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书法入笔都有哪些笔法?

观上书苑


题主所问,应该是指毛笔入纸(起笔)那一刹那的运笔方法。按古人总结的笔锋来说,有两种,一是藏锋,二是露锋;正所谓“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除了这两种之外,其实毛笔入纸还有一种,我把它叫做“使转入笔”。


下面将三种起笔方法分别解说如下:


1、藏锋入笔

就是在毛笔书写的时候,先把笔尖向欲写笔画的相反方向作一下填笔,欲右先左(横划),欲下先上(竖划),使笔画不露锋芒,不露虚尖,以使笔画显得厚重,将笔画的气力包裹在线条之内,这样写出来的点画给人以含蓄、浑圆的感觉。如下图《宋 · 苏轼 · 东武帖》中的“真”字长横的起笔就是典型藏锋:


同样是这个字,苏轼在《治平帖》中写的长横起笔却截然不同,而是采用露锋起笔,请看下图,以作比较:


2、露锋入笔

指下笔时,笔锋外露在点画外面的起笔方法。下笔不逆行,一般是指起笔而言。露锋起笔往往以侧锋为主,这种起笔灵活而飘逸、精爽婉转,行草书的起笔大都是采用“露锋”起笔。如下图《唐 · 欧阳询 · 千宇文》“次”字两点和首撇的起笔:

同样是这个字,《明 · 文徵明 · 腊日赐宴诗》中起笔却是藏锋起笔,请看下图以作比较:

3、使转入笔

这是一类特殊的起笔方法,在王羲之等人的行书中较为多见,也有叫“凌空起笔”。这种起笔方法既可以归为藏锋(因为有藏锋使转的动作),又可以归为露锋(因为把使转笔画显露出来,而不是藏起来),但又与藏锋、露锋都有区别,所以我归为使转入笔。

如下图《兰亭序》“其”字的横画起笔,首横从右下往上,长横从右上往下,都有藏锋使转的动作,但是锋颖仍然露在外面。

同样是这个字,同样是在《晋 · 王羲之 · 兰亭序》中,王羲之在另一处的写法却是简单的露锋写法(请看下图),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藏锋使转的动作:

毛笔起笔的方法基本上都可以归为以上三类。掌握这三类技巧,也就可以写出变化丰富的笔画线条来。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入笔到纸的首要任务就是【铺毫】,不铺毫就展不开笔毛开始书写。而铺毫的笔法,只有一种,就是【卧笔】。这个问题,前面约略谈到,【起笔】→【铺毫】→【卧笔】,今天务必寻个究竟,给大家讲出个所以然来。


这个答案,可能令人不太满意,有出奇逞能之嫌。为什么不是‘藏锋’、‘露锋’、‘圆头’、‘方头’这样的回答呢?因为,这些都不是铺毫笔法的本质。藏、露、圆、方都可以说是一种起笔形状的存在。但这不是入笔笔法的本质。这个问题如果不先说明白,那我们回答问题的逻辑就全被转移和搅浑了,就很难探寻到事物的本质了。


接上藏锋这档子事,毛笔的笔头虽然是一个尖,但随着它摁到纸上的一刹那,这个尖、这个锋就没有了。就像猴子入井之后捞的月亮,手一碰到月亮,月亮就没有了,锋尖一碰触到纸,锋就没有了,锋就藏起来,锋已经由一个尖(点儿)分化而成一个面了。记住,我们说的笔锋尖,一定指的是毫毛上的锋尖,而不是写在纸上的那个笔画形状的棱尖儿。笔画形状轮廓线上的棱尖点,如果有1个,这时候有人会把此画叫露锋起笔;如果有2个,这时候有人会把此画叫做方头起笔;如果有3个,这三个棱尖点分布的连线,已经成了一条弧线,以致于几乎看不到这三个棱尖点了,这时候有人就会把此画叫做圆头起笔。所以藏锋是指笔毛之锋分解而被藏,而不是笔画的起笔轮廓线之棱尖点被藏。严格地讲,所有的起笔都是在藏锋,关于这一点,启功先生就演示过方笔切笔入纸就是藏锋,我当时还不明白,后来想想,可能就是指的这个道理吧。


“藏露圆方”虽不算起笔笔法的本质,但还是要把这档子事和【铺毫】的关系讲清楚之后,才可以把它们赶出舞台。铺毫有两种情况:一是“边走边铺”,如左尖横,这算是露锋起笔吧;二是“铺了再走”,不管是方头还是圆头,都算是藏锋起笔,都是沿着短暂的直线或弧线铺毫之后,鲤鱼打挺,提得笔起,然后行笔。【铺毫】涵盖了“藏露圆方”,我们下边开讲铺毫的关键要害之处【卧笔】,卧笔不太好理解,还被书家列为大忌,一谈卧笔而色变,认为这是禁地,这是雷池,不能逾越!


为什么卧笔就能铺毫?卧笔导致铺毫的道理在哪里?为了好理解,我把它叫作【摊草理论】,毫毛我们可以看作是捆在笔杆上的一捆草,这捆草如果随着笔杆立起来,它也破不了捆,不但破不了捆,而且还由于受到笔杆垂直向下的压力,呈现出“立竿顶千斤”的效果,怎样才能让这堆草破捆,铺摊开来呢?唯一的办法是让笔杆平放,让这堆草平放地上,上去一个小孩,小孩在草上跺脚乱踩,草就铺摊开来了,像我们夏季麦场里的“摊场”!当然,我们写字的时候,不可能让笔杆完全平放,只能让笔杆稍稍呈卧倒状就可以了。所以卧笔导致铺毫的道理就讲明白了。

等讲明白了,就觉得铺毫似乎不难,但是铺毫确实是有难度的,而毛笔偏偏要解决铺毫。毛笔和硬笔最大的不同,它更强调笔法,它不是像硬笔那样1根线走路,它是n多根线走路,它多了铺毫和拢毫,这2个变化,犹如古代战时的【陈兵和收兵】,使得毛笔书法变得神秘莫测、精彩绝伦起来……。铺毫的难度在于多根毛毛在抱团,紧紧拥抱在一起,因为有向内的凝聚、聚拢力。浓墨如胶,将它们粘在一起,你得先把它们散开,排好队,各就位,起步走,把它们由抱团弄成像拉开窗帘,把它们由毛锥子变成毛刷子,由1根变成5根(多根),这就是铺毫,铺毫也有文武之道两种,分为“捻管硬拧”和“借墨润化”,但都离不开毫毛先行卧倒,让所有毫毛沿线跑步,拉开距离,分出前后,一臂间隔,一字排开,或扇面摆开。等列开阵式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战斗,即行笔。

卧笔铺毫,不能只是给大家逗乐的小故事,大家听了打个哈哈一笑,完事各忙各的,只当是我陪各位开心。它是有文献依据的,我们这里简单讲,书论永字八法上,讲“短撇”时说到【啄须卧笔而疾罨】。为此,我专门考证了这句话,这个【罨】字,到底是指“短撇”的起笔还是收笔?这个【罨】字的意思,到底是指铺开还是收拢?查了罨字的动词解释,只是作覆盖讲,还不能断定是‘铺’还是‘收’。最后没办法,我用说文解字之法推测,字头“四”字,说明它是渔网,字底“电”字是篆书“申”,作申展讲,大概是说,渔网要申展开、铺撒开。但还是不能完全确定,我又请教了喜欢打渔的同事,从【疾罨】的“疾”字上进一步考证,是撒网还是收网,他亲自撒给了我看,说撒网时要快要疾,鱼进了网之后,收网时则要慢慢收,不然鱼就从网底跑了。终于真相大白,撒网铺开的扇面,岂不是很像铺开的毫毛,而且还有半径划圆、卧笔后立起再转笔之意。

所以,各位自管放心,卧笔铺毫,无论从物理施力原理,还是从书论文献上,都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曾经被历史上包世臣等人,片面强调中锋逆势、杆前笔后、始终勒笔而走,一度所罨,当然,沈尹默先生也在此事上,做过包世臣的助推。

记住【摊草理论】的原理,对您笔法领会和运用,会有帮助的。


书法世界之我的解释


  一、毛笔的基本特点

  1.笔杆:圆柱体→可高低把持、任意转动。

  2.笔毫:兽毛、圆锥体→刚柔相济,柔韧而富有弹性,笔锋能开合聚散,灵敏,可写出不同形态、品质的点画、线条,准确传达心与手的活动。万向书写功能:八面出锋,提按自如,使转灵便→笔迹:丰富多变,沉着飞动,兼备刚柔、疾涩、抑扬等。

  

  二、用笔的含义

  1.用笔的含义:广义包括执笔、运笔。狭义指运笔。通常所谓用笔,主要指运笔,因为用笔最终要落实到一笔一划的书写上,落实到具体的书写动作上。运笔:书写过程中手腕对笔锋的控制、运用。运笔的前提是执笔得法。古人所谓用几分笔即用锋的分寸,涉及提按的力度、幅度,亦属于用笔的内容。

  2.用笔贵在用锋:笔法的核心在笔势。学书以用笔得势(得笔)为先务。用笔不过关,结构、章法纵有可观,只是花架子。不善用笔者为笔所用。善用笔(得势、得笔):掌握笔锋特性,因势利导,遣毫命笔,指挥如意。笔性好。米芾论“得笔”、“不得笔”。

  3.运笔与运腕:书写时,执笔的手指基本不动,动的是手腕。“指死腕活”。运笔写字主要靠腕部力量,切忌以指运笔。指主执,腕主运。指死腕活。大字运腕,小字辅以指运。悬腕运笔,挥洒幅度大,得势得力。执笔要能保证指腕灵活,全身力到毫端。指、腕不能僵硬。枕腕要不得。

  4.永字九法:所讲主要是笔势,以便写出生动有势的点画。

  

  三、用锋

  1.~的重要性:用笔的关键在用锋,在调锋(对笔锋的调整)。笔锋是传达气、力,塑造形、体的关纽。技巧基于用锋,用锋关乎点画的形态、质感(效果)。运笔其实是在顺应笔锋特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笔锋的运转。

  2.~的技巧与效果:正锋/中锋、侧锋、提按、顿挫、顺逆、藏露、转折、牵掣、铺敛、聚散、抢、缩、蹲、绞、八面出锋等。

  3.~的分寸:源于笔压的大小即按笔的力度、幅度,关乎笔画的轻重、粗细及字的风格。

  4.调锋/换笔心:要领是通过转腕(幅度小时可附以转指),调整笔尖的倒向,使之与毛笔前进的方向相反。

  

  四、运笔基本技巧

  1.起收:起笔有顺锋、逆锋之别,收笔有出锋、回锋之异。起笔的一般规则: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收笔的一般规则:“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整个运笔轨迹(包括凌空动作)大体呈S形或蛇行状,并非简单的直来直去。S形只是对运笔轨迹的大体描述,练习时只需牢记运笔规则,不必去想S形;且就古人作品看,S形变化多端,说明运笔规则体现于实际应用,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形态。初学应当努力照规则行事,并留心体会各种变化形式。

  关于起笔,临帖时应特别注意一点:就真迹观察点画起笔处的形态(刻本多掩盖运笔真相),想象并努力把握笔锋落纸之前、落纸之际、入纸之后三个连续的环节。落纸之前一般应凌空取势、逆锋落笔。另外,起笔还涉及方圆、藏露等,见下文。

  收笔方法,或顺势弹锋而出(出锋、露锋),或略驻而反向回收(回锋、藏锋)。起收动作应干脆利索,并注意与前后动作或笔画的呼应。行、草书笔画起收处附带的钩挑或牵丝,本质上是运笔快速、前后呼应的结果,而不是外加的修饰。牵丝务取细劲,不能拖沓,复不宜太多,以免喧宾夺主。

  2.藏露:逆锋起笔之后,于转毫行笔之际将笔锋藏起,或在收笔时回锋而将笔锋隐入画内,即成藏锋。凡起、收处笔锋未藏起,自成露锋。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藏锋不能迟滞、含糊,露锋宜有力(送到)、忌带虚尖。逆锋起笔时入纸力量过重,或转笔调锋时犹豫不决,则藏锋易滞而含糊;起笔时落笔不果断,或收笔时出锋无力,则易露虚尖。收笔露锋,应借势弹出或送出,必力达画尾、势犹末尽方妙。起笔逆锋、收笔回锋,笔锋仍可能露出,并不必然导致藏锋,此在行、草中甚为常见。藏锋过多必乏神气,露锋过多则失之轻薄。各种书体中,行、草露锋较多,宜藏露结合。

  3.方圆:用笔方、圆之迹,主要见于起、收及转角之处。方笔用折,圆笔用转,故有方折、圆转之说。参:下文“转折”。篆书用笔主圆,隶书多方。篆书以外各体,大字多圆,小字多方。圆笔主藏锋,方笔多露锋。圆笔丰筋,方笔多骨。圆笔源于篆书,方笔源于隶书。圆笔外拓,方笔内擫。

  4.中侧:中锋(正锋)指行笔过程中主锋大体保持在点画中路运行,虽不一定绝对居中,但也不过分偏向点画一侧。中锋运笔可使点画遒劲、圆润、饱满,它以正确、娴熟的执笔、运腕为前提,尤忌执笔过斜或以指运笔。运用中锋,需注意在提按交替及笔锋转向时将锋调正,勿使笔锋偏侧、扭结或成瘫痪状。中锋运笔过程中,笔锋的倒向与毛笔行进的方向始终相反。侧锋是锋尖偏于(不是完全倒向)点画一侧(横行时偏上,纵行时偏左),但不得以拖抹为侧锋。书法以中锋为主,中侧兼施并用。行、草书中的侧锋多出于侧管取势或运笔迅疾时不及调锋,旨在取势、造险,纯用中锋则嫌单调。侧锋运用得所,不为病笔。在连续转折时较易见出中侧交替进行的迹象,连续侧锋则笔画扁弱。运用侧锋宜果断而沉着,忌迟疑或急躁,否则线条瘫软、字势飘浮。

  5.提按:指运行过程中毛笔在垂直方向作上下用笔的动作。按有轻重之分,下按的幅度一般不应超过毛笔的弹性限度。提指一笔结束时的提收或一笔之内按下之后的提笔前行。写较细笔画时,提中仍有轻按之意,否则容易虚浮;写提收或由此带出的牵丝、附钩,只提不按。按后需提,提按之间的过渡与变化应自然、连贯,忌突兀与脱节。毛笔运行过程,即提按递变过程。行、草书提按丰富,变化多端,且递变过程尤为迅捷。在下按或提按递变过程中,毛笔仍在运行,不能停滞,亦不得以抖动为提按。从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转折调锋处,较易见出提按的递变与对比。提按的递变是形成节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6.转折:指运行中笔锋的圆转与方折动作,用于点画中段曲折之处或起收转折之处。写转锋起笔,落笔稍驻即转,转时提笔敛毫,调锋后随即前行;写转锋收笔,行至画未略驻即转锋提收;写转画,前后笔势连贯而不能停驻(驻则滞,滞则不遒),转弯处一般略提并调锋。写折锋起笔(即方笔起笔),毛笔斜切入纸后,稍驻即翻折调锋,再提笔前行;写折画,一般先顿而稍驻(驻则有力),随即翻折调锋,使行笔改变方向继续前行,折处多呈方角形。行、草转、折较多。转折过程中应适时调锋,连续转折尤然。转折过程中的提按、疾徐变化,是节律美的重要体现。

  7.牵掣:指运笔过程中的纵横牵引。牵掣驱使笔锋在平面上朝各个方向运动,与提按、转折相互为用,以确保用笔跌宕有致而纵横不紊、动静结合而以动制静、擒纵得法而笔势畅达。牵掣贵在以情掣笔、以毫摄墨,务使点画俯仰得宜、起伏应节、伸缩有度、曲直相安,最忌笔势松懈、牵引无力或笔锋偃卧、横拖竖抹。练习牵掣,应从宏观上把握笔势与节奏,令意在笔先。

  8.疾徐:指运笔之迟速及其配合。运笔有提按、使转、擒纵,则自然有疾徐。惟快慢得所、迟速相济、起伏有致、擒纵得法,节奏乃出。行、草节奏感尤强。疾徐因人因时而异,贵在迟重而不失神气,迅疾而不失形势。

  9.俯仰:指笔势(走势)的下俯与上仰。横向笔画表现最著。如写横画,整个笔画一般呈或显或隐的弧形,弧背朝下、笔画呈上举飞逸之势者为“仰”;反之为“俯”。倘横画相对平直(常见于篆隶),视觉上则多呈仰势。一笔之内有俯仰(起伏、抑扬);一字之上下,笔与笔之间亦有俯仰。有俯仰即有变化、有对比、有呼应,艺术性因以彰显。

  10.向背:俯仰、向背涉及用笔、结体二端。俯仰主要指若干横向笔画之间形与势的关系而言,向背主要指若干纵向笔画之间形与势的关系而言。笔势有俯仰、向背,可加强点画间彼此的照应与变化。俯仰、向背指笔画内部的动势,非指笔画的表面形态。有势必有形,有形未必有势。用笔乏势,非真能用笔者。

  孙过庭《书谱》论及执、使、转、用之法,乃概言笔法,强调关键性的笔法。执,谓执笔的“高低深浅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概言笔势驰骤之法);转,谓“钩镮盘纡之类”(概言笔锋转换、盘旋之法);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概言点画呼应之势)。

  

  五、用笔教学注意事项

  1.充分认识用笔的重要性:“用笔为上”。结体、章法本乎用笔,墨法隶属于用笔。字的造型由用笔自然生成,造型不能离用笔而存在。掌握用笔才能掌握造型,而不是相反。每一书体、每一书家各有独特的用笔。用笔、结构不可分割,一个变,另一个随之改变。

  2.首重用笔。开始要抓用笔,结构不够精确不要紧,以后会自然地、逐步地好看起来。先教简单点画【如横竖】,反复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大体得要领后【不必苛求】,可学写简单的字,以便加深巩固、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基本得要领后,依照此法再学其它点画。各个击破。练习笔画,会涉及到完整的“字”,开始不必强调字形精准,重点在用笔。当然,可根据具体情况提示结构要领,但不能苛求。练习用笔时,只就学生容易做到的结构特点适当提示即可。结构问题以后可专门训练。

  3.抓住动作要领。用笔是动作过程。“运”笔。训练培养笔性。注意观察执笔方法、运笔动作,看是否抓基本要领、关键环节。引导学生读帖,看到笔画想到用笔动作,下笔时注意再现用笔过程。读帖:看到点画,想到用笔,推测笔法、笔势、笔意、前后笔之间的启承关系。从“静”的字迹中读出“活”的笔势。多看墨迹。刻本里的点画,用笔真相多为刀锋所掩,只可推而得之。

  4.注意用锋、调锋。笔尖的位置、倒向。中锋(正锋)。

  5.力戒描画。尽可能一次性写完一笔、完成一个点画。开始困难,很快会转好。正确的起点、好习惯。注意用锋、调锋可避免描画,培养笔性。描画损害笔性,无从培养用笔的灵活生动。

  6.鼓励适当放手。严谨、严格前提下适当放手,避免抑制个性、活力,避免拘谨、板滞。关系到生动性、灵活性和日后发展。

  7.多示范(演示)。讲用笔宜多多示范,让学生模仿动作。

  驾驭毛笔是最基本的技巧,初学者尤其是西方人,往往以此为难。今人日常写字早已不用毛笔,故学书尤应首重用笔。用笔有法可循。法可习而得之,巧则存乎其人。掌握技法的目的在灵活运用。

  临帖是学习技法的必由之路,但临帖到一定程度,必须练习写仿作作,即进行模仿性的创作,将临帖与仿作、创作反复交叉练习,直到运用自如,才算真正掌握技法。


大风堂山水画工作室


大家好,我也是一枚书法爱好的发烧友。下面我说一下我的看法。

书法的入笔通常我们都知道藏锋和露锋,顾名思义我们也能知道藏锋和露锋的笔法是相对的。那么起笔到底使用哪一种笔法要好呢,其实也没有用固定的答案,每一种书体的特点不同,表现方式的差异,只能说不同的字体有更适应的笔法。



古人有言:“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那何为藏锋,何为露锋呢?

藏锋的讲究法的是欲下先上,欲左先右,就是把笔锋藏起来的意思。给人的感觉就是古典美女,欲拒还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使得笔画看起来圆润,含蓄之美。而露锋则是像一个直男,直来直去,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的美感,一般会用在撇捺,似刀似剑。藏锋是古代历代大家都比较重视的笔法,不出尖锐,一笔之中,笔锋可能要数次转向,所以可能会多次提笔,相对比露锋的技法上,要稍微难一点。露锋起笔的话,常常以测锋为主,这种笔法相对较灵活,笔锋会外露。露锋的笔法没有那么多弯弯绕,下笔时无需逆行。一般行草的起笔都是以这种露锋起笔的。

以具体例子说明的话,可以隶书为例。一般来说,隶书的起笔一般多以藏锋为主,收笔的话就以露锋居多了,如我们常常听过的蚕头燕尾。说完起笔的藏锋和露锋,简单的说下方笔和圆笔,隶书中的起笔同样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和圆笔这两种笔法其实也不是非彼既此,他们也不是 一对冤家,在书写的过程中,他们是相辅相成,是互补的关系。毛笔我们都知道,是软的,选的时候一般要满足“齐健圆”。笔肚子是圆的,笔尖毛是齐的,是尖的,正因毛笔的特性,我们才可以运用毛笔,才可以写出方圆之别。其实就是用锋的方法,所以关键就是如何正确的去控制毛笔,正确的使用锋,就可以写出优美的线条。


习文弄字


说到书法入笔,可包括以下几种技法。

一,逆锋入笔(藏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欲右先 左,欲下先上。然后,裹笔(又叫圆笔)中锋行笔。篆书或者隶书《石门颂》通常用这种笔法。

二,逆锋接着切笔(又叫方笔也属于藏锋)铺毫也行 笔。这种笔法适合写方笔为主的隶书,比如,《张迁碑》之类风格的隶书。

三,露锋入笔,包括露锋切入笔和尖锋入 笔。欧体用切笔较多,褚遂良总尖笔较多。

一般来讲,书法入笔的技法,基本就包括这几种。如果能熟练掌握这几种技巧,可适合任何字体的入笔。


一塵堂主


书法入笔方法很多,除了中锋、偏锋、侧锋外,还有落笔、发笔、行笔 、收笔。

提笔就是毛笔在书写过程中向上提,使笔画逐渐变细,但笔锋不能离开纸面,否则就成收笔了。

按笔 与提笔相反,指毛笔在书写过程中轻轻向下按,使笔画变粗。

另外,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经常还要用到疾笔和涩笔 。疾笔相对速度较快,而涩笔则运行速度较慢。书写过程中需要时快时慢,表现恰当。过快则笔画浮在纸面上给人感觉比较浮夸无力;过慢则写出来的字比较呆板、不流畅。

其次,我们经常还会用到转与折 。转与折的区别在于转是圆弧形的,没有折点;折是有棱角,有折点。

最后要用到方笔和圆笔 ,书写过程中方圆结合,快慢有度,这样才能显得作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新疆大曾


书法入笔都有哪些笔法?

答: 书法起笔的基本笔法有二种:

1. 切笔入纸法。(也可谓露锋入纸法)。书写时毛笔直接切在纸上,然后行笔调锋,写出来的字刚劲有力,典型代表作看王羲之的墨本字帖,代表人物王羲之。

2. 藏锋入纸。书写时笔锋逆入平出,笔划浑厚,有篆籀之气。代表作看李斯小篆,唐颜真卿字帖,代表人物颜真卿等。

另外还有空中取势起笔法,从下起笔法等,但是,总离不开直接入笔(露锋入纸)和藏锋入纸的窠臼。所以,书法入笔的基本笔法就是露锋与藏锋。


水舟子劉平


書法不論哪種書體,就两揰入筆方法,露锋入单和藏锋入筆方法。行筆有中锋側锋行筆。運筆方法更是多種,運腕,拈管,運臂等,这里有许多不传之秘,當然做为書法爱好者,主要臨碑帖,得古人之法。各種書體都需了解,最後量身訂做一身自己的書法体系,臨碑帖然后再出帖。方能有所成就,練習書法多专注文化知识,端正做人。不为名利所困,不为争奪而狂為。

論语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则殆。做書做人皆如此!


赢州7983344520306


书法入笔有哪些笔法?从书法法的角度来讲,就是三个入笔笔法,即竖点入笔笔法,撇点入笔笔法,捺点入笔笔法;从入笔形态来说,有尖、圆、方入笔;从入笔走势上看,有露、藏入笔法;从入笔用笔的变化上明析,就是千变万化,呈现“既有法,而又无法"的不定规则,欧体有欧体的规则,颜体有颜体的习惯,二王有二王的一定之规,总之,所有书法家的入笔用笔法,各不相同,但入笔笔法,遵循的都是同一规律,即“五个点”的运转规律。


李行子


书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学习软笔的同时,也要学习硬笔书,软笔,和硬笔同时学习才好,这样书法进步才快。笔画的运用老师们都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