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道可道,非常道”,真的意味着“道”不可说,一说便错解吗?

清幽宁静


有意思的问题,仙人来回答!

首先,关于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说法,本来就源流太多,很多东西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有理,根本牵扯不清。

尤其是《道德经》《易经》这一类的论述,真要去看注解源流,估计一辈子都看不完。

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单从题主所提的“道可道,非常道”来讲,注解说法前前后后就有一大堆。

题主所说的“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是庄子的解法,自然是非常高明的解法。

可是题主,你是庄子吗?

而且同样在《知北游》中,庄子已经做过解释了: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东郭子问庄子所谓的“道”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让他说个具体的地方。

庄子说在蝼蚁身上!

东郭子很惊奇:怎么在那么下贱东西身上?

庄子又说:在杂草上!

东郭子一根筋:怎么这越说越贱了?

庄子又说:在屎尿上!

东郭子才不吭声了。

“道”是一种境界,一种格局,一种理想中完美的精神状态,但同时它也是因人而异的。

我的牙刷好用,但可以借给别人用吗?

就算用的人不嫌弃,用完也不必还我了。

我嫌弃!美女都不行……

一个小小的牙刷尚且如此,况乎“道”也?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不过是几个字而已,甚至《道德经》也不过是圣人余唾!

怎么可能代表“道”呢?

“道”在你自己心里,不在书本,不在他人。

执着于外物本来就已经离“道”很远了,再被一家之言所蒙蔽,那根本就是“离经叛道”!

“道可道,非常道”该怎么解?

仙人以为,意思就是:小新就是道,还不是一般的道!


煮鹤仙人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德经,对“道”进行了深度的诠释。道:宇宙万物衍生演化的规律与法则。

道不轻传,道不言说, 这里面有很深的含义在里面。

道的本质属性,是虚,空,无,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元、本始、元始、开端。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无象、无色、无味,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因其具备上述的属性,故此我们与语言难以真真实实的表达“道”的本体、本质属性,老子言道:强名曰道,为何强名?也就是老子感悟到了,“道”的这个无象、无色、无味,遍布于茫茫宇宙当中,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道有非常道与常道,常道与非常道本就是公倍数的大小,以及物理属性的升降出入聚散交合。聚则成形,构成有形之气为之常道有形。散则为气,以至于无(精微到最精微),构成无形无象无味的精微之气,此即为非常道。而非常道,因为太过精微,而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去表达它的形状,它的颜色味道等等,我们不能够准确的概括它,但是我们能够感知感应到它的存在,因为它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反而我们应用华丽的语言去表述它的存在的时候,将不能够真实的再现它的本质属性,反而使更多的人离“道”的本质属性更远,因我们自己的阐述,这个道德属性的,我们是用我们自己理解的思维来进行阐述,而不是道德本身,故此我们不同人的理解就会有不同表达方式来说明“道”的本质属性,而我们言说的只是道德本质属性的某一个层面,我们只有在汇集众多人理解得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老子道德经,在老子道德经当中来感悟大“道”的神机莫测。


杨秀峰


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本意

老子《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的“常”字原文为“恒”,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大意“大道之理能够讲述探讨,但大道处于永远的变化中并非一成不变,万物的称为可以命名但名称是变化无常的不会永久不变”。

这句话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说明,只是一个开场白,不必过度引申演绎,而且显示老子学说源自《易经》,易理有“不易,变易,简易”的原则即“穷则变,变则通,通乃久”。

老子的“大道”当然可以讲解称述,否则老子干嘛写这“五千言”,老子彻悟《易经》,把易学的精髓转化为《道德经》,其学说即是要后世明白天道变化无穷,万物都在运动中,不可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才有“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这都是变化的结果,因此老子《道德经》的精髓即是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势而为”。

好像在《庄子》中有“凿混沌”的故事,也只是说“大道”并非人人可以明白,天地循环自然规律只要感悟宇宙万物的变化才能体会!


无忧谷逍遥子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意思并不意味着道不可言说,一说便是错解,而是真正的智慧,并不存在于文字表象,文字只是众多承载形式的其中一种。

有的人在读《道德经》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误区之中,总在纠结表面字的意思,却抛开了文字背后承载的意义,这也背离了“道可道,非常道”的智慧内涵。

所有文字能够承载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文字只是通往到的路途,而不是目的本身,真正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需要用心去感悟。

《道德经》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句话之后,又说了这样一种状态: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就是说天地万物未形成的样子,是天地的元始,万物本原的命名,是孕育万物之源。

我们首先要理解,“道”是一种在天地未形成之前就存在于浩瀚宇宙之中的状态,当天地形成之后,“道”又延伸在万事万物之中,仍然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事物的形成、生长和存在都离不开道的力量,这样一种庞大而又穷极天地万物的力量,是不受约束不受限制的。

但是文字只是承载的一种形式,不管是文字还是语言,都只是片面的承载状态,不能完全客观的表述道的本质和内涵。

一个人想要体悟道的智慧,并且秉持道的德行,最好的状态就是用心去感悟,而非执着于表象的文字。

很多人就拿木匠轮扁做车轮的故事,来比喻一个人抛开文字形式,对于追求道的最好状态。

有一天,齐恒公在读古人的书籍,车轮的木匠轮扁,看到齐恒公在读古文,就对齐恒公说:“我做车轮做的非常好,有的快有的慢,但是无论怎么样,都是既省力又舒服,我儿子学我做车轮,但是他做出来的和我做出来的相比差了很多,这其中的区别,就是因为我做车轮有几十年的经验,我可以把技术传授给儿子,但是做车轮的手感以及心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有一天如果我死了,我的儿子可以继承我的技术,但是却继承不了我内心对于做车轮的感受,有些东西是说不明白的,必须要用心体会,所以您在读书的时候,读的是文字的表象,而非智慧的本质。”

所以我们在追求道的智慧时,一定要注意:文字只是一种承载形式,万不可拘束于表象,而忽略了智慧的本身。

如果把文字比作一叶扁舟,那么“道”就在对岸,我们需要乘坐“文字”这一叶扁舟,才能见到对岸的“道”,但是切记,“扁舟”永远不是道的智慧本身。


国学书舍


“道,可道,非常道”,语出《道德经·第一章》“天地之始”,意思是“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

这句话说得很玄妙,让人们不能够一下子就很清楚地知道它说的究竟是什么,而正是这种玄妙感吸引了一部分人的兴趣。

这不是说意味着“‘道’不可说,一说便解错”,而是指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终极的道,这和人们常说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一个道理。

有资料表明,“常”字其实在《老子》中本来写作“恒”字的,但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之的名讳,原来的“非恒道”就被改成了“非常道”。不过,虽然字换了,但意思没有变,“常”也是“恒”的意思。

“道”在老子那里基本上有这几种含义:

一是作为宇宙之本原的“道”,一是作为自然规律的“道”,还有一种就是作为人事法则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不定时读书


是老子的认识局限,这些规律的东西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却是不能违背的灵魂,它们自身包含规律,但又看不到规律在哪里?比如,生老病死,人人不可避免,为什么?你可以说,这是规律。规律怎么来的?老子说不了,道可道非常道。至今为止谁能说得了?还在重复道可道非常道的千古名言。

其实,人类及万物的寿命是联系与平衡,与谁平衡,当然是食物链,这种平衡规定了不同层级的物种的体格、食量、数量、寿命,都需要平衡,一旦失衡,食物链解体,集体灭亡。最初的人类的寿命来源于食物链,后来,人类建立了人造食物链,这时人类的寿命就与人造食物链建立了直接联系,而人造食物链的平衡是与生产力息息相关的,所以,人类的寿命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升高。这是人类的特殊平衡,动物界就没有这一平衡。未来人类的寿命将与探测宇宙相平衡,人类的寿命500岁,1000岁,10000岁都是合乎规律的,所谓的规律就是固定联系,就是固定平衡。寿命的不同层次是为宇宙的最优化服务的。假如,原始人集体活到100岁,依靠体力劳动生存的人类,老人占去一半多的比例,必然吃完用完,社会发展就会十分迟缓,不符合最优化的目标。



老张观世界o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道(天道自然之道)无中生有(一)之规律是天道自然本质,道的本质的“无”是微观世界非物质的抽像规律,是万物主宰的最高存在。是内含阴阳之气未分开的元阳之气一一阴阳浑沌气团为物质的一。

道可道,我们之所以称它为万物元始生成之本原,是以它负阴抱阳,冲气为和。道无情无畏无限大无为无不为,道即天道自然规律循环无始无终之规律。以阴气渐衰阳气始发渐盛之泰道,即庄子画卦图示:物极必反坤陰盛气到大极点乾阳微弱之阳气渐初生位在右位东方位春分点。道行至阳盛极点至左位西方秋分点,为阳盛极必衰,陰寒重浊之气始生的秋分时日,万物肃杀气渐长。泰道在天为上为阳为清为柔,为无情有情,无为无不为。在中为人道,人道和谐和睦无争有争而共生共存,人道无争有争和为贵。在地为下为陰为浊为刚。天柔地刚君柔臣刚为泰道人道正道。人道必须效法天道自然之道,是天道统领下的一部分。人为自然之生物就必须效法天道。人君(君主,天子,皇王)为上为明为柔为弱,为无为,行无为治国之道。臣民为在下行刚行强行有为之正道。人君在上应天行柔 弱,行无为有为。臣民在下应地行刚行强,行有为。人道应该君柔为弱为无为。为臣下应该刚强有为以应天道。君主柔弱行无为无不为。臣子行刚强有为无不为。若是君王高高在上行刚行强一人遮天有为贪天之功统治,而臣在下行柔弱无为被支配役使,天下会大乱便是违天道的悖道人治伪道。

宇宙自然规律我们称它为天道,它广大无边无际无极,威力无穷大,不可战胜,统攝一切所有,不是可以凭想像出的一般认知的样子,无法用语言可形容。


明明爷爷922


不是这样解释。

道可道。

道即路。

第一个道,是用路来打比方,即世间万物之路,这个路是抽象的哲学意义的路。

第二个道,是路的动词,就是走。

道可道的意思,就是:这个叫道的路啊,可以走。

非常道呢?

常,就是通常,一般。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是通常走的路。

连起来,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就是——

这个叫道的路啊,可以走,但又不是通常走的路。

和什么说不说……没关系。



真相很简单


老子这句话是说,日常语言很难表达清楚,并没说一说就错,只能说说出来就不是道了。

因为我们用日常语言所要描述的对象都是有形有状的形而下的实物。而道却是恍兮惚兮,又寂兮廖兮的形而上,就是说它是看不见摸不着,又寂然寥廓的存在,该如何描述呢?

它化生万物又附着于万物,庄子说道在蝼蚁,道在稗草,道在瓦砾,道在屎尿,它随器赋形,万姿千态,它在花为🌸,在水为水,在天为☀️🌙星🌟辰,在地为山川河流,总之,遍法界,尽虚空,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呢?

所以不好用日常语言来描述,因为你可以这样说,他可以那样说,如同盲人摸象,各执一词。因此说“道可道非常道”。那么老子是怎么阐述的呢?

老子是用我们日常能感知到的实物来比喻的。比如用水来形容道的善利万物而不争,解释道的为而不争,柔弱胜刚强;用山谷、玄牝比喻道的虚空神奇和化生万物而生生不息的永恒不灭;用车毂、房屋来比喻道的空、无之功用;用婴儿的天性自然来比喻道的素朴无欲,等等。

但这些用来比喻道的属性功能的实物,仅仅是道的所有性状功能的某一方面的类似,但不能代表道的属性。

比如老子以水喻道,说“上善若水”,为何说他上善呢?因为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又善于居最理想的位置,是最公平无私的,它外柔内刚,攻坚强者莫若水,它居则静随方就圆,动则顺天时,占地利. 等。

水似乎已经是至善至高境界了。但也不能完全代表道的本质属性,因为水是“有”,而道却是“无”,所以,也只能说水“几于道”,而不是道。

由此可见,没有任何一样我们感知到的东西可以代替道,所以也就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描述清楚它。


问道黄老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不能武断理解为“道”一说便错,老子这句话是在表达“道”的一种特性,即“道”的灵活性。“道”并不是可以用概念规定起来的“死物”,毕竟我们人比较喜欢下定义,将一个事物用概念描述出来,以便让我们更好了解它。但是,“道”本身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我们不能说它是“一层不变”的。

如果我们用概念规定“道”,那么无疑是对“道”灵活性概念的一种否定,所以老子才有“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

但是“道可道,非常道”主要作用是表现“道”的一个灵活性,并不是说我们一说“道”就错,只能说,我们一说“道”,就不是“道”本身,但是我们说出来的“道”,并未和本原的“道”背道而驰。或者这样说可能比较好理解,我们嘴巴里面说出的“道”,有“道”的一二分模样,但和本原的“道”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1、为什么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了?

要理解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我们首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了?

“道”是什么呢?“道”是老子观察到的一种让天下万物得以拥有各自特性繁衍生息的存在,但是,这种存在十分“灵活”,人语言的表达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说出来,就意味着对某物进行“限定”,下了一个“定义”。

我们人类可以给万事万物下定义,比如,给花下定义,给草下定义,给树下定义,那是因为花草树木这些东西,它们在这个世界有一个稳定的状态。但

人类不能给“道”下定义,因为一旦下了定义,就偏离了“道”的特性。

要知道,万事万物背后都有个“道”,万事万物也因为背后的“道”而成为万事万物,如果我们给“道”下定义,那么“道”就被我们僵化定义为“一物”,这时,作为一个“物”,无疑就有“稳定”的状态。一个拥有稳定状态的“物”,还有什么能耐去成就天地间灵活万变的世间万物?

所以,因为“道”成就世间万物的灵活性,我们可以在路边的花草中发现“道”,在砖瓦中发现“道”,甚至在“屎溺”中发现“道”,这是因为

“道”不能被我们人概念化,它是灵活的。

所以,我们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本身了。因为“道”不是可以用人的语言所规定的存在。

2、那么我们说出来的“道”就是错误的吗?

知道了“为什么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了”这个问题,我们再来探索一下,“我们说出来的道,就一定是错误的存在吗”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出来的“道”虽然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但是,也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这一点需要大家好好理解。

首先,“道”十分宏大广博,想要彻底了解它,人类还差得远。但是,差得远并不是说它不可知,道家不是虚无的神秘主义,不要将道家理解为虚无的神秘主义,如果这样理解,便是走极端了,不符合老子“知止”的智慧。

我们虽然难以完全彻底了解“道”,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去接近它,老子庄子就是典型在慢慢接近“道”的存在。就犹如老子看到了“道”灵活性的特点,继而指出“道”是不可言说的存在,这便是老子接近“道”的结果。

所以,我们说出来的“道”,虽然不能说完全正确,但是,也不能说完全错误,我们都在渐渐接近“道”的路途中。至于彻底了解它,就当前而言,可能还有些个遥远。

3、老子强行取的名字“道”

而“道”从《老子》一书中,我们当知道,老子为了让世人了解还有这样一个成就万物而不居功自傲之以万物为刍狗的“道”存在,所以才给这个存在取名为“道”。虽然老子知道,一旦用人类语言规定了“道”,就不是“道”本身了,但是为了让人了解它,继而老子给这个成就万物的存在强行取了个名字“道”。

由此,我们需要明白,老子强行取名的行为,并不是说“道”不可以被人们认识,只是说人语言有局限性,还不足以定义它。而老子既然会强行取名,便一定程度在暗示,老子实则是肯定“道”可以被认识,不然就不会有教人“顺道而为”的《老子》这本书了。

4、结语

说了这么多,还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就是人说出来的“道”虽然已经不是“道”本身了,但是并不是说,一说出来就是错的。我们对于“道”的理解,尚处于一个“不全对”,但也“不全错”的状态。

因为“道”具有“灵活性”,是不可以被规定的存在,所以人用语言去“规定”它,这被规定成文字的“道”自然就不是原来的“道”了,但是我们起码能够通过语言大致了解它的轮廓。

所以,大家需要明确,并不是说“道一说出来就是错的”,只是说,说出来的“道”肯定是不全对的,或者说不准确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