒有出現陳近南的名字。但是因為會書是通過傳抄方式流傳的,所以出現過很多版本的會書,比如在《守先閣藏天地會文件》中就提到說:

“後來有位和尚陳近南,提起明朝一事,兄弟尊他為先生。”

再有《分別血書詩》說:

“卻說朱洪英太子(跟明朝朱家沒關係)走到百口洞中自刎而亡,有陳近南先生未知去何方向,後來聞知在福建省架橋開圩,依五祖規例,就安五祖為大公,復效桃園結義,做先生,教習兄弟,在復明主,定中原之江山。”

關於天地會創立的背景,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自然是高舉反清復明旗幟的明朝遺老遺少,像金庸先生寫《鹿鼎記》就是用的這個觀點;而另一種則認為這與反清復明這樣的民族矛盾沒關係,而是底層群眾互濟互助、自衛抗暴的結果。

所以關於陳近南,一種觀點說他是鄭成功派往雲南等地的抗清將領,舉著的也是反清復明的大旗。他“天生一副鋼筋鐵骨,學識又高,辦事謹慎精明”,所以很得人心。可惜要在康熙九年於四川發動起義時,遭到奸人告密,最終逃亡湖廣的白鶴洞出家。成了和尚,陳近南還不死心,他又謀劃反清之事,被天地會推選為總舵主,並先後兩次發動起義,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第二次失敗不久,陳近南就病逝於白鶴洞,臨終前將大業託付給了五祖。

另一種觀點認為陳近南原為翰林院學士,後來因不滿清廷燒殺少林寺,憤而辭官回鄉到了白鶴洞,在這裡秘密聯絡反清人士。之後遇到了五祖,並歃血為盟結拜。陳近南被選為盟主,因當日夜晚東方出現紅光,所以稱為“洪門”。後來也是先後兩次起義,都以失敗告終。

在金庸先生筆下,陳近南原名叫陳永華,這位陳永華確實有明確記載,他是鄭成功的副手,官至御史總制,他的女兒還嫁給了鄭成功的兒子,但是陳永華並沒有參加過什麼秘密活動,所以也不能確定陳永華就是陳近南。

兜兜轉轉一大圈,關於天地會是怎麼創立的,“西魯傳說”畢竟看起來就有些虛構的成分,會本畢竟是抄傳的,真實性有待考證。而陳近南雖然在會本中多次出現,但並未找到其他確切的記載。所以姑且認為陳近南此人確實是真實存在的,但至於他究竟為何人,目前還沒有準確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