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一些人说《易经》博大精深。会不会是现代人想多了?

汉口南京路的伢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目前呢有些人说易经是博大精深,又有人说是封建迷信。

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一共分为四种人: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压根就不懂易经是什么,如果别人提的话就觉得是封建迷信,然后还对易经大批特批,倡导要相信科学什么的。

2.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看到关于易经的东西,知道自己不感兴趣也就不看了,不喜欢也不讨厌。

3.知道自己知道。这种人就可以把易经的精神和智慧传播出去,帮助更多的受益,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典。

4.不知道自己知道。这种是可遇不可求的,得有高深的悟性,如果肯下功夫,有望成为一代宗师。

《易经》之所以能在我国存在5000年,那应该就是有一定的原因和道理的,因为存在即合理,如果不合理,那么早就在滚滚红尘被淘汰了。怎么中国人民传承了五千年的东西,到了现代就成了不该存的东西了呢?

现代人接触的西方文化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实在太少。我觉得中国文化还是要继续传承下去的,中国就是中国,中国人就是中国人,国外的思想也许在一些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有特定的效果。但是如果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话,还是要以传统文化为指导。可能一时看不出来效果,但是时间是检验真理的途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易生君子


易经是古人认识能力非常低下的时候,对宇宙万物观察得到的一些结论。把一些很表面的现象,甚至假象当做事物的本质。所以错漏百出,矛盾环生。

看看阴阳五行。

第一,世间万事万物并不都可分为阴阳,也不只有阴阳。光子、量子是阴还是阳啊?里面有什么阴什么阳啊?

第二,五行并不能概括物质的性质。风是哪一行啊?电是哪一行啊?

第三,阴阳五行的基础是易经,易经就是胡搅蛮缠的诡辩。光说八卦。八卦对着五行,有些卦有两行,有些卦只属一行,怎么可以的?规则在哪?先天八卦说东北是雷,西是水。有点常识都知道水和雷都在南方啊!更何况后天八卦又说北方是水,东方是雷。究竟信哪一个啊?

在西方,还有谁拿古希腊罗马,或更早的巴比伦的经典拿出来解释世界,理解世界?所以人家进步了


望江一亭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

我先打个比方,1+1=2的问题,这是个定律,小朋友都懂,所以没有人会认为1+1=2博大精深,因为事实就是这样。但是易经不同。易经有64卦,每一卦都有不同的含义,这个含义,可以引申到很多的人和事物中去。比如说八卦万物类象的乾卦,五行属金,对应金属,金属制品,金融,珠宝,金钱,金属文物,神像,寺庙,道观,教堂,政府,都市,圆的,贵族,官员,军人,领导,长辈对应头部,大肠,骨骼,对应龙,马,象,天上飞的,对应金色,金黄色等等。一个乾卦就类象这么多,万事万物都能类象到八卦中,你说它博大不,精深不。

说到底,这里讲的易经博大精深,还是每个人读完易经以后所汲取的知识点罢了。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心中也有属于他自己的一本易经。



蒙经纬


当然不是。《易经》的确博大精深,咱们中华文化的起源,就是从《易经》来的,比如现在常用的成语“错综复杂”,就是源于《易经》错卦、综卦的术语,还有经常说一件事情突然变了,我们称之为“变卦了”,这也是从《易经》来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可以说我们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说的话,我们的一些思想、文化、习俗等,都有《易经》的影子,所以古人将《易经》称之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的博大精深,并不是现代才这么认为的,是自古以来就这么认为。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一下《易经》,我简单介绍一下《易经》到底都包含了什么内容。

《易经》的内容大概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象,二是数,三是理。很多人解读易经,基本都是集中在理上面,对象与数的解析则不怎么看重,但实际,这三个各有各的厉害之处,每一个方面都有其博大精深之处。

象就是类比。《易经》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它的意象。八个基本卦里面,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兑代表泽,离代表太阳,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艮代表山。八个基本组合,就形成了六十四卦。每一卦又有它对应的象,比如地火明夷,地在上面,火在下面,火代表太阳,就是一幅夕阳景象。所以明夷卦,就告诉我们,在光明退却,黑暗来临的时候,君子要如何处世。

数呢,就是一种运算方式,任何东西都有其运行的规律,古代因为还没有阿拉伯数字,所以用甲乙丙丁这些符号来代替,我们现在整个的术数体系,都是从易经发展而来的,虽然是以占卜预测为主,但暗合天象、地象、人象。先天八卦的数,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后天八卦的数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顺序,分别对应六一八三四九二七。

理,就是道理,包含一切处世之理,哲学之理。《周易》的六十四卦的文字,都是在讲理,分为上经与下经两部分,上经讲的是国家大事,是公事,起于乾坤而终于坎离。下经讲的是个人的私事,是婚姻家庭之类的小事情,起于咸恒而终于未济。

所以,《易经》的博大精深,并不是现代人想多了。从个人来讲,人这一辈子,说白了无非就是两件事,一是事业,二是家庭。而《易经》所讲的,把我们这一生的事情都包含进去了。从整个社会和历史来讲,《易经》既有天道之运行规律,又有人文的哲学思想,还有象征万物的意象,这难道还不能算博大精深吗?


l易耕堂l


天大,地大,人大,《易经》最大。它能通神明之德,知鬼怪之变。深无底,广无边,天地万物无所不包。古哲仕对《易经》的评价是有道理的。

今人则不然。只翻几页《易经》,抑或是象看小说一样看一遍。就认为《易经》没什么了不起,不过就讲讲阴阳八卦占卜而已。谈不上复杂和高深。只是有些人想多了,才变得高深莫测。我认这是小数人对《易经》片面学习而得出的心得。

放眼宇宙,《易经》中的阴阳变化的无限层,解密了宇宙产生,变化,运动状态。星移斗转的规律。从此而影响到地球春夏秋冬,风雨雷电的产生与交替。

对人,八卦中的阴阳消长体现了生命的成长衰变。

六十四卦的方图和圆图,禅释了一个万物推陈出新,生死互根的循环往复规律。

《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涉及到人体内脏,气血的运动变化规律。在人们医病,养生中的指导作用。

占卜是学习《易经》的初始阶段。但能精通此项,又岂是平常人能做到的?知之不神,不知者以为神。研究《易经》有一定水平的人,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从今天的事物现象,推算出明天的变化结果。他认为并不是神奇。而不懂此理的人,就感觉到玄之又玄,神之又神了。,,,,,,

总之《易经》深广无边。可解释天文,地理,人事。包罗万象。虽然人们曾经讲过一句:大道至简。但简单只是表面现象。就如看到八卦一样。但探究落去,八卦变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三百八十四爻,再加上变卦,互卦等等,又认为复杂深广了。

所以讲:认为《易经》博大精深是现代人想多了。这讲法不够全面。因为《易经》本身就包罗万象。


前尘懒人


《易经》被评为博大精深,它是正当此名,不负世望。不是现代人想多了,而是现代人想得远远不够。随着新的文献发现,和对当时历史考察的深入,以及理论的新积累,我们对《易经》的理解,正在接近它的本来面貌。

《易经》的博大精深,是在两个方向上展示的。

一方面,《易经》本身表现为一个描述现实状况的简易模型。这个模型既具体又抽象,《易传》说它是“易与天地准”,可以包容万事万物的状态,这是它博大精深的基础。冯友兰曾说《易经》是“宇宙代数学”,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易经》描述事物的这个模型,就是易象。易象是《易经》的根本,八个经卦的易象可以象征八种基本自然现象,象征八种自然属性,但它并不胶固于此。它的八种卦象,有基本的象征意义,更可以类推到万事万物。由经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是《易经》的主干,它们是在八卦基础上构成的更加精细地描述具体现象的模型,它比八卦也更加复杂,更加具体,更加具有操作性。

解读卦象,了解卦象,运用卦象,是学习和运用《易经》的基本途径。这个过程和方法,本身也是博大精深的。卦象不是虚妄,不是一般的玩弄卦画游戏,它是代表了一种很有用、很有效的思维方式——象数思维。对于象数思维,人们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实际上,象数思维是由原始思维升华而来的一种抽象化了的具象思维,一种拟象比事的类推思维,深藏着很有实际意义的哲学与思维价值。至今人们望《易经》而兴叹,大多是针对这个思维方式和卦象体系而发。

《易经》表现为博大精深的另一个方面,是《易经》作为一部文献,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包罗很广的历史文献体系。这个文献体系,包含海量的文献数量和思想资料。《易经》和一般占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告诉你占卜的结果,而是告诉你解卦的思想、决策依据、价值观。一句话,告诉你的是决策的方法。那种把《易经》当卦签书一样想直接得到占卜结果,用《易经》直接去查占卜结果的用法,只对少数情况下的简单卦变有点效果,更多的情况,是它告诉我们解卦的基本思路,按照这个思路,可以面对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境,进行卦象解读。《易经》要告诉你的东西,比占卜结论告诉你的东西多得多。《易经》本身要告诉你的首先是卦象的意义、解释卦象的方法,进而为读懂复杂卦象提供基础。同时,他还包含更多的思想内容。

《易经》本文,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取象比喻时,记录了历史。告诉你决策时,明确只是为君子出主意,处事要守正,这是关于价值观的告诫。决策思考时引申出很多社会经验,保留了宝贵的社会认识社会和人的关系的素材。它一边解释卦象和卦象的意思,一边解说社会伦理和治国处事之道。用卦象占卜的,就侧重于研究和阐发《易经》中的象数规律。用《易经》和《易传》阐发哲理,特别是社会政治与伦理思想的,就侧重发掘其中的理论启示。这样就形成了象数和义理两大系统,这样的两个各有侧重的系统,绵延了两、三千年。

《易经》内涵丰富,引起的研究兴趣也最为浓厚。历史上,所有典籍中,对《易经》的研究,是文献最多的一个部类。《易经》不仅其原始意义还没有得到共识,人们还在继续探求;同时,它给后来的思想,带来了很多启发。诸子百家,各类学问,几乎都借助《易经》阐发自己的思想,这又是《易经》系统表现的博大精深的一个原因。

《易经》本身渊博不可测,对于思考的启示作用也是绵延不绝。只要客观地看待《易经》及其历史,尊重它的价值,承认它的效用,对它的认识和研究,还将会有很大发展。


热带雨林的午后


《易经》已经在此,我们在纠结《易经》时,她早已经在等你我们!《易经》是规律,《易经》是先祖对我们无私的奉献。《易经》是通透者更高层次的阶梯,《易经》是仿佛曾经的旧相识。

《易经》是先天八卦的延续,是先祖观察天地的第一眼。《易经》是透彻者的无言,《易经》是方位,《易经》是星宿,《易经》是河图洛书的魅力。《易经》是河洛之数的放飞。

《易经》是时间。《易经》是我生苦短,《易经》是今生无憾。《易经》是闲庭碎步,《易经》是路路通闲。《易经》是三生石泮,《易经》是我心安然。

《易经》是知道,

《易经》也无言!


天罡观复


题之言下之意是:《易经》本非博大精深,而是现代之人并不实事求是的妄加之誉?

《易经》始于上古伏羲,经中古周文王演绎,最后由下古孔子述传而完成,历时非一时而就,正如古人评之“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样漫长岁月的锤炼,能是平庸之著?

洪荒时代,没有现代人的现代见识,却能发现奇偶,认识到阴阳,推演出变化,今还有谁能有这开天辟地的发现认知?今人见“阴阳”二字只想到“迷信”一词,却想不到宇宙间万象皆有两面性;这个认知可是在上古时代的古人就得出的结论,今人能说其识浅吗?今可有人能有高出“变化”的发现?可知至今的千变万化却跳不出古人“变化”之说的既定概括?无论今天发明出多少千奇百怪的变化,都在《易经》所言“变化”的范围中所包含,即万象万物皆有变化,因变化而成形;就如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

《易经》讲阴阳,讲变化,由是产生出来的哲理认知,又有谁能破之?物极必反、否定之否定、终而复始、居中则正……,等等,今能违其道而行之吗?

仅这些,不多言,无一不是定论律则,难以违逆,能说所括不够博大吗?能说它之蕴不够精深吗?今人有谁能造出超越《易经》之作,那他就可以断言《易经》为今之现代人的一厢情愿衷爱,是言过其实的夸大,谈不上博大精深;其言就成真理。

有这个敢于拍着胸脯否定《易经》而能著出超越《易经》的能人走出来吗?不妨拭目以待;否则就缄言!


正道行953554


《易经》是小人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在科学、哲学、宗教、道教、《易经》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超越时容、跨越国界、具备永恒魅力的治世经典“中”。“中”是君子文化,因此,两千多年来一直到今天,所有的小人文化精英都不懂君子文化经典《道德经》和《系传》。后来,清华大学收藏的出土文物清华简中的《保训》象《道德经》和《系传》一样,是难得的君子文化的经典。今天还活着的几十个国内顶级教授对《保训》里面的“中”解释为中道。试问这些教授:《保训》里"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这里面的“河”又是什么意思呢?


彭兴文1949


《易经》包罗万象,天文地理,诗歌词赋,仁人秩事,辩证哲学等等。但是算不尽的是人间生死,看的见的是功败垂成。求知可看《易经》,算命就算了吧!对于算卦占卜切莫盲目的当真,否则害人害已。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冯国超先生著有《图说周易》在最后文章的结尾是这样说的,“……用《周易》来进行预测,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游戏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