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林升的小诗《题临安邸》为何能在宋词的时代传唱下来?

一绿浮芳


宋代是词的盛世,名作佳作众多,但是宋诗的水平也是极高的,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苏轼、王安石、陆游、杨万里、朱熹等人的诗作极为出彩,丝毫不输唐诗风采。

这首《题临安邸》是宋诗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诗。虽然我们对诗人林升可能会感到陌生,但这首《题临安邸》耳熟能详。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公元1127年,金人大举南下,攻陷了北宋都城汴州,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之后,康王赵构建庙称帝,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史称南宋,后来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偏安江左,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对外屈膝投降,当时的达官显宦大修楼堂馆所,大肆歌舞享乐。这首《题临安邸》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它巧妙的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纵情声色的腐朽生活,表达了诗人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山外青山楼外楼”突出展现了当时临安城的美景,连绵起伏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很是壮美。但是接着写道“西湖歌舞几时休”,点出了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表现出南宋统治集团纵情声色的腐朽生活,诗人心中有着无尽愤慨与忧虑。

“暖风熏得游人醉”这一句中“熏”和“醉”两字用的极为传神,将那些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达官显宦的精神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是北宋的都城,已被金侵占,而南宋的达官显贵依旧纸醉金迷中,忘记了国恨家仇,将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既表现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的愤怒之情,也蕴含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情景俱佳,加之构思巧妙,可谓是难得一见的佳作,能在宋词的时代传唱下来是很正常的。


阅读与思维


《题临安邸》是一首传唱近千年的七绝,作者林升,南宋诗人,生平不详。 《题临安邸》至今仍然见于中小学教材上,我记得很早就会背诵这首诗了。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中华诗词浩如烟海,光是唐诗就有四万八千多首,宋词也有一万九千多首,精美者也数不胜数,为什么这首七绝能一直流传至今并且成为中小学教材典范诗词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这首诗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公元1126年,金军长驱直入,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徽宗、钦宗二帝,北方领土尽被金人侵占。赵构仓皇逃到江南,于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亡国之痛,也并不发愤图强,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主张收复北方领土的爱国志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吐露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二是这首诗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这首诗中“熏”“醉”二字用得极具特色,把那些不思进取、寻欢作乐、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苟且偷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一篇难得的上乘之作!是我们学习写诗写文的楷模作品。

三是该诗朗朗上口韵律和美。

该诗语言凝练生动,格式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声声悦耳。诗中宛如有画、画中宛似有情,言简而意丰,并且充满无限美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也深刻的体会到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而且该诗没有几个生僻字,通俗易懂,适合作为中小学教材范文使用。



相逢一笑醉春风


“山外青山楼外楼”,耳熟能详,然而,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写它的诗人林升,也算是一诗留名传千古!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邸:旅店。

杭州:又称临安,南宋偏安一隅的都城。

汴州:汴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公元1126年,金攻陷汴京,掳走两帝,北宋灭亡。身为康王的赵构,流落江南,在杭州称帝,建立起南宋小朝廷。赵构看中了杭州的依山傍海和江南富足的环境,自此升级宋统治者一贯的骄奢享乐的生活,一味向金俯首称臣,将抗金,与收复失地早抛向脑后,杭州成了逃往者暂时的安乐窝,而官宦与富商更在杭州大兴土木,在西湖边醉生梦死,使杭州城繁华一时。

这首诗便创作于此。林升,生平甚少,或许只是偶尔路过杭州,这里的歌舞升平,使得这位尚有爱国情与责任感的诗人,再气愤不过,于是在所经过的旅店墙上题下这首诗,义愤填膺之作,一腔热血之作,甚至连题目都没有,却说出了许多仁人志士与广大百姓的心声。写完的林升或许扔了笔,长叹一声,便转身离开了这座城,此后如何,不得而知,然而这首诗却留了下来,成为南宋的写照!

1 格律:

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 理解:

“山外青山楼外楼”:两个“外”字很押韵,写出了杭州城天然的地理优势与人为的繁华喧嚣!

“山外青山”,杭州三面环山一面城,城内还有座西湖。山外有山,重山峻岭,错落有致,包围起这座古老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布局与富足,据说也是赵构建都杭州的原因,他认为长江是一道坚固的防线,金兵难以攻城。

“楼外楼”,亭台楼阁多之又多,掩映在青山绿水环抱中。山之高大,水之秀丽,赋予这座域城壮观与秀美兼容,仿佛能看到座座高楼里宾朋满座,游人如织,欢声笑语的喧嚣与热闹。这是大好大美的山河,诗人在挥笔而就的时候,流露的是热爱与赞美!

然而,国家动乱,偏安的统治阶级却在此吃喝玩乐,挥霍享受,早忘了国难了,诗人的内心也是愤懑难抑的,才会发出下面一句的愤慨。

“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是很有份量的,诗人怒难自抑的质问!质问谁?诗人不知道。诗人只是无名小卒,他什么都做不了,也质问不了谁,然而不吐不快,这是一个尚有爱国热情的诗人责任意识的流露!

“西湖”本是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歌舞”是醉人的,可此时,诗人却觉得刺耳,它们正在消磨国人抗金的意志。而本该为国出生入死,出谋划策的达官贵族们,此时正乐不思蜀,他们或许早忘了北方故国仍在金军的铁骑下!这一句与其说是质问,不如说是讽刺与嘲弄!

“休”字颇有意味,字面上指的是西湖歌舞何时停止,实际上讽刺南宋朝廷用投降妥协俯称臣的方式,换取战争的休止与暂时的和平可笑无耻行径。

“暖风熏得游人醉”:这一句最为精妙与形象!诗人简练而传神地勾勒了一群沉湎声色,寻欢作乐的权贵们陶醉忘我,完全迷醉的丑态!

“暖风”,柔和的春风,是一个美好的词,却有点不合时宜,诗人讽刺而已,无能的朝廷一味享乐的影响下,靡乱的社会风气正在西湖边弥漫。“游人”,游客,显然指统治阶级。

“熏”字用得最为巧妙。诗人不用“吹”,很容易想到“臭气熏天,利欲熏心...”等一系列贬义词,讽刺味十足。可以想像这场歌舞盛大与热闹的场面,一群达官显贵们在歌女包围中,纵情声色,臭味相投,醉生梦死的丑陋!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诗人已怒不可遏了!将“杭州”直接等同于汴州了,这一句骂得有水平,一带两!北宋的统治者亡了国,南宋的统治者照样昏庸无能,杭州成了一座无辜的城。

这句话也写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前途深深的忧虑!

这首诗妙在:简洁的遣词却蕴含有力的讽刺,风物的赞美却隐藏深沉的忧患意识!

写杭州的词很多,比如,白居易《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柳永《望海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有三秋挂子,十里荷花..

相比较而言,都写了杭州的美,诗情画意,林升《题临安邸》也在讽刺时政的同时不自觉流露出对杭州的热情,白描手法更为通俗,难得可贵的是,一个诗人对家国的热爱与责任,正如陆游的“但悲不见九州同”一样令人动容!

风雨沧桑,历史更迭的杭州城,也会记得一个叫林升的诗人匆匆挥笔写下的一首饱含情怀的诗!


一绿浮芳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乃南宋诗人林升感怀之作,一诗而传世,一生不枉矣。

诗为讽喻诗,但全篇无明贬之语,情景完美结合。首联杭州城之繁华:青山重重叠叠,楼阁林立栉比,游赏圣地西湖之上,歌舞升平日夜不休欢闹非凡。后两句由景入情,写游人被西湖美景风光所迷醉,流连忘返,把临时驻地杭州当作昔日最繁华的都城汴京。表面是赞许杭州物华天宝景物怡人,使人陶醉流连。实则讽刺南宋统治阶级在逃难临时居地只顾饮酒作乐、歌舞寻欢,忘记了北宋灭亡的惨痛教训,偏安一隅,毫无奋作进取之心、抵抗收复失地之意,简直就是“乐不思蜀”的可笑的丑陋的形态。

全诗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软弱龟缩的毫无作为的社会现实,掌权者们只顾寻欢作乐的的黑暗昏聩、腐败堕落,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怒,对国家命运的极度忧虑。这也是当时中下层宋朝子民的心声,借由这首墙上诗抒发了出来,具有了广泛代表性,使这首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恒久的魅力。


诗白词清


宋代文人不是只会作词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是因为唐朝时期,诗的创作水平达到了一个非常巅峰的状态,我们知道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以后,后面的文人想继续出彩就势必会走其

他的路线。

所以唐诗兴盛后到了宋代,就成了词的天下,而到了元朝,曲又大放异彩,当然宋元时期不可能这些文人都不会做诗的,或者说做诗的水平实在都很差,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一种错觉呢?那是因为现代学者去分析一个时代文化的时候,通常会从它最耀眼最创新的部分去分析,宋代词自然是一绝,诗就只能暂且放一边。

南宋是爱国文学的摇篮

这首诗流传甚广的原因,则是因为它的题材。我们知道,宋代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所以自北宋开始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保持和平的关系,就是采取的一种议和的退让方式,也就是说朝廷大多数都是主和派。

到了南宋,其实宋王朝已经是处于一个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状态了。这时候涌现了非常多的爱国诗人,比如说陆游之类的,就连弱质女流,李清照也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壮诗句。

南宋文人,在这时期做的诗也好,词也好,一般都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思,一种是对江山风雨飘摇的一种忧虑,如陆游等。一种是表达对统治者不作为的一种痛惜,林升的《题西林壁》就是其中的名篇,另一种则是像辛弃疾之类的,希望自己能够披甲上战场杀敌。


黍离Willow


林升的《题林安邸》诗,以其朴质,流畅,极具讽刺意味的风格,流传下来,诗曰。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这是一首写当时南宋高宗皇帝赵构,迁都杭州后整个社会,纸醉金迷,声色犬马,颓废坠落,熙熙自乐,那管河山破碎,百姓蒙难的真实写照。

诗中作者,虽然没有用直接词汇,鞭挞统治者,那种在国破山河缺,外敌入侵,人民受害的情况下,依然骄奢淫逸,歌舞升平的强烈句子。但诗中却用一种讽刺,喻挪的口气,把无能而又昏庸的南宋小朝庭,不思进取,自甘坠落的形神,在这短短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

纵观整个宋朝,自宗徽宗时不务正业,醉心青楼歌舞,字画书法,以至长生道术。宠信奸臣,终致国破家亡。最后两帝被掳北去,于五国城中,坐井观天,虽罪有应得,也是大宋帝国奇耻大辱。

而康王赵构即位之后,成立南宋朝庭,偏安一隅,不思报仇,宠信投降派秦桧等辈,乞辱求生,排挤岳飞等爱国将领。修宫建殿,骄奢淫逸。在强敌威胁之下,依旧歌舞升平,正如唐杜牧诗所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又唱后庭花。

在南宋很多著名诗人中,其中如陆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等。林升名气似乎没那么大,但从这诗中,看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是用另一种手法加以讽刺。不露痕迹,更有深意,所以很受后世人们所喜欢。象易安居士的。生则当人杰,死则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讽刺力度,气势宏大,则另有一种风格。

如今再读这小诗,如果没有结合当时社会情况,把它理解为一种繁华,一种景象,则有失作者深意。

伟杰,作于六月七日


伟杰110789986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小诗,单从艺术成就上来说,不算是特别高的,但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语句简洁,节律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是第一句,可以说是神仙句子,不知道有多少酒楼饭店,都叫做“楼外楼”,读起来明快,看起来有逼格。)

这首诗是一首讽寓诗,短短四句二十八字,描绘了一副南宋偏安朝廷醉生梦死的疯魔景象,情景兼备,用词通俗不庸俗,胸臆大开不怒而威,无论文人还是市井之辈都很容易就会被它激起共情。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历史背景了,宋朝儒学达到高峰,后来时代国人信仰几乎都笼罩其下,成为正统,但是北宋亡于金,尤其偏安南方后终灭于元,辽,金,元在儒家思想看来都是蛮族外族入侵,这首诗在人们心里引起的痛,自然也就更强烈了。


西嘶


说在前面

虽然现代人说起宋代必称宋词,甚至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的顺口溜,但我们必须明白的一个事实是,这并不能代表一个时期文学的全貌。宋代除词之外,诗文都有很好的表现。文章方面,“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出自宋代。宋诗在唐诗出尽风头之后,能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钱钟书先生曾专门作《宋诗选注》,为宋诗正名。

林升其人不扬,许多人都不知道。说起这首《题临安邸》,或许很多人还是不知道,但只要一吟诵“山外青山楼外楼”,大家都会反应过来:我知道,甚至有些人会惊讶:这竟然是古人写的一首诗!为什么呢?语言太明白,太易懂了,完全没古人的架势,而这恰恰是这首诗流传千古的一大原因。

句解

山外青山楼外楼

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起句要平。这一句起得就好,只是简单写临安(今之杭州)的景貌。山外青山,写的是地势地貌。杭州城三面环山,所以是“山外青山”。柳永在咏杭州的词作《望海潮》中写到“重湖叠巘清嘉”,“叠巘”写的就是“山外青山”的地貌特点。

楼外楼,写的也是临安城的繁华。楼台鳞次栉比,自然是人多热闹,繁华无比。临安的繁华在柳永《望海潮》中也有所表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由此可见,临安城的繁华奢侈不是虚言。

临安城集美景与繁华于一身,无怪乎人们要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无怪乎金主完颜亮在看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句子后,要率兵南下了。处于这样环境中的人会是怎样的呢?这一句写景为下文张本铺垫。

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自古是杭州的标志之一,不能不提。然而此句着眼之处不在于西湖美景,却在于处于西湖美景之中的人身上。他们赏景,沉迷酒色歌舞,一番太平盛世景象。正如《望海潮》中所写“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人们好不自在!但是诗人却无法沉浸在美景之中,他在问这“西湖”的“歌舞”“几时”才“休”?看似在问,实则已答。这是反问句的好处,可以以问为答。诗人通过反问句,增强了自己要“西湖歌舞休”的语气和感情。可是诗人为什么要“西湖歌舞休”呢?这个答案在后两句,下面一并解读。

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春风吹得人骨软,“游人”已沉醉于西湖美景之中,分不清这里是杭州,还是汴京。明明身处杭州,却老以为这是汴京。

解说至此,诗歌的创作背景已经呼之欲出。临安是南宋都城,而汴京则是北宋旧都。很显然这首诗作于北宋灭亡之后,这里的“游人”就不是一般的春天踏青之客,而是北宋灭亡之后,从北边逃难到临安的南宋统治者。汴京已失,本应当励精图治,图谋收复,但南宋统治者却纸醉金迷,沉醉于歌舞升平当中,错把杭州当汴京,没有一丝进取之心,怎能不令人心中陡然气盛,愤慨陈词,讥讽一番?

总评

这首诗是一首讥讽南宋统治者纸醉金迷,不思进取的诗,表现了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深深担忧,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慨之情。但这些情感,都没有外露,全部含于字内。读诗不过看到青山、高楼、西湖、歌舞、暖风、游人等字眼,以及一个“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错觉,再无其他,而且语言易懂,晓畅如话。这正是这首诗高明的地方。


会说话的锅


林升这个人在整个辉煌的宋朝文人群体中其实并不算出彩,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并不多见,且在质量上也良莠不齐,其人倒像是一位民间诗人,而这首《题临安邸》的地位是十分尴尬的,既不能划分到唐诗中,也不能收录在宋词里,而是收录在清朝乾隆年间编撰的《东瓯诗存》中。

这是一本专门收录散落在民间各处的诗歌的合集,正因如此总算也让许多不为大众熟知的优秀诗歌也得以流传下来,臂如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既能被收录保存下来,自然有其价值所在。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发生在“靖康之耻”后的几年,北宋朝廷溃灭后,赵构带着一班北宋溃臣逃到了江南建立起南宋小朝廷,即位号高宗,自此拉开了南宋朝廷的序幕。不过这位高宗皇帝在经历“靖康之耻”后并没有吸取失败的教训,甚至忘却了徽钦二宗被金人俘虏的耻辱,一心只想偏安一隅,安心做自己的皇帝。

当时的南宋朝廷先把都城建立在南京,后又迁至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那里秀丽的风光吸引了宋高宗的注意,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这位皇帝不仅不去考虑收复中原失地的打算,反而大兴土木,在杭州城里修建宫殿和娱乐场所,而许多商人宦官也纷纷在杭州落脚,跟着经商贸易或买地修楼。

一时之间让杭州显现帝王都城的王者之气和富丽堂皇的气派,这让当时的林升感到很气愤,面对南宋朝廷在政治上的无能和软弱,这位民间诗人于是写下这首嘲讽诗,嘲讽高宗集团夜夜笙歌,不仅不洗去国耻,收复中原失地,反而沉溺在短暂的富贵享受之中,还想把杭州当成第二个汴京。


对于当时的宋人来说,“靖康之耻”就犹如我们今天的9·18事变,面对外敌入侵,无能的高层统治者不仅不打算抵抗,甚至一味想着要投降和妥协,一心打着保持荣华富贵的小算盘。而与当时整个社会形成鲜明对比,对宋人来说失去中原失地已经是巨大的耻辱,而徽钦二宗被金人俘虏更是奇耻大辱,这种耻辱是一种精神上极为深沉的打击,因此在整个南宋社会中对收复中原失地,迎回徽钦二宗的呼声一直很高。

但是宋高宗对此一直置若罔闻,坊间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时的宋高宗出于皇位的缘故不愿迎回徽钦二宗,倒也有一定程度上的说服力。对于南宋小朝廷的无能引起民间巨大的不满,当时的女词人李清照就曾写诗嘲讽南宋小朝廷。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所以,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下酝酿而生,其能流传下来自也因表达了一种爱国热情以及对南宋小朝廷的愤怒和不满,其用词恰当巧妙,嘲讽之意辛辣准确,故能流传下来也在意料之中。


文化十分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城外,西湖边上依青山而傍的歌楼,重重叠叠和城内大街小巷舞乐坊里面的琴曲、妓歌几时能够停歇下来呢?

春风和煦,歌乐荡漾,把游乐赏玩的人熏得迷迷糊糊如喝醉了酒一般。达官显贵忘记了这是杭州,不知方向的把它当作了都城汴州。

全诗流畅韵和,语言直朴,字句运用恰当。借景抒情,感情流露非常明显而强烈。讽刺了南宋王朝失去了北国,不思收复,腐败无能,偏安一偶且不羞于耻辱,不怀天下黎民福趾而寻欢作乐,沉沦歌舞生活。表现了诗人强烈自觉地爱国,不同流合污,忧虑人民的高尚情怀。

诗风美丽,讽喻感极强。由于这些此诗能轻松的传诵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