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還在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麼,那些被“睡訓”的孩子現在怎樣了?

那些被進行睡眠訓練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今天有個寶媽在育兒群裡分享了這樣一件事情,我女兒十四個月,我就十四個月沒有好好睡過一覺,她一晚上醒二三十次,我就跟著醒二三十次。

睡在她身邊,我大氣不敢喘一口,一個姿勢保持到手腳,脖子都麻痺,每天早上醒來,我都慶幸自己又熬過了一夜,感覺自己活的太痛苦了,誰有沒有好的方法能讓孩子睡個整覺?給我推薦一下好的睡眠訓練法。

聊起寶寶的睡眠,群裡像炸開了鍋,寶媽們有的苦不堪言,有的慶幸自己生了個天使,有的忙著給朵朵媽支招,還有的分享自己寶寶睡眠訓練的心得。


你還在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麼,那些被“睡訓”的孩子現在怎樣了?


我們來看一些被睡眠訓練的孩子的現狀:

在孩子5個月大時,我像中了魔咒一樣,開始按照睡眠博主的方法調整孩子的睡眠。無數次翻看女兒5至17個月的照片,發現孩子大多是空洞渙散的眼神。

我的孩子從滿月就睡眠訓練了,只訓練了幾天,後果就是眼神渙散不會笑,四個月就開始叫媽媽了,我自責了好久。

老大從2個月訓練的自主入睡,差點自閉。。。還好及時止損了。


你還在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麼,那些被“睡訓”的孩子現在怎樣了?


很多媽媽因為自身精力有限,或者產後抑鬱,沒法定下心來陪孩子,當孩子無法安睡時,就迫不及待地拿“睡眠訓練法”來對待孩子,期待孩子能自主入睡。

什麼是睡眠訓練法?

睡眠訓練法有很多種,其中包括哭聲免疫法、哭聲控制法(法伯法)、挪步夫人法等等,被家長們用的最多的是哭聲免疫法和法伯法。

哭聲免疫法是指,為了使孩子可以學會自主入睡,並且在夜醒時可以沒有父母的幫助下睡回去,可以允許孩子在夜間入睡前哭到完全睡著,在小覺前哭至多一個小時,如果孩子在4個月齡前一直有腸絞痛的話,允許哭的上限是20分鐘。

法伯法是指,通過允許孩子在入睡前哭泣,同時以漸進式的間隔來查看安撫孩子的方式來幫助寶寶學會自我安撫入睡。


你還在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麼,那些被“睡訓”的孩子現在怎樣了?


兩種方法都是主張可以讓孩子自己哭一會,認為孩子在睡訓時的哭,對他來說是一種舒緩和壓力排解。哭只是他睡前放鬆自己的方式而已,根本不是傷心,只要父母堅持下去不干涉,不回應,孩子自然就會自我滿足需求,從而自主入睡。

於是,很多家長在沒有辨別提出睡訓理論背景的情況下,蜂擁而至,紛紛開始效仿,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各種各樣的訓練,最後為了讓自己一覺睡到天亮,打著為了孩子發育好的旗號,還給孩子戒了夜奶。


你還在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麼,那些被“睡訓”的孩子現在怎樣了?


睡訓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什麼?

1、睡訓的孩子,會破壞自我意識的完整性。

在嬰幼兒早期,孩子只能通過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當孩子感受不到媽媽的存在,恐懼、焦躁、無助,而睡訓要求父母忽視孩子的需求,訓練嬰兒自主入睡,等於把孩子推進無助的世界,哭累了確實會自己睡著,大腦繼續發育,只不過發育的是殘缺的自我意識,偏執分裂的意識。


你還在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麼,那些被“睡訓”的孩子現在怎樣了?


2、睡訓的孩子,可能破壞孩子的睡眠結構。

睡訓不僅不能改善睡眠,還會破壞孩子的睡眠結構。比如降低REM比重,REM睡眠也叫快動眼睡眠,不僅是睡眠的重要階段,對孩子的大腦發育異常重要,對整個生命的健康活動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3、睡訓的孩子,會破壞對父母的信任。

睡訓並不能長期有效地解決孩子的睡眠問題,相反還會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也會讓父母對孩子的哭聲失去敏銳度,1歲內的嬰兒通過哭聲表達一切需求,跟嬰兒鏈接好的媽媽,基本能從孩子哭聲中判斷還是是渴了、餓了、拉了、熱了等等。


你還在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麼,那些被“睡訓”的孩子現在怎樣了?


如果一直堅持睡訓法,嬰兒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對父母失去信任,訓練開始的越早,孩子越虛弱,最嚴重的會眼神呆滯、木訥、眼神飄忽不定,對世界充滿了絕望。

父母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

1、盲目聽信育兒方法,以為對孩子有好處。

很多媽媽在懷孕期間,就開始看育兒書、育兒理論,希望把所有的美好都給寶寶,希望孩子能夠完美成長。於是,對所有的育兒方法深信不疑,參照著理論科學養育孩子,相信喂夜奶影響孩子的發育,相信哄睡影響孩子的獨立,所以當睡眠專家說,長足的睡眠時間對嬰兒有好處時,媽媽們便開始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睡眠訓練。


你還在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麼,那些被“睡訓”的孩子現在怎樣了?


2、孩子學會自主入睡,對父母有好處。

新生兒出生剛出生時,他們情形的時間比較短,不分白晝地睡,從第二個月開始,睡眠問題開始出現,頻繁夜醒、哭鬧、夜奶,媽媽們為了照顧好寶寶,整夜整夜睡不好覺,孩子煩躁哭鬧不止,媽媽精神高度緊張,於是感覺精疲力盡,甚至精神崩潰。

很多媽媽開始期盼孩子回到月子裡的睡眠狀態,希望能找到方法讓孩子自主入睡,整夜睡眠,就開始嘗試市面上各種睡眠方法,期待自己能睡個好覺,得到充足的休息。


你還在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麼,那些被“睡訓”的孩子現在怎樣了?


孩子是自己的,只有你真正瞭解並且為他負責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每個家庭的環境和條件也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搞清楚影響孩子順利入眠的因素有哪些。

真正影響孩子順利入眠的因素

1、過度睏乏。

孩子困了累了,不會表達,很多媽媽容易忽視孩子的睡眠信號。新生兒跟我們不同,成人困了會說出來、去休息或者睡覺;但寶寶不會,他們在累了的時候反而會加速身體運動,表現出亢奮來抵抗“困”的感覺。

這個時候,我們覺得孩子好玩,還會一直逗寶寶。所以當寶寶困了打哈欠了,卻偏偏不合眼睡覺時,這就是寶寶過度睏乏的表現,有的寶寶會伴隨哭鬧的現象,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鬧覺”,我們往往解讀為孩子不容易入睡。


你還在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麼,那些被“睡訓”的孩子現在怎樣了?


我們一定要注意寶寶的睡眠信號,以免寶寶過度睏乏的情況。

2、生理原因。

腸絞痛、出牙期的疼痛、尿布溼了、髒了等原因都是影響孩子睡眠的重要原因。

3、環境原因。

孩子對睡眠環境的感知很敏感,太熱或者太冷、味道的刺激、聲音嘈雜、光線太亮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孩子的睡眠,所以,一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


你還在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麼,那些被“睡訓”的孩子現在怎樣了?


4、父母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會受到身邊親密的人的影響,尤其是媽媽。如果媽媽的情緒是平和的,沒有焦慮地想要孩子快點睡覺,願意跟隨孩子的節奏,寶寶就容易入睡。相反,如果媽媽情緒不穩定,心中對老公不滿,對生活不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心沒跟孩子在一起,寶寶感知到媽媽焦慮的情緒,同樣無法安然入睡。


你還在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麼,那些被“睡訓”的孩子現在怎樣了?


想讓孩子有個好的睡眠,已經有很多育兒達人給出了很多好的方法,比如,睡前儀式、睡前故事、撫觸、拍睡等,這裡我就不再重複,只談一下父母在心理方面需要給寶寶的支持。

想讓孩子擁有好的睡眠,我們應該怎麼做?

1、看到孩子的需求,及時回應。

李雪說,以人 的角度看待問題,以問題的角度看待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如果從問題的角度看待孩子:就是嬰兒睡眠有問題。

媽媽便開始找各種方法,運用理論去訓練孩子,從嬰兒身上找原因,糾正孩子的問題,把孩子訓練成乖寶寶。

如果從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孩子不肯入睡,我們會去觀察,寶寶用持續哭鬧在表達什麼?內心經歷了什麼痛苦?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你還在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麼,那些被“睡訓”的孩子現在怎樣了?


所以,孩子哭泣,媽媽感應到孩子的需求,及時回應,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存在和關愛,通過撫摸、擁抱、夜奶等方式滿足孩子的需求,順應孩子,很快便會安然入睡。

這就是從兩個角度看待問題的不同結果,完全兩個不同的世界。

2、不急切阻止孩子哭泣。

嬰兒哭泣時,我們第一反應往往是阻止孩子的哭泣,並且使用不恰當的方法,例如,大幅度搖晃、誇張地逗嬰兒,或者是用玩具轉移注意力,有時候是及時制止了嬰兒的哭聲,但是容易忽略掉孩子發出的信號。

嬰兒通過哭聲傳達內心的情緒和需求,我們不需要急切地阻止,只需要解讀信號,接納情緒,及時滿足就可以了。


你還在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麼,那些被“睡訓”的孩子現在怎樣了?


3、身心臨在,平和地陪伴。

嬰兒能敏感地捕捉到媽媽的情緒,如果孩子很困,卻遲遲不肯入睡,往往跟媽媽的情緒有很大關係,而不是寶寶的睡眠問題。

正如群裡有個媽媽所說,我的孩子兩歲半了,每天午休陪伴他的時間很短,所以總是很焦慮的呵斥,使用強制性的方法逼他睡覺,每天中午都是孩子哭大人焦躁。

慢慢地我試著放下手機,撫摸他擁抱他,跟他一起呼吸,心跟他在一起,慢慢地孩子就輕鬆入睡了,看著孩子香甜的睡著,我也收穫了滿滿的幸福感。


你還在對孩子進行睡眠訓練麼,那些被“睡訓”的孩子現在怎樣了?


順應孩子,陪伴孩子,一切都是那麼自然。

孩子長大了,當然要設立規則,但睡眠,真不需要訓練,也不需要焦慮。

正如西爾斯所說,寶寶終有一天會斷奶,終有一天會睡整覺,這種高需求的育兒階段很快就會過去。寶寶在你床上的時間,在你懷裡吃奶的時間,在人的一生裡都非常短暫,但是那些愛與信任的記憶,則會持續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