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 衡量一个人,要看他显达时,礼遇哪些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衡量一个人,要看他显达时,礼遇哪些人?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71集01全文1920字,阅读需5分钟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近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仁,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廊。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以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羡美,无所失矣,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这段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九《吕氏春秋》。

衡量一个人,要看他显达时,礼遇哪些人?
  •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大凡衡量一个人,当他显达时,观察他所礼遇的是哪些人,是礼遇有恩于自己的人?还是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还是礼遇达官贵人,在那里攀龙附凤?这就显示出一个人的德行的高低。如果在显达的时候,他礼遇的是那些有恩于自己的人、帮助过自己的人,说明这个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是一个有情义、有恩义、有道义的人;如果他礼遇的是那些穷苦的、需要帮助的读书人,那是为国求贤,一片公心。

在《说苑》中记载,周公代理天子之位七年,在这七年之间,他以拜师之礼去求见的人有十个,以朋友之礼去求见的人有十二个,那些贫寒之士中,可以优先见到周公的有四十九人,周公所举荐的德才兼备的贤才有上百人,教导的读书人有上千人,而他给那些来朝拜的人封予官位的,大大小小有上万人。试想,如果周公既骄傲又吝啬,那么天下真正的贤士就很少能够来朝拜了。即使有来的,也一定是贪图财位、尸位素餐之人。

衡量一个人,要看他显达时,礼遇哪些人?

为什么这么说?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很清高,清高在什么地方?那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不贪名、不贪利、不贪财,什么都不贪着,一无所求,与世无争,与人无求,自然就清高,显得品格高尚。一个人既不为财又不为名利,他为什么还要出来做官,出仕拜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报答知遇之恩,进而能够兼济天下。诸葛亮本来在南阳隐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为什么出来帮助刘备?就是因为刘备有求贤、礼贤之心,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看到刘备的诚意,看到他那种仁爱天下的存心,所以才出来帮助他。如果在位者没有这样礼贤的恭敬之心,读书人也不愿意出来做官。

在《群书治要·三略》中这样阐述,“有清白之志者,不可以爵禄得;有守节之志者,不可以威刑胁”。意思是说,如果这个人很清高,志向纯洁,那就不能够用高官厚禄来获得他;如果这个人坚守节操,很有志向,也不能靠威刑来胁迫他。就像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一死,也不接受威刑胁迫。“故明君求臣,必视其所以为人者而致焉”,所以明智的君主求取臣子,一定要看这个人的志向,之后才以适当的方法来招致他。

衡量一个人,要看他显达时,礼遇哪些人?

“致清白之士,修其礼”,对于那些很清高、道德纯洁的士人,领导者必须首先修明自己的礼义,要有礼敬之心。“致守节之士,修其道”,而要想招致那些坚守节操的人,领导者就要修明自己的道义。“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这样,真正的贤士才会被招来,自己的名声也才可以保全。

周公所礼敬的是真正有道德学问的人,无论贫富贵贱,他都非常恭敬,甚至还以见师之礼去求见,这表现了周公一片公心。他礼贤下士,为国家求贤若渴,没有半点私心。

衡量一个人,要看他显达时,礼遇哪些人?
  • “贵则观其所进”。当他荣贵时,观察他所提拔和举荐的是什么样的人,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比如只举荐和自己关系好的人,或者给自己送礼的人,还有谄媚巴结自己的人。如果他只任人唯亲,很可能会结党营私。

在《尚书·舜典》中记载,虞舜是一个非常爱才重贤的人,他显贵之后所提拔和举荐的也都是贤能有才的人,比如他命禹做司空,让大禹治水、平水土;命弃为后稷,播种百谷;命契做司徒,即教育部长,兴起伦理道德的教化;命皋陶做士,即大法官,掌管法律;命伯益做虞官,掌管山泽鸟兽。正是因为舜知人善任,任官得其人,所以能够无为而治。虽然他任用了这么多的贤才,但是天下人还都以他为父母。正是因为他“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对内推荐贤才不避讳自己的亲属,从外面选举贤才也不回避自己的仇人。这说明舜是一个非常贤善的人,对人没有分别心,为国举荐贤才而没有自己的好恶之情,所以人们才对他爱戴不已。

衡量一个人,要看他显达时,礼遇哪些人?

尧帝曾经考察舜,问其治国之道,舜只回答了两个字:“事天”,就是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去治国。后面举例说,“平地而注水,水流湿”,在平地上浇水,水自自然然地就会朝着低洼潮湿的地方流去。“均薪而施火,火从燥。召之类也”,地上放着很多的柴火,你要去点燃它,火自自然然地会首先烧着那些干燥的柴火。这都是自然感召的结果。

所以“尧为善而众美至焉,桀为非而众恶至焉”,尧凭借着自己美好的德行,感召而来的也都是贤良的臣子,还有人才;而桀的品行败坏,自自然然招致的也是那些德行缺失、奸诈狡猾的人与他为伍。

衡量一个人,要看他显达时,礼遇哪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