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說殲8戰鬥機是放大版的殲7?

軍武皮卡丘


殲8某種意義上就是雙發大號殲7,是我國自主研製戰機的起點,但卻造就了共和國曆史上最失敗的一款戰機。

說殲8是殲7的放大版,很多入坑不深的軍迷一臉懵逼:這款身材修長、造型勻稱的空中美男子,怎麼就成了殲7的放大版呢?

一提起殲8,軍迷首先想到的是這個,修長的機身+三角翼+機身兩側進氣,被譽為空中美男子的殲8II是很多軍迷的初戀情人,包括筆者。

但是我們今天要重點討論的卻是上圖中的這架戰機---殲8I,由於生產數量較少、服役時間較短,更是因為性能差太差,無論是在官方報道還是軍迷討論中,殲8I的存在感都不高,但這卻是中國自主研製高性能戰機的起點。

說起殲8,必須得從殲7說起。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以蘇聯提供的米格-21Ф-13型的技術資料及實機基礎上,仿製了殲7。雖然殲7能夠實現2馬赫的超音速飛行,但是中國空軍也發現了殲7的缺陷:機體太小使得載荷航程性能太差、載彈量不足,航電設備簡陋不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於是,研製更大、更先進戰機的需求被提上日程。

考慮到當時我國軍機研製能力,我們選擇以殲7為基礎進行機體放大,使用2臺渦噴7發動機,提高載油量和載彈量。仍然沿用殲7的整體佈局,採用機頭進氣和大後掠三角翼,保證新機具備優異的高速性能。但是在機頭錐內安置一部單脈衝機載雷達,獲得超視距空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在沈飛工作的宋文驄(殲10總設計師)提出了機身兩側進氣、在機頭安裝大口徑雷達的方案(其實就是後來的殲8II),但是未獲同意。其實從當時的條件分析,宋老的方案雖然更先進,但是顯然超出了當時中國航空工業能力範疇,這一點在後來得到了證實。整體佈局沿襲殲7的殲8I於1965年立項,1969年就實現了首飛。

雖然由殲7發展而來,但是卻沒有吃透相關技術,很多方面都是處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使得殲8I的實際性能與設想相差甚遠。比如機身放大後由於氣動設計沒有到位,使得殲8I的阻力不成比例的放大,造成殲8I的機動性較殲7大幅下降。尺寸較小的204雷達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根本不具備超視距能力.而且殲8I還遇到了結構強度不足、可靠性差的問題,使得殲8I一直沒有形成可靠戰鬥力,部隊在採購了約50架後就忍無可忍的放棄了。全軍最後一個殲8I團退役後竟然拿殲7E頂替,可想而知殲8I到底是什麼貨色了。

殲8I事實上失敗後,軍方和研製單位又回到了宋總兩側進氣+機頭大口徑雷達的路子,這就是後來的殲8II---共和國曆史上第二失敗的戰機。雖然憑藉從埃及獲得的米格23上搞到了兩側進氣道的設計方法,但是糟糕的航電系統和配套中距導彈缺失的殲8II很長時間也沒有獲得堪用的超視距攔射能力,直到2005年前後才搞定。此時,引進的蘇27、仿製的殲11以及自主研製的殲10都形成戰鬥力了。

總之,殲8確實是從放大殲7而來,是我國自主研製高性能戰鬥機的起點,意義不可謂不重大。但是受制於當時中國航空工業的整體水平,更因為研製單位拙劣的表現,使得殲8在型號意義上整體是失敗的,其最大的成果就是堅定了空軍扶持成飛的決心,使得成飛在劍走偏鋒、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拿下殲10項目,也間接促進了中國航空工業的真正騰飛。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今天我們看到的殲8都是這個樣子的:

這和殲7可這看不出什麼關係,但其實這是殲8II,殲8II和殲8就是兩碼子事,真正的殲8現在已經全部退役了,他的樣子應該是這樣:

太多殲7的影子了,甚至被很多軍迷認為是殲7拉長放大的版本,這一點是不得不承認的!今天殲8戰機已經退役了,這是我國曆史上算是第一款自行設計並服役的戰鬥機,不再是抄襲蘇聯戰機了,服役初期就掛著國產最先進戰機稱號,也被稱為“空中美男子,空中蔡國慶”等,這不知承載著多少中國人的期盼與希望。但不得不說殲8戰鬥機是一款設計“撲街”的戰機,到2000年前後各種千奇百怪的故障不斷公開,再加上網絡時代的各種口誅筆伐,這與之前的光鮮形成了巨大反差,甚至可以說殲8的整個設計過程讓我們學到了的不是先進技術,而是各種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反思!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輕鬆的引進了蘇聯的米格15、17、19、21戰鬥機,這些可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戰機,在戰鬥機發展上是順風順水,於是這讓國內很多人莫名其妙的驕傲了,有了很多不切實際的想法,尤其是在大躍進思想影響下,覺得設計、建造戰鬥機這個事其實也沒有那麼難,隨便搞搞就行,結果鬧出了很多的搞笑的故事,比如下圖這款哈爾濱工程學院搞出的東風113方案,指標居然達到了2.5萬米高空、2.5馬赫速度最大速度的雙2.5指標,還有航空工業局提出的東風109方案,更是將飛行最大速度提到了3.5馬赫!

圖:夭折的東風113戰鬥機

這些都是在大躍進時代出現的各種攀比和浮誇風氣,當然不僅僅只出現在戰鬥機設計領域,其他行業更是誇張,比如農業領域糧食畝產萬斤、一粒米能煮一鍋飯等,於這些比起來戰鬥機這種科技含量比較高的產物還是沒有那麼誇張,不過這些眼高於頂的產物顯然是經不起論證的,再加上我國在批量生產米格19過程中出現了大量質量問題,因此在殲8的總體思路上不能出任何問題,能保守就得保守,死守米格21為原型不撒手,這一點來說有點過於保守、穩妥的做法了,但是還是在細節上就能看出受到了很多大躍進思路的影響,下面我們具體說幾個細節:

第一個細節是保守派的,在殲8選擇機頭進氣還是兩側進氣的方案選擇上,原來的設計師認為機頭進氣效果最好,阻力最小;而另一派認為應參考西方先進思路改兩側進氣,機頭方便裝雷達,這樣白天晚上都能發現目標。結果最後雙方都拿出模型做風洞試驗,結果大跌眼鏡,兩側進氣比機頭進氣阻力海嘯,這是實驗數據說話不得不認輸,但最終經過討論還是覺得兩側進氣沒搞高,風險太大沒把握,保守思路還是繼續機頭進氣,不過機頭擴大還得裝一個大點的雷達!

第二個細節發動機的選擇,殲8論證下來,選擇一個10噸推力的發動機比較合適,居然我們真的說幹就幹,由黎明廠設計WS6發動機,推力達12噸,和今天我們的WS-10發動機差不多,這要設計出來了就直接趕超美國三代機發動機了,這是大躍進的典型啊。當然結果是搞不定,直接下馬了!

圖:推力12噸的渦扇6,你這忽悠的是誰呢?

後來也就選擇2臺米格21發動機的國產貨wp7,這個我國當時已經玩熟了,但後來殲8增加複雜火控設備和導彈,要做到超視距攻擊等指標,飛機增重,為此又拋棄WP7上了一款推力更大的WP14,這又是一款為了殲8上天加班加點的設計出來的發動機,甚至是

結果WP14發動機是發動機設計廠所,粗製濫造糊弄用戶的經典之作,用幾種不同發動機的部件強行移植在一起的拼湊之作,可靠性爛到家,空中停車,噴零件真是家常便飯,才短短几個飛行架次就出了無數險情,就這樣,主機廠還是瘋狂咬牙堅持下去直到定型,但是最終交付部隊,質量問題多的髮指,用戶甚至拒絕接收飛機,最後的辦法是,倒退回可靠的老型號,WP13B。

第三個細節就是最大速度。為了達到超過2馬赫的最大速度要超越殲7,殲8的設計選擇在殲7基礎上進行拉長,增加長細比,這種佈局的特點是高速性能下阻力小,速度快。但是殲8將長細比拉得過長了,有點像美國F104設計的翻版,雖然速度達到了2.2馬赫,但機動性直線下降,滾轉性能連殲7的一半都不如,轉彎半徑也是大的驚人。而且造成飛行員操控的時候比較複雜小心,一旦拉大了一點殲8就可能出么蛾子,就可能失控。

第四個細節就是殲8的平尾,為了加強機身長度史無前例的將平尾後移到極限位置之後,直接暴露在發動機高溫高壓氣流之下,在尾噴管高溫燒烤下,尾椎整流罩和傘艙出了太多的問題。

從以上可以知道,殲8的設計定型其實就是在殲7基礎上發展而來,各種細節設計比比皆是,這一點無法否認,不管是殲7放大版也好,殲7的拉長版也罷,兩款戰機的飛行性能已經完全發生了變化,這說明我們並沒有吃透殲7的所有技術,對很多設計變化會造成的後果也是實驗不足、經驗不足,而且為了追求高性能指標用了很多不成熟技術,最終導致殲8其實是一個失敗品,裝備部隊後甚至被抵制,並沒有外表宣傳的那麼光鮮,最後不得不走回改進殲7的路子。而且在外銷路上,我國像其他國家同時推銷殲7、殲8戰機,最終無一例外的全部選擇了殲7。

在整個80年代,當年我們和美國關係不錯,也有了很多技術合作,於是乎我國還和美國航空公司合作改進殲8讓這款戰機達到3代機的水平,最後因為和美國的關係惡化不了了之!


狼煙火燎


說到殲-8,很多人可能先想到南海撞機時的王偉上校駕駛的那種機型,但那是殲-8的後期改進型,而早期的殲-8其實就是殲-7的放大版,殲-7是仿製於蘇聯的米格--21型,憑藉這良好的性能得到世界各國空軍的認可,使的用國家之多、服役年限之長堪稱“空中的AK-47”。而中國的國土面積非常龐大,殲-7的各方面性能雖然比較均衡、優異但並沒有完全符合我們當時空軍的需求。由於機體較小,載油量比較少,滯空時間比較短,所以針對這個問題中國便需要一款性能要和殲-7一樣好,但是滯空時間要更長、航程更遠的戰機。

而當時由於國家技術的限制,最保險的方法就是以殲-7為基礎,增大機體以便增加燃油,所以早期的殲-8從外形上看也和殲-7非常相似,就是直接整體放大的版本。而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也滿足了空軍的要求,那就是在保持和殲-7一樣的性能,但是燃料增加使得飛機的滯空時間更長,並且為了更快的爬高,還特地使用了2臺發動機,但最大飛行速度還是和殲-7一樣都是2.2馬赫。

而且殲-8戰機由於發展進度不一樣,最開始的一批其實機體和殲-7一樣,除了飛機大一點外其他性能都一樣,而殲-8I型則在進氣錐里加裝了國產雷達,使得殲-8I型擁有了全天候的作戰能力,而早期的殲-8和殲-7一樣都是隻有一個測距器。而我們熟悉的殲-8II型其實也算是殲-8一次大改。不再使用機頭進氣,而是選用了兩側進氣,這使得殲-8的機頭位置空間更大,可以安裝體積、功率更大的雷達。所以性能也是當時中國空軍最強的。而現在殲-7和殲-8II型都有在空軍種服役,而早期的殲-8和殲-8I型都已經退出現役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在最近的紀念中國空軍成立70週年的開放日活動當中,其中最火的當然是作為表演機的殲-16和一同展示的殲-20戰機。而部分軍迷也注意到,在場地裡殲8F也參加了此次開放日活動。而殲8系列戰機從首飛至今已有數十年,因為其殲8II型系列,例如此次展出的殲8F型性能較好、性價比高等特點,仍在中國空軍中服役。也因此被廣大軍迷尊稱為“八爺”。說殲-8是不是殲-7的放大版本,還得從殲-8系列的歷程說起。


從外形上看,早期的殲-8戰鬥機和殲-7是有些相似的,殲-7加長了就是殲-8早期型號。確實是,放大了早期的殲-7戰鬥機,加長,加大了。

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中國從蘇聯進口了一批米格-21戰機,當時的中國空軍覺得這種新型戰機的性能、設計都十分優秀。便組織了一批科研人員力圖吃透其中的技術,來開發新型戰機,即殲-8系列戰機。殲-8系列戰機主要分為殲-8I型和殲-8II型,殲-8I型的研發工作主要由沈飛設計研究所承擔。在殲擊機方面,中國早期對殲擊機的要求是“雙高”,即高空、高速度。具體細化到殲8身上,就是要求殲8的最高升限要超過2萬米,同時速度最高也要突破2.2馬赫。選用的是兩臺渦噴7甲發動機,飛機的推重比為0.89,優於殲-7飛機。

其實殲-8對標的是蘇聯時期的米格-23戰鬥機,後來因為種種問題,原來設計的兩側進氣道沒實現,只能用機頭的進氣道,無法安裝大功率火控雷達,之後配套的脈衝多普勒雷達也無法安裝,沒有雷達,配套的空空導彈也沒法用。而最初的殲-8原型機也在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隨後便進行著不斷升級、修復問題的工作。最初的殲-8戰機,在1979年設計就已經正式定型,隨後進行了量產工作。而最開始的殲-8戰機,由於航電等問題,只能在白天進行作戰。因此最開始的殲-8也被稱為殲-8白。


殲-8I型的主要特點就在於採用了機鼻進氣的方式,有利於戰機在高空中提高引擎的進氣量,從而獲得更高的速度。但機鼻進氣會壓縮機載雷達的空間,從而影響雷達性能,這也是弊端之一。

所以,這款殲-8白能用的武器只是4門機炮,當時很尷尬,這個時代,人家都有了使用導彈的三代機,不能使用導彈,這個武器就是燒火棍,在空中猶如“靶子”,被西方譏笑為“最後一型火炮戰鬥機”

而目前中國空軍不再使用早期殲-8型系列了,繼續使用的是殲-8II型系列。例如此次展出的殲-8F,就屬於殲-8II型的一種。而殲-8II與殲-8柏相比,在性能和綜合性能上更勝一籌。

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由於實戰和作戰理論的轉變。各國開始不再追求戰機擁有高空、高速等性能了。轉而注重提供戰機的武器配備、機載電子設備、雷達等方面。為了追趕這股新的潮流,中國決定將殲-8進行大幅度的升級改造,得出來的就是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殲-8II型戰機。殲-8II型與殲-8I的主要區別就是,殲-8II型不再採用機鼻進氣的方式,而是採用了機身兩側進氣道的佈局,給機載雷達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安裝了最新型的多普勒脈衝雷達,探測距離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性能上與其他同類型西方戰機基本持平。

並且新的殲-8II型不再使用傳統的儀表盤,而是使用了電子多功能顯示器,使飛行員更加便捷的查看戰機作戰時的情況。同時在火控、武器配備上也有著較大的提升,殲-8II型戰機可以搭載當時從俄羅斯獲得的R27型中距離空對空導彈,同時也可以發射國產的霹靂系列導彈,比如霹靂11中距空空導彈。如果有必要的話,殲-8還可以使用精確制導炸彈執行對地攻擊的任務。再後來發動機也換裝了國產的渦噴13B發動機,國產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而殲-8戰機自上個世紀量產以來,一度在上個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成為中國空軍的主力機型。至今一些狀態較好的殲-8II型戰機仍處於服役狀態,繼續捍衛祖國的天空。不過這根接力棒預計會在不遠的將來,完全的交給殲-16、殲-20等戰機。而昔日的“八爺”將帶著榮譽逐步退役。


雷姐的機械空間


殲7戰機源自米格-21戰鬥機,是從米格-21仿製而來,是一種單發高空高速截擊戰鬥機,是中國研發的第一款兩倍音速戰鬥機,主要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制空權,還可以對地執行攻擊。

殲7戰鬥機基礎型號使用渦噴-7發動機,後期型號使用了渦噴-13渦輪噴氣發動機,機身下有一個武器掛載,可掛載480升和760升副油箱,還可以掛載各種武器及電子吊艙。機翼下有四個掛載,可掛載各型空空導彈、火箭彈及航彈。後期殲7發展了多款各種型號,還大量的進行了出口。

殲8戰鬥機是在殲7戰鬥機的基礎上進行的一個放大版設計,是一款雙法高空高速截擊機,基礎型號裝備了兩臺渦噴-7甲,加長了機頭,提高了高空空戰能力。後期殲8戰鬥機安裝了兩臺渦噴-13A發動機,外掛增加至7個,可以掛載各種副油箱、空空導彈、火箭彈以及航彈,還可以掛載中遠程的空空導彈。殲8重點發展武器、火控、動力裝置等系統,還有機載電子設備,殲-8也由此具備了全天候作戰的能力。

殲7戰鬥機最大長度14.88米,高度4.1米,翼展最長8.32米,最大起飛重量9100千克,載彈量1500千克,航程最大2200千米,作戰半徑最大800千米。殲8機長21.59米,機高5.41米,翼展9.34米,最大起飛重量17800千克,作戰半徑800千米,正常起飛重量9820千克。

殲7與殲8的最大不同在於機頭,殲7機頭上有空速管,機頭前方缺了一大塊沒有封閉的樣子,採用機頭進氣。而殲8採用兩側進氣,機頭全封閉式,並且還加長了機頭,安裝了大口徑雷達系統,空速管安裝在機頭正前方。

從這一些細節和數據來看,殲8戰鬥機看起來就是殲7戰鬥機的加長版,殲8戰鬥機除了比殲7戰鬥機大,還有安裝了一些先進的武器設備和電子系統外,並沒有對殲7戰鬥機進行革命性的改進。


科沁雜談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並不全面。

殲八從外形上看確實與殲七非常相像:機首進氣、三角翼佈局、中單翼。但是殲八並不是殲七的簡單放大。1964年前後,601所去部隊調研的時候部隊就提出爬升率、航程要超過米格21。同時米格21輕巧靈活的優勢還不能丟。

問題是當時的研究手段是很糟糕的。

研究超音速飛機的氣動外形,美蘇英法當時都是靠著大型亞跨超音速風洞給模型吹風獲取阻力曲線數據的。越大的風洞吹出來的數據越有參考價值。人家當年的亞跨超音速風洞就已經達到了2米級別,甚至日本在60年代都已經建成了2米級亞跨超音速風洞。而中國的1.2米跨超音速風洞在80年代才全面投入使用。60年代的中國只有0.6米的亞跨超,做個概要設計階段的定性分析還成,詳細設計靠這個級別的風洞?膽子不小啊,當全世界都是傻瓜就中國人聰明是嗎?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風洞的數據,再牛的大師也不敢造次。誰知道你拍腦袋拍出來的玩意能不能用?亞跨超各個速度階段的升阻比、顫振特性、尾旋特性等等這些沒有個量化的試驗結果,設計師根本就不敢亂動。現在一幫子門外漢大罵601如何抱殘守缺不思進取,哎,真要能把這些人送回60年代去他們就知道啥叫鍋是鐵打的了。

因為沒有大型風洞這種最得力的研究手段,所以只能是走最穩妥的道路:以米格21為基礎,嘗試著改為雙發佈局,提高整機推重比、航程。正是因為選擇了這條路,以當時中國的糟糕條件,殲八居然能在1969年就首飛了。而且,601還儘可能採用了世界空氣動力學方面的新成果:在米格21機翼的基礎上加入增升設計,原想上前緣襟翼,在權衡了國內的工業製造能力之後,改成了前緣錐形扭轉,提高了殲八的中低空機動性。而一切都是新概念的殲九是個什麼結局就不用說了吧?甭管什麼鴨翼之類美奐美倫的說法,它終其一生脫離過製圖板嗎?

空軍試飛員葛文墉將軍在他的《飛行札記》裡回憶過殲七、殲八的比較試飛過程,他和其他參與試飛的飛行員的結論是:增速、上升、垂直機動、最大狀態穩定盤旋性能以及留空時間(航程),殲八優幹殲七;加力穩定盤旋、減速盤旋,兩機性能基本相當;滾轉、減速性能殲七優幹殲八。

所以,從飛行性能看,殲八基本滿足了空軍的要求。而拖了殲八整個家族後腿的是機載設備,但這就是另外的話題了。


asiavikin


因為殲-8就是在殲-7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兩者同根同源!

殲-8北約代號“長鬚鯨”,我們自己稱為空中美男子,空軍曾經的主力機型。上世紀60年代開始著手研製定位於高空高速截擊機,雖然1969年就已經實現首飛,但接下來問題不斷再加上特定的原因時間越拖越長。直到1980年才得以入役,屬於那種一入役就落後的機型,在上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是我軍的主力機型直到蘇-27及殲-10、殲-11的大量入役才得到解放。

1961年從蘇聯引進米格-21戰鬥機及配套發動機技術,1966年殲-7實現仿製首飛。而殲-8則是在1964年由航空工業提出的新機改進方案,當時是建議在米格-21基礎上設計改進一款新型殲擊機,由於殲-7已經在研製中所以定名為殲-8由沈飛研發,採用雙發佈局相當於殲-7的放大版。

米格-21/殲-7小巧靈活但存在航程不足等缺點,因此殲-8更加突出高空、高速、大航程、以及提高爬升率、加強火力等性能,國土防空定位截擊。當然放大了機身加上雙發配置設計性能指標較殲-7提高不少,如:最大速度馬赫數2.2、最大升限2萬米以上、最大爬升率200米/秒、最大航程2000公里,當然還能安裝更大的雷達。不過早期版本的殲-8採用的還是機頭進氣(第一版只有白天型),畢竟當時科研實力不足,基礎工業薄弱。

這種定位於上世紀60年代的性能配置,服役後顯然明顯落後於世界同期水平,因此在其基礎上又推出了兩側進氣版殲-8Ⅱ全天候殲擊機。換裝俄羅斯引進新式雷達以及中距彈,使殲-8可以全天候對目標進行探測、識別和攻擊,並在後期版本中加上受油管實現空中加油,這也算是空軍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縮影。

當然還有殲-8IIM出口型號,不過整體水平確實不行沒人買,隨著殲-10、殲-20、殲-16等戰鬥機的大量入役,殲-8徹底退役只是個時間問題。這款曾經的空中主力延續殲-7脈絡,為國土防空盡心盡力也曾留下一組編號如果還記得話。


河東三叔


殲-8,是沈飛上世紀60年代在殲-7基礎上研發的一款第2代高空、高速前線白天型截擊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穩居戰鬥機中“雙2”的指標,即最實用升限超過2萬米,最大飛行速度超過2倍音速。

此後,國外開發的F-16戰機為代表的第3代戰鬥機,一般實用升限也只有1.5-1.8萬米,最大飛行速度1.5-1.8馬赫,就飛行高度和飛行速度來說,殲-8即便在全球範圍內,也稱得上是一架高空高速截擊機了。

殲-8的機體設計,是以殲-7為基礎,加長了機頭,放大了機體,由殲-7的機長13.95米,拉長至21.52米,裝備了兩臺渦噴-7甲航空發動機,用來提高飛行性能。

原型機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但一直拖到10年以後的1979年12月31日才完成設計定型,1986年2月20日,有關部門才正式批准殲-8生產定型。

機上裝備一門23毫米雙管機炮,全機僅有7個外掛點,可以使用霹靂-2、霹靂-5、霹靂-8近程空空導彈、霹靂-11中程雷達制導空空導彈,以及無制導航彈與打擊精度聊勝於無的火箭彈。

殲-8原型機,仍然是和殲-7機頭進氣一模一樣的,從殲-5開始,到殲-6、殲-7,直到殲-8,沈飛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停地在模仿米高揚·格列維奇公司的米格-17、米格-19和米格-21戰鬥機。

當初,殲-8依然是平頭機,直到沈飛通過非正規渠道從埃及軍方獲得一架簡化版專門用於出口,火控採用了米格-21MF整套系統的米格-23MS戰鬥機,在沈飛戰鬥機科研工作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於是,米格-23MS採用的兩側進氣道以及腹鰭、差動平尾、機翼和尾翼後緣的蜂窩結構等數十項技術為沈飛所借鑑或提高,尖頭的殲-8II橫空出世,讓看慣了殲-5、殲-6和殲-7等平頭戰機的軍方和國民非常興奮,綽號“空中美男子”就此誕生。

在殲-7基礎上放大版的殲-8原型機,由於沈飛獲得的米格-23MS戰鬥機,大量借鑑米格-23技術採用電傳操縱的平尾差動,亞音速滾轉效率提高了45%的殲-8II,就由第2代戰鬥機昂首步入了第3代戰鬥機門檻,在性能上實現了歷史性地跨越,並在綜合作戰性能上實現了對米格-23MS戰鬥機的超越。


國平軍史


殲-8本來就是殲-7放大版,當初我們航空技術實在是眼高手低,自己設想的殲-9弄不出來,只能做到放大殲-7的水平。

1964年的時候,因為中蘇交惡,我國的外部形勢相當嚴峻,為應對緊張局勢,空軍進行一次“航空大會戰”,研討制定下一步戰機研發計劃。最終同時制定兩款戰鬥機作為殲-7之後的下一代戰鬥機,分別是殲-8和殲-9。

殲-8是在殲-7基礎上進行放大,由瀋陽601所負責,使用兩臺殲-7戰鬥機使用的渦噴-7發動機,可以說是殲-7的雙發放大版。這種方案相比較來說,技術難度低,風險相對較小,預期在60年代末就可以投入服役,可以解決空軍的短時期燃眉之急。

而殲-9則是中長期發展預案,最初也是瀋陽601所負責,後601所任務太多過重,轉交給成都611所負責。該方案最初是使用無尾三角翼佈局和大推力渦噴發動機,後來611所非常大膽的修改為鴨翼佈局和使用渦扇-6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由單純的截擊機變成具有高性能的戰鬥機。

軍事博物館裡的殲-8原型機

當時想法很美好,但現實很骨感,我國航空設計人員通過不懈努力,可以設計出一些不錯的成果,但是我國當時的航空工業水平根本無法支撐。殲-8原型機在1969年7月進行首飛,從方案論證到首飛共用了4年10個月時間,在要求內交出了成果。但是隨後試飛過程中,先後發生了機身結構強度不合格,機身中段出現斷裂;機翼超音速不合格,會出現抖振;發動機不合格,跨音速時會出現雙發停車現象……一直到1979年12月才完成全部試飛工作,用了整整十年時間,而最終定型則是到了1980年3月,但這其實只是打通了試驗室生產的技術環節,安排工業生產時間是到了1986年。這是我國在60~70年代很多航空設計方案最終下馬取消的主要原因,工業水平真的達不到。殲-7一直到80年代我國與西方技術交流後才最終成熟

從實驗室到工廠這一環節我們同樣問題很大,老工人可以憑藉經驗和手藝打磨出一些符合要求的合格零部件,但是到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就抓瞎了。我們雖然在1964年就完成殲-7試飛,1967年開始批量生產。但是工藝並不穩定,到了對猴反擊戰時才敲打出大概140架,還送給阿爾巴尼亞和曹縣一部分,這也是為了當年要大造一萬架殲-6的原因,因為我們當時工業水平差不多也只有殲-6這種前蘇聯50年代中後期水平。蘇聯版“殲-8”E-152,米格-21的雙發改型

單純把一款戰鬥機進行放大,改雙發版,我們整整用了20年時間,這才是我們當時航空工業的實際情況,眼高手低,在蘇聯兩隻手扶著時覺得走路還比較簡單,等人家手一放,就要體會到在跌倒中成長的艱辛。實際上蘇聯在50年代末也有過把米格-21改雙發,用來攔截美國超音速轟炸機的想法,那就是E-150和E-152“大米格”。蘇聯人只用了3年就完成首飛,而且2.65馬赫的最高速度和22500米的飛行高度都要好於殲-8,而蘇聯取消這種戰機裝備的原因是因為搞出更好的經典的“不鏽鋼怪傑”米格-25。

而與殲-8同時立項的最終解決方案殲-9,更是無法著落,611所雖然先後四次大改設計,但沒法弄出來啊。不說別的,渦扇-6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就弄不出來,而且這孫子的研發機構還弄虛造假嚴重,最後接連坑死殲-9和強-6兩個項目。但是萬幸的是,611所在殲-9的氣動研究成果,最終升級轉化到殲-10項目之上,殲-10的氣動構型原型就是來源於殲-9IV-B設計方案。

不過殲-8戰鬥機的後續升級項目,殲-8II則是參考借鑑了米格-23的設計進行修改。當年埃及轉投美國後,跟蘇聯關係惡化,我們接單幫埃及維修其蘇式裝備,埃及送給我們幾架米格-23。殲-8II的兩側進氣道以及腹鰭借鑑了米格-23的設計,殲-8II這種改進之後,外形上也跟殲-7/米格-21的機首進氣差異甚大。


五嶽掩赤城


說殲-8戰鬥機是放大版的殲-7的說法,除了外形上的相似之外,很大程度上和殲-8研發時的一些歷史息息相關。

不管殲-8是不是殲-7的放大版本,先要特別強調一下的是此處的殲-8為早期型號,也就是機頭進氣的殲-8,不是後期改為兩側進氣的殲-8Ⅱ,只有區分清楚之後方能專注於問題。

下面我們就來講講殲-8那些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1963年7月,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的一次技術報告會上,沈飛拿出來一款新型殲擊機設計方案,正式拉開了殲-8戰鬥機研發的序幕。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沈飛拿出設計方案前,沈飛就以引進的米格-21為原型機進行了為期限近三年的“技術摸透”,充分掌握了米格-21的設計思想、設計特點和技術特點。

正是有著一段歷史,在後續沈飛拿出殲-8設計方案時,或多或少的借鑑了米格-21的一些設計,這也就米格-21結下了不可剝離的淵源,儘管米格-21後來仿製型號被命名為殲-7。

在氣動佈局上,殲-8延續了蘇系米格戰機機頭進氣的設計,有濃厚的蘇系風格在裡面。殲-8雖講是國產型號,但早期型號的性能相比仿製的殲-7系列戰機並沒有太大的優勢,殲-8戰機發展的巔峰開始於殲-8Ⅱ.

相較仿製的殲-7,殲-8戰機最大的外形特點就是加長了機身,優化了高空高速飛行特性,使得該型機的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2.2馬赫,因而也就有了外形上看似殲-8是殲-7放大版的錯覺。

在技術沿承性殲-8和米格-21有一定的淵源,但是最大的區別就是,殲-8採用的是雙發佈局,而殲-7還是典型的單發佈局。殲-8使用兩臺渦噴-7發動機,極大的提升了飛行的安全性,我們都知道雙發戰機的安全係數要比單發戰機高得多。

殲-8後來發展出了改進型殲-8Ⅱ,使用兩側進氣替換了原來的機頭進氣,在機頭安裝了一部國產火控雷達,極大的提升了該型機的作戰能力,尤其是初步具備了超視距作戰能力,這相對同時期的殲-7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另外,為了拓展航程和作戰半徑,我國還專門在殲-8Ⅱ的基礎上改裝了空中加油型,一次空中加油作戰半徑拓展到1100公里,是我軍裝備序列中第一種實現空中加油的國產戰機。

通過上述介紹,沈飛雖然在研發殲-8前期就對殲-7的原型機米格-21進行過技術摸透,掌握了米格-21的設計,但在實際設計中加入了中國自己的理念,尤其是強調優異的高空高速飛行指標,也就是殲-8系列戰機的“雙2指標”。

那麼基於上述背景,就有了殲8是在殲-7基礎上放大研製的版本之說。嚴格意義上講,這種說法有些牽強,殲-8和殲-7在技術指標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並非是簡單的機體放大,而是由內到外的進行了優化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