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大师与画匠的之间的差距,梵高早年作品与现在艺术生作业的对比

曾经看过一档《局部》的电视节目,听画家陈丹青先生讲道,大意为:看到现在那些艺考生考试作业,看到就想死,宁愿自己一辈子都不会画画。

在节目中,陈先生拿出了一幅看上去比较笨拙的小画,表示自己非常喜欢,但是说不出哪画得好。而这幅画就梵高早年学画时期的作品。

下面我们也来一起看看这幅画。

大师与画匠的之间的差距,梵高早年作品与现在艺术生作业的对比


这幅画按现在艺考培训的一些标准来看,确实是看不出哪画的好,造型并不严谨,色彩也很平淡,细节刻画更是谈不上,连一般情况下认为最重要的五官都没去刻画。当然这幅只是梵高早期的一张练习作品,本就不是梵高经典的代表作,这也相当于现在的艺考生这个阶段的作品。那么这幅画到底是什么吸引了陈丹青先生呢?这幅看不出哪里画得好的画到底好在哪里呢?

这幅画的好,就好在感觉,去掉平时学画的那些条条框框标准去感受,就能感觉到其中的味道,就会神奇的发现,这幅并不严谨的作品,却是非常得生动,这分明就是一个少年,刻画得不那么清楚,可这个少年的味道却格外分明,这绝不是一个成人,也不是儿童,也绝不可能不是个少女。而且还能感觉出这个少年的性格,穿着不太整齐的衣服,像是偷穿了大人的裤子,显得又长又松,手插在裤兜里提着,以免裤子下滑,装作成熟的样子,扮酷。陈先生并没有像我说得这么具体,但却总结得很好,说这个画是画得“憨”,而画中之人是个“混小子”。

这幅画,没有细致的刻画,没有灵巧的笔触,甚至造型都不严谨。但却能把“混小子”的形象画得入木三分,这是凭什么呢?天分吗!可以这样说!但是我觉得还可以说得更具体一些,是善于感受,尊重自己的感受,没有条条框框的套路,凭借自己的诚恳与自信,跟着感觉走。用一个“憨”字来形容,真是恰如其分,这个“憨”可以理解为:爱谁谁,管他三七二十一,就是傻傻地乐在其中,老老实实地按自己的感觉来,执着而又疯狂。


大师与画匠的之间的差距,梵高早年作品与现在艺术生作业的对比


艺术是人类的艺术,必须有人的参与,机器是无法独立去搞艺术的,因为机器是没有真正的感受的对于艺术而言,是离不开感受的,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美术高考培训,正好就是把感受给丢了,完全根据得分标准按部就班的去训练,怎么考的就的就怎么教,考试用不上的绝对不会多教,典型的应试教育。有些所谓的高分作业,画的标标准准,面面俱到,可就是索然无味,毫无美感可言。全是按素描关系,色彩关系,什么三大面五大调子,冷暖对比,这些原理去套用。一味地追求体积感,细节刻画这些,往往画一个人物头像,就等于是画了一个人头形状的大坨坨。所以我是特别能理解陈先生说的:“看到就想死”,“那是反艺术的”。

下面大家来看看曾经的中央美术学高考状元的作品。全是套路,画的很刻意。

大师与画匠的之间的差距,梵高早年作品与现在艺术生作业的对比


大师与画匠的之间的差距,梵高早年作品与现在艺术生作业的对比


大师与画匠的之间的差距,梵高早年作品与现在艺术生作业的对比


这种应试教育还不止是让学生们把感受丢了,连对绘画的认识都偏离了艺术的本质。很多艺术类的大学生乃至毕业生,连梵高的画都还不知道怎么欣赏,看一幅画的好坏,就知道看体积感,塑造能力,逼不逼真。这真是应试教育的悲哀。

那么美术高考培训到底应该怎么教呢?是不是就不应该教那些素描关系,色彩关系呢?这些当然还是要教的,但是绝不能只教这些,这只是一些客观规律,这不是艺术的本质,这是只是为艺术做参考做服务,还有就联系和检验基本功的方式而已。老师必须要教学生理解真正的艺术的是什么,(当然也不能完全怪那些培训机构的老师,因为那些老师他们当年的老师也没告诉他们艺术是个什么玩意。)而基本功训练,也不要抛弃感觉,无论画什么一定要有自己感受,感受之后再用那些客观的规律去理解对象。必须得告诉学生,我们画体积感,空间感,重量感,光感等等,画这些并不是我们终极的唯一的目的,画这些只是打基本功,打基本功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想画什么,想怎么画的时候有能力把他画出来。特别是基本功已经成熟了,那些非练习的正式创作时,千万不要老是想那些客观规律,甚至应该忘掉那些东西,要用思想,用情感去作画,而非套用公式。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不是非得完全按打基本功那一套去画的。最重要的是要有美感,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性,哲学性,个性等等,而具体怎么画是可以因人而异的。如果那些美术艺考生,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些道理,也不至于大学毕业了,都还不懂梵高的画怎么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